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4.3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人类(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4.3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人类(提高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4 17:39:2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人类(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秋·江西上饶·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大西洋中热量亏损最大的纬度带以及亏损最大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0°—20°N 纬度低,热量收入少于支出,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少
B.0°—20°S 晴天多,蒸发旺盛,热量支出多
C.40°N—60°N 受暖流影响明显,多阴雨天气,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少
D.40°S—50°S 暖寒流的作用明显,得到的太阳辐射少
(2022秋·湖北荆州·高二沙市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左图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右图示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
A.2017年8~10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3~5月 D.2020年9~11月
3.2018年10~12月期间( )
A.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加强 B.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
C.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温升高 D.南美秘鲁附近鱼类数量增多
(2021秋·江苏南通·高二海安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暖池一般指热带西太平洋多年平均水温28℃以上的海区,其水温比同纬度东太平洋海区高3~9℃。暖池的面积变化可影响亚洲、太平洋乃至全球的气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暖池水温比同纬度东太平洋海区高的主导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运动
C.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
5.暖池面积增大的年份( )
A.西太平洋国家旱灾频发 B.东亚冬季风势力减弱
C.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减少 D.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
(2021秋·重庆北碚·高二西南大学附中校考阶段练习)2021年4月以来,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专家称,广东省本次干旱天气和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拉尼娜现象造成了西太平洋副高的被迫移动,并造成北半球高低纬之间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拉尼娜年太平洋局部水温和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甲、乙的气压状况及形成原因是( )
A.甲为低压,赤道暖流增强 B.甲为高压,冷水上泛增多
C.乙为低压,太阳活动异常 D.乙为高压,暖流势力减弱
7.图示冬季广东省最可能出现的是( )
①冬装售卖减少②河流径流量大③柑橘等果业加强抗冻准备④油菜花期延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8.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南方夏秋季( )
A.干旱持续存在 B.台风频次增多 C.冷锋过境增多 D.气温异常增高
(2022春·江苏南京·高三金陵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捕获量有较大影响(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的大气环流为( )
A. B.
C. D.
10.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 )
A.分布纬度范围扩大 B.分布纬度位置不变 C.渔获量相对增加 D.渔获量相对减少
(2022秋·湖南长沙·高三雅礼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茎柔鱼亦称“美洲大鱿鱼”,分布范围广,属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资源量丰富,是东太平洋重要的经济物种。下图示意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茎柔鱼渔场重心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茎柔鱼渔场重心( )
A.1~5月向西南方向移动 B.1~5月的移动范围小于5~8月
C.8~12月向东北方向移动 D.8~12月南北移动距离大于东西移动距离
12.据图推测,茎柔鱼5~8月( )
A.顺洋流流向迁移 B.向高水温区迁移
C.受赤道热带气旋影响较大 D.对饵料需求增大
(2022秋·江西赣州·高三兴国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黄海南部的沙洲群位于潮间带上,沙洲群沙脊不断生长,沙槽不断加深。该沙洲上建有龙源风电场。图1为黄海南部辐射状潮流沙洲群图2和图3示意潮流运动秋况。完成下面小题。
