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常见的碱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常见的碱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23 23:04: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常见的碱
1.为研究碱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2.对于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碱一定含有H元素 B.可使酚酞变红的都是碱溶液
C.所有非金属氧化物都可与碱溶液反应 D.酸与碱反应一定不产生沉淀
3.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与下列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仍显红色的是(  )
A.稀H2SO4 B.CuCl2溶液 C.CO2 D.Na2CO3溶液
4.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因为化学变化而变小的是(  )
A.浓盐酸 B.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
5.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可以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B.向Fe(OH)3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不显红色
C.40g氢氧化钠溶液和36.5g盐酸充分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D.未密封保存的氢氧化钠遇盐酸有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小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Al(OH)3与NaOH会发生反应,反应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他想得到往一定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不断的滴加NaOH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的图像。你认为下列图像中最符合他要求的是(  )
7.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的pH<7
B.bc段(不含b、c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
C.c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8.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请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的情况是(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的影响)(  )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变
10.一定温度下,向a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e(OH)3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
B.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C.m=c﹣a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n﹣b+a)g
11.如图所示,广口瓶中盛有气体X,胶头滴管中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滴入瓶中,振荡,一段时间后可见小气球a膨胀鼓起。下表中的各组物质不出现上述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12.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13.根据碱的四条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离子是 ____________。
(2)图中的X代表一类物质,则X为 ____________(填写物质类别)
14.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小滨利用图示装置和药品验证可溶性碱的性质。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资料:碳酸肘遇水会出现蓝色沉淀物)。
(1)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a,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b。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
16.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1、K2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Ⅰ: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Ⅱ:打开K1,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Ⅲ:打开K2,观察到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根据实验Ⅰ和Ⅱ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2)实验Ⅲ,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Ⅲ,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为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HCl;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某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小邵同学利用生活废品做了一个实验来模拟蒸汽机的工作原理。高11.5cm先在油漆桶(如图甲)筒壁上沿同一倾斜方向均匀地戳了三个小孔,然后将90克发热包(如图乙)置于桶内,倒入200mL的冷水后迅速盖紧盖子,用绳子提起油桶,大约20s后,观察到静止的油漆桶小孔向外界冒出大量“白汽”(模型如图丙),油漆桶开始快速的旋转,再过10s,油漆桶旋转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停止。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上现象。【发热包主要成分:氧化钙、铝粉、碳酸钠】【铝粉作用:在碱性热水中产生氢气,缓慢放热。】
如图所示,关闭阀门K2,缓缓打开阀门K1,氢氧化钠溶液流入平底烧瓶,轻轻振荡,发现溶液仍显红色;然后,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观察到立即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请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明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图1),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小明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图2实验,注射器中的试剂P是稀盐酸,结果鸡蛋真的吐了出来。请结合化学反应、压强等科学知识解释“瓶吞鸡蛋”和“瓶吐鸡蛋”的原因。
20.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酸的浓度尽可能的低,滴入时尽量缓慢)请在坐标图中画出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代表起点,已画好)
2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NaOH,变质程度怎样?
【设计方案】先称取21.2g的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直至过量,根据生成CO2的质量计算出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进行实验】实验测得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数据处理】写出以下计算过程:
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多少?
(2)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NaOH变质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溶液呈红色
B.有白色沉淀生成
C.无明显变化
D.有蓝色沉淀生成
A.
B.
C.
