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3 17:0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丽江市古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魏晋时期,佛教人士被斥责剃发出家,抛妻弃子,枉顾伦孝。佛教辩解僧尼出家并非背弃伦常孝悌,而是践行更伟大的道义,取得更卓越的成就来为家族争光。这反映了当时(  )
A. 儒家传统观念遭到颠覆 B. 儒学汲取佛学自我革新
C. 佛教积极融入本土文化 D. 三教合流趋势愈发明显
2. 《荷马史诗》展示了一个神与人的时代,通过诗人的活力与光芒肯定人的价值;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热情歌颂雅典的民主自由与权利平等。据此可知(  )
A. 希腊文化蕴含人文追求 B. 人民关注民主思想实践
C. 个人主义影响逐渐式微 D. 赞扬民主成为史学主题
3. 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部分内容,并使用了中国的几何、点线面、直锐钝角等概念。这表明(  )
A. 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的基督教 B. 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C. “西学东渐”初现端倪 D. 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发生变化
4. 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年—前385年)在作品《蛙》里塑造了另外两位戏剧大师埃斯库罗斯(约前525年—前456年)与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年—前406年)的对话如下图所示,在这里,阿里斯托芬意在主张(  )
A. 发挥文学的教化功能 B. 维护法律的公正严肃
C. 公民的政治素质养成 D. 营造自由的文化氛围
5. 晚清,时人记述道:“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如髹器本出扬州,故曰扬漆,今则改为洋漆矣……磁器出豫章,今则以粗者为洋碗矣……以至洋松、洋菊、洋鸡、洋犬之类,无不以洋得名。”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风尚出现变化 B. 学习西方思潮的产生
C.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西方商品垄断了市场
6.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曾说:“到了全无草原和中华之界限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蒙古,整个欧亚大陆才基本上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一时打开了远远超越陆地和海域界限的往来和交流。作为其支撑的核心地区,无疑是中华。”他意在说明(  )
A. 元朝以前欧亚大陆并未实现交流 B. 元朝的民族交融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C. 蒙古帝国促进了亚欧大陆文明的交流 D. 蒙古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
7.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
A. 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 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 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 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8. 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
A. 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 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C. 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 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9.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
A.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B. 焚烧诗书、严刑酷法
C.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 建立完善的户籍制度
10.20世纪初,举国上下形成了一股留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但到1910年前后,已经开始有一批在海外的留学生主动弃理从文,从科学主义走向了人文主义,如鲁迅、郭沫若放弃了在日本学医的机会。这一现象(  )
A.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 表明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民众的思想
C. 反映开启民智和唤醒民众成为潮流 D. 说明实业救国思潮遭到国人的摒弃
11. 西周时期产生了“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天”是天下各族共有的神,“天命”属于有“德”能使人民归顺的人;重视教化作用,立法、司法时慎重用刑。这表明,西周时(  )
A. 确立了重德仁政的立法传统 B. 神权色彩日渐浓厚
C. 儒家思想开始影响立法司法 D. 继承了前代立法经验
12.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
A. 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 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
C. 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 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13. 西汉初年,游侠“驰鹜于闾阎(里巷),权行州域,力折公侯”。西汉中期以后,游侠“虽为侠而恂恂(温恭谨信的样子)有退让君子之风”。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治国理念的根本改变 B.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
C.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郡国并行体制的推行
14. 习近平说:“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指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B.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精神
C. 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精神 D. 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
15.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 依靠嫡长子继承制来巩固奴隶主政权 B. 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C. 利用分封同姓诸侯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
16. 东汉刘秀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一万石的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台的长官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东汉前期这一奇特局面的出现反映了(  )
A. 中央机构权力制衡 B. 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C. 外戚专权受到遏制 D. 贵族等级体系严格
17.《新唐书·地理志》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据此可知(  )
①羁縻府州成为唐朝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唐朝初年,少数民族经常骚扰唐朝边境 ③中央专设理藩院处理边疆民族事务 ④羁縻府州通常由都督府、都护府负责节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8. 1813年,英国议会在新颁发的东印度公司特许状中,特意增加了一条新内容:将未在海莱伯里学校系统中修完4个学期课程或已修完但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任命为印度殖民政府职员的行为是非法的。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另一个新特许状法案,完全剥夺了公司董事会的恩赐权。这一变化(  )
A. 完善了英国的政党政治 B. 杜绝了政府官员的腐败
C. 积累了文官选用的经验 D. 有利于政治的平稳运行
19. 1995年美国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通过预算法案,要求在7年内削减医疗保险费用4 500亿。民主党总统否决了这一法案,提出一项7年内削减医疗保险费用1 780亿美元,9年实现收支平衡的预算计划。由此可知美国当时(  )
A. 政党斗争影响政策走向 B. 福利制度加重财政负担
C. 国家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D. 分权制衡有助科学决策
20. 中华法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第二,礼与法合一,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第三,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家”和“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第四,重视刑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以下对中华法系形成原因的探究不正确的是(  )
A. 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B. 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C. 对个人权利的肯定的需要 D. 儒家思想的影响
