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感受其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情感与态度:理解诗中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
3、方法与过程:诵读体会,指导背诵,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鉴赏《诗经》的最大障碍是诗句理解,因此,引导鉴赏的前提是帮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学生鉴赏《诗经》的兴趣点应该是诵读,这与《诗经》本身的节奏韵律相关,因此,引导鉴赏的门径是诵读。《氓》是一首叙事诗,它所涉及的有关爱情、婚姻、家庭幸福等内容是人类的母题之一,引导得当,学生当对此充满阅读期待。
教学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氓》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导读式、诵读式
教学课时: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圣人以为不习《诗》,都没法子说话,一开口就是鄙陋庸俗。它的语言方式就是谦谦君子雍容揖让的典雅之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一首卫风《氓》。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后因汉代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风”大都为周王室派专人收集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多是宫廷乐曲歌辞,为贵族统治阶级所作;“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直接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是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抒情效果。
二、播放录音,同学正音。
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补充注释:谋——商量 垣——墙 陨——落
成语,信誓旦旦:誓言说得极其诚恳可信。
三、齐读,请同学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
一个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个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应了。结婚之后,尽管女子日夜操劳,但男子感情不专一,并对女子施加暴力,最后女子回到了娘家。
可以简要概括为:恋爱——婚变——决绝(断绝;坚决)(板书)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从内容上说,是一首弃妇诗;从表达方式说,是一首叙事诗。
四、提问教读
1、头两句是用哪种表现手法写的?
赋。用赋说的手法写男子与女子接近,求婚。“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这就是商品流通的方式。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蚩蚩”解释为“忠厚老实”合理还是“笑嘻嘻”合理?
①解为“笑嘻嘻”,男子嬉皮笑脸不严肃,耍着花招,表现出男子的狡黠、急切,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②解为“忠厚”,貌似忠厚,表里不一。③解为“忠厚”,男子一开始也是真诚的,但世事变化无常。
3、“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可以看出两人什么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生气了,可见急躁、任性。 女主人公善解人意、温柔、体贴。
4、一二节哪些句子能看出女子处于热恋当中?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采葛》中有一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写出了热恋中男女的心理。相恋中的男女有时道过几十遍“再见”还不忍离开。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痴情、热烈。
5、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两人顺利地结婚了。
第二课时
课前:抽查背诵
6、三四节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联想,而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
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暗示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③过渡。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也可理解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什么手法?
比兴。桑葚和爱情都是甜蜜的。
跟上文一样,是议论性的诗句。看注释。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老祖宗早就总结出的至理名言,不可不听。
8、怎样理解“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子更重感情,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女子易沉湎于回忆,沉溺于幻想,不够理智;女子重过程,男子重结果;女子专一,而男子易朝三暮四;女子青春易逝,输不起明天……各人可有不同的理解。
9、四五两节写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 任劳任怨(女子就是这样,只要心中有爱,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专情(忠贞)柔弱(躬自悼矣)
10、第五节、第六节表现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复杂心态?
悲伤(兄弟嘲笑,回去以后尊严扫地)、怨恨、悔恨、不舍、坚决。
11、这两节中让人动容和心碎的“血泪之言”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句写得十分细腻,怨愤至极,嘲笑自己曾经天真的想法。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坚强决绝的背后是无尽的伤痛,余哀绵绵,她将独自承担苦痛,面对嘲弄讥讽。这种复杂情感的表达有独白,有回忆,还有比兴手法。
12、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暗含什么意思?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比兴,见注释。
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赋;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兴;六章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比兴。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痛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还有一种解释:女子自诉婚后的贫苦生活,想到当初毅然渡淇水而来,因此好不怨恨。我同意前一种,汤汤之水像是女子无尽的哀伤。
五、小结:全诗是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形式写成的,运用比兴和对比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一炉而增强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性。尤其是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在叙事中抒情,又在感情的抒发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徐徐道出,两者有机地融合,充分表现弃妇又怨又恨、又要完全忘却,又无法摆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六、合作探究:完美女人与永恒悲剧
1、“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意思是:你我生死在一块,立过的誓言不会改。深情牵着你的手,与你到老不分开。
2、朱熹曾就此诗的内容说过这样一句话:“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3、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探究一:《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
探究二: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分析
1、女主人是如何充当自己三种社会角色的?
作为恋人的她浪漫,多情、温柔
作为妻子的她贤慧、勤劳、善良
成为弃妇的她自尊、自爱、自强(或:刚烈、清醒)
2、面对爱情走向婚姻,她是否具有理性?
3、氓的婚前婚后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婚前:“氓之蚩蚩” “信誓旦旦” ――心情急切、热烈
婚后: “二三其德” “至于暴矣” ――用情不专、暴虐,没有责任心
引鲍鹏山语:女性的美德与可爱,往往与男性的恶德与可恨的对比中,才更显得鲜明。
4、是什么导致这场婚变的?
(1)氓的用情不一,没有责任心。(2)男权制。
明确:“导致爱的消失的力量,正是当初导致爱的产生的力量。”“悲剧之令我们恐惧,不是由于它必然发生,而是它可能发生。”
(3)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我”也有责任。
5、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1)爱情,值得追求,但不可沉溺;
(2)爱情与家庭幸福需要双方奉献与付出。
“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宫·媒氏》)那是一个两性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婚变后是有可能获得幸福的。
小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七、诵读与拓展
1.诵读并背诵: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点。
2.比较阅读:
(1)阅读现代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的《弃妇》(节选),诗中的弃妇形象与《氓》中的女子形象有何不同?。
长发披遍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一个彷徨于死亡者墓前的弃妇,她的悲伤和痛苦都是无法为他人所理解的,无法改变的。诗人描述了弃妇的状态,她丑陋、老苦,她狂呼、怒号,她直面黑夜、又不得不与蚊虫为伍,她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坟墓之侧,再也流不出眼泪。她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
这个弃妇写得更压抑,更痛苦,更凌厉。
(2)诵读舒婷的《致橡树》,体会新时代女性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