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登泰山记》
材料二: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郭嵩焘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的一流外交家,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并孕育出姚鼐、吴德旋、曾国藩、祁寯藻、张裕钊等人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在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櫆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淑世牖民。
——节选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在于全文紧扣“寒冬”,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B.姚鼐散文的风格是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也是桐城派中许多作家的风格特征。
C.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桐城派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D.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曾国藩强调经世济民,严复、林纾启蒙民智,表现了文化人的担当。
2.(3分)根据材料,下列对姚鼐文章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能代表桐城派语言简洁风格的作品之一。
B.姚鼐不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书法碑帖艺术上也是卓有成就。
C.姚鼐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其“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
D.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所以坚守桐城派立场,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
3.(3分)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曾国藩把桐城派推向全国,曾门弟子又承续大业,延展铺扬,声势赫奕。
B.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入幕府,参赞政务。
C.姚鼐强调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实质是让传统古文更有效地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D.姚鼐接续前贤,培育弟子门人,编纂《古文辞类纂》,为桐城派开疆辟土。
4.(4分)“义理、考据与辞章”中的“考据”(客观考证)是如何在《登泰山记》中得到体现的?
5.(4分)姚鼐被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进谏
麦浪闻莺
那天午后,我是被府中一浪盖过一浪的吵闹声给惊醒的。
我很恼火,同时也深感意外。我,荀息,晋国的上大夫自入仕以来,一直秉承尽忠王事之志,展平生所学,夙夜为大王参赞军机,伴君东征西讨,使得大晋在十数年间尽灭骊、耿、霍、魏、狄戎等周边小国。后来,我又复献假道伐虢之计,先后用了五年时间,灭掉了强敌虞和虢,这就是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的始末,从而使我大晋岿然屹立在纷乱的春秋时代。当然,我在追随大王成就宏图霸业之时,身心日益疲惫,年老体衰。特别是长年征战烙在我肌体内的刀伤箭疼,一到雨季就会发作,令我苦不堪言。为此,我不得不向大王告假,想颐养一些时日。
为给自己营造一个清静的休养环境,我特地奏请大王恩准,在府门外挂了块“谢绝拜访”的牌子,并严令侍卫把守。
然而,这天午后,看来我是无论如何也小寐不成了,因为我的侍卫惊慌失措地跑进来禀告说:“右将军毕万他们,已持剑闯进客厅了!”
我素知,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曾追随大王出征灭过霍、魏和耿三国。凯旋后,大王便将魏地赐给了他。此时,他不待在封地,怎么还会带着人闯进我的府第呢?难道,他想谋反,并诛杀于我?
为此,我当即披衣而起,拖着病躯拄着竹杖出来质问毕万说:“将军意欲何为?”
没想到,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并抽出佩剑横在自己的颈脖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大晋哪!不然,我就死在您面前……”其他大臣也全都呼啦啦地跪下来,如丧考妣般号啕大哭说:“荀大夫哇,您得救救我大晋哪,呜呜呜。”
我一时惊愕万分,便踉跄着挽起了毕万,请他断断续续地讲述事情经过——
也就是在公元前672年的九月间,大王晋献公率大军攻打骊戎国,不仅將骊戎的众多城池纳入我大晋版图,也将一对妩媚娇艳的姊妹花揽入了怀中——也就是骊戎国的第一美人骊姬和她的妹妹骊紫。大王自此如获至宝,对这对姐妹花宠爱有加,遂成天沉迷于酒色,不谋朝政,不图进取。这还不算,大王为进一步获得美人欢心,竟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令强征十数万青壮年劳力,花费银粮无数,意欲修筑两座九层高台,以供与两位爱妃歌舞游宴。
“难道,就没有一个大臣劝阻么?”我恼怒至极,“即便大王为政有失,我们做臣子的,可要劝阻哇!”
