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3 10:2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博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交答题卡即可。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以及《礼治秩序》两章节中,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以父系社会为核心向外波纹式延伸的家族观念,为我们展示了其核心论点“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这一论点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中描写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吗 贾史王薛是《红楼梦》中具有稳固社会地位的结合体,是联谊关系盘根错节的命运共同体。
四大家族通过长年累月的经济、婚姻以及政治上的链接,建立了一个稳固家族联盟。因为稳固,后来受到保护的子孙后代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庇护下不思进取,四大家族宅府的大门中,已经生出一种犹如“不知身外事”的境地。这与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文中所谈到的空间、时间尺度上文字在乡村的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乡土中国》中提到的“文盲”,由于空间尺度上彼此之间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进行交流,或者是因为时间尺度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定型,其历史轨迹也是一条直线,语言足以传递代际经验,不需要文字,导致文字无法下乡,社会渐渐向原始部落“退化”。那么在四大家族间也是如此,他们由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渐渐地也步入了“退化”的阶段。这样,当面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们这一命运共同体很容易就会乱了阵脚,而走向衰败。
当然,当事情变得更糟时,贾府也做出了努力。例如:在探春兴利除弊这一章回中,探春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实施了“开源节流”的策略,将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租给嬷嬷们耕种收取地租,不仅将贾府中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还能"开源",净赚了几百两银子。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使探春的努力能够为贾府带来巨大的优势,但也不得不承认,探春自身存在的局限限制了她的思维,也限制了她的行动。由于自己“女儿身”的限制,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在贾府中进行,只是在大观园中进行,只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在《红楼梦》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宝黛的“木石前盟”。为了应对外界的冲击,保住最后的地位,四大家族权衡利弊之后,不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感情,直接为宝玉做出了“弃黛保钗”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也体现了《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家族之间为了保持长期稳定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就需要贾家与薛家再建立最亲密、最直接
的关系。在"金玉良缘"缔造之前,薛家与贾家之间的链接,其实一直都是通过王家才得以实现,薛姨妈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要比“金玉良缘”弱得多。因此,在宝钗进宫失败后,为了提升社会地位,薛家权衡利弊,迫切渴望她能嫁入贾府;同时,贾家也在"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迫切与薛家联姻,所以才有了"金玉良缘"一说。
(摘编自葛妍《从乡土社会视角看不一样的〈红楼梦〉》有删改)
材料二:
探春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其言之不满现状,于兹可见。她在荣府中,能够受人重视,完全由她努力,博得上下称许。探春虽生于富贵之家,幼时因为庶出,也许生活不如嫡出那样舒服,故能深知荣府的积弊;而收入不数支出,则为荣府最大的危机。
探春改革固然只限于大观园之内,然此非探春之过,盖大观园之外有人管理,如贾琏、赖大、林之孝等是,而又涉及贾母、贾赦、贾政诸人。大观园自昔就成为另一个世界,探春行使权力只限于大观园之内,故其改革亦限于大观园之内。然而大观园乃是荣府的一部,整个荣府腐化到无法改革,则只改革区区的大观园,不但没有用处,而且大的宿弊每可助长小的宿弊,改革小的宿弊,绝不会使大的宿弊因之消灭。
计探春在大观园内所作的改革,只有两件事。一是节用,姑娘们已有二两银子的月钱,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则头油、脂粉何必另外再有二两银子。何况此二两银子的头油、脂粉是由买办经手去买,往往买的不是正经货,使不得,所以探春把这一笔开支取消了。二是兴利,把大观园内花卉、树木交给忠实的老婆子管理,凡姑娘丫头的头油、胭粉、香纸以及各处笤帚、簸箕、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都由她们包了去,不用向账房领钱”,即以大观园花卉、树木的收入,充为购买这些物品之用。
