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3.2大气的热力环流与水平运动(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3.2大气的热力环流与水平运动(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4 17:59:3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大气的热力环流与水平运动(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广东梅州·高一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中国古代诗句、谚语中很多都蕴含了鲜明的地理原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若下列四个图示均夜间气流方向,M表示谷,N表示山,则最能诠释上述诗句中“夜雨”形成过程的图示是( )
A. B. C. D.
2.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时,风速的变化是( )
A.风速都增加 B.“过江”时风速增加,“入竹”时风速减小
C.风速都减小 D.“过江”时风速减小,“入竹”时风速增加
【答案】1.B 2.B
【解析】1.“夜雨”指的是夜晚的降水,在山地和谷地中受山谷风的影响形成的降水。在昼夜太阳光照条件的变化下,山坡和谷地出现了方向相反的热力环流,从而形成了山谷风,C、D的热力环流是发生在两侧山坡之间的,是错误画法,C、D错;在山地,白天山坡受到太阳光照影响,地面气温高于山谷地区,因此风从凉爽的谷底吹向山坡,故A为白天的环流状况,不符合“夜雨”的描述,A错;夜晚山风从较寒冷的山坡往下滑,吹向较温暖的谷底,从而将谷底的暖空气上托,谷底的暖空气上升遇到冷空气,就形成了降水,也就是“夜雨”,与B所示情况相符合,B对。故选B。
2.“过江千尺浪”是风经过水面的情况,由于水面上没有阻碍,风和下垫面摩擦较小,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速是增加的,C、D错;“入竹万竿斜”是风吹过竹林的情况,由于植物的阻碍,摩擦力增大,风力会减小,A错,B对,故选B。
【点睛】“巴山”多“夜雨”,主要是因为山谷风的影响。四川盆地西接青藏高原,四周被群山环绕,地形闭塞,因此多山谷风。在山地,白天山坡受到太阳光照影响,地面气温高于山谷地区,因此风从凉爽的谷底吹向山坡,高空空气下沉,不易形成降水。而夜晚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山风从较寒冷的山坡往下滑,吹向较温暖的谷底,从而将谷底的暖空气上托,谷底的暖空气上升遇到冷空气,就形成了降水,也就是“夜雨”。
(2019秋·宁夏中卫·高二中卫一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等值线示意图,已知知a>b,读国完成下面小题。
3.若为等高线图,有关甲、乙两地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山坡上的洼地 B.乙为山坡上的小丘
C.甲为山坡上的小丘 D.甲、乙之间为鞍部
4.若为同一水平面近地面等压线图,有关乙地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地下垫面可能为夏季湖泊 B.乙地下垫面可能为城市
C.乙地海拔较甲地低 D.乙地可能有反气旋活动
【答案】3.C 4.B
【解析】3.读等高线示意图,等高线数值a>b,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按某一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变化。甲地海拔比四周高,甲为山坡上的小丘,A错C对。乙地海拔比四周低,乙为山坡上的洼地,甲、乙之间没有鞍部,BD错。故选C。
4.若表示气压,则甲处气压高,可能是由于下垫面气温低,如夏季的水域、林地或绿洲(冬季陆地、裸地或沙漠),也可能是反气旋;乙处气压低,可能是由于下垫面气温高,如城市,盆地,冬季的水域、林地或绿洲(夏季陆地、裸地或沙漠),也可能是气旋。故选B。
【点睛】两条平行等值线间的闭合区域,若闭合等值线数值等于其中较大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大于较大值;若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其中较小的数值,则闭合区域内的数值小于较小值。
(2018秋·宁夏吴忠·高三吴忠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等值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若等值线为中纬度地区海平面等压线,且数值aA.P区域盛行下沉气流,阴雨天气
B.①②两地风向相反、风速相同
C.PN、PM沿线附近易形成降水天气
D.该气压系统夏季出现时,被称为台风或飓风
6.若等值线为山地等温线,且数值则aA.等温线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量不同
B.P区域海拔高,获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C.①②两地气温相同、降水量相同
D.PN、PM沿线易遭受泥石流、山洪等灾害
【答案】5.C 6.B
【解析】5.读图,若等值线为中纬度地区海平面等压线,且数值a6.若等值线为山地等温线,且数值a【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
(2023秋·湖南长沙·高三长郡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某研究团队开展“上海北侧区域海陆风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活动,研究范围包括上海城郊—崇明岛一启东市区及这三区域之间的北支水道与南支水道(分别简称“窄海”“宽海”)。研究方法是将污染物释放源设置在上海城区所在地,分别在特定时间段持续释放2小时的污染物,然后停止释放并观测海陆风对污染物运输的作用。研究发现:海陆风并不是天天可见、时时可见;近地面大气污染强弱受大气热力环境与海陆风向影响;海陆风转向容易导致排污地点的二次污染。图1示意研究区位置,图2示意11~13时排污的后续观测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11~13时释放污染物之后,当地( )
A.受海风影响显著,上空向内陆扩散,污染范围扩大
B.受陆风影响显著,近地面向宽海扩散,污染浓度减轻
C.受热力作用影响,上空向宽海扩散,污染浓度减轻
D.受海陆风转换影响,近地面向两侧扩散,污染范围扩大
8.在特定时段排污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该时段最可能是( )
A.5:00~7:00 B.11:00~13:00 C.15:00~17:00 D.23:00~1:00
【答案】7.C 8.A
