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师说》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3 18:1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师 说
韩愈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写作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的风气,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到了唐朝时候,人们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愈加浓厚。
韩愈写此文,目的在于抨击时弊,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 从师( ) 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冉( ) 长幼( )
须臾( ) 欤( )
dòu
fǒu
zhuàn
cóng
cóng
dān
pán
cháng


rǎn
zhǎng


活动一:翻译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重点: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 也:表判断语气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重点:孰:谁 而:却,表转折; 其:它们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去向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决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相当于“于”;固:本来 师之:以……为老师,意动用法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
第一段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相当于“于”;亦:也 而:表顺承
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拜他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师:学习,名作动; 庸:难道,岂;生于吾:于,在
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因此 无:无论 所存:所+动词=名词性短语
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取独);也:语气词,表停顿
唉!跟从老师求学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也很难哪!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之:的;其:他们,代词;出:超出;犹且:仍然,还;焉:代词,他们。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还要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众人:一般人;下:处在……之下;而:表转折;于:向。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得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第二段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是故:因此;益:更加;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愚人;
之所以:表示原因;其:大概,表示揣测语气。
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爱:疼爱; 身:自己; 则:却,表转折; 惑:糊涂
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彼:那些;所谓:所说的; 者,……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们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或:有的方面;而:表转折,却;其:他
不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第二段: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之人,之族:这类人;耻:以……为羞耻,意动;则:就;而:表修饰
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他;若:相似;则:就;盛:(官位)高;谀:谄媚
问他们为什么(嘲笑),(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 ”
第二段: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唉!拜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齿:并列,排列;其:他们,指“士大夫”;乃:竟然;
巫师、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他们,真是令人奇怪啊!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常:固定;师:以……为师,意动。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之徒:这类人;及:比得上;三:几,约数;则,那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是故:因此;如:比得上;贤:超过,胜过;攻:研究,学习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好:喜欢; 经传:经文和传文;通:全面,普遍;于:被;于:向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过,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求学。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嘉:赞许;行:遵行; 以:表目的,来;贻:赠送
我赞扬他能履行古人拜师求学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
活动二:概括段意,论证方法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道理论证阐明: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论证思路
观点
第二层
此段从什么角度论证观点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当时社会导致 “师道不传也久矣”原因有哪些
1、众人:耻学于师
2、个人:不明师道
3、士大夫:耻于相师
这些行为又分别导致怎样的危害呢 请用原文回答。
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强化自己的论证的?
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1、古今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社会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活动三:概括文章论证思路
《师说》的论述思路
1、首先正面论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2、其次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3、再次运用事例论证,论证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4、最后赞扬李蟠“能行古道,交代写作《师说》的缘由。
活动四:思维拓展
头脑风暴:
1、韩愈心目中的“老师”是怎样的?我们现在的老师符合这样的标准吗?
2、从韩愈的思想出发,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向哪些人“从师”?
3、阅读韩愈的《师说》思考,你觉得韩愈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从师”之道?
①以道为师;②相师;③无常师
在你心目中,韩愈在《师说》中有关“从师”提出了哪些超越前人思想观点?其中,又有哪些思想你也可以向你面前的老师说一说的。
请以“老师,我觉得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你/我/我们很有帮助。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来和大家交流。
阅读体悟:
1、区分概念,努力做大师。韩愈为师并非要做普通的老师,他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鲜明定义了为师者的作用,即作为老师,必须要传授修己治世的儒家思想,教授治国安邦的相关学业,解答学生在人生与现实中遇到的种种疑惑。
2、对抗流俗,尽力去从师。从师是为了探求真理, 解决人生的疑惑,而非考量个人地位的尊卑贵贱或年龄的长幼。这种能者为师的择师标准是疗救时弊的良药,体现出韩愈谦逊而宽阔的胸怀、气度。
3、广泛从师,师生可转换。人人都可以在某一方面为师,每个人都可以拿出自己独有的知识或经验奉献社会,有益于他人;师生可以在某种时刻、某些方面相互转换,突出了“相师”即相互学习的观点。
4、对抗流俗,敢为人师。在轻视老师、无人敢于为师的现实面前,韩愈站了出来,“奋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他不但写下《师说》与世俗抗争,并且大胆招收李蟠等人为徒,展现了非凡的胆识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