明代丘浚云:"三害 (冗吏、冗兵、冗费)之中,冗费之害尤大,必不得已而去之,吏兵无全去之理。惟费之冗者,则可权其缓急轻重而去之焉。凡所谓冗者,有与无皆可之谓也。事之至于可以有,可以无,吾宁无之而不有焉,则不至害吾财矣。”荣府的奢靡均属于冗费,探春的改革,不过去其冗费而已。
(摘编自萨孟武《〈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间的社会状态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缩影,它的特征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熟人关系”。
B.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建立的联盟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早期保护了子孙后代,但也让这些后人失去进取心,难以应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
C.探春不满现状,凭借自身能力得到荣府上下的认可。她虽然不是嫡出,但由于出身富贵,才得以清楚荣府入不敷出的危机。
D.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开源节流”的改革,一方面承包荒地花木,以此“兴利”;一方面取消头油、脂粉等冗费,减少开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像"文盲"因空间、时间尺度的紧密联系而使社会"退化"那样,结盟后过于亲密的关系,导致四大家族逐渐走向衰落。
B.宝钗进宫失败成为"金玉良缘"的诱因,贾、薛两家根深蒂固的"家族维系"的乡土观念则是宝玉、宝钗成婚的深层原因。
C.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只要整个荣府的宿弊不除,探春在大观园内进行的这些改革就无法改变荣府衰退的趋势。
D.丘浚认为冗费就是可有可无的花费,有很大害处,需要去掉。探春在大观园内的节用举措和这一观点是一致的。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门子呈给贾雨村"护官符"时说,贾史王薛"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B.贾赦对贾环说: “咱们这样人家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功夫,反弄出书呆子的气象来。
c.王夫人发现傻大姐捡的香囊,命令王熙凤会同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人抄检了大观园,惹起一场风波,最后把司棋、晴雯、四儿及芳官等撵出荣府。
D.王夫人、凤姐与薛姨妈商谈好宝玉宝钗的婚事后,薛姨妈告诉了宝钗,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但仍愿委屈自己,冒充林黛玉与宝玉举行婚礼。
4.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认为探春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如果以此为观点写一篇评论,请结合两则材料,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节选)
贾母闻知宝玉被吓,细问原由,不敢再隐,只得回明。贾母道:“我必料到有此事。如今各处上夜都不小心,还是小事,只怕他们就是贼也未可知。”大家听贾母如此说,都默无所答。独探春出位笑道:“近因凤姐姐身子不好,几日园内的人比先放肆了许多。先前不过三四个人为热闹聚在一处,或掷骰或斗牌。近来渐次发诞,竟开了赌局,甚至有头家局主,或三十吊五十吊三百吊的大输赢。半月前竟有争斗相打之事。"贾母听了,忙说:"你既知道,为何不早回我们来 "探春道:"我因想着太太事多,且连日不自在,所以没回。”贾母忙道:“你姑娘家,如何知道这里头的利害。你自为耍钱常事,不过怕起争端。殊不知夜间既耍钱,就保不住不吃酒,既吃酒,就免不得门户任意开锁。或买东西,寻张觅李,其中夜静人稀,趁便藏贼引奸引盗,何等事作不出来。况且园内的姊妹们起居所伴者皆系丫头媳妇们,贤愚混杂,贼盗事小,再有别事,倘或沾带些,关系不小。这事岂可轻恕。”探春听说,便默然归坐。凤姐虽未大愈,精神因此比常稍减,今见贾母如此说,便忙道:“偏生我又病了。”遂回头命人速传林之孝家的等总理家事四个媳妇到来,当着贾母申饬了一顿。贾母命即刻查了头家赌家来,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
林之孝家的等见贾母动怒,谁敢徇私,忙至园内传齐人,一一盘查。查得大头家三人,小头家八人,聚赌者通共二十多人,都带来见贾母,跪在院内磕响头求饶。贾母先问大头家名姓和钱之多少。原来这三个大头家,一个就是林之孝家的两姨亲家,一个就是园内厨房内柳家媳妇之妹,一个就是迎春之乳母。这是三个为首的,余者不能多记。贾母便命将骰子牌一并烧毁,所有的钱入官分散与众人,将为首者每人四十大板,撵出,总不许再入,从者每人二十大板,革去三月月钱,拨入圆厕行内。又将林之孝家的申饬了一番。林之孝家的见他的亲戚又与他打嘴,自己也觉没趣。迎春在坐,也觉没意思。
一时贾母歇晌,大家散出,都知贾母今日生气,皆不敢各散回家,只得在此暂候。
迎春正因他乳母获罪,自觉无趣,心中不自在,忽报母亲来了,遂接入内室。邢夫人因说道:“你这么大了,你那奶妈子行此事,你也不说说他。”迎春低着头弄衣带,半晌答道:“我说他两次,他不听也无法。况且他是妈妈,只有他说我的,没有我说他的。”邢夫人道:“胡说!你不好了他原该说,如今他犯了法,你就该拿出小姐的身份来。”迎春不语,只低头弄衣带。邢夫人见他这般,因冷笑道:"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况且你又不是我养的,你虽然不是同他一娘所生,到底是同出一父,也该彼此瞻顾些,也免别人笑话!"接着又有探春的小丫头来报说:“老太太醒了。”邢夫人方起身前边来。迎春送至院外方回。绣桔①道:“如今我有个主意:我竟走到二奶奶房里将奶妈偷拿累金丝凤的事回了他,或他着人去要,或他省事拿几吊钱来替他赔补。如何 ”迎春忙道:“罢,罢,罢,省些事罢。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