13.黄海潮深滩阔,辐射状沙洲群在不断增长的原因是( )
①涨潮时,潮流向岸运动,沙槽底层流速大,冲刷泥沙
②涨潮时,潮流向岸运动,沙脊顶部流速小,泥沙沉积
③落潮时,潮流离岸运动,沙槽底层流速大,冲刷泥沙
④落潮时,潮流离岸运动,沙脊顶部流速小,泥沙沉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与江苏沿海陆上风电场相比,龙源风电场( )
A.建设难度小 B.发电效率低 C.维修成本高 D.施工成本低
(2022·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荷兰北部的马肯湖是围海造陆工程的遗留物,由人工堤坝与相邻水域隔开,水深仅2~4m,风浪较小(下左图),长期以来,马肯湖淤积严重,水体浑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2015年,荷兰政府决定采用人工群岛方案对湖泊进行治理。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浅滩、沟渠和植物等组成的人工岛(右图)。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沼泽是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在风、波浪、地势高差和水流等自然力量驱动下,人工岛内外形成了弱环流,完成下面小题。
15.从右图中找出人工岛周边建造沙坝的合理位置,相应虚线框为( )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16.沙坝和人工群岛在实现马肯湖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过程中,所起的的作用( )
①人工沙坝能增加流速②人工沙坝能降低流速
③人工群岛有利于泥沙淤积④人工群岛能加快泥沙侵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21秋·内蒙古呼伦贝尔·高三海拉尔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左图为太平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单位:℃),右图为拉尼娜年赤道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有关左图等温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太阳辐射影响,南半球等温线更为平直
B.受大气环流影响,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C.受海陆分布影响,乙处比甲处等温线密集
D.受暖流影响,甲处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
18.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左图所示地区( )
A.甲地冬季较温暖,冬季风势力弱
B.乙地暴雨频繁,泥石流频发
C.丙海区沿岸森林火险等级提高
D.丁海区冷海水上泛增强,渔业增产
(2021秋·浙江·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暂时失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厄尔尼诺与赤道地区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与赤道地区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甲、乙两图为太平洋海域,属于拉尼娜年份及对应秘鲁寒流状况的是( )
A.图甲 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B.图乙 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C.图甲 秘鲁寒流势力减弱 D.图乙 秘鲁寒流势力减弱
20.在“拉尼娜”年,关于我国( )
①东南沿海台风频次增多②夏季风减弱③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减弱④寒冬概率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21.(2023春·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伦支海属于北冰洋的浅水边缘陆架海,是大西洋暖水进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之一。高温高盐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挪威海后分为两支进入北冰洋:一支沿斯瓦尔巴群岛西侧向北,经过弗拉姆海峡进入北冰洋,被称为弗拉姆海峡分支水;另一支则通过巴伦支海峡,流经巴伦支海—喀拉海区域进入北冰洋,该分支被称为巴伦支海分支水。此外,来自北冰洋的低温低盐水和海冰会通过巴伦支海北边连接北冰洋的通道和东面连接喀拉海的通道进入巴伦支海,成为北极区域海—气—冰相互作用的关键海区,使得巴伦支海的海水属性越来越接近大西洋水,称为北冰洋“大西洋化”。下图示意北冰洋地形和巴伦支海环流。
(1)简述巴伦支海海冰分布特征,并说出影响海冰分布的自然因素。
(2)说明巴伦支海成为北极区域海—气—冰相互作用强烈的原因。
(3)阐释北冰洋逐渐“大西洋化”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
(4)分析近年来巴伦支海西南海域、北部海域海—气之间热量交换发生的变化,并阐释理由。
22.(2023春·江西南昌·高二南昌市第十七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蓝眼泪”是指在特定的海水温度范围内,聚集成群的夜光藻受到适当强度的风浪扰动时发光形成的景观,易被巨浪干扰破坏。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城平潭岛是我国著名的“追泪”胜地。该岛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200mm,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约1.5倍,8级风天数占全年的四分之一。4~5月盛行偏北风时,“蓝眼泪”景观出现的概率最大。岛上大多数地区自然植被稀疏,多为矮小的灌草丛。下图为平潭岛示意图。
