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阅读训练一
第一单元
(一)(2022·潍坊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在起伏的版图上,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就叫新开丘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④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包产到户时,爷爷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
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⑦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
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说要来县城家里拜访。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打算回来好好种田。他要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好几种崭新的农机农具,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望着窗外满目青色的乡野田畴,父母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⑩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这着实让他们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仿佛嗅到了稻花的清香,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在“乡村回眸”活动中,学校举办一个反映我国农村土地变迁的画展。请你结合本文,为画展确定两个其他主题。
①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
② ,
③ ,
2.本文语言平实朴素,情真意切。请揣摩、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2)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
3.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本文以《与稻田重逢》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结合全文分析。
· · ·
· · · · · ·
· ·
·
· · ·
1.在“乡村回眸”活动中,学校举办一个反映我国农村土地变迁的画展。请你结合本文,为画展确定两个其他主题。
①包产到户,百姓充满希望,土地备受关注
② ,
③ ,
解析:
分析①的形式:“包产到户”体现的是当时的政策,“百姓充满希望”是百姓的感受(行为),“土地备受关注”围绕“土地”展开。找到答题涉及段落第⑥段和第⑧段,按照①的形式概括即可。
打工潮起,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
政府支持农业生产,人们返乡种田,土地焕发生机
解析:“黑油油”“爽溜溜”“痒滋滋”均为叠音词,富有音韵美;“黑油油”形容泥土,体现泥土富有营养物质,光脚踩进泥里,有生活气息,体现对土地的亲近,表现了对土地热切深厚的情感;“爽溜溜”“痒滋滋”是人踩进泥里的感受;联系第③段“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可知,这样的好田寓意着丰收,突出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
答案示例:词语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热切深厚的情感;三个叠音词,具有音韵美,更突出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
2.本文语言平实朴素,情真意切。请揣摩、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 · ·
· · · · · ·
解析:
“还是”“总”“无非是”均为副词;根据“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联系第⑤段“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这次,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知,村里对土地进行了调整,爷爷也已经年迈,不能再种长丰大丘的地,但是爷爷还是喜欢去那边的田地转悠,提醒新初打理田地,突出了爷爷对田地高度关注,表现出爷爷对土地的不舍。
答案示例:
三个副词修饰“喜欢”“不忘”“让”,更突出爷爷对田地高度关注,表现出爷爷对土地的不舍。
2.本文语言平实朴素,情真意切。请揣摩、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2)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
· ·
·
· · ·
3.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一处,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一:
村里人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时是一副温柔的声调。声音的对比,突出了村里人对稻田的重视和喜爱。
答案示例二:
长丰大丘收成好时,爷爷每天“去田边转上几趟”;田地撂荒后,爷爷“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气”。通过行为对比,突出了爷爷对长丰大丘感情深厚。
答案示例三:
现在,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以前却多年不曾清淤,塘堤日渐破旧。今昔形成变化对比,突出长丰大丘再次焕发生机。
4.本文以《与稻田重逢》为题,有什么好处?试结合全文分析。
点拨:标题的作用
(1)吸引读者;(2)归纳文章主旨(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3)是文章的线索;(4)概括文章内容;(5)象征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思。
答案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稻田视作重逢之人,表明对稻田感情浓厚;②暗示曾与稻田分离,再见面如老友重逢,感情愈加深厚;③统摄全文,突出主题,反映农村土地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重逢”指与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题目《与稻田重逢》中将“稻田”视为“重逢之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对稻田的热爱;联系第⑥段内容可知,在打工潮兴起后,青年外出打工,土地被闲置,“与稻田重逢”暗示曾与稻田分离,再见面如老友重逢,感情愈加深厚,对稻田愈加珍惜;以《与稻田重逢》为题统领全文,突出主题,反映农村土地的变迁。
(二)(21-22·聊城临清京华中学阶段检测改编)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槐花飘香
申 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在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节选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改)
5.作者围绕槐花香,写了槐花香在 、香在 、香在 三个方面,表达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的 __________ 之情。
6.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赏析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从人物描写角度)
8.文章第⑨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
9.文中第③段画线句从动作描写和嗅觉等角度写了活泼可爱的孩子,透露出作者对槐花香的赞美之情。请你利用所学的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调动其他感觉器官,也来写一段赞颂槐花香的文字,不超过70个字。
5.作者围绕槐花香,写了槐花香在 、香在 、香在 三个方面,表达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的 之情。
解析:
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从第③段“槐花香,香在枝头”、第④段“槐花香,香在嘴里”、第⑧段“槐花香,香在田间”可知,本文从槐花香在枝头、香在嘴里、香在田间这三方面回忆往事。从第⑨段“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可知,本文表达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的难忘与怀念之情。
枝头
嘴里
田间
难忘与怀念
6.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
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点明本文描写对象是盛开的槐花;“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作者由眼前之景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开篇点题,自然流畅,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示例:
点明描写对象是盛开的槐花;由眼前之景引出对往事的回忆,自然流畅,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赏析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从人物描写角度)
解析:
“蹲”“靠”“夹”“蘸”四个动词,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吃槐花蒸菜时的姿势,他“慢条斯理”的吃法与孩子们的“狼吞虎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大人孩子都爱吃槐花蒸菜的特点。
答案示例:
运用了动作描写,“蹲”“靠”“夹”“蘸”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吃槐花蒸菜时的姿势。他慢条斯理的吃法与孩子们的狼吞虎咽形成鲜明对比,大人孩子虽吃相不同,但爱吃槐花蒸菜是相同的。
8.文章第⑨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上,升华主旨,抒发了作者对槐花香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句段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把作者的思绪拉回现实,总结全文,和第①段“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照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照应文题,抒发了作者对槐花香的喜爱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意,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9.文中第③段画线句从动作描写和嗅觉等角度写了活泼可爱的孩子,透露出作者对槐花香的赞美之情。请你利用所学的其他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调动其他感觉器官,也来写一段赞颂槐花香的文字,不超过70个字。
答案示例:
“啊呀,哪来的蜜蜂大聚会呀,咱快点去看看吧!”话音一落,孩子们齐刷刷地跑向大槐树,甜蜜地望着树上的槐花,像槐花蜜一样甜的笑容在脸上荡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