谁知迎春乳母子媳王住儿媳妇正因他婆婆得了罪,来求迎春去讨情,说:“如今还要求姑娘看从小儿吃奶的情常,往老太太那边去讨个情面,救出他老人家来才好。”迎春先便说道:"好嫂子,你趁早儿打了这妄想,要等我去说情儿,等到明年也不中用的。我自己愧还愧不来,反去讨臊去。”王住儿家的听见迎春如此拒绝他,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乃发话道:“自从邢姑娘来了,太太吩咐一个月俭省出一两银子来与舅太太去,这里饶添了邢姑娘的使费,反少了一两银子。常时短了这个,少了那个,那不是我们供给 谁又要去 我们这一向的钱,岂不白填了限呢。"迎春听见这媳妇发邢夫人之私意,忙止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便是太太们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你什么的,出去歇息歇息倒好。”绣桔听了又气又急,因说道:“姑娘虽不怕,我们是作什么的,把姑娘的东西丢了。他倒赖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一行说,一行就哭了。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
可巧宝钗,黛玉,宝琴,探春等因恐迎春今日不自在,都约来安慰他。探春从纱窗内一看,只见迎春倚在床上看书,若有不闻之状。探春也笑了,坐下,便问:"才刚谁在这里说话 倒象拌嘴似的。"迎春笑道:"没有说什么,左不过是他们小题大作罢了。何必问他。”
【注】①绣桔:迎春的丫头。②《太上感应篇》:晋代葛洪托名道家始祖太上老君之名所作,旨在劝善惩恶,宜扬因果报应。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独探春”笑着回应贾母,详细告知贾母“园内的人渐次发诞,竟开了赌局”的情况,写出了探春的大胆机敏,管家称职。
B.小说通过"偏生我又病了”“回头命人速传""当着贾母申饬"一系列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能干,责任心强。
C.小说借邢夫人之口"两口子遮天盖日"道出贾琏夫妇在贾府内外掌权的事实,同时写出邢夫人借题发挥,表达对王熙凤的不满。
D.小说王住儿媳妇反责迎春的一番话语,不仅反映了贾府内人际关系的复杂,同时也写出了下人对主子的盘剥不堪忍受,奋起反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用语简洁精当,如“忙说""忙道""命”等词语写出了贾母对事态发展的关心,表现了贾母关心晚辈、精明果断,达到了"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的效果。
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详细叙述贾母雷厉风行的清查聚赌事件,要求"有人出首者赏,隐情不告者罚",对参与者不论身份一概不留情面严厉处罚,为下文埋下伏笔。
C.小说对于次要人物的描写,常通过几笔速写就勾勒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又气又急”出谋划策、忠心护主的绣桔,平日倚仗哺育之恩作威作福、嗜赌成性的乳母。
D.小说善于通过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照描写,来突显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形象特征。例如迎春和探春作为姐妹,却性格迥异,对比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8.曹雪芹在拟本回标题时,用一个“懦”字来突显迎春的品性,称其为“懦小姐”。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迎春之“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9.脂砚斋对此回评注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势如怒蛇出穴,蜿蜒不得捕”。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的场景转换及其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战国时,"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B.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C."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古代指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所订立的誓约或条约。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认为韩、魏"赂秦"的原因是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在这一点上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虑,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14.比较阅读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二者分别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愿补颜行③身已老,区区畎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佗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颜行,队伍的前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B.第二句中“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的无奈。
C.第三、四句说明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防御金兵。