“当然有”,毕万擦拭着眼泪说,“前四日,左将军赵夙入殿进谏,被大王厉声斥责逐出;前三日,里克大人进殿劝谏,被大王廷杖四十逐出;今日朝会时,大王竟令刀斧手,将魏御史斩于宫门外……”
“嗬,那,那右将军你,为什么不上殿进谏呢?”我立时感到一阵眩晕。天啦,大王这是怎么了?我愣了愣,强按着胸中的愤懑白了毕万一眼说:“将军乃大王的心腹爱将,明知事态的是非曲直严重,不尽臣责以正君听,倒要横颈自刎于我堂前,是何居心呢?”
毕万瞬时涨红了脸,一边呜咽一边辩解道:“我只是个冲锋陷阵的将军哪,怎能提剑上殿进谏?再说,大王已将魏御史立斩于宫前……”
我顿时悲愤难抑,顺势推搡了毕万一把说:“我等既为人臣,无论是为君王计,还是为天下安,均应耿言直谏,匡正大王的过失,怎能趋利以避之?我这就进宫去。”
晋王宫前,旌旗猎猎。抬望眼,但见王旗杆上,一颗长发飘飘的头颅,正迎风翻滚。可怜的魏御史啊!我猛地咳嗽起来,心在滴血,便顿了顿手中的竹杖,佝偻着腰身疾步拾级而上。
此时,大王正在欢悦地饮酒。他见我大步上前,便颔首对我说:“荀大夫别来无恙?爱卿不在府中静养,怎的就进宫了呢?”接着,他突然断喝道:“若是再为筑高台扬国威之事而来,寡人必斩其首,啖其血!”
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我就拱手说:“大王,这些天,老臣在家静养时,练就了一个小把戏,就是把棋子堆起来,再在上面摆鸡蛋,且纹丝不动,今特来献之。”
大王的脸一时阴晴不定起来。少顷,他就说:“那爱卿可以一试。”我放下竹杖,盘腿坐下。先一一摆好12个棋子,然后再往棋子上一个个放鸡蛋。
骊姬和骊紫先是掩嘴惊呼起来说:“哟,荀大夫,小心哪!”
大王也随之惊呼说:“小心小心,危险哪!”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鸡蛋,缓缓地站起身,复又跪倒在地说:“大王啊,棋上累卵可重来,大厦将倾难收哇!君不见,我大晋本就地贫民瘠,近年来开疆拓土,更是耗费甚巨。现如今十数万人筑高台,来年谁来种地交粮呢?还有,秦楚齐燕等强敌一直环伺周边,只待我大晋一朝内乱。您说,还有比这更危险的事儿吗?”
大王听了,顿时吓白了脸,对我长揖到地说:“寡人即刻下诏,停筑九龙台就是。”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息追忆了自己在晋十数年的光辉事迹,协助晋君“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勾勒出他忠心为国又机智过人的形象。
B.“毕万竟流了泪,一下子跪倒在我面前”,表现了其人虽然忧心国事但性格懦弱,故不敢去进谏,只能求助荀息。
C.在荀息进谏之前,已有多位大臣因此遭到迫害,但并未阻止他劝阻君主的决心,衬托出荀息的忠君不二,大义凛然。
D.“我的血又凝固了一层”,表明荀息在听到晋君的呵斥后更为寒心,同时也越发冷静,继而采取了更委婉的劝谏方式。
7.(3分)文中对数位大臣因劝谏而下场凄惨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间的推进,劝谏的大臣结局越发悲惨,反映出晋君的脾气越发暴躁。
B.大臣们前赴后继地劝诫君主,正是他们忠君爱国的体现。
C.对旗杆上魏御史头颅的特写,说明荀息有感于谏臣的死亡,对晋君充满了仇恨。
D.以大臣之忠心与君王之残暴作对比,突出了对于君主劳民伤财、残害忠良的批判之意。
8.(6分)在传统的史传作品中,为了凸显记叙的真实客观,叙述者多藏匿于文本之外,但此篇小说却以“我”的口吻徐徐道来,你认为这种写法有何妙处?