21.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与模式一、二、三对应最准确的历史时期是(  )
A. 北宋、东晋、元朝 B. 西晋、东晋、元朝
C. 北宋、元朝、清朝 D. 南宋、元朝、清朝
22.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种类丰富。齐、燕主要用刀形钱币,韩、赵、魏三国用的货币似布,楚国用小方块的金币作为主币。这一现象(  )
A. 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B. 加剧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C. 造成各国经济发展失衡    D.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2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等西方国家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实现社会的有效分工。该变化(  )
A.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干预 B. 增加了政府公共开支
C. 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D. 削弱了民众参与意识
24. 16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被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取代;1531年第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巴黎开业;咖啡、香料、奴隶、鸦片都成了商船上的货物。上述材料表明( )
A. 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B. 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
C.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D.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25.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店铺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B. 北宋时期城市功能的增加
C. 北宋海外贸易繁荣和经济发展 D. 北宋城市是一级行政机构
26. 古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这说明古罗马(  )
A. 人民对疫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B. 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
C. 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 D. 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
27.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28.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现代科学的力量大大加快了向距离挑战的速度。以下近现代交通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飞机 ②高速公路 ③高速铁路 ④汽船
A. ④②①③ B. ④①②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29. “光荣革命”后直到1832年议会改革前,在英国的一些选区,地方权贵通过人为操作确定议员,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这说明英国(  )
A. 最高权力归属仍未解决 B. 普选权的推行弊端众多
C. 专制独裁有了新的土壤 D. 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30.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 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 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 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世界文学中,对奴隶贸易的再现和控诉已经屡见不鲜。然而,“苦力贸易”却鲜为人知,尽管其中的罪恶和暴力程度丝毫不亚于黑奴贸易。总体而言,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问题在学术界得到的关注明显不足,相关的文学书写也很少,数量和影响力都难以与奴隶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肩……目前涉及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海外流散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有: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台风》(1903)、古巴裔美国作家克里斯蒂娜·加西亚的《猎猴》(2003)、华裔美国作家林露德的《幸运之神》(2007)、古巴作家马尔塔·罗哈斯的《黄色行李》(2009)和中国香港作家雷竞璇的《远在古巴》(2016)等。这些文学作品都选取华工在拉丁美洲的流散作为书写主题……出发点不同、叙述手法各异,但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苦力贸易以及契约华工的海外流散历史。从作家的叙事方式和主题选择,可以清楚地看出苦力贸易所映射出的权力关系。……都明确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主题,例如苦力贸易中契约华工的苦难……人性之险恶和脆弱等。——摘编自李保杰《世界文学中的苦力贸易和契约华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苦力贸易的实质,并指出契约华工在拉美分布的主要地区或国家。
(2)据材料说说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中契约华工事件的关系。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和肥西县成为包干到户和包产到户的策源地。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中共中央于1980年召开座谈会,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纪要。随着文件精神的贯彻执行,以“双包”著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向前发展,到1982年6月,全国实行这一制度的生产队达到71.9%。——摘编自杨凤城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政策的政治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特点,并说明这场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1848年,经过议会辩论,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法案规定:“在代表中央意志的大都市伦敦首先创建中央委员会,然后再广泛任命检查巡视员,派他去管理地方上的那些分支委员会。”这使得地方政府强烈不满,由此,1858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1年,议员提出并成立了地方政府委员会,推动议会颁布了1872年《公共卫生法》;1875年,又颁布了强化、巩固现有一切成果的《公共卫生法》,规定“任何被通报为污染物制造者的受委屈个人都有申诉抱怨权”,这使得检查员所做的工作极易遭人误解,这些法案连同1875年的《食品和药物法》“共同构筑起了英国近代乃至现代社会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制度的基础”。——摘编自王广坤《论近代英国的卫生检查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 C 2. A 3. C 4. A 5. A 6. C 7. C 8. D 9. A 10. C 11. A 12. B 13. A 14. D 15. D 16. B 17. C 18. C 19. B 20. C 21. A 22. D 23. C 24. C 25. A 26. B 27. A 28. B 29. D 30. B
31. (1)实质:欧美殖民者对中国进行的剥削和掠夺。
地区或国家:加勒比群岛、秘鲁、古巴等。
(2)真实历史为文学写作提供素材,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也是史料的一种。
文学作品将宏大历史人本化,消解契约华工在历史叙述中的缺位和消音、弥补历史缺失(再现华工的经历)。
这些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苦力贸易和殖民掠夺的残酷性,对契约华工的海外流散及话语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替华工发声)。
从契约华工的经历反映苦力贸易,体现出文学叙事的社会历史使命(文学的社会作用)。
这些作品也表明,文学作品的着眼点不仅是历史的再现,而且还是对人性的考量(带有艺术加工的色彩)。
32. (1)政治意义:加强了党的领导;适当调节了根据地内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抗战积极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2)特点:农民创造;政府主导;逐步推进。
原因:顺应国情民意;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邓小平发挥关键作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农民积极参与。
33. (1)特点:政府主导;从中央到地方逐步推行;设立专业机构;法制化。
(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政府的重视。
影响:有利于公共卫生环境的改善;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为解决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答案第2页 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