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备课】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秋备课】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备课集锦(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精选)(打包4套)(新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11-04 19:38:08

文档简介

测量平均速度
1.下列四个选项中,平均速度最大的是(  )
A.航模飞行器以11m/s的速度飞行
B.汽车以50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用10s跑完全程
D.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用了2.5s到达地面
【解析】选B。本题考查计算平均速度。航模飞行器的平均速度为11m/s;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0km/h=13.9m/s;百米赛跑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m/s;从30m高处竖直下落的物体的平均速度为=12m/s。可见,平均速度最大的是汽车的平均速度。故选B。
2.天佑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量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解析】选A。平均速度最好选择范围较大的物理量进行测量,误差会较小。如果选定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有可能会超过桌面的长度,所以应该在桌面长度范围内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再测定时间较好,故应选A。
3.(2012·恩施中考)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解析】选B。由题图知,滑块的路程s=40cm+5cm=45cm,运动时间t=5s,滑块的平均速度v===9cm/s,故选B。
4.(2013·郴州中考)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华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则他步行速度为
    m/s。
(2)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   m。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       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计算平均速度。小华步行速度为v===1.25m/s;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s′=vt′=1.25m/s×20×60s=1500m。根据公式s′=vt′知,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t′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速度v不变。
答案:(1)1.25 (2)1500 速度
5.小明为研究蜗牛的爬行速度,他让一蜗牛沿刻度尺爬行。蜗牛由A位置爬行到B位置(如图所示),共用时20s,则蜗牛爬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20s内蜗牛爬行了:
s=3.20cm-1.00cm=2.20cm=0.0220m,
则蜗牛爬行的平均速度为
v===1.10×10-3m/s。
答案:1.10×10-3
6.(2014·泉港三川质检)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
(1)小明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cm。
(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s。
(3)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v=     ,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m/s。
【解析】(1)由题图可知,一块地砖长度为60.00cm。
(2)由题图可知,运动的时间为20s。
(3)因为s=30×60.00cm=1800cm=18m,
小明步行的速度v===0.9m/s。
答案:(1)60.00 (2)20 (3) 0.9
【一点通】找找你容易错在哪里
暑假里,小明乘火车去游玩时,在行驶途中他做了简单的测量:在15s内,路旁有10根电线杆从他眼前掠过。已知相邻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为50m,则火车的平均速度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学生自答】
由题意知火车在15s内行驶的路程s=10×50m=500m,则火车的平均速度v===33m/s。
【教师点评】
①计算过程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数值后有单位,有依据的公式,这是很好的习惯。
②经过的路程算错。
③计算结果未进行单位换算。
【正确答案】
解:火车在15s内行驶的路程s=(10-1)×50m=450m,则火车的平均速度v===30m/s=108km/h。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1、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会分析速度的变化
【学习重点】1、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会分析速度的变化
【自主学习】
【自学导航】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公式是______、时间的公式是______、路程的公式是______速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
3、我们用______来测量长度,利用______来测量时间
4、从速度公式______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______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____,我们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合作导学】
观察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视频,分析:
在测量速度过程中,若斜面坡度过小,会怎么样?坡度过大会怎么样?
若某组同学听到撞击声后一段微小时间后才才停表计时,测量结果会怎样?
【分层导练】1、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5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2)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小车由甲至乙
小车由乙至丙
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cm
26
时间t/s
4
平均速度v/(cm/s)
15
2、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 m/s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_ m/s

