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地球的历史(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广西河池·高一校考阶段练习)广西河池市曾发现300多株植物界“活化石”桫椤树。桫椤树出现于3亿多年前,是目前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读“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桫椤树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此时期是主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应是( )
A.湿热,差异巨大 B.湿润,森林茂密 C.寒冷,冰雪广布 D.干燥,冷热多变
(2022秋·云南曲靖·高一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岩含有不同生命现象的信息。图示意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搜集到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地层及其化石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①并不是在任何地层都能发现化石
②有颌鱼出现时期形成青藏高原
③较晚形成的地层一定在较早形成的地层上方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三叶虫出现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中华鸟龙存在的地质年代,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裸子植物盛行,在陆地植被中占主要位置 B.被子植物高度繁茂,草原面积扩大
C.蕨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森林 D.形成喜马拉雅山
(2019秋·辽宁锦州·高一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8.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2022秋·重庆沙坪坝·高一重庆八中校考阶段练习)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该煤层形成的地质时期( )
A.恐龙是最典型的动物 B.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C.蓝藻大爆发 D.三叶虫的全盛时代
10.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及环境特点可能是( )
A.前寒武纪-温暖湿润 B.中生代-寒冷,冰雪广布
C.中生代-森林茂密 D.晚古生代-火山活动频繁
(2023秋·四川遂宁·高一射洪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发现于古生代的中寒武纪,距今约5亿年左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三叶虫是一种生长在海洋中的动物,燕子石形成的环境一定是( )
A.热带环境 B.海洋环境 C.静水环境 D.干燥环境
12.三叶虫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 )
A.鸟类 B.蓝细菌 C.鱼类 D.恐龙
(2022秋·山西晋城·高一晋城市第二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峨眉山素有“地质博物馆”的美誉,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地。科研人员在峨眉山地层中发现了多种珍贵化石,其中包括软舌螺类化石和大羽羊齿蕨类化石。下图为峨眉山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读图,峨眉山化石最有可能埋藏于(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4.蕨类植物主要繁盛于(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千佛顶处的玄武岩可能与大峨寺附近的玄武岩同期形成
B.大乘寺地表岩层形成可能早于大峨寺地表岩层
C.软舌螺类化石所在地层的形成早于蕨类化石所在地层
D.峨眉山地区在寒武纪时期可能是海洋环境
(2023秋·河南南阳·高一河南省桐柏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生物的进化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地理环境也见证了生物的进化历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在环境变迁中一直扮演着极其活跃的角色
B.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绿色植物
C.植物能改造自然,对环境不具有依赖性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向有氧转变
17.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
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
(2022秋·安徽宣城·高一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某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鱼类
B.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
D.爬行动物-鱼类-海洋无脊椎动物
19.下列重要事件与形成时期对应正确的是( )
A.前寒武纪-蓝细菌大爆发 B.早古生代-鱼类繁盛
C.中生代-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D.新生代开始-出现人类
(2023春·广东汕尾·高三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欧洲大陆的古冰盖开始消融,易北河在下游形成深切河谷,后逐渐演变为水流不断分汊又汇集的辫状河谷。目前,易北河下游河谷已经成为北海近岸海域海底的水下峡谷,该处水下峡谷地层封闭性好。图示意易北河流域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与深切河谷时期相比,辩状河谷时期易北河下游( )
A.含沙量大 B.堆积作用弱 C.水位较高 D.冰期较长
21.易北河水下峡谷最可能拥有丰富的( )
A.煤炭资源 B.油气资源 C.深海渔业资源 D.海盐资源
22.(2021秋·广东深圳·高一深圳市龙华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若把地球的历史压缩为1天,人类在最后1分钟才出现”,“1天”实际上是( )
A.35亿年 B.46亿年 C.150亿年 D.130亿年
二、综合题
23.(2023春·辽宁·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乳源大峡谷是广东地貌的一条美丽的伤痕,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峡谷两侧是高角度的绝壁,谷中砂岩峰林众多,河谷中多跌水、瀑布。早古生代该区域为海洋,基底地层属于前寒武纪—早古生代强烈褶皱变质岩系,上覆厚达数百米的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志留纪地层缺失。下图示意乳源大峡谷部分地质年代地层剖面。
