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登高》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3 16:5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2《登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流利朗读并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能准确翻译诗句,概括出诗人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
作者简介,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杜甫的诗常反映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而杜甫本人也有“诗圣”的美称,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常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登高》这首诗又是怎么体现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感知诗歌情感
通过诵读《登高》,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大家在读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是哪个字呢?“悲”。
宋代罗大经提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含有八重悲意,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品析。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3.再次诵读颈联感受诗人的悲情。
回顾杜甫生平经历,体会诗人经受的个人与国家的双重艰难。自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经历了贬官、逃难、辞官再逃难这一系列的坎坷后,终于到达了成都。在众人的接济下,修建了一座小草堂暂居,“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个小草堂着实有点简陋,但毕竟在战时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这安稳的日子并没有过太久。随着好友严武的去世,杜甫失去了生活上的接济,重新陷入穷困潦倒之中。在诗坛上和他相互应和的好友也相继离世,此时的杜甫真可谓是孤家寡人啊!漂泊了半生的杜甫决定,叶落归根,返回洛阳老家。可是杜甫的身体实在是太差了,贫病交加,不堪长途跋涉,病倒在夔州。他说“艰难苦恨繁霜鬓”,那仅仅是他个人遭际的艰难吗?不!还有国运之艰难,杜甫是诗圣啊,他忧国忧民,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时候想的仍然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那大唐的国运到底艰难到了何种地步呢?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认识,我给大家展示一组数据。(公元 754 年)是岁,户部奏:户九百六万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公元 764 年)是岁,户部奏:户二百十余万,口一千六百九十余万。——《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结束一年后,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在战乱中失去了生命。更别说幸存的人有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了。
感受诗歌意境
当个人的艰难和国家的艰难交织在一起,诗人满腔悲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登高望远,目之所及他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品析意象,体会所承载的诗人悲愁。
为诗歌画面设计解说词,进一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诗人的悲愁。
再次诵读,体会诗人笔下的萧瑟秋景。
总结:
诗人“借酒浇愁”不得,悲意更深一层。正如王国维所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作业:
为《登高》写一篇文学短评,要求至少体现 2 个鉴赏角度,写出新意, 不少于 2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