D.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常见的碱 参考答案
1.为研究碱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解:A、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2.对于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碱一定含有H元素 B.可使酚酞变红的都是碱溶液
C.所有非金属氧化物都可与碱溶液反应 D.酸与碱反应一定不产生沉淀
解:A、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一定含有H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可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都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并不是所有非金属氧化物都可与碱溶液反应,如一氧化碳、水等不与碱溶液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酸与碱反应可能会产生沉淀,如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和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3.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与下列各物质恰好完全反应仍显红色的是(  )
A.稀H2SO4 B.CuCl2溶液 C.CO2 D.Na2CO3溶液
解:A、稀硫酸与氢氧化钙恰好反应不会生成碱性物质,故A错误;
B、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不会呈现碱性,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不会生成碱性物质,故C错误;
D、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因为化学变化而变小的是(  )
A.浓盐酸 B.石灰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浓硫酸
解:A、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但在空气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错误;
B、石灰水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的溶质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会减小,故正确;
C、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是可溶性的碳酸钠和水,因此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减小,但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会增大,故错误;
D、浓硫酸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故错误; 故选:B。
5.下列叙述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可以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B.向Fe(OH)3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不显红色
C.40g氢氧化钠溶液和36.5g盐酸充分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D.未密封保存的氢氧化钠遇盐酸有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可以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该选项正确。
B、向Fe(OH)3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不显红色,是因为氢氧化铁难溶于水,该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钠和氯化氢恰好完全反应时的质量比是40:36.5,不知道溶质质量,因此反应后的溶液不一定呈中性,该选项不正确。
D、未密封保存的氢氧化钠遇盐酸有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正确。 故选:C。
6.小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Al(OH)3与NaOH会发生反应,反应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他想得到往一定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不断的滴加NaOH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的图像。你认为下列图像中最符合他要求的是(  )
解: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AlCl3+3NaOH=Al(OH)3↓+3NaCl,
Al(OH)3与NaOH会发生反应,反应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可见,反应过程中,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与使氢氧化铝沉淀溶解消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3:1。
故选:D。
7.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的pH<7
B.bc段(不含b、c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
C.c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D.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解:A、a点溶液中含有氯化铜、过量的盐酸,pH<7,该选项说法正确;
B、bc段(不含b、c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该选项说法正确;
C、c点溶液中含有1种溶质,即氯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子的数目没有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8.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A、①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若稀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B、②中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若稀硫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③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论饱和石灰水加入量的多少,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反应后试管内溶液一定呈碱性,故选项正确。
D、④中氢氧化钙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若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请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的情况是(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的影响)(  )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变
解:由于小白鼠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吸收,则导致容器内的气体体积减小,所以A处下降、B处上升。 故选:C。
10.一定温度下,向a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e(OH)3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
B.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C.m=c﹣a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n﹣b+a)g
解:一定温度下,向ag 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则开始加入的ng氢氧化钠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由图象可知,Fe(OH)3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再加入的(m﹣n)g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中,当加到mg时氢氧化钠固体时,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加,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达到饱和状态,即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
A.由以上分析可知,Fe(OH)3沉淀完全时消耗NaOH的质量为ng,选项说法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P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达到饱和状态,选项说法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FeCl3+3NaOH=Fe(OH)3↓+3NaCl可知,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并不是溶液增重的质量,即m≠c﹣a,选项说法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当加入的氢氧化钠固体与氯化铁溶液恰好反应时,氯化铁溶液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的质量与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总和,即ag+ng=生成Fe(OH)3沉淀质量+bg,则生成Fe(OH)3的质量为(n﹣b+a)g,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如图所示,广口瓶中盛有气体X,胶头滴管中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滴入瓶中,振荡,一段时间后可见小气球a膨胀鼓起。下表中的各组物质不出现上述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解:A、一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钙反应,不会出现小气球a膨胀鼓起来的现象,故此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能使瓶内气压减小,小气球a膨胀鼓起来,故此选项正确。
C、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钡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能使瓶内气压减小,小气球a膨胀鼓起来,故此选项正确。
D、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与水,能能使瓶内气压减小,小气球a膨胀鼓起来,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A。
12.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解: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该选项说法正确;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这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的吸收效果更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曲线①和②,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在②上方,这是因为氢氧化钙溶液吸收效果比水好,比氢氧化钠溶液差,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3.根据碱的四条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离子是  氢氧根离子 。
(2)图中的X代表一类物质,则X为  酸 (填写物质类别)。
解:(1)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离子是氢氧根离子。
图中的X代表一类物质,碱能与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则X为酸。
故答案为:(1)氢氧根离子;(2)酸。