(1)据图描述乳源大峡谷由山顶至河谷的地形特征。
(2)推测古生代时期乳源大峡谷地壳运动的特征及对地层的影响。
(3)说明乳源大峡谷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有利条件。
24.(2023春·上海宝山·高一校考阶段练习)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行政单位。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1年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广东省发现了一批恐龙足迹,扩大了白垩纪恐龙在中国的分布范围。
材料二:珠江是广东最重要的河流,从流量看为中国第二大河。珠江流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1)从地质时期看,恐龙主要兴盛于(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煤炭主要形成于 代和 代,石油主要形成于 代和
代。
(3)珠江流域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图中的 、 和广西壮族自洽区。
(4)下列喀斯特地貌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 (填写数字),由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填写数宇)
①石林②石柱③溶蚀盆地④石笋⑤峰林⑥天坑⑦石钟乳
(5)从水循环的角度判断珠江水系所属的环节,并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6)简述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25.(2022秋·河南信阳·高一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
(3)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 (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地球的历史(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广西河池·高一校考阶段练习)广西河池市曾发现300多株植物界“活化石”桫椤树。桫椤树出现于3亿多年前,是目前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读“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桫椤树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此时期是主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应是( )
A.湿热,差异巨大 B.湿润,森林茂密 C.寒冷,冰雪广布 D.干燥,冷热多变
【答案】1.B 2.B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桫椤树出现于3亿多年前,是目前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结合所学可知,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森林被埋藏到地下,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据此可推测当时应是比较湿润且森林茂密的地理环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煤炭是一种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积岩,这样的沉积岩通常是发生在被称为煤床或煤层的岩石地层中或矿脉中。因为后来暴露于升高的温度和压力下,较硬的形式的煤可以被认为是变质岩,例如无烟煤。煤主要是由碳构成,连同由不同数量的其它元素构成,主要是氢,硫,氧和氮。
(2022秋·云南曲靖·高一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岩含有不同生命现象的信息。图示意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搜集到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关于地层及其化石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①并不是在任何地层都能发现化石
②有颌鱼出现时期形成青藏高原
③较晚形成的地层一定在较早形成的地层上方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三叶虫出现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中华鸟龙存在的地质年代,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裸子植物盛行,在陆地植被中占主要位置 B.被子植物高度繁茂,草原面积扩大
C.蕨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森林 D.形成喜马拉雅山
【答案】3.D 4.B 5.A
【解析】3.生物化石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形成条件,并非任何地层都会含有生物化石,①正确;有颌鱼出现在古生代,青藏高原形成于新生代,②错误;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但如果受到剧烈构造运动的扰动,可能会造成岩层的位置发生改变,③错误。故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
4.早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温暖的海水里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因此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B正确;并非出现在前寒武纪、中生代、新生代,ACD错误。故选B。
5.中华龙鸟出现在中生代,为爬行动物的时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A正确;被子植物高度繁茂,草原面积扩大,形成现代的海陆分布格局(包括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出现在新生代,BD错误;蕨类植物繁盛,形成茂密森林,出现在古生代,C错误。故选A。
【点睛】化石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化石的特点与环境关系密切。
(2019秋·辽宁锦州·高一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7.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8.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答案】6.D 7.C 8.B
