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亚历山大率领大军灭掉了波斯帝国,将马其顿的统治推向两河流域、埃及、伊朗高原,一路直逼印度河沿岸。亚历山大去世后,虽然出现了政治分裂,但希腊、埃及、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密切交往和相互交融,“希腊化”蔚然成风。这表明( )
A.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希腊化的出现得益于波斯帝国的灭亡
C.亚历山大东征开始打破东西方文明隔阂
D.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了东方先进文明
2.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这说明在联系相对密切的欧亚大陆( )
A.各地文明仍保持着鲜明的地区特色 B.中央集权是各地发展的必然趋势
C.政教合一是各地区文明的必由之路 D.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关系
3.16世纪以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到欧亚大陆,改变了粮食生产结构;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改变着欧洲人的消费方式;麦子、水稻等作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人的经济生活。这( )
A.改变了原有的东西方饮食习惯 B.有利于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
C.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4.有学者指出,16世纪中期,贸易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铸币时减少货币金银含量、增加面值便成为应急之策,人们不仅把贬值的货币当作足值的货币来使用,汇票、信贷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 B.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条件渐趋成熟
C.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 D.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5.有学者认为,就宗教改革的直接遗产而言,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一论述可用于说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否定了西欧的封建专制制度
6.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材料意在强调( )
A.近代科学体系已经建立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
C.科学在与神学的斗争中前进 D.天主教会的权威仍旧占主导
7.1825-1835年,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838年末已经有了500英里的铁路:1844-1846年间、1862-1865年间又有两次“铁路热”。1870年,全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材料反映( )
A.政府成为铁路建设的主要力量 B.英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C.铁路成为城乡往来的主要工具 D.英国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
8.下表是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中心相关统计表。据此可知( )
国家 时段 地点 原因或说明
意大利 1540—1610 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
英国 1660—1730 伦敦 社会革命
法国 1770—1830 巴黎 兴于法国大革命,止于科学家年龄老化
德意志 1810—1920 柏林 止于希特勒上台
A.统一是成为科技中心的必要前提
B.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C.科技创新导致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科技中心得益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
9.19世纪初爆发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共同构成所谓的“大西洋革命”,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是一场“早产”革命,独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任重道远。拉美独立运动被称之为一场“早产”革命的主要依据是( )
A.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国的统治 B.美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武装干涉
C.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 D.独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尚未觉醒
10.19世纪上半期,相继爆发了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19世纪中叶爆发了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次浪潮被称为“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被称为“亚洲的觉醒”。“亚洲的觉醒”与“亚洲革命风暴”相比( )
A.革命的根本任务不同 B.领导阶级发生了改变
C.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变 D.使西方殖民体系出现崩溃
11.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要立即修正对农民的政策。列宁的“妥协”实质是( )
A.运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B.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有益补偿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D.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2.围绕一战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责。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一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上述争议( )
A.均未准确揭示一战的根源 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
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 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
13.美国艾森豪威尔第一届政府时期对外援助并不积极,但基本上维持了杜鲁门执政时期经济、技术援助规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即第二届政府时期,开始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由强调军事援助,逐渐演变为突出经济援助和经济建设。这些变化( )
A.反映出美苏由对抗走向缓和 B.说明美国改变了冷战的思维
C.加重了美国冷战的经济成本 D.旨在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14.二战后初期形成以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系统论》;以研究信息获取、传输、存贮、处理和变换的《信息论》;以研究控制和调节一般规律的《控制论》。它们的产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沟通了科学技术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据此,“三论”的提出( )
A.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根本性变革 B.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
C.催生了高新科学技术群的出现 D.成为科学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的依据
15.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发表《茂物宣言》,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到2004年,澳大利亚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降至4.25%,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税率已降到10.4%。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助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活力。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亚太各成员合作应对旧有国际秩序挑战
B.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C.尊重差异有助于推动亚太区域合作发展
D.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合作面临诸多困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人,成为公民的前提则是为城邦提供兵役。公元前594年,首席执政官梭伦按财产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并规定了相应的军事义务:第一、二等级公民提供骑兵,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第四等级提供轻装步兵和在海军中服役。雅典军队早期的主导力量是陆军。公元前5世纪以后,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雅典海外冲突和争夺不断,促使雅典开始大力发展海军并且成为海上强国。希腊海军的成员主要来自第四等级的贫农和雇农,他们为城邦提供了舵手、水手长、下级军官、瞭望员、桨手,在雅典海军大败波斯舰队的战争中做出的贡献远大于前几个等级。这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在城邦内的地位,使得城邦领导者不得不给予他们更多的政治权利。
——据微博橙子辅导《古希腊军制变革》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前期,每一位17-46岁的公民都必须在战时服兵役,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战后重新分配“公有地”中获得一杯羹。随着罗马霸业的扩大,奴隶制大庄园发展起来,海外行省的廉价粮食也不断输入,小农大量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前2世纪末,罗马在朱古达战争和与日耳曼人的战争中屡遭败绩,同时还面临着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为扩大兵源,执政官马略进行了军事改革,规定凡是自愿且符合条件的人(包括无产者、意大利境外的同盟者、行省居民)均可应募入伍,士兵服役期间国家发给薪饷。
——据王斯德《世界:道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军队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雅典历史发展中的作用。(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共和国后期在兵制上的重大变化,并简析其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
