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 14-1 《故都的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 14-1 《故都的秋》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3 16:5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1 《故都的秋》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 1934年 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 4月 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 4月 12日直至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 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 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 1500多字,运用了 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教学目标
赏析本文秋景,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体会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紧扣“清”“静”“悲凉”的感情线索,体味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与眷恋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意,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字音字形夯基础预习检测,解决课文重要字词。
混沌 dùn馄饨 hún tun浑水 hún潭柘寺 zhè椽檩 chuán lǐn槐树 huái扫帚 sào zhǒu细 腻 nì嘶叫sī厮守sī颓废 tuí潜意识 qián都市dū橄榄gǎn lǎn平仄 zè廿四桥 niàn着陆 zhuó着落 zhuó着装 zhuó着 慌 zháo
、古诗诵读知秋词
1.回忆写秋古诗词,从古人写秋的诗句里感悟秋天的特点。①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②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③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④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⑤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小结:古诗词常借“秋水”“秋月”“秋风”“秋雨”“秋雁”这些典型意象,描绘秋天萧瑟凄凉、肃杀落寞、伤感凄苦的特点。
悲秋之词
《燕歌行》【魏晋】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唐】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颂秋之词
《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3)《不第后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他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代表作:《沉沦》《出奔》《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所以他的文章总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人们评价他: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写作背景1926年 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19世纪末,故都北平在卷起的历史风云中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从 1921年 9月至1933年 3月,郁达夫积极投入到左翼文艺活动中。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年 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1934年 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故都的秋》创作于该年 8月中旬。
师:经中国政府不懈努力,当地时间 9月 24日,孟晚舟女士已经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即将回到祖国,并与家人团聚。回国途中,发表了一篇文章《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其中有一段话“秋风掠过,登机前,温哥华已需寒衣加身。此时,祖国的秋日正是天朗气清、暖风和煦,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赏橙黄橘绿时。”通过这段话我们来看,故乡的秋是多么让人牵挂惦念。郁达夫作为以为典型的伤感文人,他笔下的故都的秋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整体感知
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作者描绘了几幅图景?请简要概括。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
一本杂志要给《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配一张插图,要求能够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特点,文章中的五幅画面,你会选择哪一幅呢?请说明理由。(1)第三段破屋——陈旧、衰败、沧桑浓茶——味苦、回甘碧绿的天色、青天——纯净、高远、清爽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细数一丝丝漏下的日光——内心清闲破腰壁——残破、寥落静对朝荣蓝朵——宁静、生命易逝、清淡几根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萧索、衰败小结:这幅图景有远景(驯鸽)有近景(“破屋”“破壁腰”“牵牛花”),有仰视之景(天色很高)、有俯视之景(日光),有宏观之景,也有细微之景(秋草)。所描绘之景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2)第四段落蕊——悲凉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清闲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落寞小结:“落蕊”是生命衰亡的迹象,作者调动听觉、嗅觉、触觉和视觉,多感官体会秋的悲凉,那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那“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都需要一份宁静细致的心灵方才能有如此细腻、深邃的感触。尽管作者似乎很享受这份清闲、宁静与生命将逝的悲凉。但从这些“深沉的地方”感受到“潜意识下的落寞”,才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3)第五段秋蝉——生命凋零之绝响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听到它们的啼唱——以动衬静小结: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4)第六至十段(冷清、悲凉)灰沉沉的天凉风、秋雨青布单衣都市闲人小结:秋雨话凉图传达出作者悠闲、无聊、感伤、悲凉、寂寞的心境。(5)第十一段(悲凉、清淡)地址: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形状:橄榄、鸽蛋颜色:淡黄微绿小结:“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冷色调、不饱满的青涩的大枣,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与作者的审美情趣相契合。小结: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师:面对如此“悲凉”的秋,作者为何愿意折寿相留?补充材料: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此文写于 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感时伤怀,抒发悲情;故都之恋,家国之爱。
总结提升 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特别的秋:对故都的秋、对故都、对祖国特别的眷恋和热爱。 特别的赏秋心态:以悲凉写热爱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是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正因为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布置作业请你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不少于 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