【解析】7.11-13时释放污染物之后,当地近地面吹海风,上空风向与近地面相反,故污染物应该向海洋扩散,污染范围扩大,AB项错误;11-13时,陆地温度持续上升,上海近地面气温高于宽海,受热力作用影响,上海上空形成高压,污染物向宽海扩散,污染浓度减轻 ,C项正确;11-13时,陆地气温始终高于海洋,近地面吹海风,未到海陆风转换的时间,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8.据材料“海陆风转向容易导致排污地点的二次污染”,故应该选海洋和陆地温差较小,海陆风出现转换的时间,5:00-7:00,日出前后,陆地气温回升与海洋的温差逐渐缩小,海陆风易出现转换,易造成二次污染,A项正确;11:00-13:00以及15:00-17:00,均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近地面吹海风,不易造成二次污染,BC项错误;23:00-1:00,陆地温度低于海洋,近地面吹陆风,也不易造成二次污染,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A。
【点睛】海陆风交替的时间随地方条件及天气情况而不同。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夜里,海洋温度高于陆地。陆地温度高于海洋的时间,一般为下午2-3时,这时候的海风最强。此后温度逐渐下降,海风便随着减弱,约在晚上9-10时,海陆温差没有了,海风也就停止了。夜里,陆地温度降得快,海洋温度比陆地下降得慢些,因此,在晚上9-10时以后,陆上变冷了,海上反而暖些。海陆温差的趋向改变了,海陆风的方向也改变了。从晚上9-10时的一度平静无风之后,接着微弱的陆风就开始了;这以后,海陆温差逐渐增大,陆风也越来越强;大约夜里2-3时左右,温差最大,这时的陆风也最强。天亮后,陆地渐渐暖起来,海陆温差越来越小,陆风逐渐减弱;约在上午9-10时左右,海陆温差又消失了,陆风随着终止。
(2018秋·江西赣州·高三江西省会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图是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丁地的气压可能是( )
A.1010 B.1012 C.1018 D.1020
10.此时日本附近地区( )
A.大风造成沙尘暴 B.土壤表层出现龟裂 C.出现暴雨和风暴潮 D.农作物遭受冻害
11.此时图中( )
A.甲地盛行上升气流,天气晴朗 B.丁地受气旋控制,高温多雨
C.丙地风速较大,以偏西风为主 D.乙地天气持续晴好
【答案】9.C 10.C 11.C
【分析】本题以亚洲某时刻地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知识,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素养。
9.如图可知,丁的西侧有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低压槽所形成的的冷锋锋面,所以低压槽附近气压低,气压由低压槽向两侧逐渐升高,丁位于闭合等压线之中,丁的取值范围为1015<丁<1020,所以选C。
10.此时日本受低压中心控制,很可能是台风登陆,出现暴雨和风暴潮,C正确;日本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不会出现沙尘暴,A错误;也不会出现土壤表层龟裂,B错误;台风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农作物遭受冻害的概率极低,D错误;故选C。
11.此时甲地受高压中心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A错误;丁的取值范围为1015<丁<1020,为高压中心,B错误;丙地等压线密集,风速较大,以偏西风为主,C正确;乙地受暖锋影响,为阴雨天气,D错误;故选C。
【点睛】高压中心,水平方向上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心气流以下沉为主,天气晴朗。
(2022秋·云南曲靖·高一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下图是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形成受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是使风向偏转的地面摩擦力
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3.近地面的风( )
A.不受摩擦力作用 B.不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C.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D.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高压
【答案】12.C 13.C
【解析】12.图中a箭头与等压线垂直,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应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①正确;图中b箭头与风向相反,应是风的阻力——地面摩擦力,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是地转偏向力,②错误;图中c箭头与风向垂直,应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地转偏向力,不是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3.近地面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三力平衡形成稳定的风向,AB错误;该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斜交),C正确;其中水平气压梯度为指向低压,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风的力: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向和风速,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②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③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下垫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风力就小。海平面的摩擦力就小。高空中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面平行。
(2018春·山东潍坊·高一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中国东南沿海某年9月13日某天气系统‘莫兰蒂’登陆大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天气系统近地面气流运动方向为( )
A.逆时针辐散下沉 B.逆时针辐合上升
C.顺时针辐散下沉 D.顺时针辐合上升
15.图示时刻,温州市近地面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答案】14.B 15.C