【解析】6.由图信息可知,从纵向上看,由下而上时代距现在越来越近,很明显图中生物出现的顺序应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生物物种的多少需要关注图中阴影部分的横向宽度,如爬行类动物在中生代中后期横向宽度最宽,表明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C正确,ABD正确,故选C。
8.图中显示,新生代时,表示哺乳类的条带宽度,在各类动物中增长最为快速,哺乳类动物物种丰富且增长迅速,因此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选项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爬行动物时代在新生代物种较少,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生藻类时代是古生代早期,排除C。裸子植物时代是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前期,排除D。故选B。
【点睛】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2022秋·重庆沙坪坝·高一重庆八中校考阶段练习)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该煤层形成的地质时期( )
A.恐龙是最典型的动物 B.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C.蓝藻大爆发 D.三叶虫的全盛时代
10.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时期及环境特点可能是( )
A.前寒武纪-温暖湿润 B.中生代-寒冷,冰雪广布
C.中生代-森林茂密 D.晚古生代-火山活动频繁
【答案】9.A 10.C
【解析】9.结合材料可知,该煤层有裸子植物的化石,由此看可以推断出应为中生代;结合选项,恐龙属于中生代的典型动物,A正确;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是新生代,B错误;蓝藻大爆发是前寒武纪,C错误;三叶虫的全盛时代是古生代,D错误。故选A。
10.地质历史时期重要的成煤期是古生代和中生代,A错误;中生代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裸子植物繁盛,森林茂密,为煤炭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C正确,B错误;火山活动频繁不利于植被的生存,不利于煤炭的形成,D错误。故选C。
【点睛】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2023秋·四川遂宁·高一射洪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发现于古生代的中寒武纪,距今约5亿年左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三叶虫是一种生长在海洋中的动物,燕子石形成的环境一定是( )
A.热带环境 B.海洋环境 C.静水环境 D.干燥环境
12.三叶虫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 )
A.鸟类 B.蓝细菌 C.鱼类 D.恐龙
【答案】11.B 12.B
【解析】11.据题干“三叶虫是一种生长在海洋中的动物”信息,可推断燕子石形成的环境一定是海洋环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三叶虫生活的时代是古生代的中寒武纪,已经出现蓝细菌,因为蓝细菌出现在前寒武纪,B正确;鱼类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鸟类、恐龙出现在中生代,都晚于三叶虫,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上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地球诞生46亿年来,刚开始是没有生物存在的,后来因为地球上温度和水分都特别适宜生物的生长,多种分子就一起组合成了现代的生物,生物进化主要分为四个过程,分别为单细胞生物、水中生物、两栖生物、陆上生物。
(2022秋·山西晋城·高一晋城市第二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峨眉山素有“地质博物馆”的美誉,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地。科研人员在峨眉山地层中发现了多种珍贵化石,其中包括软舌螺类化石和大羽羊齿蕨类化石。下图为峨眉山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读图,峨眉山化石最有可能埋藏于(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4.蕨类植物主要繁盛于(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千佛顶处的玄武岩可能与大峨寺附近的玄武岩同期形成
B.大乘寺地表岩层形成可能早于大峨寺地表岩层
C.软舌螺类化石所在地层的形成早于蕨类化石所在地层
D.峨眉山地区在寒武纪时期可能是海洋环境
【答案】13.B 14.B 15.C
【解析】1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埋藏于沉积岩中,B处为沉积岩,故峨眉山化石最有可能埋藏于B处;AD处为玄武岩,C处为花岗岩,均属于岩浆岩,不存在化石。故选B。
14.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蕨类植物的繁盛期是古生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5.读图可知,千佛顶处的玄武岩和大峨寺附近的玄武岩都位于沉积岩甲之上,两寺附近的玄武岩虽没有直接相连,但有可能是同期形成,A正确;大峨寺地表岩层为沉积岩丁,位于沉积岩甲之上,沉积岩丁形成时期应比沉积甲晚,大乘寺地表岩层为沉积岩乙,处于沉积岩甲之下,沉积岩乙形成时期应比沉积甲早,因此大乘寺地表岩层形成应该早于大峨寺地表岩层,B正确;根据题目信息无法判断软舌螺类化石和蕨类化石形成的具体时期,C不正确;峨眉山地区岩层中有寒武纪时期出现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软舌螺类化石 ,因此在寒武纪时期当地可能是海洋环境,D正确。本题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023秋·河南南阳·高一河南省桐柏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生物的进化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地理环境也见证了生物的进化历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在环境变迁中一直扮演着极其活跃的角色
B.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绿色植物
C.植物能改造自然,对环境不具有依赖性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向有氧转变
17.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初的生命诞生在有氧环境中
