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受热过程(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云南曲靖·高一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为( )
A.高度上升,气温下降 B.高度上升,气温先升后降
C.高度上升,气温上升 D.高度上升,气温先降后升
2.对流层大气具有的特点是( )
A.臭氧密度较大 B.赤道地区厚度最小
C.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3.平流层对人类活动具有的意义主要是( )
A.水汽充足,成云致雨 B.能大量吸收红外线
C.光热条件优越 D.适合飞机飞行
(2022秋·安徽宣城·高一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012年10月14日,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在美国墨西哥州罗斯维尔地区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开始起跳的位置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5.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自由落体过程中,他面临的威胁有( )
①低温 ②高压 ③强辐射 ④缺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2秋·贵州贵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凌晨
7.逆温的影响有( )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破坏臭氧层 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臭氧总量的减少,带来的后果有( )
①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 ②太阳辐射增强,利于林木生长 ③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 ④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2021秋·天津宁河·高一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下列关于表中干洁空气的主要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气 78.08 75.52
氧气 20.94 23.15
氩气 0.93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A.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C.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D.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018秋·辽宁鞍山·高一海城市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常遭遇雾霾天气。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1.下列措施能缓解城市雾霾现象的是( )
A.外出戴口罩 B.多吃润肺食物 C.错时上下班 D.使用空气净化器
12.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大气运动的是(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
A. B. C. D.
(2018秋·辽宁抚顺·高一抚顺一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14.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温度不会太低,很少有霜冻现象,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2018秋·新疆伊犁·高一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数字②表示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17.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0春·四川泸州·高一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下面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丙和丁 D.乙和丁
20.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右图中( )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增大 D.④减小
二、综合题
21.(2022秋·吉林长春·高一统考阶段练习)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图N)”和“某地的气压状况图(图P)”,图P是图N中A层某地的气压状况图,该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N中A为 层,其直接热源是 ,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或降低)。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 (填字母)层,该层大气层空气 运动显著。
(3)图中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 。
(4) (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影响。
(5)图P中①②③④⑤中气压最高的是 。
(6)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容易形成阴雨天气的是 。
(7)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 (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夜间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 (山地或谷地)。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气压状况,则甲乙两地之间风向为 风。
22.(2023春·安徽马鞍山·高一马鞍山市红星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层(填字母),它的直接热源是 ,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该层大气以 (对流/平流)运动为主。
(2)在图中含有臭氧的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降低) 。
(3)当发生右图情况时,常出现于 (白天/夜晚),此时图中形成的热力环流方向为 (顺时针/逆时针)。
(4)若右图中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则a、b间风速会 (变大/变小)。
23.(2022秋·浙江嘉兴·高二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南迦巴瓦峰是中国西藏林芝市最高的山。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图左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图右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景观图。
(1)青藏高原地由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 辐射较少,所以年均温较低;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青藏高原的蓝天更蓝,主要是 (大气组成成分)较少。
(2)与多雄拉峰的岩石相比,南迦巴瓦峰的岩石更加 (坚硬/松软),简析南迦巴瓦峰西南坡陡峭险峻的原因 。
(3)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的原因。
(4)多雄拉的地貌类型是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的原因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受热过程(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云南曲靖·高一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为( )
A.高度上升,气温下降 B.高度上升,气温先升后降
C.高度上升,气温上升 D.高度上升,气温先降后升
2.对流层大气具有的特点是( )
A.臭氧密度较大 B.赤道地区厚度最小
C.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3.平流层对人类活动具有的意义主要是( )
A.水汽充足,成云致雨 B.能大量吸收红外线
C.光热条件优越 D.适合飞机飞行
【答案】1.A 2.D 3.D
