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2.3地球的圈层结构(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步步清精准练习2.3地球的圈层结构(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4 18:32: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地球的圈层结构(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云南楚雄·高一校考阶段练习)2018年6月3日,“地壳一号”钻机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完成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钻井深度701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科学钻探工程可以研究松辽盆地的( )
①内部圈层结构②油气资源分布③气候演化历史④原始鱼类灭绝的原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此次钻井发现每往下钻进100米,地下温度会升高3℃至4℃,其热量属于( )
A.太阳能 B.重力能 C.生物能 D.地热能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材料,钻井深度7018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9-41千米,仍在地壳部分。此科学钻探工程不能研究内部圈层结构,①错;盆地内是陆相沉积层,可以研究松辽盆地油气资源分布,②对;无鱼类化石,不能研究原始鱼类灭绝的原因,③错;可以通过对沉积层分析,研究气候演化历史,④对。故本题选择B。
2.此次钻井发现每往下钻进100米,地下温度会升高3℃至4℃,其热量来自地球内部,属于地热能,D对。太阳能来自地球外部,往下温度应降低,A错。重力能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B错。生物能与向下深度没有递变关系,C错。故本题选择D。
【点睛】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C,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C。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地热能是可再生资源。
(2023春·湖南邵阳·高一统考阶段练习)2022年12月4日,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岛省赛梅鲁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柱高达1.5km,喷出物不断向东南方向飘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本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 )
A.地幔 B.地壳 C.岩石圈 D.地核
4.火山灰弥漫在空中,会导致该地区( )
A.太阳辐射增强 B.白天气温升高 C.昼夜温差增大 D.大气削弱作用增强
【答案】3.A 4.D
【解析】3.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地幔上部)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物质开始熔融的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一般认为,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地幔上部),A符合题意,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地壳位于岩石圈上部,温度条件很难产生岩浆,排除B、C;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的深处,其物质很难上升至地表形成火山喷发,排除D。故选A。
4.火山灰弥漫在空中,空气中颗粒物增多,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加强,使大气逆辐射增强,D正确;削弱作用增强使得当地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辐射减弱,白天气温降低,A、B错误;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加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得昼夜温差减小,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通过选择性吸收、半选择性散射和无选择性的反射,削弱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小。大气透明度越低,大气削弱作用越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能量截留在大气中,然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补偿地面的能量损失,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一般大气透明度越低、温室气体含量越高,气温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2018秋·北京海淀·高一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火山喷发时,其岩浆可能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6.图中( )
A.①②圈层组合构成岩石圈 B.③④圈层分界为古登堡界面
C.③层纵波无法穿过 D.④圈层的厚度陆地大于海洋
【答案】5.C 6.D
【解析】5.岩浆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③层为地幔,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①②层组合构成地核,A错误;③④圈层分界为莫霍界面,B错误; ③圈层横波纵波的波速均增加,C错误;④圈层为地壳,地壳的厚度陆壳大于洋壳,D正确。故选D。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以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其中,岩浆位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莫霍界面附近横波纵波的波速都增加,但古登堡界面附近,纵波波速下降,横波消失。
(2018秋·浙江嘉兴·高一桐乡市茅盾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017年11月21日至27日,印尼巴厘岛阿贡火山持续猛烈喷发,大量灰黑色火山灰最高上升到8000米高空,岩浆涌出地表。图为巴厘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岩浆来源的地球圈层和此次火山灰喷发到的大气层分别是( )
A.地壳、对流层 B.软流层、平流层 C.岩石圈、平流层 D.上地幔、对流层
8.该地区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生长边界 D.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7.D 8.B
【解析】7.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圈,其位置一般位于地面以下80-400km处。赤道对流层的高度最高大约17-18km,此次火山灰喷发的高度是8000米,属于对流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由图可稳中可知,印尼巴厘岛主要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岩浆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不同高度不同,赤道一般在17-18千米,中纬度大约在11-12千米,高纬大约是7-8千米。
(2022秋·云南红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读“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图示圈层的正确说法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相互制约 B.②圈层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
C.③圈层是地球生命保护伞 D.③圈层是地球特有的圈层
10.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答案】9.D 10.B
【解析】9.结合所学可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并不是向下平行分布,A错误;读图可知,①圈层是降水直接进入的圈层,应为水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错误;②圈层是水蒸气进入的圈层,应为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其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错误;③圈层提供有机物,并从大气圈中吸收二氧化碳等气体,并向大气圈释放氧等气体,因此为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D正确。故选D。
10.读图并结合小题1可知,④圈层提供矿物质和无机盐,为岩石圈,由坚硬岩石组成,①为水圈,④圈层(岩石圈)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水圈)的主要过程是侵蚀、搬运过程,B正确;风化过程是岩石破碎的过程,矿物质没有离开岩石圈;沉积过程是进入岩石圈的终结过程,不包括离开岩石圈并进入水圈的过程;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与矿物质在外部圈层中的移动无关,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022秋·云南红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2019年1月20日22时28分在西藏日喀则市(30.1°N,87.8°E)发生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日喀则市区约141千米,市区有明显震感。下图示意青岛一日喀则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西藏日喀则市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12.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厚度与距海远近成正比 B.地形起伏与①圈层厚度大致呈负相关
C.横波经过莫霍面时突然消失 D.岩浆主要发源于②圈层上部
13.关于本次地震,叙述正确的( )
A.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 B.日喀则高楼层比低楼层居民震感明显
C.日喀则市与拉萨市震级不同 D.日喀则市与拉萨市烈度相同.
