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 曹刿论战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 曹刿论战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4 11:4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谏艺术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3.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单元学习目标
(语文要素: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古诗文默写)
第六单元
语文核心素养
史传文学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一、史传文学的特点
史传文学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史传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 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不能凭空虚构。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做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艺术性。史传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 描摹物态。史传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3.概括性。在史传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比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轶事”等,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性格。因而史传文学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
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性格特点突出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4.通俗性。史传文学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
二、史传文学的鉴赏方法
1.凸显人物形象。①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②在生动的叙述语言中理解人物性格。
2.分析作品结构。结构就是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文字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如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所以
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中“形”与“神”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3.关注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史传文学作品是“客观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它能够广泛地表现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和复杂的政治斗争,能够表现作者和其
所记载人物的唯物思想,也能够表现作者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史传文学由于多采取以人物为中心的方式,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陈述他们的生平事迹,分析这些历史人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因而它又有作者“主观情感的诉诸”体现。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例,他为人列传,并非有事必录,而是对历史题材加以严格地筛选、提炼,突出历史上那些“非常”之事。在故事情节和安
排上,也多选“倜傥非常”的奇人,多论不同寻常的“轶事”,从而使人物传记带有传奇色彩。他对所写的那些人物有深刻的了解与鲜明的爱憎,对于正面人物,他怀着崇敬赞扬的热情;对于反面人物,则投以厌憎愤恨的怒斥。
4.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另外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
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以及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
20 曹刿论战
目录
01
名师导学
02
名师导练
03
群文阅读推荐
名师导学
一、一课一法
体会课文的多种写作手法:
(1)围绕中心,详略得当。文章对战前的分析和战后取胜的原因详加叙述,而对于战争的过程却一笔带过,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论战”来选取材料,这样有利于突出曹刿“取信于民”“善抓战机”的战术思想,使人对长勺之战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对比映衬,突出形象。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例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卫祖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鲁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使得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更理想的表现。
二、内容梳理
(用原文语句填空,理清文脉)
齐师伐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彼竭我盈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名师导练
一、字词解释
1.重点字词解释。
十年春,齐师( )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 )战?”公曰:“衣食所
军队
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参与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凭、靠
安( ),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对( )曰:“小惠未遍( ),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 )未孚( ), 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 必以
指安身
独自享有
回答
遍及,普遍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虚夸,夸大
实情
信用
使信服
赐福,保佑
指诉讼事件
明察
情( )。”对曰:“忠( )之属( )也。 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 )视其辙,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凭借
跟随
大败
驱车追赶
向下
车前的横木
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气,再( )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已经
鼓起
第二次
穷尽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推测,估计
埋伏
倒下
2.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
(2)又何间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隔开,不连接
军队
参与
(3)肉食者鄙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4)牺牲玉帛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5)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增加
(6)必以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信用
虚夸,夸大
实情
(7)小大之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监狱
(8)忠之属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忠诚
指诉讼事件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9)可以一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能,行
(10)战则请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由,自
可凭借
跟随
(11)一鼓作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最小的正整数
(12)再而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13)三而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
(2)公将鼓之 _________________
赐福,保佑
击鼓进军
4.一词多义。
(1)再
一鼓作气,再而衰 _________________
主人日再食 _________________
(2)安
衣食所安 _________________
尔安敢轻吾射 _________________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
两顿饭
指安身
怎么
安逸
(3)乘
公与之乘 _____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 _________________
(4)鼓
公将鼓之 ____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 _________________