9.(6分)同样是规劝他人做自己不乐意的事情,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能言善辩的薛宝钗曾两次劝贾宝玉读书,都无一例外失败了;而在此篇小说中,荀息却在多位大臣劝谏失败的情况下,成功说服了晋君,试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乙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B.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C.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D.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向”意为坐西朝东,鸿门宴上的座次安排,以西方为尊,其次北,其次南,东为末座。
B.“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左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卮”是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斗卮”在这里指大酒杯。
D.“项王自度不得脱”的“度”是揣测、估计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度,然后知长短”的“度”不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项伯垫话在前,加之刘邦极力卑辞谢罪,项羽怒气全消,说出告密人,且设宴招待刘邦一行。
B.大司马周殷从舒城起兵屠戮六地,发动九江军队,跟随刘贾、彭越在垓下会合,护卫项羽。
C.项羽率领部下八百多名壮士,趁夜突出重围,急驰逃走。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
D.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项羽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奔驰而下。亲自斩杀一名汉将、一名都尉、几十近百名汉军士卒,以此证明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14.(3分)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5.(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里”和“十年”写出了生者与死者在空间与时间上的隔离,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能再相逢的遗憾。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记述词人在对亡妻的哀思中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加深了这首词的内涵。
C.“小轩窗,正梳妆”句采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印象。这看似梦境记实,实则是夫妻二人生前甜蜜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D.本词题为“记梦”,梦境在全篇中居主导地位。词人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语言朴素,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
16.(6分)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耐人回味。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女主人公早起晚睡、每日辛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写自己爱惜美好时光,独自外出,有时亲历农事、躬耕陇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界的草木荣枯容易引发人们的感慨,诗人常常借生长茂盛的草木表达昔盛今”。衰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锶理自外,可认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枝,洁之方也”。仁、义、智、勇、洁是古人努力追求并大力称道的品德,玉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深受古人的珍爱。
玉石藏于山中、埋于谷底,与普通石头 ① 如何成为众所喜欢的美玉?坚固细密的玉石,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才会露出质朴面目,显出纯美底色。“玉不琢,不成器”,器与人皆通此理。只要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就能成为一个受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每块玉都有独特的形态与气质,每个青年也都有独特的禀赋与追求。对玉的雕琢不能 ② 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也讲究因材施教。因材因性,把雕琢之功施于无形,方能获得 ③ 的效果。广大青年也需要在干事创业的路途中,心怀真善美的追求,以不负韶华之朝气、激越沧海之胆气,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镌刻在灵魂深处,让青春之花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请将文中划框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见过苔藓吗?你见过古老世界的纯真面容吗