——摘编自[美]贾雷德 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二 1918年1月,身处法国北部战壕的士兵开始染上一种特别强大的流感,俗称“西班牙流感”,数千人因此丧生。当时的战场前线,背后是全球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供应网络:士兵和弹药从英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大批涌来,石油来自中东,谷物和牛肉来自阿根廷,橡胶来自马来西亚,铜来自刚果。而相应的,这些地方都受到了西班牙流感的侵袭。短短几个月内,大约5亿人(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染上了病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就夺走了……大约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相较之下,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是4000万。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对跨洲人种交流的影响。(5分)
(2)阅读材料二,“西班牙流感”的流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简要分析推动这一趋势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时曾指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关于巴黎公社的原则,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把马克思所说的原则归纳为一条,那就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
观点二 马克思在谈到“公社原则”时,无论是英文还是德文,都是复数,而非单数。所以,公社的原则不是上述一条原则,而是一系列原则,甚至包括当时公社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取消工资之外相关津贴这样的具体规定。
——摘编自李元明《正确认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
材料二 巴黎工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组织为政党,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掌握了巴黎的政权,但却提不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张,最后巴黎公社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巴黎公社的原则谈谈你的看法。(7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4分)
19.近现代民族 国家意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摘编自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材料二 苏联主张苏、美、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表决时,只要5国中有1国反对,表决即当然无效,只有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决议方能通过。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1个社会主义国家,而美、英两国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美、英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按此规定,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5个常任理事国1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
——摘编自徐爱贤、华锦彬《否决权由来:苏联坚持在安理会设立否决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坚持“大国一致原则”的原因,并评析联合国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6分)
20.【全球治理】
材料一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给亚非拉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急剧变化,尤其是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治理问题,国际社会应对乏力。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因而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
材料二 面对全球治理失灵,中国政府强调要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要抛弃过时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寻求而不是破坏共识,化解而不是制造矛盾,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要加强在重大全球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繁荣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建立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推动正面而非负面的“溢出效应”。“以平等为基础”,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权利、机会、规则”平等;“以开放为导向”,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以合作为动力”,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以共享为目标”,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治理失灵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政府提出的全球治理主张及其实质。(6分)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选择A:据材料可知,战争客观上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排除B:“希腊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亚历山大东征将希腊文化传入西亚、北非地区。排除C:亚历山大东征前东西方文明就已经存在交往。排除D:亚历山大传承并发扬的是希腊文明,希腊文明属于西方文明。
2.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了西欧封建制度与拜占庭和俄罗斯存在区别,同为亚洲的阿拉伯帝国与印度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也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各地文明存在明显的地区特色,故选A项;西欧封建社会因封君封臣制度和封建庄园制度,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不是中央集权,排除B项;欧亚大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国家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不是强调国家之间的对立,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16世纪后,美洲的作物传入欧洲,欧洲的作物传入美洲,这种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以及消费方式,体现了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C正确;饮食习惯的改变、消费方式的改变都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A、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价格革命。题干提到贸易的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铸币的变化和汇票、信贷等使用范围日益扩大,这表明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故C项正确;当时欧洲经济处于发展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体现的是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可知,宗教改革提升了世俗权力,这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社会各阶层”说法欠妥,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宗教改革未否定西欧的封建专制制度,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说明科学受到神学的打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说明其科学精神得到发扬,由此说明科学在与神学的斗争中前进,故选C项;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体系,排除A项;哥白尼和伽利略代表的是自然科学,不一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无法通过他们的遭遇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说明科学发展,天主教的权威受到质疑,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1825-1870年,英国的铁路在不断发展的状态,至1870年,全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7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这主要与英国的工业革命有关。铁路的快速发展这一现象,反映了英国工业化进程的大大加快,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是铁路建设的主要力量,排除A;C中“主要工具”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8.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呈现良性互动状态,故B项正确;意大利、德意志成为科技中心时,并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故A项错误;科技创新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力量之一,但并非唯一力量,“导致”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德意志在19世纪70年代才确立近代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拉丁美洲独立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全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拉美各国人民仍然面临着艰巨的资产阶级革命任务,C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亚洲革命风暴”的主要领导者是农民阶级,亚洲觉醒的主要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由于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从农民变为资产阶级,B项正确;二者都肩负反侵略的革命任务,A项排除;当时仍然是西方国家主导世界政治格局,C项排除;西方殖民体系崩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项排除。
11.答案:A
