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程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历史史实:
阅读理解概念:王羲之与《兰亭序》、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山水画、文人画、风俗画、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吴道子与《天王送子图》。
理解记忆: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主要的书法家、画家及其代表作。
阅读理解概念:元杂剧、《牡丹亭》、昆曲、京剧。
理解记忆: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历史解释:
分析汉字的演化规律及其原因,感悟这一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分析探讨各类书法艺术的特征,感悟其艺术特色。
分析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演变的原因,感悟其艺术特征。
分析元朝元曲发展的原因,探讨元朝文人生存状态。
分析艺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变迁,探讨社会对艺人的观念变迁。
发展性选择:
分析秦“书同文字”的必要性,探讨其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感悟楷书“颜筋柳骨”特色,探讨个性与艺术特色的关系。
比较文人画与杨柳青年画的异同,探讨中国古代艺术品商品化的原因及表现。综合古代艺术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相关知识,探讨艺术与城市商品经济、文化精神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关系。
学习提纲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一)汉字
1、演变:⑴起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
⑵成熟: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⑶演变: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2、特点: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学思之窗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汉字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连接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起到了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团结凝聚中华民族的重大作用。
思考?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提示: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书法
1、阶段特征: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⑴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
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2、艺术特点: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⑴楷书:
①特点: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②代表: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⑵草书:
①特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②代表: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⑶行书:
①特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②代表: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睢⒚鞒?恼髅鞯热说男惺椋??幢甘苁廊讼舶??
(三)书法艺术的发展时期特点:
1.秦汉以前:主要使用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书法成为艺术;
3.隋唐:书法发展到新的顶峰,注重规范,风格多样;
4.宋代:重文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追求个性,忽略法度;
5.明代: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创造;
6.清代:抱残守缺,了无生气。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一)从萌芽走向成熟:
1、起源:中国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成熟:留存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二)特点: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三)发展: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笔、墨和矿物颜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
历史纵横
秦汉时期,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与战国帛画的传承关系明显。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壁画《夫妇宴饮图》,画家抓住劝酒情景,细腻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十分传神,堪称工笔重彩画的杰作。
1、魏晋时期--绘画理沦
⑴特点:上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沦,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⑵代表:晋画家顾恺之不仅留厂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而且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2、隋唐时期--吸取印度、波斯风格
⑴特点:吸取印度、波斯风格等外来美术风格。
⑵代表:创作出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
3、两宋时期—宫廷画、风俗画
⑴特点: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足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⑵代表: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⑴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⑵代表: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四)绘画艺术特点
1.中国画在魏晋之后:①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②出现了非功利、注写意的文人画;
2.文人画自魏晋开始占据中国书画主导地位;表现形式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
3.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绘画发展特点
1.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从画家角度看:文人画家增多,画家的素养越来越高;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3.从绘画风格看:由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绘画不断融入外来风格,如隋唐五代的绘画艺术就吸取了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4.从绘画功能看:绘画逐渐由纯粹的艺术品向商品发展。到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的需要,绘画成为商品。
三、京剧的出现
(一)戏曲的发展:
1、起源: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2、发展: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⑵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⑶明朝时候,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二)京剧的出现:
1、背景:⑴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⑵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2、形成: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3、发展:
⑴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⑵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⑶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三)地方戏曲:除京剧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戏曲剧种,如秦腔、越剧、川剧、粤剧和黄梅戏等。
四、分析某一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兴盛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3):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4):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发展;
(5):文化交往因素:分析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
(6):人民群众因素:分析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作用。
(7):其他因素:
本课要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
●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
●中国戏剧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京剧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括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初步理解字、书、画的功能和意义。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以文字、画面等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学生视觉、听觉调动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课本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通过对比不同时期艺术发展特点,培养学生历史比较分析能力,探究其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难点:(1)探究产生不同艺术形式的时代背景,着重唐楷书,宋风俗画。
(2)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理解“书画同源”。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对中国相关的政治、经济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讲解内容层次可以适当深化,注重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这些是本课教学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文化背后政治、经济相关知识点记忆不清,对应能力比较差,这也就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探究法、激趣法、演示法完成,突出应用探究法、信息技术资源落实重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吗?老师请你们回忆一下对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对我印象最深刻就是那幅举行卷轴画,当它缓缓打开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是全世界人的震惊和我们中国人的自豪,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是我们的骄傲,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我们传统书法绘画艺术之美。
一、穿越时空之寻找书法之美
请同学们来欣赏《龙》字组图,找出这些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引导)
学生讨论:不同点是这些字写法都不一样;相同点事它们都是“龙”字(或者说都是汉字)
问题设置1:书法和汉字的关系?
