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 14-1 《故都的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 14-1 《故都的秋》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3 16:57: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1 《故都的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意境。
2.配乐诵读,增强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深层探究,感受作者特殊的审美趣味,体味作者的生命思索。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探究作者在景物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俗话说:入眼的是风景,入心的是人生。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番风景,又为我们传达出怎样的人生?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那风景,体味那人生。
(二)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对文章进行了梳理,文章的结构如果用一种图形来代表,你觉得哪种最合适?说明理由。明确:等腰三角形最合适。文章先从故都的秋的特点和对它的喜爱之情写起,结尾也表达对它的热爱之情,首尾呼应,交于顶点。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都写了与江南秋的对比,也是呼应,相当于两条对称的斜边。中间主体部分是五幅场景和议论,是底边。第一段中所写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清、静、悲凉。五幅场景分别是什么?明确: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品味秋景
师:市电视台为迎接文化节,要录制展播著名作家系列电视散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其中之一。电视散文是结合画面、音乐和朗诵再现文学作品中至纯的真情,至美的意境和至善的心灵的一种艺术形式。
任务活动一:现聘请同学们做创意策划。结合课文 3-9段内容,设计五幅场景。
要求:1.说明拍摄内容、色调和拍摄手法。 2.进行技术解析(拍摄缘由)。
运用联想和想象,细化丰富画面内容。 4.配乐诵读,感受效果。
共同品读
策划秋院的第一句描写: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拍摄:(1)教师展示:航拍鳞次栉比的房子,然后往下推镜头,聚焦到一座破旧房屋上。从屋里走出一人(代表作者),端着一碗浓茶。浓茶特写。(想象)浓茶是紫黑色,用普通的粗糙的碗盛着。最好是北平特色饮茶方式——喝大碗茶所用的碗。出示图片:大碗茶(2)学生思考:一坐(想象):怎么坐 坐什么天空:(想象)特点驯鸽的飞声:(联想)周围环境的特点明确:应该是舒服放松的往后一靠,坐的应该是比较简单朴素而又舒服的坐具。天空是高远而澄澈的。周围环境是安静的。整个画面是冷色调的。配乐诵读。
从秋院剩余部分和另外的四个场景中选择喜欢的一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赏鉴、策划。交流分享。
重点拍摄:
秋院:牵牛花的蓝朵要进行一个特写,最好只有一朵,因为此时的“我”也是孤独的一个人。“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只有几根秋草,叶子已经有些许微黄,且是垂下来的,要拍出它的衰败之感。
秋蕊:落蕊要做一个特写,拍出它的凄美。然后远景拍摄满地落蕊。俯拍一个人的脚步,慢慢地,轻轻地踏在落蕊上。扫街的慢慢扫过,尘土落下之后,扫帚的丝纹来一个特写。这时要拍这个人的表情,应该有些落寞,有些感伤,而且神思悠远,因为由落蕊他会想到很多与此相关的诗句。这些诗句无一例外的跟生命的消逝有关。由花的凋谢想到了人的死亡,由自然之秋想到人生之秋,这大概就是课文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吧!
秋蝉:特写拍一只秋蝉的样子和声音,声音应该是减弱的,因为文中说是“衰弱的残声”。然后航拍繁多的树和房子,周围一片静寂,只有一两只蝉的单弱的叫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寒蝉凄切”,要拍出秋意的凄凉。
秋雨:拍摄槐树在摇摆,以表现风起。先拍大雨点滴在地上,因为文中形容雨的“息列索罗”是拟声词,用声音的错落来表现雨点的大。拍急雨甩镜头切到天晴太阳出来,以表现雨来得急去得也急。特写拍摄雨后落叶粘在地上,以表现湿凉的感受。镜头转到都市闲人一个在桥上,一个在树下微叹互答的对话。缓慢悠闲的语调中带着一种面对秋凉顺从接受的达观和淡然。
5.秋果:俯拍院子里各处的枣子树,然后聚焦到一颗枣树,对上面的枣子拍特写“淡绿微黄”的样子。还要拍西北风起来,尘沙灰土飞扬的场景,以表现最后枣子陨落的悲凉境地。配乐诵读指导:应该朗读得舒缓、深沉、优美。
(六)概括景物特点
任务活动二:为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请大家发朋友圈宣传。格式:电视散文《故都的秋》带你走进故都北平,欣赏的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大屏幕出示: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史铁生《我与地坛》
明确:同样是破旧的地坛,其中的景物:衰败中孕育生机。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却刚好相反:生机中走向衰败。情感:既悲凉又喜爱。五、深层探究看到生机中走向衰败的景物,自然会产生悲凉之情,所以作者在第十段中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人面对秋产生悲凉之情,是人之常情。悲凉的这种感受人们并不喜欢,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人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动物。”趣乐避痛是人的本能。可是——“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为了体味悲凉,不远千里来饱尝,折损寿命来挽留,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愫?作者为何这样喜欢悲凉?
