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3 10: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教学设计
课题 逻辑的力量
时间 教学课时:6课时
教 学 目 标 1.了解除逻辑的基本知识,引导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2.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准确判断正确推理,在探究推理规则时激发从具体现象中穷究一般规律的探索精神。 3.掌握逻辑基本规律,辨析与之相关的逻辑谬误;灵活运用逻辑基本规律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4.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学习辩论文稿的写作。
教材 分析 重点 难点 概念之间的关系;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 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合理的论证方法:隐含前提、间接论证、虚拟论证、议论文的逻辑链条。
教具 PPT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一、导课 清晨,村长发现村口有一男一女在争吵。男的说:“这瓜是你从我的地里偷出来的。”妇女说:“你诬赖好人,瓜是我从自家地里摘下来的。” 村长经过仔细观察后对妇女说:“你把瓜按成熟的和未成熟的分成两堆,数数各堆有多少。” 妇女只好照办,并说:“成熟的12个,未成熟的10个。” 村长冷冷一笑,指着妇女说:“你果然是偷瓜的贼!” 村长如何判断谁是偷瓜贼的? 女人的所作所为有哪些漏洞? 逻辑是思维理性的艺术,当我们需要作出判断的时候,理性会帮助我们决策,它往往会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议和帮助。在生活与学习中,我们一直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运用逻辑来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此可以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的真相。
二、逻辑发展史 世界逻辑的发展有三大源流 古希腊的西方逻辑学 中国先秦的逻辑,以《墨经》为代表作; 古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在佛学研究中发展的逻辑学。 什么是逻辑? 现代汉语中,逻辑有这样几个基本含义: 一是规律、事理。如“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 二是道理、理论。如“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 三是思维的规律。如“他说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 四是推理和论证的本领。如“福尔摩斯精通逻辑”。 五是指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如“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本单元主要聚焦在相对宽泛的定义:逻辑是“思维的规律”。 三、逻辑学基本知识 1.何为“概念” 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2.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要谈的概念间的关系,不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在事理上、空间上、时间上等方面的关系,而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在外延上的关系。 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一)相容关系 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是指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情况的不同,相容关系又分为四种情况。 1.全同(同一)关系,如“北京”和“中国的首都”; 2.包含关系,如“学生”和“大学生”; 3.包含于关系,如“铁”和“金属”; 4.交叉关系,如“大学生”和“中共党员”。 (二)不相容关系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叫全异关系。 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不相容关系时,则所有的a都不是b。例如,“植物”和“动物”、“科学”和“迷信”、“红色”和“蓝色”等。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又分为两种情况: ①矛盾关系 ②反对关系 3.逻辑的基本规律 我们体会了逻辑无处不在的力量,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①“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全同关系”。 同一律,顾名思义,就是要保持事物的同一性,逻辑上表示为,A是A,其中A表示某个事物。同一律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概念或者命题都应该有它本身的含义,并且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改变。像逻辑学中“偷换概念”或者“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都是违反了同一律。 同一律确保了思想的确定性,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故事中体会逻辑中的同一律。你知道这位老人的秘诀吗? 有三个秀才赶考,遇到一位老人,便问他几人能中榜。老人一字不吐,只竖起一根手指便把三个秀才打发走了。最后,三位秀才当中有一位中了皇榜,便带礼物前来感谢这位老人。 在上面这个小故事中,为什么那位老人能够知道三位秀才当中一人能中皇榜呢?其实不然,那位老人并没有什么未卜先知的神秘能力,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一根手指”的歧义,这里其实就违反了同一律,只是三位秀才未能发现。 那位老人的手势可以表示三种意思:只有一个上榜、没有一人上榜、没有一人不上榜。无论最终结果怎样,那位老人都能选择其中一种说法来自圆其说。显然,这是“有歧义”的逻辑错误。 再如: 黄牛吃草(大前提),张三是黄牛(小前提),推论出“张三吃草”(结论)。 这个推论显然荒谬。第二句中“黄牛”是指倒卖火车票的黄牛,与大前提中的真正“黄牛”不是同一概念。 ②“不矛盾律”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 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违反这一要求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自相矛盾”。事实上,违反不矛盾律的错误,包括“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对”,但在日常语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对”(即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都加肯定)也称作“自相矛盾”。