吉林省“BEST 合作体”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 100 分,共 3 页。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 ”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孤王的故事。这一典故所反映 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王位世袭制 D.郡县制
2.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 ”“十千维耦 ”;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 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据此可知其演变趋势 是( )
A.工具: 由青铜农具为主逐渐转为铁制农具为主
B.动力: 由人力畜力为主逐渐转为人工智能为主
C.主体: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妇女退居从属地位
D.组织: 由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个体小家庭生产
3.“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 ”。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B.“以善者至,待之以礼, 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
C.“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4.“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
姓, …… ”《大传》里的这一描述说明( )
A.把国事和家事看成一体 B.要扶持同族的人
C.看重同血缘关系的人 D.全体社会相亲相爱
5.据考证,在山东龙山文化、河南舞阳贾湖、江苏高邮龙虬庄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 ”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 这说明当时
A.水稻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水稻种植的范围比较广泛
6.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为法家著名 的改革家,吴起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具有道家思想,禽滑厘是墨家巨子,
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 )
A.诸子百家思想同源异流 B.士人热衷于创立学派以标新立异
C.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D.儒学深刻影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
7.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原后,“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 为五军 ”。经多次、反复而艰苦的战斗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一胜利使秦朝( )
A.消除了边疆威胁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完善了地方治理 D.稳固了统治基础
8.汉武帝设立一官职,其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 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由此可知,该 官职的设立( )
A.开始形成新的中朝制度体系 B.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与宰相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D.有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
9.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 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 白籍 ”,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 施( )
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 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唐天宝二年(743 年),在长安广运潭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商品交易盛会,被视为这个富庶
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下表列举了部分郡的商品,从中可以反映出( )
广陵郡(扬州) 锦、铜镜、铜器、海味
丹阳郡(镇江) 京口绫衫缎
会稽郡(绍兴) 铜器、罗、吴绫、绛纱
南海郡(广州) 玳瑁、真珠、象牙、沉香
豫章郡(南昌) 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椀
宣城郡(安徽宣城) 空青石、纸、笔、黄连
A.南方经济发展已超过北方 B.手工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C.手工业、商业繁荣的局面 D.饮茶在唐代社会蔚然成风
11.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吉林省“BEST 合作体 ”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3 页
A.寒门子弟 B.南方士人 C.少数民族 D.世家大族
12.《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 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 作圣。”该作品( )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
13.面对灾荒时,宋代政府常常鼓励富人主动赈粮。《宋会要·食货》载“诏诸道州、府被水潦 处,富民能出粟以贷饥民者,以名闻,当酬以爵秩 ”《宋史·食货志》载:“复以爵赏诱富人相
与补助,亦权宜不得已之策也 ”。这种做法客观上( )
A.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 B.拉平了社会贫富分化
C.体现了以民为本理念 D.加剧了官员冗杂现象
14.10— 13 世纪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各族政权都不约而同地自称是“炎黄子孙 ”, 自我认同为“中国 ”。同时,为了表明自己所建政权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又都自我认同为“中 国正统 ”。这说明这一时期( )
A.天下一统格局形成 B.各民族间民族隔阂消除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儒家思想已被广泛接受
15.北宋张方平所撰《乐全集》中记载:成都大慈寺有“九十六院,地居冲会,百工列肆,市
声如雷 ”,僧道们“贮积谋利,坐列市贩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佛教盛行对儒学的冲击
C.市民文化的兴起 D.封建政府放松人身控制
16.“唐宋变革 ”是史学界争论较大的议题。 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认为“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 而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开始。因为唐代中国是贵族社会,而宋代中国是平民社会。”这种变 化在文化上的重要表现是( )
A.纸币产生和城市经济的活跃 B.文学艺术朝着世俗化发展
C.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 D.文人学士型官僚政治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秦汉帝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之一大变,实现了政治大一统,也推动了族群整合。钱穆提出秦 统一推动了“ 中国民族之抟成 ”;范文澜从共同语言、地域、经济、心理特征四要素论证了“汉 族在秦汉时已经开始形成为民族 ”。
材料一 “ 国人 ”本指西周春秋时期的列国统治氏族;至战国,随着列国内部的人群凝聚, “ 国人 ”内涵转变为一国民众。兼具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的“ 国人 ”意识,也随之形成。秦并天 下后,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整合“诸夏 ”,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 ”,力图塑造新“秦人 ”认同。 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秦法与六国旧俗的冲突,以及秦帝国塑造认同方式的强硬,激起了 六国故民的故国之思和反秦情绪,最终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 ”认同的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推动六国故民“秦人化 ”的举措。(4 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秦帝国的崩溃和新“秦人 ”认同的瓦解的原因。(4 分) 材料二 汉朝作为真正意义上国民身份认同感产生的朝代,其意义在整个历史上无可取代。