D.从全诗看,诗人内心依旧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感到遗憾。
16.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在对待韩佗胄北伐一事上,陆游的态度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侍坐》中在曾皙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不变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疑问语气指出了秦在财富的搜刮与挥霍上的反差行为。
(4)《六国论》中,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________”,原因是“__ ____”。
(5)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通过对“树叶”“木叶”“落叶”“落木”意象的比较,分析了"落木"这一意象的精妙。这一意象在学过的古诗词中曾出现过,如“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是一代代人 传承发展的结晶。太极拳、"送王船"在我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太极拳的 究竟为谁难下定论,但其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作用 。“送王船"仪式盛大,内涵丰富。二者都深深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和中国哲学的理念。太极拳蕴含着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送王船”体现着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人类智慧。如今,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智慧、工艺、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一项项“非遗明珠”光彩夺目,古琴书法,声悠墨扬添彩;针灸太极,体康拳健生风……我们应努力做好有关非遗的____工作,
让“非遗明珠”永远闪耀在世界文化之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呕心沥血 始作俑者 理所当然 承前启后
B.处心积虑 开山鼻祖 理所当然 承上启下
C.呕心沥血 开山鼻祖 毋庸置疑 承前启后
D.处心积虑 始作俑者 毋庸置疑 承上启下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智慧、工艺、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B.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工艺、智慧、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C.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打开了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工艺、智慧、神韵的新的大门。
D.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工艺、智慧、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二)语言文字运用I1(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色泽诱人的蛋糕甜点、口味丰富的各色饮品……生活中,这些诱人的美食都少不了食品添加剂。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① 一是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在食用油中添加抗氧化剂,可延迟或阻碍油脂氧化;二是作为 ② ,比如供糖尿病人食用的食品,为降低食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可以添加一些无能量或低能量的高甜度甜味剂来改善口感;三是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食品感官特性,比如含乳饮料中使用的乳化剂、增稠剂;四是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像某些防腐剂对糕点具有良好的防霉变效果。
对食品添加剂,③ 。事实上,八角茴香、丁香、肉桂这些厨房里常见的调料也属于食品添加剂。无论用不用、用哪种、用多少种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就不会危害健康,在安全性上也没有差异。
20.下面句中省略号与文中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 ) (3分)
A.他轻轻地摇了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B.今夜人潮涌动,群情激昂,我们齐声朗诵: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不知不觉,天色渐晚。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十年的语文学习,我们在课本中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如烛之武、荆轲、刘邦、项羽、张良、范增、蔺相如、廉颇、苏武等,也认识了不少文学人物,如曹操、周瑜、林冲、鲁智深、王熙凤、杜十娘、祥林嫂、孔乙己等,甚至还有不少外国人物,如奥楚蔑洛夫、保尔·柯察金、于勒、玛蒂尔德、别里科夫等,无论真实的还虚构的,都引发我们许多思考和感悟。
请你从上面列举的人物中,任意选取两个进行比较分析,写一篇副标题为“____与之比较”的人物评论。横线上需填写的是你选取的人物名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