【解析】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臭氧主要位于平流层,A项错误。对流层大气受到下垫面温度影响,仅从纬度分布来看,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B项错误。对流层空气以垂直对流运动为主,C项错误,D项正确。所以选D。
3.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很难成云致雨,A项错误。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B项错误。平流层大气稀薄,光热条件并不优越,C项错误。平流层空气水平运动,适合飞机飞行,D项正确。所以选D。
【点睛】地球的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集中了约75%的大气的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对流层由于受到地面森林、湖泊、草原、海滩、山岭等不同地形的影响,受日光照射而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因而造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风,即空气发生大量的对流现象,故称为对流层。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
(2022秋·安徽宣城·高一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012年10月14日,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在美国墨西哥州罗斯维尔地区乘坐太空舱升空。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高空。随后,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为第一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开始起跳的位置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5.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自由落体过程中,他面临的威胁有( )
①低温 ②高压 ③强辐射 ④缺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4.B 5.C
【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平流层是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上升至39千米高空跳下,所以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开始起跳的位置位于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根据大气垂直方向气温变化,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在下落过程中,随着高度的下降,气温先降低,进入对流层后,气温逐渐升高,但大部分时间气温都在0℃以下,处于低温状态,故①正确;近地面空气密度大,气压较高,随着海拔升高,空气密度越来越低,气压逐渐降低,在平流层气压低,因此,在他下降的过程中气压低,故②错;平流层中空气密度很小,没有水汽和固体杂质,空气透明度高,处于强辐射下,故③正确;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上部空气密度很小,氧气也很稀薄,他下降的过程中面临缺氧的威胁,故④正确。综上,①③④正确。故选C。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2022秋·贵州贵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凌晨
7.逆温的影响有( )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破坏臭氧层 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臭氧总量的减少,带来的后果有( )
①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 ②太阳辐射增强,利于林木生长 ③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 ④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6.A 7.B 8.B
【解析】6.由材料可知,辐射逆温主要是由于夜晚的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使得近地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而形成,可推知逆温最强时即为地面降温最强之时(即日出前后),此后地面逐渐升温,逆温现象逐渐减弱并由地面向高空方向消失,直至午后完全恢复。C显示逆温现象尚存,但近地面气温已经恢复正常,可知在日出之后、午后之前,即上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逆温时大气上热下冷,对流活动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①错误;臭氧层的破坏与氟氯烃排放有关,与逆温关系不大,②错误;逆温时大气上热下冷,对流活动弱,能抑制沙尘暴的发生,③正确;逆温时大气上热下冷,近地面气温低,大气稳定度高,容易使空气中的水汽在近地面凝结成雾,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能够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③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是酸雨危害,不是臭氧总量减少导致的,①错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与太阳核聚变反应和纬度有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还受到大气削弱作用的影响,臭氧总量减少,吸收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但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故紫外线增多对太阳辐射增强作用有限,且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会影响部分生物的生长,不一定有利于林木生长,②错误;臭氧总量减少,吸收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导致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③正确;臭氧总量减少,吸收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会影响部分生物和农作物的生长,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④正确。综合上述分析,③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水汽组成。干洁空气主要有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臭氧含量很少,主要存在于平流层中,臭氧可吸收紫外线,使地表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人类活动排放的氟氯烃等物质破坏了臭氧,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均造成了不利影响。
9.(2021秋·天津宁河·高一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下列关于表中干洁空气的主要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气 78.08 75.52
氧气 20.94 23.15
氩气 0.93 1.28
二氧化碳 0.03(变动) 0.05
A.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
C.氮气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D.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可以使气温升高,A不符合题意;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除此以外还需要合适的温度,B不符合题意;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C不正确,符合题意;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可以防止紫外线量过大,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18秋·辽宁鞍山·高一海城市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常遭遇雾霾天气。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1.下列措施能缓解城市雾霾现象的是( )
A.外出戴口罩 B.多吃润肺食物 C.错时上下班 D.使用空气净化器
12.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大气运动的是(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