在此之前即便秦统一六国,但原先六国民众并不认同自己秦人的身份,反而发出“楚虽三户亡 秦必楚 ”的誓言。在各自内心上,齐国以齐人自居,楚国以楚人自居,虽然秦始皇进行了车同 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改革,但原先各国民众的内心隔阂却没有同化,正是在这种貌合神离的情 况下,秦始皇以个人威权维持了表面的平静。这种局面不仅秦朝没有解决,连汉朝在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内也没有完全解决,直到汉武帝的出现。汉武帝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前面皇帝的基础上, 彻底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侵扰问题,致使汉朝民众民族情绪高涨, 自我认同得到质的飞 跃,从此汉朝国民不再以原先七国属地自称,真正意义上完全以大一统的国名为自我身份认同, 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天下汉朝国土之所在,皆为大汉臣民 ”的措施。(4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 ”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 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吉林省“BEST 合作体 ”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3 页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 约 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 年) 约 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 约 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 年) 约 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 年) 约 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年) 约 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四 公元 755 年 12 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 厥等民族组成共约 15 万士兵, 以“忧国之危 ”、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 长达 8 年的战乱。 ……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 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1 分)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2 分)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1 分)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 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2 分)
(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 649 年至 742 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1 分)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3 分)
(4)材料四中的“战乱 ”指的是什么?(1 分)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 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2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 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3 分)
材料二 北魏建立与统一后,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游牧民族的威胁; 统治面临危机,为此,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以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均田制租调 制,迁都洛阳,讲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兴学校,祭孔子等一系列改革, 以巩固统 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冯太后、孝文帝改革性质是什么?(1 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其民族交融的特点?(3 分)有什么积极的影响?(2 分)
材料三: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
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及影响。(4 分)
(5)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丝绸之路(见图) 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 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以往有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对于交通线、商品贸易、人员流动等方面的讨论比较丰富。 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主要反映在宗数、艺术领城。近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 江教授发表的《丝绸之路也是一条 “写本之路 ”》,刊载于《文史》2017 年第 2 期。他提出的 “丝 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 ’”的论断,将关注点集中到丝绸之路沿线所发现的丰富的写本文献 上,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而英国的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 一书中把丝绸之路赋予为“信仰之路 ”。
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请以“写本之路 ”或“信仰之路 ”为题,运用中外历史的具体史实, 予以阐述(要求:阐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吉林省“BEST 合作体 ”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3 页吉林省“BEST 合作体”2022-2023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 16 题,共 48 分)
1 2 3 4 5 6 7 8
A D B A D C B D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C A D D C A B
选项释义:
1.A
【详解】“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A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生前活着的时候把首领之位让给
别人,材料没有涉及这一点,B项错误;王位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
材料没有涉及,C 项错误;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制度,D 错误。故选 A 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秦汉。根据材料“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
‘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可知,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奴隶集体生产劳动,而到战国,甚至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逐渐演变为个体小家庭进行生产,D 项正确;西周时期的生产耕作方式仍是刀耕火种,
而不是青铜农具,排除 A 项;秦汉时期,尚未实现人工智能的水平,排除 B 项;劳动主体男