(1)说明平潭岛植被稀疏多灌丛的原因。
(2)分析4~5月份“蓝眼泪”景观出现概率最大的原因。
(3)平潭岛为促进“追泪”旅游的发展,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23.(2022秋·河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舌尔是坐落在非洲东部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面积约451km2,由115个岛屿组成、马埃岛是该国第一大岛。该国渔业资源丰富,全境半数地区为自然保护区。下图示意塞舌尔地理位置。
(1)指出塞舌尔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 及成因 。
(2)马埃岛周边珊瑚礁分布较广,说明该岛周边海域利于珊瑚生长的自然条件。
(3)分析塞舌尔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自然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海—气相互作用、海洋与人类(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2秋·江西上饶·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大西洋中热量亏损最大的纬度带以及亏损最大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A.0°—20°N 纬度低,热量收入少于支出,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少
B.0°—20°S 晴天多,蒸发旺盛,热量支出多
C.40°N—60°N 受暖流影响明显,多阴雨天气,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少
D.40°S—50°S 暖寒流的作用明显,得到的太阳辐射少
【答案】C
【详解】由材料热量平衡值是“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可知,热量亏损最大的纬度带应该是纵坐标数值为负值且绝对值最大的纬度带,由此可知40°N—60°N符合,C正确;0°—20°N纬度低,热量收入大于支出,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多,A错误;0°—20°S属于热量盈余区域,B错误;40°N—60°N受暖流影响明显,多阴雨天气,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少,受暖流的影响,蒸发旺盛,海水中的潜热释放较多,因此亏损最大,C正确;40°S—50°S以寒流为主,蒸发较为微弱,D错误。故选C。
(2022秋·湖北荆州·高二沙市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左图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右图示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
A.2017年8~10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3~5月 D.2020年9~11月
3.2018年10~12月期间( )
A.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加强 B.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
C.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温升高 D.南美秘鲁附近鱼类数量增多
【答案】2.D 3.B
【解析】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当信风势力增强时,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被信风吹拂至太平洋西部,深层冷海水上泛加强,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明显降低,这会导致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的时间增长。因此,信风最强的时间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段。根据统计图可知,A、B、C、D四个选项对应的时段中,2020年9~11月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的持续时间最长。故信风最强的时间为2020年9~11月。故选D。
3.根据统计图可知,2018年10~12月期间,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为正值,说明该时段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相对较高,这说明该时段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体现为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向西流动的势力减弱,导致深层冷海水的上升势力减弱,秘鲁寒流的势力减弱,从深层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鱼类数量减少,A、D错误。由于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向西流动的势力减弱,导致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温降低,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故B正确、C错误。故选B。