【解析】14.气旋是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其中心气压比周围低。读图可知,该天气系统表示的是北半球的台风,其中心气流运动方向为逆时针辐合上升。故选B。
15.气旋是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其中心气压比周围低。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近地面的风斜穿等压线。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温州地处台风中心的北侧,此时温州市近地面风向是东北风。故选C。
【点睛】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不同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态的描述。由于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和气流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控制地区的天气状况也就不同。
(2018秋·安徽淮北·高三淮北一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示意2010年8月鄱阳湖区域某时平均气温(℃)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时间最可能是( )
A.02:00 B.09:00 C.14:00 D.20:00
17.图示时间都昌县风向最可能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8.图示时间鄱阳湖上空2500m高度上下( )
A.盛行下沉气流 B.水平气流逆时针辐散 C.等压面上凸 D.气压值高于湖面
【答案】16.A 17.D 18.C
【解析】16.由于湖陆性质差异,夜晚湖泊气温较高,陆地气温较低,白天反之。图示湖泊气温较高,且气温差异明显,湖泊成为一个"暖中心",因此图示时间最可能是02∶00。A正确。所以选A。
17.湖泊成为一个"暖中心",即低压中心;都昌县北偏东为一个"冷中心",即高压中心,再加上右偏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最可能是东北风。D正确。所以选D。
18.图示时间湖泊为"暖中心",垂直气流上升;在湖泊高空形成高压中心,等压面上凸;水平气流辐散,在右偏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呈顺时针方向运动。海拔越高气压越低,高空气压低于湖面。ABD错误,C正确。
【点睛】等值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规律:凸高为低,是指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则说明此处数值低;凸低为高,是指等值线向低值凸出则说明此处数值高。
(2018秋·江西九江·高一九江一中校考阶段练习)读“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
19.a、b、c、d四箭头表示的风向,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0.有关甲、乙、丙、丁四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处于低压槽附近
B.丙地为晴朗天气
C.丙地气温比乙地低
D.地为阴雨绵绵天气
【答案】19.C 20.C
【解析】19.读图可知,a、b、c、d四箭头所在气压系统中间气压高、四周气压低,气流应该辐散,而图中a和d箭头指向中心,排除A、D。材料信息表明,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图中b处箭头相对于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左偏,因此b箭头不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排除B。图中c处箭头相对于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偏,因此c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 C符合题意。故选C。
20.读图可知,甲地东侧等压线凸向低压区,应为高压脊,因此甲地处于高压脊附近,A错误;读图可知,丙地位于冷锋锋后,处于冷锋天气系统的雨区,多为阴雨(雪)天气,B错误;读图可知,丙地位于冷锋天气系统的冷气团一侧,吹偏北风,气温较低,乙地位于暖气团一侧,吹偏南风,气温较高,因此丙地比乙地气温低,C正确;读图可知,丁地位于暖锋锋后,暖锋已经过境,一般为晴朗天气,不会出现阴雨绵绵,D错误。故选C。
【点睛】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等压线在拟求风向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一个锐角(若为高空,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所指即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
二、综合题
21.(2022秋·辽宁·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大陆的98%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盖平均厚度2000~2500米。我国南极考察队建有四个考察站,中山站规模最大,中山站位于普里兹湾沿岸,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南极大陆沿岸的下降风风力大,影响大,虽然风向稳定,但预报难度大。图左为南极大陆及普里兹湾位置图,图右示意下降风形成过程。

(1)判断甲、乙两地哪一地为中山站,并说明理由。
(2)简述南极大陆沿岸下降风的形成过程。
(3)简析南极大陆沿岸下降风难以预报的原因。
【答案】(1)甲地为中山站。
理由:中山站受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下降风由地势较高处流向较低处,甲地附近地势东高西低。
(2)南极大陆地区冰雪覆盖,冰盖表面剧烈辐射冷却,使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南极大陆中部高,四周低(内陆高,沿岸低),密度大的冷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重力的作用下从高处下滑,形成下降风。
(3)南极大陆沿岸地区局地地形复杂(局地地面状况复杂);南极地区观测站少,观测历史短,观测资料有限,难以总结出规律来指导预报。
【分析】本题以南极大陆及普里兹湾位置图、下降风形成过程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南极地区的大气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南极内陆地面辐射冷却产生的近表层冷空气,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沿高原斜坡向下流动而形成下降风,风向大致与极地东风风向一致,南半球极地东风为东南风。读图可知,中山站位于普里兹湾沿岸,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甲地符合中山站的分布特征,附近地势东高西低。