有时两个或若干个命题之间,并不明显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但如果对它们同时断定,就会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结论。如果这样,这种断定也违反了不矛盾律。 例如,“自相矛盾”一词就出于这样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作了两个断定: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 这里,从这个楚人所作的两个断定中,可同时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因此,违反不矛盾律。 ③“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使用这两个规律时,概念间的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一定是一真一假。 违反排中律的诡辩,在是非、黑白面前,骑墙居中,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既同意这一点也同意那一点,这就是模棱两可诡辩的基本特征。 古时候,一位孝子为父母算寿命。算命先生只给了一句话“父在母先亡。” 这个命题是什么意思呢?算命先生的伎俩是胡同捉驴——两头堵。若母亲先亡,他就解释为:“父在,母先亡。”若父亲先亡,他又解释为:“父在母先,亡。”实际上,这位相命先生玩弄了模棱两可的诡辩,或父先亡或母先亡,只有一真,另一个一定是假的。 ④“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 因果联系是一种必然联系。一定的原因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一定的结果也必定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所以,原因对结果来说是构成论据的充分理由。然而,并非任何联系都是因果联系。 例如古代出现日蚀、月蚀时,人们就以为是“天狗”吃了太阳或月亮,于是敲锣打鼓,驱赶“天狗”,每每这样之后,太阳或月亮就真的恢复了常态。难道这是敲锣打鼓的结果吗?真的有“天狗”吗? 昆剧《十五贯》中知县断案时,把一些未得到证实且没有实质联系的假定,作为判案的依据。他说:“看她如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双飞之意。父亲阻拦,因之杀其父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案就是不问,也已明白了。” 以主观意向为根据,凭想当然推论,自然违反充足理由律,是虚拟根据的诡辩。
四、合作探究一 :探究下列潜藏的逻辑谬误 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明确:“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 ②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明确:“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转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③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明确:“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 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明确 :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 ⑤《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明确 :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自相矛盾了,违反了“不矛盾律”。 ⑥《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明确 :“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 五、合作探究二:下列的例子故意违反逻辑,违反了什么逻辑?为什么称得上是语言艺术? 1.齐高帝尝与王僧虔赌书毕,帝曰:“谁为第一?”“臣书人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 ——王僧虔故意曲解,将人分成两类,让皇帝和自己都得了第一,既保全了皇帝的颜面,又保住了自己的尊严,还没有违背眼中的事实。 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恩来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周恩来不慌不忙,脸带微笑说“这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一个西方记者问周恩来:“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补充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恩来故意违反同一律,将现实生活中的路(抬头走路,低头走路),理解为国家发展之路(上坡路与下坡路),有力反击对方的挑畔。18元8角8分,则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的尴尬。 3.一个德国军官指着毕加索描绘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曹德军轰炸后惨状的画作《格尔尼卡》,问毕加索:“这是你的杰作吗?”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气愤地说。 ——毕加索故意违反同一律,转移话题,将作品与作品所反映的事件,进行置换,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愤怒与讽刺。 五、谬误类型 1. 歪曲观点 2. 偷换论题 “怎么这么迟回家?” “怎么老是挑毛病?” 3. 假二择一 明明存在多种可能性,却说成只有二种可能。 4. 两可两不可 如:我们处在奔向理想的不可逆转的潮流中——但这可能会改变。 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说不全面。 5. 不当预设 你(克瑞翁)这人,你来干什么?你的脸皮这样厚?你分明是想谋害我,夺取我的王位,还有脸来我家吗?喂,当着众神,你说吧:你是不是把我看成了懦夫和傻子,才打算这样干?你狡猾地向我爬过来,你以为我不会发觉你的诡计,发觉了也不能提防吗?你的企图不是太愚蠢吗? ——无论克瑞翁怎样回答,都等于承认了篡夺王位的图谋。 6. 轻率归纳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前提真不能保证结论真,尤其是在考察的数量比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极容易犯轻率归纳的错误。 如:盘点盖茨、乔布斯、戴尔、扎克伯格等世界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这让人不得不思考正规的国民教育对创业者是否真的必要。 7. 不当类比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另的属性也相似或相同的推理。 如:太阳是被创造了来照亮地球的。人们总是移动火把去照亮房子,而不是移动房子去被火把照亮。因此,只能是太阳绕地球转,而不是地球绕太阳转。 ——属于不当类比。 8. 强加因果 如:送来的时候好好的,为什么到医院就不行了呢? 你没撞,为什么要扶? 9.循环论证 因为A,所以A。 如:我骂(你)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 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鲁迅《论辩的灵魂》) ——这段话中,“你是卖国贼”建立在“你是卖国贼”的基础上。这是典型的循环论证。 再如:“商人都是唯利是图,因为如果不唯利是图就不是商人了。”
