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尚书·酒诰》记载商王朝实行内外服制度,经殷墟甲骨文和周代金文佐证,内外服制度确为贯穿商王朝始终的重要政治制度。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表明
A.商王控制的地区总是服从管理
B.国家管理更加完善
C.商王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政权
D.中华文化开始形成
2,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当地人均不认识。后来李斯等人创造新文字“小篆”通行全国。文字统一后,尽管各地方言差别极大,政令依的能畅通。由此可见,秦统一文字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感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加强了思想领域的控制
3.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人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4.东晋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出现“工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至米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治腐朽衰落B.统一局面形成
C.士族势力增强D.专制皇权加强
5.唐朝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经济发展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朝后期,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韩愈也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C.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6.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利于
A.扩大统治基础B.笼络上层贵族
C.提高文官地位D.防止贪污受贿
7.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这体现了孙思邈
A.浸润儒家文化
B.拥有高超医术
C.强调理性精神
D.注重临床实践
8.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控制财政大权B.牵制中书门下
C.制约地方长宫D.提高行政效率
9.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写道:“从汗八里城(今北京市),有通往各省四通八达的道路。每条路上,按照市镇坐落的位置,每隔四十或五十公里(之间),都设有驿站(或邮传所),筑有旅馆,接待过往商旅住宿。”这反映出元代
A.允许百姓自由流动
B.地方管理严格
C.行省办事效率较高
D.交通比较便利
10.明代中后期,皇帝将自己“批红”权利交给宦官管理的司礼监,司礼监向皇帝负责,与内阁没有隶属关系。此后出现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这一历史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阁臣倾轧异化政治生活
B.司礼监和内阁间相互制约
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D.早期民主思想兴起与发展
11.清朝在统一西域后,沿用了当地原有的伯克制度,但参照中原官制对其进行了改造;在经济政策方面,清朝基本沿用了旧制度,在此基础上再颁行新的法规加以完善;在刑事法方面,推广《大清律例》,当地原有的法规在与《大清律例》不冲突的情况下,允许灵活运用。清朝在西域的统治措施方略
A.打破了传统夷夏观念
B.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
C.开创了因俗而治政策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
12.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分量。这类作品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这反映了
A.民主平等的思想追求B.市民阶层的心理需求
C.文学创作的商业动力D.提倡个性的解放潮流
13.1858年,清政府同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条款。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该条约的签订
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B.使中国开始丧失海关自主权
C.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D.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14.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都是罕见的。这表明近代中国
A.资产阶级已发展成熟
B.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C.具备革命的社会基础
D.社会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15.毛泽东曾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为此毛泽东的实践是
A.领导秋收起义
B.开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C.开辟大别山根据地
D.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6.1947年,歌曲《山那边哟好地方》在解放区传唱:“山那边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大家唱歌来耕地哟,万担谷子堆满仓…穷人富人都一样,你要吃饭得做工哟,没人给你做牛羊。”这反映了
A.解放区土改提高了农民积极性B.农民成为解放战争的领导力量
C.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D.歌曲成为政治宣传的全新途径
17.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上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这些举动
A.使中国进入国际舞台的中心B.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C.赢得了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D.旨在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18.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从侧面说明了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两极格局走向解体
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中美分歧已然消失
19.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出现了最初的文明。其中,两河流域孕育的古老文明是
A.古代西亚文明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希腊文明
20.中世纪的西欧“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A.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会B.革命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
C.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思想D.宗教法庭取代了世俗法庭
21.国王厄查纳(320-360年在位)向西渡过尼罗河,一举征服了另一个著名的东非古国麦罗埃,使王国达到极盛。这里的“王国”是
A.桑给巴尔B.阿克苏姆
C.津巴布韦D.加纳
22.卢梭指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据此可知,卢梭
A.提倡主权在民
B.认同直接民主制度
C.主张君主立宪
D.强调实行三权分立
23.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直流电机,首次把机械能转换成为电能。此后,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等相继由西门子公司最先研发并投入市场。材料主要表明
A.德国成为科技革命发源地
B.英法丧失工业优势地位
C.科技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D.技术进步推动科学产生
24.下图为一幅《保卫公社》的漫画,画中的主人公为公社女英雄露易沙·米舍尔,她喊出“与公社共存亡”的口号。该漫画反映出巴黎公社
A.最终失败的必然性
B.大无畏革命进取精神
C.工人阶级斗志高昂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25.1920年1月成立的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
①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反映了20世纪世界发展为整体的现实
③是一战后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重要发展
④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1D.②③④
26.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发展为世界强国。在此期间,苏联优先发展的是
A.农业B.轻工业
C.商业D.重工业
2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别具特色,这项行动计划的制定者是
A.提拉克B.甘地
C.扎格鲁尔D.桑地诺
28.当大洋彼岸的丘吉尔得知此事件后,高兴得老泪往下淌,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战争要胜利了!”并且还特意打电话给罗斯福,装着糊涂揣着明白地问这位老兄到底发生什么事了。材料中“此事件”指
A.诺曼底登陆 B.《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C.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D.日本偷袭珍珠港
29.“绝大多数美国人都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一套全球性的‘遏制成略’。”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北约组织的建立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0.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国际协调,以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在
A.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开支
B.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福利国家”的建立和调整
D.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31.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据此可知,这一一路线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符合人民切身利益
C.利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
D.未能突破苏联模式
32.在区域经济集团化中,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上海合作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朝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士人阶层)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较之唐朝有何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6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十次,历时20多年、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北非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建造技术与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到永乐年间已进入极盛,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主要致力于国内的励精图治,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成,招致朝贡。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打通对外交流、通商等等,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兴办新式学堂、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6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下图为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图,反映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关系的重大历史信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