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荷塘月色》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3 16:5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2《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体会散文的语言魅力,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让学生填写,提问学生这句话出自哪里,引出罗丹这一著名雕塑家,罗丹在生活中发现很多美,他进一步把这些美变成了艺术品。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罗丹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展示课件标题页。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背景解读本文写于 1927年 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文中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处于彷徨之中,一方面对北洋军阀勾结国民党摧残革命的黑暗现实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原因,他又不可能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而是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他又不能安心于“超然”,心情十分矛盾复杂。在这种心境下,朱自清独自来到月下荷塘思考人生理想,写下了传世佳作《荷塘月色》。
二、整体感知
师:通过今天早上的预习任务,相信大家已经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有了大致的把握,那么接下来老师出示几道题目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请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出示答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情景交融的美文,两条线,明线是作者的行踪;暗线是作者的情感变化。三、明确目标
师: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这三个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品读语言
(一)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到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所写内容。找学生概括。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作者是怎样从上面这四个角度来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下面我们分组讨论,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每组推举两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每个方面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的使用。
学生展示环节,每组推选两名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展示答案。①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③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淡远来。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歌声如满天繁星,越听越灿烂。(听觉转为视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总结: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这段文字写得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朦胧淡雅清冷)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明确:①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②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③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④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总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阅读第六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总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 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课堂总结,文本升华品味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情与景的关系。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缘情写景;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寄情于景;但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六、布置作业 运用动静结合、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述一处你所熟悉的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不少于 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