合作探究: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字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独特艺术。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教师总结:
1、????????? 文字之美(文字源流美)
起源:结绳记事→刻竹、木→图画文字→象形字→汉字
发展: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引入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
2、????????? 写法之美(书法字体美)
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展示各种书法,通过图片欣赏对比的方法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3、??????? 意境之美(书法感情、意境美)
引入意境的概念
通过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张旭的《肚痛帖》体会意境之美
二、穿越时空之寻找绘画之美
指导学生欣赏《长沙马王堆帛画》《人物龙凤图》《清明上河图》《敦煌彩塑》《墨竹》《夫妻宴饮图》《富春山居图》体会古代绘画的形神之美及情感之美.
了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
远古 萌芽
战国 萌芽→成熟,人物肖像为主
秦汉 文人画成就突出
魏晋 外来风格,中国古代绘画高峰
隋唐 理论总结,出现真正的中国画
两宋 门类丰富
元明清 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穿越时空之戏剧之美
(引入京剧的发展脉络)
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明代昆曲→清代京剧
问题设置:古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因素?
(1)政治因素:分析当时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2)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经济是否发展繁荣;
(3)文化因素:分析统治者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发展;分析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
(4)其他:分析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作用。
理论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
能力拓展:今天很多传统的文化逐渐在失传和消逝,我们青少年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去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10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3·汕头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息,具有极强的内聚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早在商代就已经产生的书面语。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
A.汉语 B.金文
C.甲骨文 D.先秦时的俗语
2.结合下图信息,“图画文字”的准确含义是( )
A.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B.因为“书画同源”,故汉字可以用图画表示出来
C.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
D.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2013·扬州模拟)(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是画也……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绘、博采饰色,画异于书矣。”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B.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具有很大不同
C.书法艺术自由多样的线条具有特殊美感
D.绘画艺术注重景物的逼真摹写
4.(2013·江门模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的杰作,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呈现出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原因在于( )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思潮变化
C.传统文化影响 D.社会上层倡导
5.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6.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促成元杂剧昌盛的直接原因是( )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达 B.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知识分子地位的变化 D.市民阶层的壮大
7.(2013·中山高二检测)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8.(2013·武汉模拟)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
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
C.经济重心的日趋南移
D.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二、非选择题(18分)
9.中国古代各种艺术各具特色,灿烂辉煌,享誉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材料二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我书意造本无法”。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分析:
(1)材料一中的诗歌取自什么?有什么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何地位?( 6分)
(2)材料二是苏轼对什么艺术形式的评论?有什么特点?(4分)
(3)材料三属于绘画的何种类型?体现了绘画的精髓是什么?(4分)
(4)材料四中的剧目分别是什么戏曲形式?有何地位?(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故选C。
2.【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图画文字”的概念。中国的原始文字都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也说明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C正确。A、B不正确,D是指“图画文字”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追求,不仅在于其形式的美,更在于其蕴含的抒情的艺术意境。
【规律方法】书法艺术与文字艺术的区别
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与单纯的文字书写有本质的区别:
(1)书法写出的字是比较优美的,给人以美感,而单纯的文字书写写出的字可好可坏。
(2)书法融入了“神”,从书法中可以体现出作者内心的精神世界,而单纯的文字书写则否。
(3)从二者的功能看,单纯的文字书写以实用价值为主,书法以审美价值为主。
【变式备选】(2013·榆林模拟)《西厢记》中说:“这的堪为字史,当为款识,有柳骨颜筋,张旭张颠,羲之献之。”对文中的“柳骨颜筋”及其代表字体解释错误的是( )
A.“柳”指柳公权,“颜”指颜真卿
B.是书法中楷书的著名字体
C.这种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D.是宋元时期书法的杰出代表
【解析】选D。“柳骨颜筋”指的是柳公权和颜真卿的楷书,他们都是唐朝人。
4.【解析】选A。宋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的大量出现,市民阶层产生并逐渐壮大,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世俗化文艺形式出现,在绘画领域表现为风俗画的出现。
5.【解析】选C。“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艺术形式“意境”的追求,“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能力。“直接原因”,要求时间最近,事件最具体的,知识分子地位变化是元朝才出现的,元朝知识分子地位低下,许多知识分子进取无望,直接投入社会生活化的元曲创作。A、D的内容在宋朝就已出现,是元曲兴盛的基础条件之一,而非直接原因。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分析理解能力。从“杂剧俑”“京剧脸谱”可知这与古代中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密切相关。故选D。
8.【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明代戏剧兴起的原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戏剧这种市民文化也应运而生,D正确;A、B、C都无法反映。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材料一中的诗歌取自《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第(2)题苏轼对书法的评论,宋代书法推崇魏晋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第(3)题《牡丹蕉石图》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意趣。第(4)题《窦娥冤》是元杂剧,《四郎探母》是京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地位。
答案:(1)取自《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苏轼对书法艺术的评价;宋代书法推崇魏晋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3)《牡丹蕉石图》是文人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4)《窦娥冤》是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四郎探母》是京剧,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是戏曲界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国粹”“国剧”。
课件31张PPT。名师导学 名师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