【点睛】信风势力的变化,将会显著影响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流动,进而影响该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当信风势力增强时,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被信风吹拂至太平洋西部,深层冷海水上泛加强,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明显降低,产生拉尼娜现象;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向西流动的势力减弱,导致深层冷海水的上升势力减弱,秘鲁寒流的势力减弱,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2021秋·江苏南通·高二海安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暖池一般指热带西太平洋多年平均水温28℃以上的海区,其水温比同纬度东太平洋海区高3~9℃。暖池的面积变化可影响亚洲、太平洋乃至全球的气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暖池水温比同纬度东太平洋海区高的主导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运动
C.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
5.暖池面积增大的年份( )
A.西太平洋国家旱灾频发 B.东亚冬季风势力减弱
C.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减少 D.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
【答案】4.B 5.D
【解析】4.根据材料,暖池一般指热带西太平洋多年平均水温28℃以上的海区,其水温比同纬度东太平洋海区高3~9℃。是南北赤道暖流增强,使得温度较高的海水在热带西太平洋“堆积”,水温升高,B正确;同纬度,太阳辐射相同,A错误;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所受的大气环流是相同的,D错误;海陆分布对海水温度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起主导作用,C错误。所以选B。
5.暖池面积异常较大,水温越高,气流上升强烈,容易形成强烈的低压,则生成台风的次数增多,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 D正确;西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气压降低,与亚洲高压之间的气压差增大,更容易吸引冷空南下,所以冬季风势力增强,B错;东太平洋水温异常降低,秘鲁寒流势力增强,海水上泛剧烈,饵料更加丰富,所以秘鲁渔场的渔获量增多,C错误。暖池面积异常较大,水温越高,气流上升强烈,降水增加,西太平洋国家洪灾频发,A错误。故本题选D。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起降温减湿的作用。(2)洋流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寒暖流交汇,或有上升流的地区,通常形成大的渔场;(3)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4)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海轮顺着洋流航行可提高速度,省时间、省燃料;逆着洋流航行的速度慢,多耗费时间和燃料。
(2021秋·重庆北碚·高二西南大学附中校考阶段练习)2021年4月以来,广东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58%。专家称,广东省本次干旱天气和拉尼娜现象密切相关,拉尼娜现象造成了西太平洋副高的被迫移动,并造成北半球高低纬之间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变化。下图示意拉尼娜年太平洋局部水温和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甲、乙的气压状况及形成原因是( )
A.甲为低压,赤道暖流增强 B.甲为高压,冷水上泛增多
C.乙为低压,太阳活动异常 D.乙为高压,暖流势力减弱
7.图示冬季广东省最可能出现的是( )
①冬装售卖减少②河流径流量大③柑橘等果业加强抗冻准备④油菜花期延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8.受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南方夏秋季( )
A.干旱持续存在 B.台风频次增多 C.冷锋过境增多 D.气温异常增高
【答案】6.A 7.B 8.B
【分析】6.出现拉尼娜现象时,东南信风增强,赤道暖流增强,秘鲁寒流增强,赤道太平洋东部异常降温,西部异常增温,故甲为低气压,B错,A正确;乙气压位于30°N左右,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形成气压中心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夏季陆地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高气压以高压中心的形式保留在海洋上),CD错。故本题选A。
7.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甲处形成低气压,冬季亚欧大陆东部南北气压差增大,冷气团南下次数增多且强度增大,故造成广东气温较正常年份低,冬装售卖增多,柑橘等果业冻害较往年严重,需要强抗冻准备,油菜花期推后,③④正确,①错误;甲低压的形成造成乙气压(西太平洋副高)被迫北移,长江以南东南季风弱,造成该区晴天多,河流径流量相对小,②错。故排除ACD三项,选B。
8.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赤道以北太平洋西部海区异常增温,夏秋季,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台风登陆的频率增加,B正确;随着台风登陆增多,南方降水会增多,排除A;南方地区夏秋季气温高,冷锋过境少,排除C;随着台风登陆增多,降水降温效应明显,并不会异常增温,排除D。故本题选B。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且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南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引起暴风骤雨,从而造成太平洋西部地区干旱,而南太平洋东部地区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受拉尼娜影响,太平洋西部水温高,洋面上形成低气压,加大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增强。