【答案】11.A 12.D 13.B
【解析】11.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由题干可知,震源深度10千米,结合图示可知,此次地震震源位于莫霍面之上,属于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①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其厚度与海拔高低成正比,一般来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故AB错误。自上向下,横波经过莫霍面时速度加快,经过古登堡面时消失,故C错误。②圈层为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个软流层,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D正确。故选D。
13.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对应的地表破坏最严重的地点叫震中,所以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中,不是震源,故A错误。地震发生时,一般高楼层比低楼层居民震感明显,故B正确。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所以日喀则市与拉萨市震级相同,故C错误。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为烈度,不同地区烈度不同,所以日喀则市与拉萨市烈度不同,故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壳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2019秋·安徽六安·高一六安一中校考阶段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有关①-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属于内部圈层 B.③④属于外部圈层
C.②圈层密度最大 D.③圈层物质在不断循环更新
15.不列关于生物圈与水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的水97%以上是陆地淡水
B.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
C.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D.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极其特殊的圈层,它非常活跃
【答案】14.B 15.A
【解析】14.据图,①~④分别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①属于内部圈层,②③④属于外部圈层,B正确、A错误;①岩石圈的密度最大,②圈层为水圈,密度较小,但②圈层物质在不断循环更新,CD错误;故选B。
15.根据所学,陆地面积小,海洋面积大(71%) ,地球上的97%为海洋水,3%为淡水,且水圈的组成部分广泛,如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分布最广的物质,A说法错误,B说法正确,A符合题意、排除B;生物是地球上特殊和重要的圈层,最活跃,其分布在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的上层,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或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里,CD说法正确,排除CD;故选A。
【点睛】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分布于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水量还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2021春·河北唐山·高二曹妃甸一中校考阶段练习)P岛是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2010年春季,该岛的火山多次喷发,目前已进入火山喷发活跃期。读图完成下列题。
16.造成图中甲、乙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盛行风、地形
C.太阳辐射、洋流 D.洋流、地形
17.P岛多火山是由于其处于( )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地带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地带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地带
18.形成P岛岩石的物质来自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答案】16.D 17.B 18.B
【解析】16.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图中甲处等温线向北凸出,温度较高,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乙处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海拔高,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D正确,温度受纬度位置或太阳辐射影响,多与纬线平行,AC错误;盛行风主要通过影响洋流影响等温线变化,B错误。故选D。
17.本题考查板块运动。P位于冰岛,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地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冰岛处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即张裂地带,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火山活动一般被认为是由软流层中的岩浆喷出地表所致,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B正确,软流层不位于地壳、下地幔和地核,ACD错误。故选B。
【点睛】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关系:碰撞挤压或分离张裂。板块的边界,地壳不稳定,常形成火山、地震。
(2022秋·云南曲靖·高一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2021年8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山西省阳泉市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的化石,该化石是在我国首次发现,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瓣齿鲨的生态复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瓣齿鲨生存的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脊椎动物时代 B.裸子植物繁荣 C.被子植物大发展 D.重要的成煤期
20.化石位于的地球圈层及其特征是( )
A.地壳连续但不规则 B.岩石圈物质状态以固态为主 C.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D.生物圈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答案】19.D 20.B
【解析】19.由材料“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的化石”可知,瓣齿鲨主要生活在石炭纪至二叠纪时期,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D正确;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新生代被子植物高度繁盛,ABC错误。故选D。
20.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故化石位于岩石圈,岩石圈物质状态以固态为主,B正确;地壳厚薄不一,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A错误;软流层形成不了化石,C错误;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地球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地核,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从外向内分别叫做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都是由比较硬的岩石构成的,又叫岩石圈。
二、综合题
21.(2022秋·天津西青·高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图1和图2,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1,完成图2的中的内容。
A B C D E F ① 界面② 界面