第2-3课时 一、导课: “对于一个真正的推理家而言,他不仅能从一个细节推断出这个事实的各个方面,而且能够推断出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正如居维叶能根据一块骨头准确地描绘出一头完整的动物一样。”——《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一个人的手指甲,靴子和裤子的膝盖部分,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茧子,表情,衬衣袖口等等,都能明白地显露出他的职业来。”——《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推理法可能被推理学者们逐步树立为一门精密的学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二、教学过程: (一)推理的概念 什么是推理? 《墨经》中把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分成三种途径:知、闻、说。直接观察到的知识叫“亲知”;听别人介绍得到的知识叫“闻知”;根据已知情况动了一番脑子推出来的知识叫“说知”。 墨子所说的“说”,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推理”。 《墨经》的《经上》篇对“说”字还有一个解释:“方不障,说也”,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所了解,就是“说”。 近人梁启超对《墨经》的“说”字解释得比较清楚。他说:“隔墙见角而知有牛,墙不障也。隔岸见烟而知有火,岸不障也。” 推理具有根据已知推出未知的特性。 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所依据的判断,叫前提;由前提得出的那个判断,叫结论。 例如: ①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有一些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②如果一个人读过《红楼梦》,那么他一定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小祝读过《红楼梦》,所以,小祝一定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③阿喵是一只猫咪,猫咪爱吃鱼,所以,阿喵爱吃鱼。 ④《雷雨》是受人喜欢的文学作品,《茶馆》是受人喜欢的文学作品,《哈姆莱特》是受人喜欢的文学作品,《雷雨》《茶馆》《哈姆莱特》是经典的戏剧作品,所以,所有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受人喜欢的文学作品。 这些都是推理。例①是从一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例②例③例④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 推理的标志词 推理不是判断的任意组合。前提的判断与结论的判断之间必须有推论关系,其典型标志是“所以”。 请看下边这个句子:小明是初中生,小华是高中生,小明和小华是朋友。 这个句子,因为没有“从前提中得出结论”,所以这一组判断就不是推理。 有一些语言标记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是否有结论从前提中得出,例如“所以”“因此”“因之”“于是”“由此可知”“由此推出”“这表明”“这证明”“就可得出结论”等词语都是结论出现的标志。 当上述词语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寻找诸如“因为”“由于”“鉴于”“由…可见”“出于…原因”“正如…所表明的”等标识前提的词语,例如: 在生活中,一定要让自己沉默起来,因为沉默的自己才不至于表现得肤浅,也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 推理的内容与形式 推理形式A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推理形式B S1是P, S2是P, S3是P, S1、S2与S3都是S, 所以,所有S都是P。 形式逻辑研究判断时,只研究判断的形式,而不研究判断的具体内容。同样的,形式逻辑研究推理时,也只研究推理的形式,而不研究推理的具体内容。 (二)推理的分类 1.演绎推理 推理形式A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如果天气很好,那么我去打篮球。 天气很好, 所以,我去打篮球。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性联系的推理。 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推理过程称为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2.归纳推理 推理形式B S1是P, S2是P, S3是P, S1、S2与S3都是S, 所以,所有S都是P。 苏格拉底是会死的,柏拉图是会死的,亚里士多德是会死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人, 所以,所有人都是会死的。 苏格拉底是男人,柏拉图是男人,亚里士多德是男人,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人, 所以,所有人都是男人。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有或然性联系的推理。 归纳判断的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推理 类比推理:有些逻辑学家把它单列一类。 3.三段论 由一个共同的概念把两个性质简单的判断连接起来,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的推理。 前 提:所有的介词都是虚词。 小前提:所有的虚词都是词。 结 论:所有的介词都是词。 再如: 所有的看客都是帮凶, 柳妈是看客, 所以,柳妈是帮凶。 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是由三个直言判断构成的,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任何一个三段论都有并且只有三个不同的词项(概念)。这三个词项分别叫中项、小项和大项。中项是指在两个前提中都出现而在结论中不出现的词项,用M表示。小项是作为结论主项的词项,用S表示。大项是指作为结论谓项的那个词项,用P表示。小项和大项都在前提和结论中各出现一次。在上文所给的例子中,中项(M)是“看客”,小项(S)是“柳妈”,大项(P)是“帮凶”。 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一个称大前提,一个称小前提。大前提是指含有大项的前提,小前提是指含有小项的前提。区分大小前提与前提的排列顺序无关,而含有大项还是小项才是区分大小前提的唯一标准。但习惯上,人们总把大前提排列在前,小前提排列在后。 三段论规则 ①只能有三个性质判断;就主项和谓项说,只能包含三个不同的概念。 国有企业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 所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②中项至少有一次是以全部外延和另一个词项(大项或小项)发生关系。 