任务活动三:结合课文和助读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喜欢悲凉?
明确:1.性格因素:作者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沉寂、敏感的性格。这种性格导致他不喜欢明艳的事物,更喜欢素淡枯败的秋景。2.心境因素:首先,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1933 年日军进犯并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古都北平受到威胁,国事危急。郁达夫作为一个爱国者为国事惆怅担忧。其次,1933年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再次,八年前,长子龙儿在北平病逝,北平是他的伤心地,当他再次来到北平,触景生情,心生悲凉。这诸多的因素影响了的心境,所以更喜欢悲凉的景物。3.传统文化的影响:郁达夫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古诗中有悲秋情结“自古逢秋悲寂寥”,所以他可能受其影响。4.日本物哀文化的影响:日本物哀文化认为悲与美是相通的,认为落花、残月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这会增加美感。郁达夫曾经留学日本十年,因此也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5.自然观课文第二段中写到与江南的秋相比,故都的秋秋味更浓,所谓秋味就是悲凉衰败的意味,而这种悲凉衰败的意味恰是作者所喜欢的。换句话说,作者更喜欢故都的秋是因为它更像秋天,秋天就应该是这样。春天就应该春暖花开,秋天就应该萧瑟衰败,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应该坦然接受。这是作者的自然观。6.生命观
从生活经验上来说,人们对悲剧的感受比喜剧要深,观看悲剧时更能受到震撼,有代入感,感同身受。郁达夫也说:“悲哀的感染,比快乐当然更来得速而且切。” (《炉边独语》)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悲剧能激起人的恻隐之心,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由此看来,悲剧更能感染人,更能触动心灵,激发心灵的生命感受力,这是作者对人的生命状态的关注,是他的生命观。能够触动心灵,激活生命感受力的,就是美。
(七)书写体悟
任务活动四:电视散文《故都的秋》一经播出获得观众极大好评,大家纷纷在你的朋友圈评论留言,点赞。请你也在评论区写一则短评,谈谈“故都的秋景美”吗?可以是这样的句式:它是美的。因为它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感受到。它是美的。因为别人笔下是美,故都的秋也是一种美。《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学生展示交流。
小结:《故都的秋》从别样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种不同流俗的秋之美。郁达夫先生用诗意的心灵,化衰败为优雅,丰富了我们的审美体验,这是他的审美观。
诵读诗歌
师:《悲凉也是一种美》悲凉也是一种美都说喜欢欢乐的景象,喜欢那生机勃勃、花团锦簇、美丽芬芳;可是,人世间除了欢乐的拥有,总会有如期而至的消亡,美丽的花儿一层层枯败,洒落地上。多情的人啊,为何增添这许多的哀愁与感伤?既然生活就是这样,有盛开就有衰败,有欢乐就有悲凉。何不把悲凉当做欢乐来品尝?纵然四周静寂只有一人在孤独地深坐徜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清净幽雅亦或是孤单寂寞中内心的坚强。我们不再在美好时久久难忘,不再在孤寂时垂下沮丧的目光;用平静的心慢慢欣赏生活的悲凉,或许你会发现它同样有着发人深省的美和那痛楚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业
阅读郁达夫《北平的四季》,总结郁达夫散文的艺术特色。
2.阅读老舍的《想北平》和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思考二者又分别写出了北平这座古城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