(2)由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形成极地高压。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中部厚、四周薄,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
(3)风经过冰川表面,由于冰面很冷,形成低温,然后再形成下降风,迅速挂下来,再遇到海峡或者山改道再形成乱流等,南极大陆沿岸地区局地地形复杂,所以天气预报基本上只能预测大范围地区一个时间段的天气变化,而一个小区域的天气变化是没有办法测出来的,所以我们说变化莫测而且非常极端。
22.(2022秋·江苏盐城·高一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图1为“四川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材料二: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穿堂风”形成的地理原理是 ,图中“林草地面”和“石子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2)与低碳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图2中的 (填数字)环节,低碳生活可以使这一环节 (增强或减弱)。
(3)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气温低的缘故,请解释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气温低原因 。
【答案】(1) 热力环流 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2) ④ 减弱
(3)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射强;晚上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分析】本题以穿堂风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热力环流、低碳生活、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对区域的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一可以看出,过堂风的形成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白天,房屋南北两侧林草地面和石子地面升温速度不一,房屋南侧的林草地面形成相对的冷源,北侧石子地面形成相对的热源,增加了房屋南北的温差,空气由南向北穿过房屋,形成过堂风。故答案为:①热力环流 ②增加房屋前后温差
(2)根据材料可知,低碳生活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图二中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被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白天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减少,夜晚大气逆辐射④就会减弱。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23.(2023秋·四川眉山·高三阶段练习)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材料二新鲜葡萄直接在太阳光下暴晒,制成的葡萄干会发酸。乙地区夏季利用荫房(如下图)晾制的葡萄干享誉世界。荫房是指状如碉楼的土坯建筑,四壁镂出密密麻麻的洞孔,在房内设置挂架,以挂晾葡萄。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
(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
(3)从当地气候条件的角度,说明乙地夏季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理由。
(4)分析我国在此进行风能开发的原因。
【答案】(1)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
(3)该地降水稀少,夏季光照强度大且时间长(或白昼长,太阳高度较大),多干热风,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又避免阳光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
(4)风能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风能清洁、电能需求量大。
【分析】本题以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风、气候、工业区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根据热力性质的差异,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夏季甲地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形成西北风。
(2)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地形、山脉走向、气流等方面回答。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谷地走向和盛行的西北风一致,加剧了狭管效应的作用,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甲地多大风的天气。
(3)乙地夏季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原因,可以从降水、光照、温差等方面回答。该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强度大且时间长,多干热风,荫房四壁的孔洞既便于通风,使得葡萄快速脱水变干,同时又避免阳光照射导致葡萄干发酸。
(4)此地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风能属于清洁能源,无污染、我国人口众多,电能需求量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2大气的热力环流与水平运动(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广东梅州·高一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中国古代诗句、谚语中很多都蕴含了鲜明的地理原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若下列四个图示均夜间气流方向,M表示谷,N表示山,则最能诠释上述诗句中“夜雨”形成过程的图示是( )