(2)甲为 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该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 和 的顶部,合称 圈。
【答案】(1)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 古登堡
(2) 软流 岩浆 地壳 上地幔 岩石
【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圈层为材料,涉及地球圈层的分布及特点等相关知识,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由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成分的同心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地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A大气圈、B生物圈和C水圈;内部圈层包括D地壳、E地幔和F地核,其中莫霍界面指划分地壳与地幔的界面,古登堡界面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2)根据所学知识,甲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该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合称岩石圈。
22.(2023春·云南大理·高一校考阶段练习)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中,地球的特有圈层是 ,它位于 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 顶部。
(2)图中④是 面;古登堡界面以下横、纵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
(3)据图说说地壳的分布规律。
【答案】(1) 生物圈 大气圈 岩石圈
(2) 莫霍 横波消失,纵波减小
(3)是一个连续圈层;厚度不均,陆地厚,大洋薄。
【分析】大题以岩石圈部分构造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其中地球的特有圈层是生物圈,它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顶部。
(2)④是②和③分界,②是大洋地壳,③是地壳的下一层即地幔,④是莫霍界面。
(3)读图可知,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厚度不均,陆地厚,大洋薄。
23.(2023春·福建福州·高一闽侯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09月0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成都、绵阳等地震感强烈。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况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2022年1月,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到达30千米高空,形成气溶胶层,对局部气温造成一定的影响
(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地震波,图中甲波表示 波(选填纵或横)。地震预警装置就是利用纵波和横波速度差,图中 波(选填甲或乙)先到达地面。图例中两个不连续界面名称分别为:A 界面,B 界面。
(2)到地震灾区的救援人员所携带的北斗用户机是一种 设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评估本次地震造成的房屋受损情况,需要用到 图层信息,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 功能(单项选择,填写正确序号)
①信息接收②卫星星座系统③住宅④道路⑤导航⑥空间查询与分析
(3)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于图中 属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
(4)震前准备是个人和家庭开展地震自救最为重要的一环。震前准备应包括什么
(5)火山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会使得局部地区的昼夜温差 (变大或变小);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火山灰导致气温发生该变化的原因 。
【答案】(1) 地壳 横 乙 莫霍 古登堡
(2) ① ③ ⑥
(3) 软流层 地幔
(4)地震前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5) 变小 大气中弥漫着大量火山灰,白天削弱太阳辐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气温较低;夜晚保温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多,夜晚气温较高。
【分析】本题以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况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为背景,涉及地球内部圈层及其运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地震波,图中外核的上界为古登堡界面,横波会消失,纵波速度减慢,所以甲波表示横波,乙波表示纵波。地震预警装置就是利用纵波和横波速度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横波速度慢于纵波,故图中乙波先到达地面。大陆部分地壳平均厚度39-41km,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干米,故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之中,图示软流层位于地壳以下,属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幔层,从上地幔的顶部直至地表都有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图例中两个不连续界面,地震波经过A界面时,两种波波速都增加,为莫霍界面,经过B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减慢,为古登堡界面。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地震灾区的救援人员所携带的北斗用户机是一种信息接收设备,可以方便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评估本次地震造成的房屋受损情况,需要用到住宅图层信息,了解街道则用到道路图层,从而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地幔,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4)地震后可能会受伤,要准备应急救援包。经常练习地震发生后撤离,掌握逃生技巧。参加有关地震的培训,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树立防震意识;对周围环境熟悉,以免地震发生后迅速沿着路线撤离。熟悉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分布。
(5)火山喷发,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遮天蔽日的火山灰,阻挡了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天空变成阴天,大幅度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白天气温不会很高;晚上,火山灰形成的大气厚度大,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从而使周边地区昼夜温差减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地球的圈层结构(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秋·云南楚雄·高一校考阶段练习)2018年6月3日,“地壳一号”钻机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完成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钻井深度701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实施万米大陆钻探计划专用装备和相关技术的国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科学钻探工程可以研究松辽盆地的( )
①内部圈层结构②油气资源分布③气候演化历史④原始鱼类灭绝的原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2.此次钻井发现每往下钻进100米,地下温度会升高3℃至4℃,其热量属于( )
A.太阳能 B.重力能 C.生物能 D.地热能