所有的狗是动物, 所有的猫是动物, 所以,所有的猫是狗。 ③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野草》, 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这几个老师都是优秀青年教师, 这几个老师都是工作不超过五年的老师, 所以工作不超过五年的老师都是优秀青年教师。 ④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必然结论。 所有教师都不是厨师, 小海不是教师。 所以? ⑤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则结论必是否定的。 (1)所有署名“鲁迅”的文章都是周树人写的,有些文章不是周树人写的,所以,有些文章不是署名“鲁迅”的文章。 (2)重庆的高校不是四川的高校,四川美术学院是重庆的高校 ,所以,四川美术学院不是四川的高校。 ⑥如果两个前提都是肯定的,则结论必是肯定的。 所有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都是不提倡的, 抽烟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 所以,抽烟是不提倡的。 省略三段论 省略只是语言表达上的省略,而不是三段论在结构上的省略。任何一个三段论,在逻辑结构上都必须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被省略的部分,仍然是它的必要部分,只不过没有明白地表示出来而已。 ①他还是一个孩子,所以,你要照顾他。 ②所有学生都应当努力学习,你也应当努力学习。 ③撒谎骗人是错误行为,而错误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 复合判断的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联言推理、二难推理 4. 二难推理:两个假言前题和一个选言前提 普罗塔哥拉(约公元前481年一约公元前411年)是古希腊诡辩学派的著名哲学家。他在收受弟子教人打官司时都要和对方订下合同,学生入学时先交一半学费,毕业后第一次出庭胜诉时再交付另一半学费。一个叫欧提勒士的学生,向普罗塔哥拉学习了法律知识。 毕业后,欧提勒士迟迟未执行律师业务。普罗塔哥拉等得不耐烦,于是带着必胜的信心向法庭提起诉讼。 为什么普罗塔哥拉拥有必胜的信心? 在法庭上,原告普罗塔哥拉说:“如果我打赢官司,那么按法庭判决,被告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被告打赢了官司,那么司是赢还是输,被告都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不论这场官司按我们的合同,被告也应该付给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你是欧提勒士,该如何应对? 在法庭上,欧提勒士针锋相对地应道:“如果我打赢官司,那么按法庭判决,我不应该付给原告另一半学费;如果原告打赢了官司,那么按我们的合同,我也不应该付给原告另一半学费。因而不论这场官司是赢还是输,我都不应该付给原告另一半学费。” 普罗塔哥拉和欧提勒士都很聪明,他们俩都给法官构建了一个二难推理。 二难推理是一种特别的有两个假言前题和一个选言前提的推理,又称假言选言推理。 二难推理在辩论中常常用到,辩论的一方常常会想法设法提出一个断定两种可能性的选言前提,再由这两种可能性都引申出对方难于接受的结论。 二难推理之所以称为“二难”,就是由于这个缘故。 父亲对他那喜欢到处游说的儿子说“你不要到处游说。如果你说真话,那么富人恨你;如果你说假话,那么穷人恨你。既然游说只会招致大家恨你,你又何苦为之呢?” 这个父亲劝儿子就使用了一个二难推理。其形式是: 如果你说真话,那么富人恨你; 如果你说假话,那么穷人恨你。 你或者说真话,或者说假话。 所以,总有人恨你。 形式A: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r p或q 所以,r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 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形式B: 如果p那么r, 如果q那么; p或q 所以,r或S 据说苏格拉底的老婆脾气很坏,经常弄得苏格拉底下不来台,但他却到处劝说男人们赶快结婚: 如果你娶到一个好老婆,你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如果你娶到一个坏老婆,你会成为一个哲学家。 你或者娶到一个好老婆,或者娶到一个坏老婆。 所以,你或者会获得人生的幸福,或者会成为一个哲学家。 又如: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妾身千万难。(姚燧 《凭阑干》) 5. 类比推理 教材案例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话,结论是“王之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来的?是从邹忌自己受蒙蔽推出的。但是,为什么邹忌受蒙蔽,王也受蒙蔽呢?邹忌自己受蒙蔽,是因为那些进言的人和他存在“私”“畏”“有求于”的关系,而向王进言的人和王也有类似关系。 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 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 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 形式如下: A对象具有c、d属性 B对象也具有C属性 B对象也具有d属性 如: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 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类比推理至少要给出两组相似性,一组提供前提,一组既提供前提,又引出结论。 6. 充分条件推理:有这个条件,就一定有相应的结果。 袁滋一例的推理就是充分条件推理。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有一次,孔融在众人广坐之中有上佳表现,陈韪却说:“小时了了(聪慧),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孔融是典型的肯定后件,勉强算得上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艺术。只是如此锱铢必较,也非做人之道。 7. 必要条件推理 教材案例1可以规范表述为: 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 我出使的不是狗国 我不从这个狗门进 如: 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了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喜看稻菽千重浪》) 只有杂种水稻的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它的后代发生分离 它的后是杂种水稻第二代 (它本身是杂种水稻的第一代) 充要条件:既是充分条件,又是必要条件。 8. 排除法 案例2河中石兽,就是采用了排除法。 如果石兽在河中,要么在原地,要么在下游,要么在上游。原地和上游都没有,那就只能在上游了。《拿来主义》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第4-6课时 一、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这些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几种论证形式。 