苔藓是古老、原生态世界的身份证,是大地的原始经典,是地球生命的最初宣言,是阳光、雨水、腐殖土、地气合作的第一首大地之诗。
苔藓幽蓝若海水之色,那是沉淀了无数时光、过滤了一切杂质或者是吸收了一切杂质、将“一”融进“一切”又将“一切”提炼成“一”、丰富到极致而呈现的单纯之色。苔藓柔软如襁褓,如纯棉,如质地细密的云朵,如释迦牟尼传法讲道的圆融语言,如想象中圣母的慈爱怀抱。苔藓安静如得道高僧修禅入定,如落日用返照之光抚慰万物却寂然无声,如一位沉思的哲人独自沉入思想之海,我们只看见他如常人那般无所事事坐在那儿,却不知道他已经退出人世的狭窄此岸,潜入彼岸的无边深海。
21.(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苔藓是古老、原生态世界的身份证
B.苔藓幽蓝若海水之色
C.苔藓柔软如襁褓
D.苔藓安静如得道高僧修禅人定
22.(6分)请从句式运用的角度对以上文字进行简要赏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学习中很多失误,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而是不够认真、习惯不好,总在计算时掉以轻心,或是打草稿很凌乱,导致抄错答案。
其实,影响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认真和习惯,还有心理品质、性格气质、自制力、求知欲等非智力的因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反思?请结合自身成长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不仅直接描写风雪,还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可知,《登泰山记》最精妙之处不包含“全文紧扣‘寒冬’”“直接描写风雪”。
2.答案:D
解析:D.“所以坚守桐城派立场,最终中兴桐城,开辟新境”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可知,曾国藩“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是因为曾国藩深受姚鼐思想的影响,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所以“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是原因,不是结果。
3.答案:C
解析:A.选项表明桐城派在全国成就斐然。B.选项表明桐城派在政治方面的成就。C.选项表现的是桐城派的服务对象,没有表现出它的成就。D.表明桐城派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4.答案:①“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是作者考证的内容;②本文是一篇写实的游记散文,叙述客观,用语平实,鲜少流露作者情感。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二段“考据以穷理”可知,“考据”就是对事实的考证。在《登泰山记》中,从“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等内容体现出对“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都作了考证,体现出“考据”的特性。同时,在文章特点上,本文是一篇写实的游记散文,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登泰山记》中叙述客观,用语平实,如“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等,鲜少流露作者情感。
5.答案:①有丰富的书院教育经历,培养出大批古文人才;②建构起较为完备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答“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亦可);③一生著述颇丰,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古文创作树立典范。
解析:根据材料二“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义理、考据与辞章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可知,姚鼐建构起较为完备的桐城派古文理论体系。根据材料二“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泽被深远”可知,姚鼐有丰富的书院教育经历,培养出大批古文人才。通过考查姚鼐的生平可知,其一生著述颇丰,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编有《古文辞类纂》等。通过材料一对其《登泰山记》的相关分析可知,“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从中可知姚鼐以自己的创作成就为古文创作树立典范。
6.答案:B
解析:文中有提到“毕万将军是个很威猛的人”,表明他的性格并不懦弱,他的哭泣只是为了先发制人,逼荀息进谏。
7.答案:C
解析:荀息虽然对于君主杀了魏御史感到痛心,但是他并不仇恨君王,更不可能对君主充满仇恨,他一直坚守着人臣对于君王的忠心,相信自己可以匡正大王的过失。
8.答案:①第一人称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勾勒出荀息从惊到怒再到悲的复杂的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充实。②与全知视角相比,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而展开,直到最后才明了荀息是如何成功劝谏晋君的,增加了故事悬念。③第一人称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为真实亲切。
解析:
9.答案:①需要劝谏的事由不同造成结果不同:薛宝钗劝贾宝玉读书是人生道路的抉择,而仕途经济为宝玉所不耻;荀息劝晋君停筑高台一事关涉国家根本,晋君只是一时误入歧途沉溺享乐,但仍有雄心壮志。
②劝谏者身份不同造成结果不同:薛宝钗是贾宝玉的表姐,以闺阁少女的身份对宝玉的人生选择加以规劝,亲近关系与情感力度皆不够;荀息是追随晋君征战南北的肱骨大臣,自然有资格参与国家大事的探讨,加之受到特别恩宠,君王对其谏言更为重视。
③劝谏的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结果不同:宝钗第一次是直谏,惹得宝玉不喜;第二次又将宝玉与学诗的香菱作对比,诗赋与圣人之书对宝玉而言优劣分明,自然更加难以接受;荀息以曲谏的方式,用类比的方法点明晋君建高台的严重后果,使其接受了劝谏。
10.答案:C
11.答案:B
解析:“车左”错,应为“车右”。
12.答案:B
解析:周殷等人垓下会合,意为进逼项羽,而非“护卫”。
13.答案:(1)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2)楚兵将要被消灭,韩信和彭越却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他们不来也是本当如此。
解析:
14.答案:①对于范增的示意,项羽默然不应,体现其刚愎自用;②放弃攻打刘邦,屡屡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体现他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③从鸿门宴的座次安排,可以看出他的骄傲自大;④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表现其勇而无谋;⑤兵败被围,认为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⑥东城快战,连斩敌将,部下叹服,展露其勇猛无敌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梦境在全篇中居主导地位”错,此词题为“记梦”,只有下阕五句写梦境,上阕写梦前所思。故选D。
16.答案:(1)对写(侧面落笔,悬想)。从对方落笔,写自己怀念亡妻,却料想对方为怀念自己而柔肠寸断,将对亡妻的思念之痛表达得深沉哀婉,催人泪下。(2)以景结情。用明月夜、短松冈作结,以荒凉凄清之景,烘托出思念幽独之痛,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对写(侧面落笔,悬想)。“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意思是“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实际上,这是从对方落笔,写自己怀念亡妻,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以景结情。“明月夜,短松风”二句,使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凄清幽独的氛围,让“难舍亲人、柔肠寸断’的情感更加黯然魂销。诗歌以景作结,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17.答案:(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3)示例一: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示例二: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示例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示例四: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8.答案:①别无二致(相差无几);②千篇一律(一成不变);③出乎意料(意想不到、出人意表)
解析:
19.答案: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深受古人珍爱的玉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集这五种品德于一体、成为人间美德的化身的玉深受古人珍爱。)
解析:
20.答案:只有历经雕琢磨砺,唤醒内心的道德律,淬炼信仰的主心骨,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解析:①“只要……就”改为“只有……才”。②“受益”改为“有益”。
21.答案:B
解析:“苔藓幽蓝若海水之色”是用“海水之色”和“苔藓”的颜色作比较。
22.答案:句式运用上的主要特点是长短句变化,如“苔藓柔软如襁褓,如纯棉,如质地细密的云朵,如释迦牟尼传法讲道的圆融语言,如想象中圣母的慈爱怀抱。”一句,短句只有3个字,长句却有14字,这种变化使得表达错落有致,文句文采斐然。
23.答案:
智慧诚可贵,心性价更高
爱因斯坦曾言:“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诚哉斯言,仅有智慧远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还要注重心性的培养与塑造。
心性的培养,需要塑造良好的性格。人的性格不求千篇一律,重在鲜明;不求盛气凌人,重在具有钝感。于我而言,符合这两个特点的唯《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宝钗内有野心,外具温和,既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锐气,又有待人宽和而不失礼节的钝感,就连“小心眼”的黛玉也待她如知己姐妹,如此良女,终成贾府的一代主母。这无关智力,凭的都是宝钗性格上的优势。性格的缺陷势必会使人深陷泥泞,虚伪碾碎了真诚的果实,怠惰模糊了辛勤的前方,狂躁撕扯了冷静的心智,如此这般,人言必与德背驰,人行必恣意妄为,空有满腹才智又如何?终结恶果。是以唯将性格涵养到位,才能让智慧的大树上结出正常的甜果。