(2023春·湖南邵阳·高一统考阶段练习)2022年12月4日,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岛省赛梅鲁火山喷发,喷出的火山灰柱高达1.5km,喷出物不断向东南方向飘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本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 )
A.地幔 B.地壳 C.岩石圈 D.地核
4.火山灰弥漫在空中,会导致该地区( )
A.太阳辐射增强 B.白天气温升高 C.昼夜温差增大 D.大气削弱作用增强
(2018秋·北京海淀·高一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火山喷发时,其岩浆可能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6.图中( )
A.①②圈层组合构成岩石圈 B.③④圈层分界为古登堡界面
C.③层纵波无法穿过 D.④圈层的厚度陆地大于海洋
(2018秋·浙江嘉兴·高一桐乡市茅盾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017年11月21日至27日,印尼巴厘岛阿贡火山持续猛烈喷发,大量灰黑色火山灰最高上升到8000米高空,岩浆涌出地表。图为巴厘岛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岩浆来源的地球圈层和此次火山灰喷发到的大气层分别是( )
A.地壳、对流层 B.软流层、平流层 C.岩石圈、平流层 D.上地幔、对流层
8.该地区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生长边界 D.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2022秋·云南红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读“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图示圈层的正确说法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相互制约 B.②圈层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
C.③圈层是地球生命保护伞 D.③圈层是地球特有的圈层
10.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2022秋·云南红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2019年1月20日22时28分在西藏日喀则市(30.1°N,87.8°E)发生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日喀则市区约141千米,市区有明显震感。下图示意青岛一日喀则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西藏日喀则市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12.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厚度与距海远近成正比 B.地形起伏与①圈层厚度大致呈负相关
C.横波经过莫霍面时突然消失 D.岩浆主要发源于②圈层上部
13.关于本次地震,叙述正确的( )
A.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 B.日喀则高楼层比低楼层居民震感明显
C.日喀则市与拉萨市震级不同 D.日喀则市与拉萨市烈度相同.
(2019秋·安徽六安·高一六安一中校考阶段练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有关①-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属于内部圈层 B.③④属于外部圈层
C.②圈层密度最大 D.③圈层物质在不断循环更新
15.不列关于生物圈与水圈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的水97%以上是陆地淡水
B.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物质
C.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D.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极其特殊的圈层,它非常活跃
(2021春·河北唐山·高二曹妃甸一中校考阶段练习)P岛是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2010年春季,该岛的火山多次喷发,目前已进入火山喷发活跃期。读图完成下列题。
16.造成图中甲、乙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盛行风、地形
C.太阳辐射、洋流 D.洋流、地形
17.P岛多火山是由于其处于( )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地带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地带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地带
18.形成P岛岩石的物质来自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022秋·云南曲靖·高一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2021年8月26日,我国科研人员在山西省阳泉市发现2.9亿年前史前巨鲨--瓣齿鲨的化石,该化石是在我国首次发现,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下图为瓣齿鲨的生态复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瓣齿鲨生存的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脊椎动物时代 B.裸子植物繁荣 C.被子植物大发展 D.重要的成煤期
20.化石位于的地球圈层及其特征是( )
A.地壳连续但不规则 B.岩石圈物质状态以固态为主 C.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D.生物圈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二、综合题
21.(2022秋·天津西青·高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读图1和图2,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1,完成图2的中的内容。
A B C D E F ① 界面② 界面
(2)甲为 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 的主要发源地。该层以上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 和 的顶部,合称 圈。
22.(2023春·云南大理·高一校考阶段练习)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中,地球的特有圈层是 ,它位于 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 顶部。
(2)图中④是 面;古登堡界面以下横、纵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 。
(3)据图说说地壳的分布规律。
23.(2023春·福建福州·高一闽侯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09月0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成都、绵阳等地震感强烈。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况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2022年1月,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到达30千米高空,形成气溶胶层,对局部气温造成一定的影响
(1)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地震波,图中甲波表示 波(选填纵或横)。地震预警装置就是利用纵波和横波速度差,图中 波(选填甲或乙)先到达地面。图例中两个不连续界面名称分别为:A 界面,B 界面。
(2)到地震灾区的救援人员所携带的北斗用户机是一种 设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评估本次地震造成的房屋受损情况,需要用到 图层信息,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 功能(单项选择,填写正确序号)
①信息接收②卫星星座系统③住宅④道路⑤导航⑥空间查询与分析
(3)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于图中 属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
(4)震前准备是个人和家庭开展地震自救最为重要的一环。震前准备应包括什么
(5)火山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和气体会使得局部地区的昼夜温差 (变大或变小);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火山灰导致气温发生该变化的原因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