对应地我们常见的七种论证方法就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排除法”“归谬法”“反证法”,其中,“比较法”中又有“类比法”和“对比法”之分。 在我们常见的这几种论证方法里,前四种主要用在直接论证中,后三种主要用在间接论证中。 二、关注隐含前提 在直接论证中,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会出现部分前提的省略,这些省略的前提却往往又隐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 子非鱼的故事 论据:子非鱼 隐含前提:论点(子)安知鱼之乐 苏格拉底是会死的,因为苏格拉底也是人。 论据1:苏格拉底是人 隐含前提1:人都是有死的 论点:苏格拉底是有死的 柯南道尔的《银色马》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有这样一段话: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并且把马牵走,它竟毫不吠叫,没有惊动睡在草料棚里两个看马房的人。显然,这位午夜来客是这条狗非常熟悉的人。 练习举例:尝试在论据2和论据1前面,加上隐含前提。 论据2:草料棚的人没有惊醒 隐含前提2: 论据1:狗没有吠 隐含前提1: 论点:牵走马的人是狗熟悉的 明确:隐含前提2:狗叫了,就会惊醒草料棚的人;隐含前提1:看到熟悉的人,狗不会叫。 找出隐藏概念 深化议论空间 【普陀区高三一模作文题(2020年12月)】 某位作家曾说: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如果抹去了细节,就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 你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事理型材料 评述某位作家的观点,概括起来说,就是“看细节”“某位作家曾说” 何为细节? 细小的东西 富有特征性的细小的东西,是能凸显本质、大局和趋势的细小的东西。 以细节形式存在的,我们看世界其实是看细节。 看,应该是敏锐的观察,更应该是深刻的洞见,是看人之未看,预人之未预。 未看未预并非没有蛛丝马迹,只是这些大都是以细节的方式存在着,需要你去发现,需要你去重视。 谁在看,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在看,这也影响到看世界的结果。 对于细节,我们既不能无感,也不能妄念,而应该是敏感,有理念。我们要把对细节的审视置于全局和趋势之中,更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坚持深入思考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更敏锐地捕捉世界的细节,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些细节的价值。 看细节的确很重要,但细节毕竟是存在于整体和趋势中的。若只看到细节而不重视整体与趋势,这细节估计也很难找准。这整体与趋势可以看作大局。因此,这个话题里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大局。这样,我们就将一个单概念话题作文转化为双概念话题作文:细节与大局。 二、间接论证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①排除法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 ②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排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让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议论性文章中找出例子来,然后进行分析,老师点评。若是学生暂时想不出来,就给学生展示: 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司马光《训俭示康》) 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做出否定,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 ③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让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议论性文章中找出例子来,然后进行分析,老师点评。若是学生暂时想不出来,就给学生展示: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个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证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 三、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这位“虚拟论敌”可能会“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在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做到无懈可击,让“论敌”无处可驳。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常规模式: ①论点:兼听则明 ②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 ③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 分析: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引入“假想敌”: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分析:有了质疑,就要应对、驳斥、解释,也就需要对“兼听”的内涵做进一步的解释,对例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改进后: ①提出论点:兼听则明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兼”的核心: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正:“齐王纳谏”等,分析齐王“兼听“的表现,重点突出”刺”“谏”“谤议”。 反:“晁盖丧命”等,分析不“明”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兼听”,尽量排除他因。 ④进行限定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 “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四、写作中的论证方法 1.因果分析法 例: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练一练】 1.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 ① 2.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 ② 明确 ①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 ②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2.