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玉山县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图为2019年湖北随州曾国(西周封国)墓葬群出土的编钟。编钟铭文大意: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由此可知
A. 西周对夏朝文化的沿袭
B. 周王直接控制长江流域
C. 诸侯始终效忠西周天子
D. 分封制有利于文化认同
2. 秦汉时代,权倾朝野的外戚、权臣,如赵高、霍光、梁冀和董卓之流,尽管可以擅命废立皇帝,但也只能在秦始皇与刘邦的子孙中寻求皇位继承人,他们自己一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径直蹑足九五,抢占皇座。这说明
A. 皇权具有排他性 B. 宗法观念已经消亡
C. 相权威胁到皇权 D. 专制体制受到威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家庭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庭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 士族文化影响扩大
C. 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 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4. 唐高宗以后,最高统治者一方面通过“墨敕”“内降”等方式,绕开正规的颁诏程序,直接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在三省制外设置大量的使职,使职“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并直接“入奏天阙”。这些措施的实施
A. 便于集体决策以减少失误 B. 使中央集权得到逐步加强
C. 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D. 有利于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5.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提升
C. 南方饮食习惯比北方先进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6. 下表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选官制度 民谣、诗歌
①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② 世胄高位,英俊沉下僚
③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A. ①察举制 ②科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B. ①九品中正制 ②察举制 ③科举制
C. ①察举制 ②九品中正制 ③科举制 D. ①九品中正制 ②科举制 ③察举制
7. 元朝,一方面,设置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坚持蒙古人为正官的原则,保留蓄奴制和军事长官世袭制;另一方面,改元建号,吸收汉族王朝组织形式,采用汉族典章制度,形成了南北异制的政治特点。据此可知,元代的南北异制
A. 强调蒙汉民族间的平等 B. 客观上促进了汉蒙民族交融
C. 重视维护中央政府权威 D. 开启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
8.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被赋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9. 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唐代妇女的地位高于男性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政治统一有利于女性解放 D. 理学深刻影响民众观念
10. 某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官僚普遍存在认知不足和观念过剩的倾向。认知不足如一朝上下都认为英国不会再犯,以为《南京条约》是万年合约;观念过剩如唯我独尊、天下朝贡、礼制之邦、太平盛世等这类天朝观念过剩。这可以用来说明鸦片战争后
A. 民众发动革命的必然性 B. 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
C. 清朝廷延误改革的原因 D. 士人缺乏大无畏精神
11. 同治年间,清政府在给英国公使阿礼国的节略中明确提出:中外“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据此可知,当时清政府
A. 意识到变革政治的必要性 B. 中体西用思想受到冲击
C. 作出反对修约的外交姿态 D. 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12. 下表为1860—1865年清朝满汉总督、巡抚的比例情况,据此可知
年代 1860 1861 1862 1863 1864 1865
满汉总督比例 5∶5 5∶5 4∶6 3∶7 2∶8 1∶9
满汉巡抚比例 6∶9 4∶11 2∶13 1∶14 0∶15 0∶15
A.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重大改变 B. 清朝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C. 汉族地主官僚主导内政外交 D. 鸦片战争促进民族交融
13. 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 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 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 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14. 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作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和坚决执行抗日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等四项保证。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 囿于形势暂时放弃民主革命领导权 B. 制定政策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
C. 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D. 提出赢得抗战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15. 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回忆说:“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有些地方,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能打仗。……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为此,我党作出的决策与下图符合的是
16.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A.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持久创新力
C. 文化认同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 D. 海峡两岸的民众渴望祖国统一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2分。
17. (16分)宋代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两宋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古时期森严的良贱制度也逐渐被打破。宋仁宗时赋予了私人奴婢编户齐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仁宗朝,政府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这意味着压抑下层百姓权利的种种桎梏得以剔除,而对奴婢生命权的保护亦更加深入具体了。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材料二 (宋代)岳州知州指出:“(农民)自来兼作商旅……欲出榜招召,务令疾速归业。如贪恋作商,不肯回归,其田权许人请射(承佃耕种)。”宋高宗采纳户部意见:“商人田产,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难(不应)许人请射。”
——摘编自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三 社会流动按其流动方向,划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关于水平流动,多表现在地域和职业方面的流动。如农民摆脱户籍与土地的束缚,“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商人在各地流动,“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盖此郡凤凰山谓之客山,其山高木秀皆荫及寄寓者。其寄寓人,多为江商海贾……”士人也从事经商,在赶考途中,有“贩盐为事”。垂直流动则多表现在科举制全面展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宋代开始阶级区分不及前代严格,阶级之间的流动性比较大。