B.原核生物能通过遗传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C.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
D.生物进化能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不可能促进生物进化
【答案】16.D 17.C
【解析】16.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A错误;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B错误;植物可以改造自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的氧气,改变了地理环境,但植物也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对环境具有依赖性,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17.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原核细胞生物,诞生在无氧环境中,A错误;生物不能控制变异的方向,B错误;自由氧原子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C正确;生物进化促使环境变迁,环境变迁促进了生物进化,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球由于处于太阳系的特殊有利区域,孕育了大量的生命。从细菌到单细胞,从单细胞到复杂生命,这之间的历程承载了46亿年的地球历史。而物种进化则在其中充当着主要角色, 进化,又称演化。在繁殖过程中,基因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物种迁徙或是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而随着基因在种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在种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不再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进化。
(2022秋·安徽宣城·高一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某地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鱼类
B.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鱼类
D.爬行动物-鱼类-海洋无脊椎动物
19.下列重要事件与形成时期对应正确的是( )
A.前寒武纪-蓝细菌大爆发 B.早古生代-鱼类繁盛
C.中生代-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D.新生代开始-出现人类
【答案】18.B 19.A
【解析】18.根据所学化石和地质构造知识可知,沉积岩层中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依次为④岩层(三叶虫—海生无脊椎动物)—③岩层(鱼类)一①岩层(恐龙—爬行动物),B项正确。
19.据教材可知,前寒武纪是蓝细菌大爆发时期,A正确,鱼类繁盛在古生代中期,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新生代,人类应该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早期,并不是新生代开始的古近纪,BCD错。故选A。
【点睛】在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中先形成的岩层在下,后形成的岩层在上。
(2023春·广东汕尾·高三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校考阶段练习)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欧洲大陆的古冰盖开始消融,易北河在下游形成深切河谷,后逐渐演变为水流不断分汊又汇集的辫状河谷。目前,易北河下游河谷已经成为北海近岸海域海底的水下峡谷,该处水下峡谷地层封闭性好。图示意易北河流域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与深切河谷时期相比,辩状河谷时期易北河下游( )
A.含沙量大 B.堆积作用弱 C.水位较高 D.冰期较长
21.易北河水下峡谷最可能拥有丰富的( )
A.煤炭资源 B.油气资源 C.深海渔业资源 D.海盐资源
【答案】20.C 21.B
【解析】20.与深切河谷时期相比,辨状河谷时期阿流流速减慢,侵蚀能力减弱,含沙量减少,A错误;欧洲冰盖融化了一部分,能补充的融水减少,径流量减小,气候转暖,冰期更短,D错误;与深切河谷相比,辨状河谷时期堆积作用增强,河床抬高,因此整体上水位也抬升,B错误,C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煤炭资源为固体,在地层中的流动性弱,无法像油气资源那样向封闭处汇聚,A错误;水下峡谷发育在近岸海域,以大陆架为主,不属于深海,C错误;海盐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滩,非大陆架海域,D错误;水下峡谷地层封闭性好,利于油气资源的富集,B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在一个凹陷内,最初生成的、处于分散状态的油气,具有通过运移,且在运移途中有圈闭存在时,才有可能聚集起来成为油气藏,否则油气仍将处于分散状态或继续在地层中游移。
22.(2021秋·广东深圳·高一深圳市龙华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若把地球的历史压缩为1天,人类在最后1分钟才出现”,“1天”实际上是( )
A.35亿年 B.46亿年 C.150亿年 D.130亿年
【答案】B
【详解】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若把地球的历史压缩为1天”,这“1天”实际上是46亿年,B正确;35 亿年前为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藻等原核生物,A错误;150 亿年前、130 亿年前为宇宙形成的历史时间,CD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23.(2023春·辽宁·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乳源大峡谷是广东地貌的一条美丽的伤痕,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峡谷两侧是高角度的绝壁,谷中砂岩峰林众多,河谷中多跌水、瀑布。早古生代该区域为海洋,基底地层属于前寒武纪—早古生代强烈褶皱变质岩系,上覆厚达数百米的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志留纪地层缺失。下图示意乳源大峡谷部分地质年代地层剖面。
(1)据图描述乳源大峡谷由山顶至河谷的地形特征。
(2)推测古生代时期乳源大峡谷地壳运动的特征及对地层的影响。
(3)说明乳源大峡谷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有利条件。
【答案】(1)顶部平坦;谷壁陡峻;山麓缓和;谷中多峰林、跌水和瀑布。
(2)寒武—奥陶纪,地壳挤压运动导致水平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志留纪,地壳抬升成陆地,遭受外力侵蚀,地层缺失;泥盆纪—二叠纪,地壳持续沉降,接受沉积,形成砂岩、砾岩和石灰岩层。