A. B. C. D.
2.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时,风速的变化是( )
A.风速都增加 B.“过江”时风速增加,“入竹”时风速减小
C.风速都减小 D.“过江”时风速减小,“入竹”时风速增加
(2019秋·宁夏中卫·高二中卫一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等值线示意图,已知知a>b,读国完成下面小题。
3.若为等高线图,有关甲、乙两地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山坡上的洼地 B.乙为山坡上的小丘
C.甲为山坡上的小丘 D.甲、乙之间为鞍部
4.若为同一水平面近地面等压线图,有关乙地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地下垫面可能为夏季湖泊 B.乙地下垫面可能为城市
C.乙地海拔较甲地低 D.乙地可能有反气旋活动
(2018秋·宁夏吴忠·高三吴忠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等值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若等值线为中纬度地区海平面等压线,且数值aA.P区域盛行下沉气流,阴雨天气
B.①②两地风向相反、风速相同
C.PN、PM沿线附近易形成降水天气
D.该气压系统夏季出现时,被称为台风或飓风
6.若等值线为山地等温线,且数值则aA.等温线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量不同
B.P区域海拔高,获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C.①②两地气温相同、降水量相同
D.PN、PM沿线易遭受泥石流、山洪等灾害
(2023秋·湖南长沙·高三长郡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某研究团队开展“上海北侧区域海陆风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活动,研究范围包括上海城郊—崇明岛一启东市区及这三区域之间的北支水道与南支水道(分别简称“窄海”“宽海”)。研究方法是将污染物释放源设置在上海城区所在地,分别在特定时间段持续释放2小时的污染物,然后停止释放并观测海陆风对污染物运输的作用。研究发现:海陆风并不是天天可见、时时可见;近地面大气污染强弱受大气热力环境与海陆风向影响;海陆风转向容易导致排污地点的二次污染。图1示意研究区位置,图2示意11~13时排污的后续观测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11~13时释放污染物之后,当地( )
A.受海风影响显著,上空向内陆扩散,污染范围扩大
B.受陆风影响显著,近地面向宽海扩散,污染浓度减轻
C.受热力作用影响,上空向宽海扩散,污染浓度减轻
D.受海陆风转换影响,近地面向两侧扩散,污染范围扩大
8.在特定时段排污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该时段最可能是( )
A.5:00~7:00 B.11:00~13:00 C.15:00~17:00 D.23:00~1:00
(2018秋·江西赣州·高三江西省会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图是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丁地的气压可能是( )
A.1010 B.1012 C.1018 D.1020
10.此时日本附近地区( )
A.大风造成沙尘暴 B.土壤表层出现龟裂 C.出现暴雨和风暴潮 D.农作物遭受冻害
11.此时图中( )
A.甲地盛行上升气流,天气晴朗 B.丁地受气旋控制,高温多雨
C.丙地风速较大,以偏西风为主 D.乙地天气持续晴好
(2022秋·云南曲靖·高一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下图是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形成受力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②b是使风向偏转的地面摩擦力
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3.近地面的风( )
A.不受摩擦力作用 B.不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C.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D.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高压
(2018春·山东潍坊·高一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中国东南沿海某年9月13日某天气系统‘莫兰蒂’登陆大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示天气系统近地面气流运动方向为( )
A.逆时针辐散下沉 B.逆时针辐合上升
C.顺时针辐散下沉 D.顺时针辐合上升
15.图示时刻,温州市近地面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018秋·安徽淮北·高三淮北一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示意2010年8月鄱阳湖区域某时平均气温(℃)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时间最可能是( )
A.02:00 B.09:00 C.14:00 D.20:00
17.图示时间都昌县风向最可能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8.图示时间鄱阳湖上空2500m高度上下( )
A.盛行下沉气流 B.水平气流逆时针辐散 C.等压面上凸 D.气压值高于湖面
(2018秋·江西九江·高一九江一中校考阶段练习)读“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
19.a、b、c、d四箭头表示的风向,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20.有关甲、乙、丙、丁四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处于低压槽附近
B.丙地为晴朗天气
C.丙地气温比乙地低
D.地为阴雨绵绵天气
二、综合题
21.(2022秋·辽宁·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极大陆的98%终年为冰雪所覆盖,冰盖平均厚度2000~2500米。我国南极考察队建有四个考察站,中山站规模最大,中山站位于普里兹湾沿岸,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吹东南偏东风。南极大陆沿岸的下降风风力大,影响大,虽然风向稳定,但预报难度大。图左为南极大陆及普里兹湾位置图,图右示意下降风形成过程。

(1)判断甲、乙两地哪一地为中山站,并说明理由。
(2)简述南极大陆沿岸下降风的形成过程。
(3)简析南极大陆沿岸下降风难以预报的原因。
22.(2022秋·江苏盐城·高一盐城市大丰区新丰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图1为“四川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材料二: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材料三: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1)“穿堂风”形成的地理原理是 ,图中“林草地面”和“石子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2)与低碳生活密切相关的是图2中的 (填数字)环节,低碳生活可以使这一环节 (增强或减弱)。
(3)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地区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气温低的缘故,请解释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气温低原因 。
23.(2023秋·四川眉山·高三阶段练习)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160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材料二新鲜葡萄直接在太阳光下暴晒,制成的葡萄干会发酸。乙地区夏季利用荫房(如下图)晾制的葡萄干享誉世界。荫房是指状如碉楼的土坯建筑,四壁镂出密密麻麻的洞孔,在房内设置挂架,以挂晾葡萄。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
(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
(3)从当地气候条件的角度,说明乙地夏季利用荫房晾制葡萄干的理由。
(4)分析我国在此进行风能开发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