14.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盐酸 。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OH+HCl═NaCl+H2O 。
(3)CD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  CO2+2NaOH=Na2CO3+H2O 。
解:(1)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至B点前,气球的体积不变,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若先滴加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膨胀。
(2)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气体生成也没有气体参加反应,瓶内的压强不变,所以BC段气球体积不变,反应的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3)稀盐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再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消耗了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的作用下气球体积增大,反应的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1)稀盐酸;(2)NaOH+HCl═NaCl+H2O。(3)CO2+2NaOH=Na2CO3+H2O。
15.小滨利用图示装置和药品验证可溶性碱的性质。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资料:碳酸肘遇水会出现蓝色沉淀物)。
(1)验证可溶性碱能与酸反应。打开活塞a,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入稀盐酸。Ba(OH)2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
(2)验证可溶性碱能与CO2反应。完成(1)后,打开活塞b,向锥形瓶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立即关闭活塞b。然后  打开弹簧夹 (填实验操作)观察到  装置甲中的液体进入装置乙,且乙装置内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可证明NaOH与CO2发生反应。
解:(1)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与加入的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装置甲的液体进入装置乙,甲装置溶液中的氯化钡与装置乙溶液中的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2)打开弹簧夹;装置甲中的液体进入装置乙,且乙装置内产生白色沉淀;
16.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1、K2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Ⅰ: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Ⅱ:打开K1,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Ⅲ:打开K2,观察到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根据实验Ⅰ和Ⅱ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2)实验Ⅲ,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是  Ca(OH)2+2HCl=CaCl2+2H2O 。
(3)实验Ⅲ,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为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HCl;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 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若变红色,说明含有盐酸(合理即可) 。
解:(1)实验Ⅰ: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关闭漏斗活塞,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无明显变化;
实验Ⅱ:打开K1,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待停止倒吸,说明A中压强减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二氧化碳与碱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所以根据实验Ⅰ和Ⅱ不能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2)实验Ⅲ:打开K2,观察到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稀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3)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显无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或中性,瓶中溶液一定含有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还可能含有氯化钙,或者是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物;稀盐酸显酸性,可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若变红色,说明含有稀盐酸(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不能;(2)Ca(OH)2+2HCl=CaCl2+2H2O;(3)取少许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若变红色,说明含有盐酸(合理即可)。
17.在某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小邵同学利用生活废品做了一个实验来模拟蒸汽机的工作原理。高11.5cm先在油漆桶(如图甲)筒壁上沿同一倾斜方向均匀地戳了三个小孔,然后将90克发热包(如图乙)置于桶内,倒入200mL的冷水后迅速盖紧盖子,用绳子提起油桶,大约20s后,观察到静止的油漆桶小孔向外界冒出大量“白汽”(模型如图丙),油漆桶开始快速的旋转,再过10s,油漆桶旋转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停止。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上现象。【发热包主要成分:氧化钙、铝粉、碳酸钠】【铝粉作用:在碱性热水中产生氢气,缓慢放热。】
故答案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产生大量的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铝粉在碱性热水中能发生反应产生氢气,缓慢放热。氢气和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使油漆桶内气压变大,油漆桶内的空气、氢气、水蒸气在受热后膨胀,也使油漆桶内气压变大,由油漆桶桶壁的小孔排出,推动油漆桶开始快速的旋转,随着反应的结束,热量的散失,油漆桶内排出的气体越来越少,因此油漆桶旋转速度越来越慢直至停止。
18.如图所示,关闭阀门K2,缓缓打开阀门K1,氢氧化钠溶液流入平底烧瓶,轻轻振荡,发现溶液仍显红色;然后,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观察到立即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请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溶液中也显碱性,所以溶液仍显红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装置内的气压减小,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
解:关闭阀门K2,缓缓打开阀门K1,氢氧化钠溶液流入平底烧瓶,轻轻振荡,发现溶液仍显红色;然后,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观察到立即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原因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溶液中也显碱性,所以溶液仍显红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装置内的气压减小,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在溶液中也显碱性,所以溶液仍显红色;二氧化碳被吸收后,装置内的气压减小,关闭K1,缓缓打开K2,发现C中溶液沿导管慢慢流入平底烧瓶,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19.小明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图1),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小明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图2实验,注射器中的试剂P是稀盐酸,结果鸡蛋真的吐了出来。请结合化学反应、压强等科学知识解释“瓶吞鸡蛋”和“瓶吐鸡蛋”的原因。
答: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进入瓶内。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使瓶内压强增大。可以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或稀硫酸,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使瓶内的压强增大,蛋被吐出。
20.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酸的浓度尽可能的低,滴入时尽量缓慢)请在坐标图中画出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并说明原因  AB段是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质量增大;BC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大,增大幅度比和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小;CD段是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加入盐酸,没有发生反应,溶液质量增大,增大幅度和AB段相同 。(A代表起点,已画好)
解:
2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NaOH,变质程度怎样?
【设计方案】先称取21.2g的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直至过量,根据生成CO2的质量计算出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进行实验】实验测得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数据处理】写出以下计算过程:
(1)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多少? (2)该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NaOH变质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O2+2NaOH=Na2CO3+H2O 。
解:从图中得知:产生CO2的最大量为2.2g。
(1)解:设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x,则: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2.2g
x=5.3g
②则样品中NaOH质量分数为:×100%=75.0%
答: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为5.3g;NaOH的质量分数为75.0%;
(3)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A.溶液呈红色
B.有白色沉淀生成
C.无明显变化
D.有蓝色沉淀生成
A.
B.
C.
D.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故答案为:;AB段是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质量增大;BC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大,增大幅度比和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小;CD段是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加入盐酸,没有发生反应,溶液质量增大,增大幅度和AB段相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