心性的培养,需要磨炼坚定的意志。坚定的意志支持着我们迎难而上,闭关夺隘。徐梦桃凭借其坚定的意志,承受着韧带拉伤和半月板切除等带来的巨大苦痛,咬牙坚持,于温哥华冬奥会中亮相,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冠,荣获了那份充满汗水与泪水的金牌;横视世界,南非坚持反对“种族隔离”的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曾一度被人诬告深陷囚房,但他始终坚持,如一地用一生为南非作贡献,实现了囚徒到南非“国父”的转变。唯有坚定的意志,我们才于大风大浪中向光而行,铸造心灵的钢铁长城。
心性的培养,需要形成优秀的自制力。常言“自律的人有多可怕?”那么不自律,自制力不强的人有多可怕?印度男孩为玩电脑游戏绞杀限制其游戏的父母,某省干部年受贿赃款以亿为单位……诸如此类,都是没有自制力的表现,这类人小则受旁人所耻笑,大则锒铛入狱。有了优秀的自制力,约束自己,就会使生活更加充实,积积向上。中国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在视频网站上享粉千万,但他仍将自己定位于“普通教师”,戒骄
戒躁,不妄自尊大,引领着一批又一批学子走上光明的道路。他的自制力为人称颂。唯有自制力到位,我们才能于诱惑中面不改色,才能“自照肝肺皆冰雪”。
智力并不是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只有心性的发展趋于完善,良好的性格得到塑造,坚定的意志得到磨炼,优秀的自制力得以形成,我们新青年才能挽弓射玉衡,迎风于青萍之末,乘浪于微澜之间,于新时代浪潮中乘势而上。
以智力拓广度,更以心性掘深度
学习中,你是否懊恼过:“这题我明明会做,只是算错了”?这正体现了一个问题:人们过于重视智力而忽略了心性。其实,心性比智力更为重要。
智慧博学可以助我们拓展人生广度。正因为博学,我们才得以了解到世界之博大;正因为智慧,我们才得以探索这博大的世界。我们成长的路上,需要智慧,需要博学,因为我们需要去见识、认识这广阔无垠的世界。科学也是如此。满天繁星,屈原以天问寻找宇宙的奥秘,后人则以智慧,解开这些令人惊喜的奥秘,一点一滴的智慧,筑成了现在的科学大厦。
优秀心性可以助我们挖掘人生深度。人的心就像一座堡垒,就像一座丘壑,堡垒是否结实,丘壑是否无垠,都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是否和谐。而优秀的心性正是筑堡垒的岩石,正是成就宽大丘壑的一累土。古人认为“心中有丘壑”才能是一位贤者,于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智慧和博学固然重要,但“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虽然看了很多的书,走了很远的路,但若没有好的心性,你便无法捉摸到它们的美好,也不会在路上遇到障碍时勇敢向前。
且看在物理学界“功勋卓著”的居里夫人,若她没有坚定的意志和耐心的性格,她还能在日复一日的镭研究中坚持下去吗?张桂梅助力山区女孩圆梦,若没有那坚韧的品质,她还能在泥泞的山路中走下去吗?叶嘉莹先生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华诗词之美,若没有优秀的心境,她还能数十年如一日地浸润在书香之中吗?
由此可见,智慧固然是一种好的能力,但它得依托于优秀的心性去披荆折棘。
反观当下,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和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学习,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我们应更重视孩子的心性,否则,再多、再好的智慧,也会被粗心大意这样的心性所掩盖!
反思自我:自己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作为一名接班人,我们要品格优良,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不仅要博学,还应善思,以此才能扬出好的风帆,才能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动力!
以智力拓人生广度,更应以优秀心性掘人生之深度!
解析: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道作文题有两段,材料第一段首先展现了我们常见生活体验中的一些误区,但对于这些生活体验属于什么,该段并没有明示。但材料第二段“还有心理品质、性格气质、自制力、求知欲等非智力的因素”,则明确告诉考生上述所举事例都是非智力因素,而第二段最后一句所引用的爱因斯坦的名言,则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命题倾向—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显然这是一则批判式二元关系型的材料作文,围绕如何看待“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展开,考生应兼顾两种因素,聚焦自身成长,体现批判思维。对此,考生可以认同材料观点,指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然后选取其中某些角度进行具体论述,比如可以以“让习惯与性格为学习赋能”作为中心论点,然后分别针对“良好的习惯可以减少失误,助力稳步成长”和“优秀的性格使人厉奋发,行则比至”作为对应的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则可将二者进一步结合,说明习惯与性格的培养,当落在小处,干在实处,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补充材料观点,说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孩子成长“完全的美”,在关注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无用之心”,带他们走一条“长远的路”。立意:1.专修内在,专注博学。2.涵内心借外力,共成学习之盛。3.智慧博学诚可贵,优秀品质价更高。4.以智力拓宽度,更以心性掘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