(2022春·江苏南京·高三金陵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捕获量有较大影响(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当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的大气环流为( )
A. B.
C. D.
10.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 )
A.分布纬度范围扩大 B.分布纬度位置不变 C.渔获量相对增加 D.渔获量相对减少
【答案】9.A 10.C
【分析】9.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升高,上升气流增强,下沉气流减弱;西部水温降低,上升气流减弱,下沉气流增强,图示A、B、C、D四幅图中,只有A图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读右图可知,实际捕鱼作业的纬度位置厄尔尼诺年是40°N—45°N,拉尼娜年为40°N—42°N。据此可知,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分布纬度范围变小,A错误;分布纬度位置低纬没变,高纬降低,B错误;左图显示,单位渔区面积渔获量厄尔尼诺年每天约1—2.1吨,拉尼娜年每天约为1.3—4.6吨,与厄尔尼诺年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相对增加,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东南信风的强弱决定着表层海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拉尼娜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及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东南信风会增强,因为其洋面东西部的热力差异增大。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同理,拉尼娜对东亚中纬地区东部气候的影响是造成冬季气温偏低,西风势力增强,受离岸风影响,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量相对增加。
(2022秋·湖南长沙·高三雅礼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茎柔鱼亦称“美洲大鱿鱼”,分布范围广,属喜冷水鱼类,对海水温度敏感而易发生迁徙,资源量丰富,是东太平洋重要的经济物种。下图示意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茎柔鱼渔场重心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茎柔鱼渔场重心( )
A.1~5月向西南方向移动 B.1~5月的移动范围小于5~8月
C.8~12月向东北方向移动 D.8~12月南北移动距离大于东西移动距离
12.据图推测,茎柔鱼5~8月( )
A.顺洋流流向迁移 B.向高水温区迁移
C.受赤道热带气旋影响较大 D.对饵料需求增大
【答案】11.B 12.D
【分析】该题以茎柔鱼为材料,涉及洋流、生物生存环境等知识,考查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综合思维等能力。
11.由图可知,茎柔鱼渔场重心1~5月向东北方向移动,故A错误;1~5月的移动范围小于5~8月,故B正确;8~12月向西北方向移动,故C错误;8~12月南北方向移动距离小于东西方向移动距离,故D错误。故选B。
12.由材料可知,5~8月茎柔鱼渔场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而该区域洋流向西北方向运动,A错误;由赤道向较高纬度运动,是趋向低水温区,B错误;向东南方向移动,赤道附近热带气旋活动较少,而且茎柔鱼迁移主要与水温,饵料、盐度等有关,受热带气旋影响小,C错误;东南方向由于上升补偿流,饵料丰富,随着茎柔鱼的生长发育对饵料的需求增大,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洋流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逆流航行速度慢、能耗高;顺流航行速度快,能耗低。寒暖流交汇处有海雾形成,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洋污染范围。
(2022秋·江西赣州·高三兴国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黄海南部的沙洲群位于潮间带上,沙洲群沙脊不断生长,沙槽不断加深。该沙洲上建有龙源风电场。图1为黄海南部辐射状潮流沙洲群图2和图3示意潮流运动秋况。完成下面小题。
13.黄海潮深滩阔,辐射状沙洲群在不断增长的原因是( )
①涨潮时,潮流向岸运动,沙槽底层流速大,冲刷泥沙
②涨潮时,潮流向岸运动,沙脊顶部流速小,泥沙沉积
③落潮时,潮流离岸运动,沙槽底层流速大,冲刷泥沙
④落潮时,潮流离岸运动,沙脊顶部流速小,泥沙沉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4.与江苏沿海陆上风电场相比,龙源风电场( )
A.建设难度小 B.发电效率低 C.维修成本高 D.施工成本低
【答案】13.B 14.C
【解析】13.读图可知,涨潮时,潮流向岸运动,海水没过沙脊,沙脊顶上流速小,泥沙沉积使沙脊不断向外延伸,①错误,②正确;落潮时,潮流离岸运动,沙槽底层流速大,强烈的侵蚀作用使通道不断加深,同时把泥沙搬运到外海,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龙源风电场建在沙洲上,与沿海陆上风电场相比,建设难度大,A错误;海上风力大,发电效率高,B错误;沙洲不稳定,维修成本高,C正确;施工难度大,成本高,D错误。故选C。
【点睛】海上风电场是指水深10米左右的近海风电。与陆上风电场相比,海上风电场的优点主要是不占用土地资源,基本不受地形地貌影响,风速更高,风能资源更丰富,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更大(3~5兆瓦),年利用小时数更高。但是,海上风电场建设的技术难度大,建设成本高。