解析:1921年列宁决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其实质是运用市场与商品货币关系使俄国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A项正确;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益补偿”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只是强调农业政策的调整,不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排除C项;1921年苏俄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项史实错误,排除。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责任问题。材料中不同时期德国史学家对一战责任划分有着不同的结论,但是都没有分析出一战爆发的根源,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结论都还存在争议,B项排除;时代的发展影响史学研究的结论,但“取决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还原一战爆发的真相,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艾森豪威尔第二届政府时期“更多地关注拉美等第三世界国家”,其目的是确保并扩大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势力范围,遏制共产主义可能的“渗透”或“颠覆”,D项正确。加紧争夺中间地带,会使双方对抗加剧,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张,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无论是军事援助还是经济援助,冷战成本都很高,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们的产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沟通了科学技术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可知,“三论”的提出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B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催生了高新科学技术群的出现,排除C项;科学理论说法太笼统,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亚太经合组织。根据材料“确定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可知,《茂物宣言》尊重成员经济发展差异,是依据成员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的表现,有助于推动亚太区域的合作和发展,故C项正确;亚太各成员加强合作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下新秩序的挑战,A项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探讨中国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亚太各成员合作时面临的困难,D项排除。
16.答案:(1)特点:由公民组成,公民兵;实行财产等级制,公民根据财产承担军事义务;兵种较为多样,从陆军为主力发展成以海军为主力。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安全;使雅典成为海上强国;促进海外贸易发展;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2)变化:改公民兵制为募兵制。原因:小农大量破产,动摇了公民兵制的基础,兵源不足;军事形势紧张;罗马征服扩张,提供了大量可供招募的兵源。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政治制度。需要考生掌握雅典军队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本题考查古代罗马的政治制度。需要考生掌握马略军事改革的内容及原因。
17、答案:(1)历史现象: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病菌使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影响:为满足美洲劳动力市场需要,殖民者贩卖黑奴至美洲。
(2)答案:发展趋势:世界经济的整体化(一体化)趋势。历史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发展;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交通工具的变革和通信工具的创新;各地区人口、物种的大规模流动。
解析:(1)第一小问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一“据估计,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的头把交椅”,可得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封闭隔绝的状态,但同时给新大陆带去大量的病菌,使美洲土著人口锐减,因此材料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病菌使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的现象。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的同时,肆意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无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欧洲殖民者进而贩卖黑奴至美洲,即促进了罪恶的黑奴贸易。
(2)第一小问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士兵和弹药从……铜来自刚果",可得出这时期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是“西班牙流感”肆意全球的主要原因,因此“西班牙流感”的流行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整体化的发展趋势。第二小问历史条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角度回答。
18.答案:(1)局限:观点一把巴黎公社的原则简单化,未充分认识到巴黎公社丰富的革命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原则。观点二把巴黎公社的原则主观扩大,淡化了巴黎公社的主要原则,一些原则的主观抽取对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性并不明显。
看法:巴黎公社存续下来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巴黎公社所体现的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公社领导人受公众监督等原则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2)原因:19世纪中后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仍处于上升时期,没有发展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法国资本主义制度还能够容纳法国生产力的发展;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没有形成统一政党和领导核心,缺乏正确的革命策略。
解析:(1)局限:根据材料一“把马克思所说的原则归纳为一条,那就是‘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所学知识可知,观点一巴黎公社的原则简单化,未充分认识到巴黎公社丰富的革命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原则。根据材料一“公社的原则不是上述一条原则,而是一系列原则,甚至包括当时公社关于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取消工资之外相关津贴这样的具体规定。”和所学知识可知,观点二把巴黎公社的原则主观扩大,淡化了巴黎公社的主要原则,一些原则的主观抽取对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性并不明显。关于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巴黎公社的原则角度进行分析,即巴黎公社存续下来的最主要原则就是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同时巴黎公社所体现的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公社领导人受公众监督等原则都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关于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从生产力发展、工人阶级尚未成熟的角度展开分析,即9世纪中后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仍处于上升时期,没有发展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法国资本主义制度还能够容纳法国生产力的发展;法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没有形成统一政党和领导核心,缺乏正确的革命策略。
19、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
差异:时间上,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内涵上,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
(2)答案:原因:苏联意识到战后美国将成为主要对手,苏联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居于少数地位;坚持大国一致的规定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评析:有利于保护社会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美国利用联合国称霸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一些大国滥用否决权,阻碍了安理会职能的公正行使;成为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上述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内涵角度分析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的相关知识。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美、英两国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只要5个常任理事国1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美苏关系和苏联的动机与企图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并结合联合国的发展历程、“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关系的演变等进行评析。
20、答案:(1)背景:①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不合理②经济全球化④政治多极化⑤全球治理新理念尚未形成⑥各种新的全球治理问题涌现。
(2)主张:抛弃旧理念,创新治理理念;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追求平等、开放与合作;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实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给亚非拉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并结合所学可知,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不合理;依据“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并结合所学可知,全球治理新理念尚未形成;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急剧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依据“面对国际经济金融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治理问题,国际社会应对乏力”可知,各种新的全球治理问题涌现。
(2)主张:依据材料“要抛弃过时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可知,抛弃旧理念,创新治理理念;依据“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可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依据“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可知,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依据“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可知,追求平等、开放与合作;依据“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可知,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实质:依据材料“中国政府强调要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可知,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