(5)惠
小惠未遍 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
大王加惠 _________________
共乘
骑着
击鼓进军
击鼓
恩惠
同“慧”,聪明
恩惠
(6)见
曹刿请见 _________________
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
请以军礼见 _________________
下见小潭 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
接见
了解
知晓
参见
看见
同“现”,表现
(7)师
齐师伐我 _________________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___________
(8)信
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
小信未孚 _________________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_________________
军队
老师
实情
信用
诚信
5.文言词汇选择。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B.衣食所安/安求其能千里也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
D
5.(1)D【解析】A.攻打/砍伐;B.指安身/怎么; C.虚夸,夸大/益处;D.车辙。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B.民弗从也/便舍船,从口入
C.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一鼓作气/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
(2)C【解析】A.参与/中间;B.听从/由;C.类;D.鼓起/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二、 句子翻译(注意黑体字词的翻译)
1.公将战,曹刿请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我从来不敢虚夸数目,一定以实情上报。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
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8.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穷尽了。
(齐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三、内容理解
1.内容理解默写。
(1)曹刿坚持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3)曹刿在论战中指出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___”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时。
(4)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彼竭我盈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夫战
勇气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2.内容理解简答。
(1)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战中还是战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原文,分析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②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些精辟的理论。③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④有高明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⑤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敌情,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2)本文借曹刿之口,揭示了战争中的哪些制胜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战前要取信于民(或:得民心);②战场上要一鼓作气(或:沉住气,不能硬冲硬撞;要善于蓄养士气;战中要把握战机);③要细心,胜利当前,要详察敌情再追击。
(3)为什么说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庄公不是昏庸的君主。①“公将战”表现出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出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③“公与之乘”表现出鲁庄公礼贤下士;④“公问其故”表现出鲁庄公不懂就问;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出鲁庄公知人善任;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出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3.综合分析选择。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和“既克,公问其故”,足见鲁庄公的“鄙”。
B.文章以对话为主,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如写战争经过时,只用“未可”“可矣”等简单话语,便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伺机而动的特征。
D
C.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文章记叙了长勺之战的过程,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D.文章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详写战争的经过和场面,略写战前准备等方面的内容。
3.(1)D【解析】应是略写战争的经过和场面;详写战前准备。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及战争的结果,说明只要政治上取信于民,就一定能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
B.文中详写在长勺之战前后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言行,略写战斗的场面,重点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C.“彼竭我盈”中的“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击的有利时机。
A
D.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2)A【解析】“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应该是“只有政治上取信于民,才能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
【甲】《曹刿论战》全文。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小惠未遍 _________________
(2)弗敢加也 _________________
(3)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
遍及,普遍
虚夸,夸大
赐福,保佑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做到明察,但一定会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我发现他们的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乙】昭王①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②曰:“不可!长平之事③,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然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④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有删改)
【注释】①昭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②武安君:指秦国名将白起。③长平之事: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发生的战事。④五校大夫王陵:五校大夫,官职。王陵,秦国大将。校,古时部队每八百人为一校。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秦军大克 _________________
(2)王欲使武安君 _________________
7.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连 好 齐 楚 积 虑 并 心 备 秦 为 务。
胜利
派遣
/
/
8.在甲文中,弱鲁战胜了强齐,而在乙文中,强秦却败给了弱赵。结合语段内容概括影响这两场战争胜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鲁庄公善于听取曹刿的意见而取信于民,曹刿在战争中则运用战术、把握战机,使鲁国取得胜利。乙文中昭王没有听取武安君的劝告,坚持攻打财力充实、盟邦众多的赵国,遭遇失败。共同因素:国君能否听从正确意见;能否把握战机。
参考译文:【乙】秦昭王在百姓已经得到休息,武器已经修缮之后,又要攻打赵国。武安君说:“不行!在长平之战中,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害怕。然而赵国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都忧愁恐惧,早上朝,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品,向四方诸侯求和,与燕、魏、齐、楚结为友好盟邦,他们处心积虑,同心同德,把防范秦国当作最紧要的事情。赵国国
内财力充实,外交活动成功。现在这个时候,不可攻打赵国。”
秦昭王说:“寡人已经起兵了。”于是派五校大夫王陵率军去攻打赵国。王陵战败,损失了四千人。秦昭王又要派武安君出战,武安君声称有病不去。
群文阅读推荐
阅读篇目 阅读重点
《曹玮用兵》(沈括) 体会曹刿和曹玮在作战用兵方面的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