(2022·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荷兰北部的马肯湖是围海造陆工程的遗留物,由人工堤坝与相邻水域隔开,水深仅2~4m,风浪较小(下左图),长期以来,马肯湖淤积严重,水体浑浊,生态系统受到损害。2015年,荷兰政府决定采用人工群岛方案对湖泊进行治理。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浅滩、沟渠和植物等组成的人工岛(右图)。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沼泽是由湖底淤泥堆积而成。在风、波浪、地势高差和水流等自然力量驱动下,人工岛内外形成了弱环流,完成下面小题。
15.从右图中找出人工岛周边建造沙坝的合理位置,相应虚线框为( )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16.沙坝和人工群岛在实现马肯湖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过程中,所起的的作用( )
①人工沙坝能增加流速②人工沙坝能降低流速
③人工群岛有利于泥沙淤积④人工群岛能加快泥沙侵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15.B 16.C
【分析】15.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地区,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南风;因沙坝主要作用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故沙坝应建在人工岛的上风向位置,即西南侧,结合图中位置,①⑤⑥三处较符合,故选B。
16.材料“该方案提出利用疏浚淤泥、人工抛沙等技术,构建由沙坝、沼泽、浅滩、沟渠和植物等组成的人工岛。其中,沙坝是抵挡盛行风引起的风浪的主要屏障,可降低流速,①错误,②正确。人工岛岸边的沙坝抵御风浪,即减轻侵蚀,利于泥沙淤积,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点睛】人工岛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岸边的沙坝能够抵御潮汐运动等形成的风浪,从而减少进入马肯湖的海水;岛上的沼泽由湖底淤泥堆积,沼泽形成以后促使水生植物的生长,而水生植物通过根系、叶片等对泥沙物质具有吸附和降解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湖水的杂质含量,湖水得到净化。
(2021秋·内蒙古呼伦贝尔·高三海拉尔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左图为太平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单位:℃),右图为拉尼娜年赤道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有关左图等温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太阳辐射影响,南半球等温线更为平直
B.受大气环流影响,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C.受海陆分布影响,乙处比甲处等温线密集
D.受暖流影响,甲处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
18.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左图所示地区( )
A.甲地冬季较温暖,冬季风势力弱
B.乙地暴雨频繁,泥石流频发
C.丙海区沿岸森林火险等级提高
D.丁海区冷海水上泛增强,渔业增产
【答案】17.D 18.D
【分析】17.受海陆分布影响,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A错误;受太阳辐射影响,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错误;受寒暖流交汇影响,甲比乙等温线密集,C错误,甲处有日本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出,D正确。故选D。
18.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亚冬季气温低,冬季风强,A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海岸信风强,吹动表层海水离开海岸,底层冷水上泛形成寒流,气温低,气流下沉,降水少,B错误;丙海区因暖热海水堆积,气温高,气流上升,降水增多,火险等级降低,C错误;丁海区海水上泛,营养物质为海洋浮游生物提供营养,饵料增多,渔业增产,D正确。故选D。
【点睛】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2021秋·浙江·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暂时失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厄尔尼诺与赤道地区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与赤道地区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甲、乙两图为太平洋海域,属于拉尼娜年份及对应秘鲁寒流状况的是( )
A.图甲 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B.图乙 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C.图甲 秘鲁寒流势力减弱 D.图乙 秘鲁寒流势力减弱
20.在“拉尼娜”年,关于我国( )
①东南沿海台风频次增多②夏季风减弱③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减弱④寒冬概率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9.B 20.D
【分析】19.由材料“拉尼娜与赤道地区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可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的话,会导致上升气流减弱成下沉气流,读图可看出,乙图符合这一点,因此拉尼娜现象对应图乙;另外拉尼娜现象发生与东南信风增强紧密相关,而东南信风增强又会导致南美洲西岸海水上泛增强,进一步使秘鲁寒流势力增强,因此B正确,排除其他选项。故选B。