子占主导,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其开始是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排除 C项。故选
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
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题干的主要意思是,离开礼的言行,正可以纳入刑的范畴,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超出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制裁范围,说明礼和刑互为表里;四个
选项中 B 项符合题干的意思,“以善者至,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的主要意识
是带着好的建议而来的人用礼节对待他;对那些怀着恶意而来的人,就用刑罚惩罚他,说明
礼法缺一不可,B 项正确;A 项仅强调道德和礼节的重要性,没有强调刑罚,不符题意,排
除 A 项;C 项主要意思是候王如果能够坚持遵守自然无为之道,那么万事万物就会按照固有
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地运动变化,不符题意,排除 C 项;D项强调法,没有涉及道德和礼制,
排除 D项。故选 B 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
爱百姓”可知,题干强调国家和宗族之间联系,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思想,即把国事和家事看
成一体,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宗族与国家的关系,没有强调如何对待同族之人,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家国一体,“看重同血缘关系的人”只体现了宗族关系,不能体现家国一体,
排除 C项;材料强调家事和国事看成一体,没有体现对全社会的要求,也没有体现人与人之
{#{QQABCQSAogCAAgBAARgCAQ2ACkGQkBEAAAgGQBAMIAIAiRNABAA=}#}
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A项。
5.D
【详解】根据“在山东龙山文化、河南舞阳贾湖、江苏高邮龙虬庄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
遗存”可以看出,材料中所涉及的地方都证明已经有种植水稻了,反映出水稻种植的范围比
较广泛,D 项正确;A 项太夸张,排除 A;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排除 B;
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中国是最早,排除 C。故选 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本题考查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孔子的弟子子夏来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其部分弟子后来成为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
开创者或重要代表人物,可见当时学派的分立与激辩,C 项正确;子夏的弟子后来转投或创
立其他学派,不代表诸子百家思想发端相同,排除 A项;子复弟子中多数仍为儒学继承者,
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对统治者执政理念的影响,排除 D项。故选 C 项。
7.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秦代中国。
秦始皇派遣屠睢收复百越地区,这扩大了秦朝的统治范围,B项正确;A 项表述绝对,当时
仍然存在边疆威胁,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疆域的开拓,而非地方治理,排除 C项;征服
百越并不能稳定统治基础,两者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排除 D 项。故选 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
条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结合所
学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将地方豪强和地方官员作为主要监察对象,该官职设置有利于加
强对地方的监控,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D 项正确;汉武帝设立中朝,是削弱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与监察地方官员无关,排除 A 项;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排
除 B 项;宰相是中央官员,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材料信息宰相无关,排除 C项。故选
D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政府对北方地区迁出的移民
进行异地安置,侨人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 项正确;该政策的
实施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不会引发西北少数民族内迁,排除 A 项;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封建社会中的成员身份并不平等,排除 B 项;该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不能体
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D 项。故选 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天宝二年。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次商品交易会上展出的商品多为
手工业产品,由此可知当时手工业、商业繁荣,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排除 A 项;仅根据商品种类不能体现手工业生产区域分工明显,排除 B
项;材料内容和饮茶风气无关,排除 D项。故选 C 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至北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入仕人数”和材料中东晋时
{#{QQABCQSAogCAAgBAARgCAQ2ACkGQkBEAAAgGQBAMIAIAiRNABAA=}#}
期占比为 4%,北宋时期占比为 46.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使得社
会上出现了“上品无寒门”的局面,而到了唐宋时期,广开科举,使得寒人有了入仕的机会,
所以材料群体应为寒门子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南北方士人进行对比,无法判断入仕
群体到底是南方士人还是北方士人,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少数民族士人的相关论述,排除
C项;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寒门子弟的入仕机会减少,世家大族是入仕群体的主流,
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出现并日益成熟,寒门子弟的机会逐渐增多,D 项与材料数据不符,
排除 D项。故选 A 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中
国)。《女史箴图》榜题文字大意是: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要修饰自己内在
的本性品德。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容易失态失礼,时时改正自己、磨炼自己,人品性格
自然日趋完美。可见《女史箴图》既是一幅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也具有劝人修养品行的
教育功能,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D项正确;《女史箴图》榜题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但
不能得出儒学占统治地位,且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排除
A项;《女史箴图》是人物画,排除 B 项;《女史箴图》榜题文字主张修容与饰性并重,也即
既要重视外貌打扮,也要修养内在品德性情,并非仅仅体现女性爱美,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所学,宋代是君主平民二元社会,不存在世袭贵族。
因此这一史料中宋代的“爵秩”和其他朝代是不同的,不应理解为“爵位和俸禄”,而应理
解为“相当于赏赐爵位的赏赐官职”。宋代中央财政较弱,面对救灾问题无能为力,由此以
“爵秩”诱使富人赈灾,即以官位许诺。而宋代由于政治制度设计的因素,本就存在冗官现