——摘编自陈静《宋代商品经济与社会流动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3分)
(2) 据材料二,概括其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5分)
(3) 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社会流动的主要表现,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宋代社会出现的主要新变化。(8分)
18.(12分)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
材料一 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 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6分)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6分)
19.(12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不断发展(见下表)。阅读材料:
时间 概况
1844年 宁波女塾开办,这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
19世纪60年代初至1876年 教会学校数量增多,女生在学生中的比例增多。教会学校开放女子教育,促进了女子入学,实现男女教育平等。
早期改良派 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最早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倡导女子教育。
维新派 康有为主张男女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女子应该上学。梁启超重视女子教育,系统论述了女性受教育的必要性。
1898年 梁启超、经元善创办经正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己创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1902年 蔡元培开办上海爱国女学。此时的女性学堂多为私人兴办,未获统治者的直接肯定。
1907年 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国教育制度的范畴。
1912-1913 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教育段不分设男校女校,中等教育段专门设立女子中学校,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
1920年 北大校长蔡元培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开创了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不分性别进行教育。
1929年 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这是中国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进行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是中国女性教育的第一份法律成文。
——摘编自徐影《一文纵览中外女子教育的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据上表“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由传教士办学校到国人自办学校”为论题加以说明。(12分。要求:持论有据,表述清晰,层次分明。)
20.(1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成为时代的标杆。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50年7月,政务院全体会议决定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评选标准除了要求技术先进、发展生产有显著成绩之外,还特别强调认同党和国家、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支援前线有特殊功绩等。
——摘编自孙云《1950年全国英模表彰大会的召开及意义》
材料二 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有重大合理化建议”“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等,强调以生产建设一线的职工为重点,以生产成绩、革新论英雄。
——摘编自姚力《1977—1979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材料三 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不仅完善了“劳动”的概念,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而且也丰富了劳动者的主体构成,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举行200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新闻发布会》等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50年劳模评选标准制定的主要因素,列举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的工人或士兵中的一位典型代表,并从他们身上提炼出“劳模精神”的核心内涵。(4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79年劳动模范评选标准制定的主要因素。(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劳动模范评选标准的新内涵,并简析其重要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 D 2. A 3. B 4. D 5. B 6. C 7. B 8. B
9. D 10. C 11. D 12. B 13. C 14. B 15. A 16. C
17. (16分)
(1) 新变化:商人、佃农、奴婢由贱民阶层转变为编户齐民。(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1分)
(2) 社会现象:宋代出现农民摆脱土地束缚;自由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现象。(2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农民经济观念转变;政府政策调整。(3分)
(3) 表现:水平流动:农民自由迁移、更换职业,商人各地流动;士人从事经商。(2分)
垂直流动:任何人都可通过科举制进入上层社会。(2分)
新变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流动加快;门第观念淡化。(4分)
18. (12分)
(1) 表现: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知行合一;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崇尚气节。(4分)
途径: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2分)
(2) 动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2分)
背景:民主思想的传播;君主专制的覆灭;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分)
19. (12分)
示例: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在通商口岸的传教权,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文化侵略的同时创立教会学校;教会学校开放女子教育,促进了女子入学,开近代女学教育的先河。(5分)
甲午战争后,随着西学不断传入中国,维新派受近代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出发,大力提倡女子教育并付诸实践,激发国人兴办女学的愿望。(5分)
综上所述,在爱国思想和男女平等思想的推动下,国人自办女学,进一步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2分)
20. (12分)
(1) 主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后期作战;急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2分)
典型代表:工人—王进喜(士兵—雷锋)。(1分)
核心内涵:爱国主义精神。(1分)
(2) 主要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4分)
(3) 新内涵:劳动形式和劳动者构成进一步多元化。(2分)
意义:使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激励社会各行业劳动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奋斗;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