20.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因此会使我国东南沿海夏秋台风频次增多,出现秋涝,①正确;拉尼娜事件对东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强度、影响东亚季风环流发生作用的。首先,由于太平洋西部热带地区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加强,导致低纬大气环流圈增强,从而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强度偏强。因此③西太平洋副高势力减弱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次,由于副高位置偏北偏强,进一步导致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势力增强,出现热夏,降水方面造成南旱北涝现象。因此②夏季风减弱的说法是错误的。第三,由于北方夏秋雨季变长,降水偏多,造成获得太阳辐射减少,进而造成东亚冬季风偏强,冬春季冷空气较常年活跃,出现冷冬。因此④寒冬概率大的说法是正确的。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从全球范围来看,拉尼娜会造成气温偏低、降水偏多,但是具体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并不同。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二、综合题
21.(2023春·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伦支海属于北冰洋的浅水边缘陆架海,是大西洋暖水进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之一。高温高盐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挪威海后分为两支进入北冰洋:一支沿斯瓦尔巴群岛西侧向北,经过弗拉姆海峡进入北冰洋,被称为弗拉姆海峡分支水;另一支则通过巴伦支海峡,流经巴伦支海—喀拉海区域进入北冰洋,该分支被称为巴伦支海分支水。此外,来自北冰洋的低温低盐水和海冰会通过巴伦支海北边连接北冰洋的通道和东面连接喀拉海的通道进入巴伦支海,成为北极区域海—气—冰相互作用的关键海区,使得巴伦支海的海水属性越来越接近大西洋水,称为北冰洋“大西洋化”。下图示意北冰洋地形和巴伦支海环流。
(1)简述巴伦支海海冰分布特征,并说出影响海冰分布的自然因素。
(2)说明巴伦支海成为北极区域海—气—冰相互作用强烈的原因。
(3)阐释北冰洋逐渐“大西洋化”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
(4)分析近年来巴伦支海西南海域、北部海域海—气之间热量交换发生的变化,并阐释理由。
【答案】(1)巴伦支海西南海域海冰分布极少,北部海域海冰分布量大。自然因素:洋流;纬度。
(2)巴伦支海位于北大西洋向北冰洋的过渡海域,该海域海水性质差异较大;来自北大西洋温暖的海水与来自北冰洋低温低盐的海水在该海域进行热量交换,使来自北大西洋的温暖海水降温,释放出大量热量;暖季北冰洋海冰顺洋流进入巴伦支海,加大该海域海水温差,使海—气—冰相互作用加剧。
(3)使北极地区升温,加剧局部大气热运动,引发极端天气;导致高低纬度地区热量失衡,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加炎热;洋面变得不稳定,极端天气系统生成更多。
(4)巴伦支海西南海域海—气热量交换作用减弱,北部海域海—气热量交换作用加剧。理由:巴伦支海西南海域增温快,海表与大气温差减小,海洋放热效应减弱,海—气交换作用减弱;北部海域海冰密集,海冰融化吸收大气热量,促进海—气之间热量交换。
【分析】本题以北冰洋地形图和巴伦支海环流为材料,涉及海水水温的影响因素、海冰分布的影响因素、海气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设置4小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从材料可以看到巴伦支海属于北冰洋的浅水边缘陆架海,是大西洋暖流进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之一,有高温高盐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巴伦支海海冰分布相对较少。随着纬度逐渐升高,暖流的影响减弱,北部海域海冰的分布相对较多。故其海冰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纬度和洋流因素。
(2)从材料可以看到巴伦支海连通大西洋和北冰洋,位于两大洋的过渡区域,该海域由于存在过渡性质,其海水的性质差异相对较大。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来自北大西洋温暖的海水与北冰洋南下的冰冷海水在该海域进行热量交换。受低温低盐的北冰洋海水的影响,使来自北大西洋的温暖海水产生降温,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温度相对较高的暖季,北冰洋的海冰大量融化,其融化的海冰顺洋流进入巴伦支海,使得该海域的海水温差进一步增大,使得该区海—气—冰的相互作用加剧。
(3)从材料可以看到所谓北冰洋大西洋化,是指巴伦支海的海水性质越来越接近大西洋海水,而这些大西洋海水逐渐使北冰洋有明显的增温趋势。而北极地区的增温会加剧该区域的大气的热力运动,易引发极端天气。同时由于高纬度地区温度有明显的上升,使得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失衡,高纬度对低纬度地区的降温作用变得不明显,使得低纬度地区会变得更加炎热。而该海域温度升高,温差增大,使得该区域的海—气—冰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加加剧,洋面变得极不稳定,极端天气系统数量增加。
(4)巴伦支海南部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较为显著,其西南海域增温较快,海水表面与大气的温差进一步减少,海洋所能释放出的热效应进一步的减弱,导致其西南海域海—气交换作用有明显的减弱趋势。而北部海域受北冰洋大量海冰的影响,此海域的海水温度相对较低,海冰融化也会吸收大量的大气热量,使得该区域海洋的放热效应较强,促进了该区域海—气之间的热量交换,故其北部海域海—气交换作用明显加剧。