象,以官职相诱,“客观上”会加剧这一现象,D项正确。富人得到政府许诺的官位,并不
至于发展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排除 A项;富人赈灾有利于救助社会危机,并未能达到
拉平贫富分化这一效果,排除 B 项;以民为本即国家以人民为根本,材料所述做法不利于社
会公平,并未体现以民为本的理念,统治者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排除 C项。故选 D 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13 世纪(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0—13 世纪的中国正处
于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同时存在多个民族的政权,但这些政权都不约
而同地自称是“炎黄子孙”,自我认同为“中国”。同时,为了表明自己所建政权的合法性及
其重要地位,又都自我认同为“中国正统”,由此体现了对华夏的认同,说明此时华夏认同
观念增强,C 项正确;此时民族政权并立,并没有形成天下一统格局,直到 13 世纪后期元
朝才实现一统,排除 A 项;“隔阂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此时很
多少数民族政权并没有广泛接受儒家思想,排除 D 项。故选 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
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大慈寺周围店铺林
立,买卖繁忙,僧侣道士们纷纷经商牟利,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
是市井繁华,并非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排除 B 项;市民文化的兴起与僧道们“贮积谋利,坐
列市贩”不符,排除 C 项;寺院、僧侣参与经商不能说明封建政府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 D
项。故选 A项。
16.B
{#{QQABCQSAogCAAgBAARgCAQ2ACkGQkBEAAAgGQBAMIAIAiRNABA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推动着宋
代的文学艺术创作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即题干所述“宋代中国是平民社会”在文化上
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纸币产生和城市经济的活跃”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不
是文化上的表现,排除 A项;宋代的儒士推动“儒学完成了哲学化和思辨化”,这不是“平
民社会”的表现,排除 C项;“文人学士型官僚政治形成”属于宋代政治上特点,而不是文
化上的表现,排除 D项。故选 B 项。
二.非选择题(共 4 题,共 52 分)
17.(1)举措:政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设立郡县制;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南平
百越,设立南海、桂林、象郡;车同轨(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文化:行同文(统一
文字);制定《秦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4分)
(2)原因:秦的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动众巡游;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徭役沉重,刑罚严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4分)
(3)措施: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
统”。军事:开疆拓土;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4分)
18.(1)制度:三省六部制。(1 分)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
政策失误。(2 分)
(2)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1 分)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
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2 分)
(3)趋势:649 年到 742 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1 分)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
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
盛世。(3 分)
(4)“战乱”指安史之乱。(1分)做法:要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要提倡节俭;要注
重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2 分)
19.(1)历程:由最初的不与华同的民族对立;发展到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到最后民族杂居,
民族交融得到加强。(3 分)
(2)性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1 分)
(3)特点:政权封建化、经济农业化、民族汉化。(3分)积极影响:①促进北魏社会经济
发展,巩固统治;②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③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文化的发展;④为结束
南北分裂和隋唐盛世奠基。(2分)
(4)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统治,蕃汉分治。(2 分)影响:缓解了民族矛
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民族交融。(2 分)
(5)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坚决与国家分
裂分子作斗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领导权;保持政局稳定,增强国力等。(2分)
20.参考答案:
(1)论题:写本之路(2分)
阐述:汉朝到元朝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时期,丝绸之路沿线发现了大量写本文献,商人记
的账目、买卖契约,文人作的诗文、书信,传教士沿途的记录,求法僧巡礼圣迹的记载,分
型若干类,也是写本文献流行的时代。由于西北、中亚一带环境干燥,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
来大量的写本,其中有丝路上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的图书文献或官府文书,也有直接反映丝
绸之路运营情况的各种写本资料。这些写本的物质形态有简牍、羊皮纸、纸草、桦树皮、绢
布、麻纸等,其中数量最多且信息量最大的,要数吐鲁番、敦煌等地保存的写本文献。在纸
发明和逐渐普及之后,成为了账单、契约、行记等的书写载体。大量的纸质文书方便了丝路
旅人的相互联系,也为旅行者的财产提供了法律保证。(8分)
{#{QQABCQSAogCAAgBAARgCAQ2ACkGQkBEAAAgGQBAMIAIAiRNABAA=}#}
结论:可以说丝绸之路离不开写本,换句话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2分)
(2)论题:信仰之路(2分)
阐述:在连接太平洋、中亚、印度和波斯湾的通道上,不只是货物在流通,还有与神有关的
思想。公元前 6世纪佛教在印度产生,宣扬众生平等,给苦难的人们带去心灵的慰藉。公元
1世纪前后,佛教的传播沿商人、僧侣和旅者的足迹从印度北部向周围扩展,从东汉到北朝
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经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为了求得佛经真解,
法显、玄奘经西域到天竺取经。7 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倡导宽容、仁爱、平等
的价值理念。8 世纪中期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的建立,伊斯兰教成为帝国占统治
地位的宗教。阿拉伯商人在东至东亚、西至欧洲的广大地区从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的同时,
也担负看传播伊斯兰教使命。唐宋时期,伊斯兰教自西亚、经中亚、新疆传人中国。(8 分)
结论:综上所述,丝绸之路承载着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基于宗教是一种信仰,丝绸之路也是
一条信仰之路。(2 分)
{#{QQABCQSAogCAAgBAARgCAQ2ACkGQkBEAAAgGQBAMIAIAiR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