A. B. C. D.
【答案】10.A 11.C 12.C
【解析】10.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中的杂质和尘埃增多,雾霾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会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可见光大量减少,大气能见度变差,即①(反射作用)增强,A正确;经雾霾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即②会减弱,B错误;雾霾发生时,大气逆辐射增强,即③增强,但大气逆辐射增强与大气能见度降低无关,C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直接反射的太阳辐射也会减少,即④减弱,D错误。故选A。
11.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错时上下班可以减轻城市道路拥堵,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缓解雾霾现象,C正确。外出戴口罩、多次润肺食物、使用空气净化器只能减轻雾霾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不能缓解雾霾现象,ABD错误。故选C。
1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面受热不均,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A错误;图B表示城郊环流,由于城区排放的废热多,形成热岛,故城区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相反,可知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区,B错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空气上升,近海面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高空相反,C正确;同一水平面上,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然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图为低压指向高压,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
(2018秋·辽宁抚顺·高一抚顺一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14.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温度不会太低,很少有霜冻现象,起主要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答案】13.B 14.C 15.C
【解析】13.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4.在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大气逆辐射变强即③增强,保温作用增强,不易出现霜冻现象,C正确;多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减少,A错误;地面辐射对此影响小,B错误;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D错误。故选C。
15.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保温,与能见度降低无关,A错误;雾霾削弱了太阳辐射,B错误;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能见度降低,C正确;雾霾不会改变太阳辐射的波长,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018秋·新疆伊犁·高一兵团第七师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数字②表示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17.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6.A 17.C 18.D
【解析】16.读图可知,图中数字①来自宇宙空间,代表太阳辐射;数字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数字③代表地面辐射;数字④代表大气逆辐射。故图中数字②表示的是太阳辐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据上题可知,①是太阳辐射,A错误;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错误;③是地面辐射,C正确;④是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C。
18.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据上题可知,①是太阳辐射,A错误;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错误;③是地面辐射,C错误;④是大气逆辐射,D正确。故选D。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方面是大气通过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对太阳辐射进行削弱;另一方面是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020春·四川泸州·高一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下面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9.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丙和丁 D.乙和丁
20.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右图中( )
A.①增大 B.②增大 C.③增大 D.④减小
【答案】19.B 20.B
【解析】19.由材料信息可知三峡云海日出奇观出现在日出时刻,此时是一天之中气温最低的时间,此时陆地气温比较低,三峡水库水域部分气温较高,此时高压停留在陆地上,低压停留在库区,风应当从陆地吹向库区,气流在库区上方应当呈现上升的状态,即库区的中心区域气流呈现上升态势,甲图中山谷地区为上升气流,与库区的上升气流相符合,甲图正确;乙图中水面处为下沉气流,与库区的上升气流不符合,乙图错误;丙图中山谷地区为下沉气流,与库区的上升气流不符合,丙图错误;丁图中水面处为上升气流,与库区的上升气流相符合,丁图正确。甲和丁正确,故选B。
20.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①减小,A错误;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②增大,B正确;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③减少,C错误;受云海影响,云层多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④增大,D错误。故选B。
【点睛】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气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
二、综合题
21.(2022秋·吉林长春·高一统考阶段练习)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图N)”和“某地的气压状况图(图P)”,图P是图N中A层某地的气压状况图,该地位于北半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N中A为 层,其直接热源是 ,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或降低)。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 (填字母)层,该层大气层空气 运动显著。
(3)图中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 。
(4) (填字母)层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影响。
(5)图P中①②③④⑤中气压最高的是 。
(6)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容易形成阴雨天气的是 。
(7)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则甲地为 (海洋或陆地);若表示夜间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则乙地为 (山地或谷地)。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气压状况,则甲乙两地之间风向为 风。
【答案】(1) 对流 地面长波辐射 降低
(2) A 对流
(3) 升高 高空飞行
(4)C
(5)④
(6)乙
(7) 海洋 谷地 西北