22.(2023春·江西南昌·高二南昌市第十七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蓝眼泪”是指在特定的海水温度范围内,聚集成群的夜光藻受到适当强度的风浪扰动时发光形成的景观,易被巨浪干扰破坏。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城平潭岛是我国著名的“追泪”胜地。该岛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200mm,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约1.5倍,8级风天数占全年的四分之一。4~5月盛行偏北风时,“蓝眼泪”景观出现的概率最大。岛上大多数地区自然植被稀疏,多为矮小的灌草丛。下图为平潭岛示意图。
(1)说明平潭岛植被稀疏多灌丛的原因。
(2)分析4~5月份“蓝眼泪”景观出现概率最大的原因。
(3)平潭岛为促进“追泪”旅游的发展,可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答案】(1)大风天数多,易受台风、风暴潮、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影响,不利于乔木生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资源短缺;土壤较薄且贫瘠。
(2)水温回升,热量条件适合夜光藻生长;降水增多,陆上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增加,利于夜光藻繁殖;4~5月盛行偏北风,风速较小,风浪强度适当。
(3)及时公布“蓝眼泪”出现的时间、地点,方便游客及时观察;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欣赏“蓝眼泪”过程体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追泪”旅游的知名度。
【分析】本题以平潭岛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影响海水的温度、区域发展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平潭岛位于福建东部沿海地区,受海风影响大,“8级风天数占全年的四分之一”,大风天数多;纬度较低,夏秋季易受台风、风暴潮、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影响,不利于乔木生长;“该岛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200mm,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约1.5倍”可知,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水资源紧张;土层较薄,土壤贫瘠等。
(2)4~5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海水温度回升,热量条件适合夜光藻生长;锋面雨带北移,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增加,带来的营养物质较多,利于夜光藻繁殖;4~5月盛行偏北风,风速较小,夜光藻受到适当强度的风浪扰动时发光形成“蓝眼泪”。
(3)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监测海水温度、风速等变化情况,及时公布“蓝眼泪”出现的时间、地点,方便游客及时观察;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游客欣赏“蓝眼泪”过程体验;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方便游客往来;加大对“蓝眼泪”的宣传力度,提高“追泪”旅游的知名度等。
23.(2022秋·河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舌尔是坐落在非洲东部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面积约451km2,由115个岛屿组成、马埃岛是该国第一大岛。该国渔业资源丰富,全境半数地区为自然保护区。下图示意塞舌尔地理位置。
(1)指出塞舌尔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地带性植被类型 及成因 。
(2)马埃岛周边珊瑚礁分布较广,说明该岛周边海域利于珊瑚生长的自然条件。
(3)分析塞舌尔渔业资源丰富的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 地带性植被:热带雨林。 成因:纬度低,气温高: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多雨等。
(2)位于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海域较浅,光照充足:受赤道无风带影响,风浪较小:人海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水流稳定等。
(3)岛屿多,海域广阔: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入海河流多,饵料丰富:近岸浅水区的珊瑚礁等生态系统,利于鱼类繁衍栖息等。
【分析】本题以塞舌尔地理位置和境内的自然保护区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陆地自然带、海洋资源开发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塞舌尔位于赤道附近的南印度洋中,全年高温;受赤道低压控制,气流上升,降水丰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其地带性植被是热带雨林。
(2)从图中的位置可以判断,马埃岛位于4°S附近海域,地处热带,海水温度高,气候温暖;位于沿海大陆架海区,海水较浅,光照充足;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风浪较小;入海河流汇入多,营养物质丰富;河流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海水运动平稳等。
(3)塞舌尔位于赤道附近的南印度洋中,全年高温,热量充足;入海河流汇入多,营养物质多,饵料丰富;周围岛屿多,大陆架海域广阔,海水较浅,光照充足;近岸浅水区分布有珊瑚礁,利于鱼类繁衍栖息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