(3)岩性坚硬,多断层、裂隙发育;地壳抬升幅度大,流水侵蚀切割作用强。
【分析】本题以乳源大峡谷为材料,涉及地形特征、地壳运动以及砂岩峰林地貌成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山高谷深;由图可知,乳源大峡谷谷顶为平顶山,顶部较平坦;谷壁较陡峭;山麓地势低缓;根据材料信息“谷中砂岩峰林众多,河谷中多跌水、瀑布。”可知,谷中多峰林、跌水、瀑布。
(2)寒武—奥陶纪岩层遭受挤压运动,岩层发生弯曲形变,形成褶皱,岩石类型为变质岩,内力作用为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志留纪地层缺失,地壳抬升成陆地,内力作用为地壳抬升,然后遭受外力作用侵蚀,导致底层缺失;泥盆—石纪形成砂砾岩层等沉积岩,说明当时地壳下沉;二叠纪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形成于浅海环境,说明这个时期,地壳继续下沉。
(3)浅层地层以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为主,岩性比较坚硬,且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岩层多断层和裂隙发育;地壳抬升,导致落差加大,地表径流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增强,以下蚀作用为主,沿裂隙下蚀,形成峰林地貌。
24.(2023春·上海宝山·高一校考阶段练习)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行政单位。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1年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广东省发现了一批恐龙足迹,扩大了白垩纪恐龙在中国的分布范围。
材料二:珠江是广东最重要的河流,从流量看为中国第二大河。珠江流域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1)从地质时期看,恐龙主要兴盛于(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煤炭主要形成于 代和 代,石油主要形成于 代和
代。
(3)珠江流域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图中的 、 和广西壮族自洽区。
(4)下列喀斯特地貌中,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是 (填写数字),由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填写数宇)
①石林②石柱③溶蚀盆地④石笋⑤峰林⑥天坑⑦石钟乳
(5)从水循环的角度判断珠江水系所属的环节,并简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6)简述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答案】(1)C
(2) 古生 中生 中生 新生
(3) 云南省 贵州省
(4) ①③⑤⑥ ②④⑦
(5)地表径流。 ①联系四大圈层、促进能量传输; ②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促进化 学元素的迁移; ④改造着地表形态。
(6)珠江从上游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
【分析】本大题以珠江流域的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年代、矿产的形成、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和水循环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为爬行动物,主要盛行于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古生代蕨类植物和中生代裸子植物形成大量的煤炭;石油主要由动物形成,主要形成于中生代和新生代。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珠江流域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图中的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洽区。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林、溶蚀盆地、峰林和天坑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石柱、石笋和石钟乳都是流水淀积作用形成的。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珠江水系所属的环节为地表径流。水的三态变化及循环过程可以联系四大圈层、促进能量传输; 水体的不断循环,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地表径流将上游泥沙带到入海口,促进化学元素的迁移; 地表径流不断的塑造着地表形态。
(6)珠江上游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大,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25.(2022秋·河南信阳·高一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
(3)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①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 (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答案】(1)生物化石
(2) 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3) 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分析】本大题以生物演化规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年代与生物演化规律等相关内容(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提高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体现出了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将考察名称定为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三叶虫化石分布海拔较高,推测是地壳隆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到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变成陆地环境,由于当时气候环境适宜,植被繁密,生物适宜生存。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地壳经历了抬升运动,这一点从生物化石的分布范围可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