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 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达 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 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分析:这一语段陈述了达 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作了简单的原因分析,应该说有“叙”也有“议”。但说理应该再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 改后: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试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顽强的意志,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敢肯定的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运用示例】创新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海尔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和依托。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引进技术到整合国内外资源、自主创新,坚持“技术创新课题来自于市场难题”和“设计创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研发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使集团在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营业额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8%,持续保持在家电与其它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 可见,海尔的成功在于创新。 假如海尔集团因循守旧,不进行技术创新,不更新研发理论,也许海尔早就被市场所淘汰,“海尔”这个品牌也不会闻名中外。正是由于海尔集团的不断创新,打响了“海尔”这个品牌。所以,创新是海尔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3.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摆出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同时还要对它们作进一步分析。一是只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例如: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当时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然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4.比较分析法 将所举两个事例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分析,能够透过表象,指出实质。 示例: 论点:看待问题要全面客观,更不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 论据:有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渔夫的船过河,他嘲笑渔夫不懂数学失去三分之一的生命,不懂哲学又失去一半的生命。风浪来,船即将沉没,渔夫说,你不会游泳,全部的生命将没有了。 在这故事中,哲学家确实知识渊博,他懂数学又精通哲学,这是他的长处。而渔夫呢,这类知识贫乏,对数学、哲学一窍不通,这是他的短处。但是,哲学家虽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他的短处恰恰是渔夫的长处。哲学家没有全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用自已的长处来攻击他人的短处,其结果自然被渔夫反唇相讥。
六、学以致用——大辩论 写一篇辩论稿。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可以转化成“只有温饱,才谈道德”,推理的规则是“肯后必肯前”、“否前必否后”,也就是“谈道德的人必温饱”“不温饱就不谈道德”为正方观点;这两个观点的负命题为反方观点,即是“谈道德的人不一定温饱”“不温饱的人也谈道德”。 1.观点分析: 正方: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反方: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无关的观点:有人处于温饱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这两个观点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相关推理,要认真区分。) 2.概念界定: 对正方有利: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既温又饱。 对反方有利: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3.论证思路: 课本上是反方的论证思路。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是不论温饱与否都得谈道德,人们不可以因为不温或不饱就违背道德原则,而这一命题恰恰是个真命题。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直接反驳,更进一步论证“丧失理性的人无法谈道德”,这一命题也是一个真命题,并且该命题认为温饱的人有理性,不温饱的人同样也会有理性,就对正方步步紧逼。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反驳了“只有在温饱的前提下才能够谈道德”的条件限制。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强调了谈道德在“走向温饱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不仅能够谈道德,而且“尤其应该谈道德”,看似让步,实则是对正方观点的进一步否定,设计十分巧妙。 4.攻防策略 正方: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当反方举例证明有的人并未处于温饱状态却依然讲道德时)。 反方: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谈道德的行为尽量宽泛。(“谈道德”的概念范围界定越小,不温不饱、不温或不饱情况下的某些行为将被排除在“谈道德”的概念范围之外,对正方越有利。) 我们学习逻辑,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对周遭世界有更加准确、理性的认识。但千万不要就此舍弃、甚至鄙夷感性思维的价值。就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宋诗,确是好诗,但我们可能更喜欢“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这样的诗。毕竟,如果这个世界只讲逻辑与真理,而缺少情感的体悟与感受,它将只是一个充满理性的荒漠,毫无生机与希望。 课后活动:举行班级辩证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