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教学目标】
略读一单元文本,筛选关键词,梳理基本思路。
精读一单元文本,理解核心观点,品析重点段落。
研读一单元文本,探究文本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精读一单元文本,理解核心观点,品析重点段落。
【教学难点】
研读一单元文本,探究文本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开学之际送给学子一份礼物——《乡土中国》,并且寄语:在我国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力决胜脱贫攻坚、努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背景下,阅读这本《乡土中国》一定能让你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有更深厚的感知,对自己肩头的责任有更深刻的体悟。今天我们就以本书第一单元为例,“心归何处,乡土为怀”,进行第一单元(《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的讲读。本节课学习任务:1、略读一单元文本,筛选关键词,梳理基本思路。2、精读一单元文本,理解核心观点,品析重点段落(重点)3、研读一单元文本,探究文本的文化和现实意义(难点)
文本探究
清华大学招生办希望你在报到前能认真读完这本书,并首先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拿到书后,请你勾画第一单元关键词句,梳理行文思路,绘制思维导图。【明确】提醒:注重圈画、批注梳理行文脉络,绘制思维导图
任务二:清华大学文学社在积极筹办《乡土中国》第一单元“读书交流会”,请你作为发言人品析分享。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定第一单元重点段落品析,并确定发言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分析要点】费孝通先生学术语言准确、简洁、严谨兼具生动、有趣、传神的特点。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分析要点】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象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分析要点】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分析要点】正如《老子》十八章中所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正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村民们对这块土地熟悉到不能再熟悉。
任务三:为在读书会上更好的交流,你们决定拓展阅读,继续探寻文学中的“乡土性”。任务要求:结合对第一单元的理解,从文学名著中找到“乡土性”的体现。
【明确】“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汪曾祺《胡同文化》双水村里的人互相之间连呼一口气都知道他要干什么。路遥《平凡的世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现实中:中国人喜欢在阳台种菜、敲门不必通名报姓,回答“我”就可借助声气来辨人、借钱不打欠条......
拓展延伸
师:读书交流会顺利进行,会上两个问题引起在座各位同学深思:1、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 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 2、如何看待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任务要求:任选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1、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自由、熟知、信任;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显得陌生、隔膜,容易互相不理解、不信任。 2、由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可以有效促进村民思想的转变与革新,但在转变中更应该注重对乡土风情的传承与保护,并将其发展下去。
当堂检测
读书交流会结束后,你当选为“读书代言人”,将怎样为读者推荐《乡土中国》?任务要求:请为《乡土中国》写 100字左右的推荐词。
【明确】“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更清楚去向何方”中华文化能屹立世界东方不倒,自然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品读《乡土中国》,感受植根于乡土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大踏步迈向未来更有底气,行稳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