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3 19:1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大气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黏附海水中细小的沉积物,当沉积物增多,蓝细菌需要移动到表层寻找光源进行代谢。这样,沉积物一层一层地堆积,就形成了垫状或垛状的岩石结构,称为叠层石。据此完成1~2题。
1.蓝细菌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最大的作用是(  )
A.制造氧气 B.形成叠层石 C.形成煤炭 D.形成铁矿石
2.叠层石的形成条件有(  )
①蓝细菌的数量多 ②有一定数量的细小沉积颗粒 ③水底流速较慢 ④岩石增长速度慢于剥蚀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4.地层④~①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普通高中教科书 人教版(2019)地理 必修第一册
学习目标
了解地震波及不连续面
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
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及主要作用
素养目标
区域认识:认识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
综合思维: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层主要特点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考察,能把自然景观中的主要事物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进行分类
人地协调观: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目 录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小结
导入新课
讲解归纳
地球不是一个均质球体,它是由不同状态的物质组成的,若干个同心圈层组成了球体。这个球体由表及里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外部圈层)以及地壳、地幔、地核(内部圈层)。转而衔接到地球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阅读教材P21内容,思考:
地震波有几种?
各有什么特点?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什么是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分为几个层次?
纵波
(P)
(S)
横波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纵波
横波
1.地震波的定义及分类:
地震波
(P)
(S)
介质:固
地震波
介质:固液气
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思考:
当发生地震时,陆地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 如果是在海洋上的航行者会有什么感觉呢?
陆地上的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海洋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3km处
(大陆部分)
2900km处
P、S波都明显增加
P波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小试牛刀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纵波,B是横波
B.B波速度最大部分位于地核
C.C是莫霍界面,D是古登堡界面
D.D是岩石圈和地壳的界面
图示B波的传播速度较A波快,故判断B波为纵波,A波为横波,A项错误。图示B波速度最大部分位于地幔,B项错误。C为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C项正确,D项错误。
小试牛刀
2.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横波能够在海洋中传播
B.纵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A项错误;横波和纵波都属于机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C两项错误;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D项正确。
想一想:
①地壳的厚度是否各处一样?
②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进行的地震波测定,哪里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幔:熔融状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地壳:固态
地壳厚薄不一,洋壳一般为5-10千米;陆壳平均厚度35千米,最后可达70千米(高大山脉)。
占地球总体积的80%。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并与地壳组合成岩石圈。
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固体金属球,具有超强的压力。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壳:
①平均厚度:17千米
②状态:固体
③特点
岩石组成外壳
平均厚度:39~41km
平均厚度:5~10km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2.地幔
状态:固体
上地幔:
下地幔
深度:80~400km
3.地核
主要物质:铁、镍
外核:
内核:
液态
固态
厚度约3400km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4.岩石圈:
请观察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小试牛刀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 ℃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 ℃的高温干热岩体。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3~4题。
3.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由岩石组成
C.全球厚度均一 D.包括软流层
4.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厚度不一,陆地较厚,海洋较薄,位于软流层之上。
由材料可知,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应属于地壳,A项正确。
大气圈
简述大气圈的物质及组成
什么是水圈?水圈中的水体由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发展变化中起了哪些作用?
地球有内、外圈层结构,这些圈层的关系如何?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阅读教材P23外部圈层结构内容,思考并探究以下问题: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
1.
氮 78%
氧 21%
①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它不仅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而且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水圈
①概念: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通过水循环可以塑造地表形态,促进地表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等。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3.生物圈
①概念: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
(底部)
大气圈
岩石圈
(上部)
水圈
(全部)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4.小结
①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者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简图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小试牛刀
5.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
 



大气圈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小试牛刀
6.读四大地球圈层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26分)
(1)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圈层名称。(8分)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2)①圈层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其主体是________,试描述①圈层的特点
及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10分)
(3)③圈层占有________圈层(填序号)的底部、________圈层(填序号)的全部和________圈层(填序号)的上部。据图可知,③圈层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8分)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
地表和近地表的水体
海洋水
特点:连续但不规则;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意义:为人类提供水资源和水力资源;为人类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



提供氧气和有机物
网开一面
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分层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
横波
地震波
一波两面三层四圈
本节结束,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