【分析】本题以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与气压状况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大气垂直分层、热力环流的原理与过程、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1)根据图N,A是大气层中最低层的对流层,其直接热源是地面放出的地面长波辐射;对流层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2)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对流层,即图示A层;该层大气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据图N可知,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人类目前利用B层最主要的方式是高空飞行。
(4)读图可知,C为高层大气,该层中的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影响。
(5)图P中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气压值相同;⑤位于①的上方,⑤气压值低于①;④位于③的下方,④气压值高于③,因此五地气压值最高的是④。
(6)根据图片,高空⑤地气压低于④地,因此高空由④流向⑤,该地气流首尾相连而形成热力环流,因此甲地气流下沉,容易出现晴朗天气;乙地气流上升,容易出现阴雨天气。
(7)若图P表示海滨地区晴热白天的热力环流图,甲地气流下沉,是白天升温较慢的海洋;若图P表示夜间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乙地气流上升,是夜间气温较高的谷地。若图P表示中纬度某平原地区气压状况,则甲乙两地之间风向由甲流向乙的基础上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近地面偏转30°﹣45°左右形成西北风。
22.(2023春·安徽马鞍山·高一马鞍山市红星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层(填字母),它的直接热源是 ,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该层大气以 (对流/平流)运动为主。
(2)在图中含有臭氧的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升高/降低) 。
(3)当发生右图情况时,常出现于 (白天/夜晚),此时图中形成的热力环流方向为 (顺时针/逆时针)。
(4)若右图中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则a、b间风速会 (变大/变小)。
【答案】(1) A 地面辐射 对流
(2)升高
(3) 白天 顺时针
(4)变小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和“某海岸附近等压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热力环流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图中A层位于近地表至地面以上约12km处,是对流层;B层位于对流层顶(约地面以上12km处)到50km高空处,是平流层;C层位于50km高空以上,是高层大气。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内集中了大气大部分的水汽、固体杂质等,云雾等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地面辐射),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由于对流层大气下热上冷,热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故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2)B层平流层中含有臭氧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增温,故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3)由图可知,a点等压面向下凸出,b点等压面向上凸出,说明a处气压低于b处气压,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此时应是白天,陆地近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快、气温高,空气对流上升导致气压降低;海洋近海面接受太阳辐射升温慢、气温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导致气压升高。陆地近地面气压较低,说明陆地近地面空气上升,陆地高空气压较高;海洋近海面气压较高,说明海洋上空空气下沉,海洋高空气压较低;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近地(海)面由气压较高的近海面流向气压较低的近地面,高空由气压较高的陆地高空流向气压较低的海洋高空,即图中形成的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4)若右图中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说明b点所在的近海面气压与a点所在近地面气压差值减小,风速会变小。
23.(2022秋·浙江嘉兴·高二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南迦巴瓦峰是中国西藏林芝市最高的山。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图左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图右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景观图。
(1)青藏高原地由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 辐射较少,所以年均温较低;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青藏高原的蓝天更蓝,主要是 (大气组成成分)较少。
(2)与多雄拉峰的岩石相比,南迦巴瓦峰的岩石更加 (坚硬/松软),简析南迦巴瓦峰西南坡陡峭险峻的原因 。
(3)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峡谷幽深的原因。
(4)多雄拉的地貌类型是 ,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的原因 。
【答案】(1) 地面 杂质/固体杂质
(2) 坚硬 断层抬升;冰川侵蚀
(3)板块挤压,地壳不断抬升;流水不断下切侵蚀。
(4) 山谷/谷地/背斜谷 岩层上拱,不易塌陷;不易渗漏(积水)
【分析】本大题以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和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景观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低层大气的组成、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及其应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所学大气受热过程知识可知,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年均温)低。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青藏高原的蓝天更蓝,说明大气透明度高,固体杂质含量较少。
(2)由剖面图可知,多雄拉岩层向上弯曲,是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南迦巴瓦峰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其岩石更加坚硬。由剖面图可知,南迦巴瓦峰西南方向附近有断层结构,南迦巴瓦峰位于地垒(断层附近相对上升的一侧)构造上,由于断层的原因,落差更大;由地理位置可推断,南迦巴瓦峰西南坡为西南风迎风坡,冰川积累多,多冰川活动,在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更为陡峭的地形。
(3)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位于喜马拉雅山地,由所学板块构造知识可知,喜马拉雅山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岩层受到挤压隆起,相对凹陷处形成雅鲁藏布江峡谷,随着地壳不断抬升,两侧形成了高大的山体,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高峰耸峙是由板块挤压碰撞,地壳不断抬升形成的。四周水流汇集中间地势相对较低处的峡谷形成河流,随着河流水不断向下侵蚀,形成了幽深的河谷,即峡谷幽深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4)由剖面图可知,多雄拉是两侧高中间低的山谷(谷地);岩层向上弯曲,可以判断其为背斜谷。背斜构造为拱形结构,稳定性强,安全性高,不易塌陷;背斜的拱形构造,使得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流,隧道处不易积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