【总结提升】

感知目标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
1 、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能力目标
1、掌握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 点
难 点
1、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根据数据求出平均速度。
3、计时,绘制表格。
4、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器材
秒表、小车、长尺、木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备标注
测量平均速度
启动课堂
课前感悟
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________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
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在学生自学本章的基础上理解本章学习内容
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本章内容,对本章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本章知识点
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V=S/t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停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回答
自学导航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 。
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实验步骤:1.2.3.4.5参照课本23页
6.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S3=S1-S2
t3=t1-t2=
v3=
分析与论证:比较 v2 v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
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
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回答问题
各小组在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体现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总结,在实验的基础上水到渠成
知识梳理
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上半段的长是S1,运动的时间是t1。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下半段路程是 ,运动的时间是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 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 ;在斜面 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 和
有关。
学生归纳
课堂小结、归纳重点、
综合训练
1、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min行驶了1200m,然后又用0.5h行驶了8km,最后用5min行驶1000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 m/s,中途8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m/s,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是 m/s。
2、小汽车以30m/s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0.6s后开始刹车,又经4.4s滑行52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车停止的平均速度为 m/s。
3、小汽车在京沈高速公路上行驶,车上的一位乘客在车经过如图2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7h;当车经过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7h48min.则小汽车从A处到B处所用的时间是 min,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是 km/h。
4、据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能力考核的标准,初二男生1500m长跑成绩是6min40s属于及格水平,则获得这个成绩的学生,在长跑中的平均速度是
m/s.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教后反思
课件26张PPT。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体验 小车下滑时速度的变化
活动:准备玩具小车、木块、斜面。结合自行车从斜坡上向下
运动的情景思考:
(1)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2)如何通过测量知道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是怎样变化的?参考答案:
活动:(1)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时速度有变化,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在滑动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速度进行比较,得出速度是怎样变化的。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  。
2.测量器材:用    测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测小
车从斜面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3.装置设置: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斜面的坡度    。参考答案:
1.v=s /t 2.刻度尺 停表 3.很小探究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结合“体验”完成以下探究实验:
1.实验原理:        。
提示:本探究实验中,需要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
程所用的时间t,再利用速度公式v= 计算出平均速度,故此实
验原理是v= 。
参考答案:v= 2.实验设计:
(1)如何测量全程的平均速度?
提示:因为小车有一定的长度,测量路程时先标记车头所在位
置,当车头到达金属片时,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全程所用的时间,
用刻度尺测出金属片所在位置与标记位置的刻度差即为小车运
动的路程,利用公式v= 计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参考答案: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总路程,用停表测量小车
运动的总时间,利用公式v= 计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2)如何测量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提示: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一半的位置处,求出上半段路程;小车
从斜面顶端滑下,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利用公式v= 计算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将金属片移到斜面一半的位置处,求出上半段路程,
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利用公式v= 计算出上半段路程
的平均速度。(3)如何测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提示:下半段路程等于上半段路程,用小车运动全程的时间减
去上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即为下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利用公
式v= 计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分别计算出下半段的路程和运动时间,利用公式v=
计算出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3.实验数据分析: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出全程、上半段路程及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提示: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 可以计算出小车全程的平均速
度 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0.29 m/s。
小车的下半段路程是0.8 m,下半段路程的运动时间为5.0 s-
2.8 s=2.2 s,则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0.36 m/s。
参考答案:(1)0.8 (2)2.2 (3)0.32 (4)0.29 (5)0.364.数据分析:小车在不同的路段,平均速度大小      ,
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提示:分析三段路程平均速度大小,大小不同,且上半段平均速
度最小,下半段平均速度最大,即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不
断增大的。
参考答案:不同 越来越大5.交流与评估:
(1)为什么斜面的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提示:斜面的坡度太小时,小车的运动速度过慢,甚至达不到位置就停止了运动;斜面的坡度太大时,小车运动过快,记录时间会不准确。
参考答案: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为了使小车在某一位置停止运动,需要一个挡板,金属片起到了挡板的作用。另外,小车撞击金属片时会发出响声,这样便于测量时间。
参考答案: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3)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参考答案: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存在误差。【微点拨】
(1)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即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的距离。
(2)测量时间:从放开小车计时,到听到小车碰到金属片时结束。且在测量前,要反复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并进行“试测量”,保证测量时间的有效性。
(3)测量下半段速度时,不能使小车从中点静止释放。【知识拓展】利用刻度尺和钟表估测速度
例:某同学根据车轮通过两段铁轨交接处所发出的响声来估计火车的速度,他从车轮发出的某一次响声开始计时,并同时计算车轮发响的次数,当他算到21次时,表上的时间为15s,已知每段铁轨的长度为12.5m,估算火车的车速。【解析】响了21次,则走了20段铁轨,总长s=20×12.5m=250m,
时间t=15s,则速度为v= ≈16.7m/s。
答案:约16.7m/s时间某段路程考点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示范题】(2011·江西中考)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1)请你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解题指南】怎样计算甲乙段、乙丙段、甲丙段三段路程?
三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提示:由甲、乙、丙三个位置对应的刻度,分别计算出三段路
程;由甲、乙、丙三个秒表的时刻,分别计算出三段路程对应
的时间;利用公式v= 对应计算出三个平均速度。【精讲精析】(1)可以按照小车的左侧面对应的刻度读数,甲位
置处的刻度值为90.00cm,乙位置处的刻度值为64.00cm,丙位置
处的刻度值为0.00cm。据此可填出小车由乙至丙的路程为
64.00cm,由甲至丙的路程为90.00cm。
从甲至乙运动的时间为2s,从乙到丙运动的时间为4s,从甲到丙
运动的时间为6s,故v甲→乙= =13cm/s,v乙→丙=
=16cm/s,v甲→丙= =15cm/s。(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故小车全程不是做匀速运动。
答案:(1)
(2)不是 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通关金钥匙】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断变化,因此不同时间段或路程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所以让求分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时必须用某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不能求每段速度的平均值。且在表述平均速度时,必须强调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