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古诗词鉴赏方略
了解作者,考察背景
寻找意象,体会意境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紧扣题目,把握内容
古诗词鉴赏方略之一:
了解作者,考察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杰出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伟大的诗人、词人,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也是著名的书画家,是“宋四家”之一(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fú) )。他的诗文,尤其是词,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开一代豪放词风,对当时和后人的影响很大。
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此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宋神宗元丰
五年(1082),时年47岁。这时他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已两年,这次被贬是因“乌台诗案”而起。
元丰二年(1078)苏轼因写过讽喻新法的诗,
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政治上遭受打击,
思想苦闷,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写下了
《赤壁赋》《后赤壁赋》和此词。
背景简介:
古诗词鉴赏方略之二: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guān qiáng lǔ
纶 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
lèi
还酹江月。
古诗词鉴赏方略之三:
从题目入手,了解内容
解题
念奴娇,是词牌名,它规定词的格律、字数。与词的内容无关。
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
与词的内容有关。这首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后,游览赤壁怀想古人所作。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写景 抒情
(词牌)
(题目)
寻找意象,体会意境
古诗词鉴赏方略之四:
思考:上阕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创设出怎样的意境?
赏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激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这几句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穿”,形容山崖高耸入云,“雪”写出白色浪花的壮美,这几句绘形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串大意
析手法
明情感
“大江东去”——写出大江浩浩汤汤之气势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写出江水汹涌,波涛澎湃之势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的浩大
穿:
山崖
陡峭
高峻
拍:
卷:
波涛力度
之大
波涛气势之大
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豪
迈
奔
放
字词
乱
穿
惊
拍
卷
雪
特点
险怪
高峭
汹涌
水石相击
狂澜奔腾
水色纯白
角度
形
色
声
形
修辞
夸张
比拟
比喻
基调
赤壁壮美如画
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画” 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古诗词鉴赏方略之五:
分析形象,把握情感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本词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句,“江山如画” 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写人,这一声慨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刘备
关羽
张飞
曹操
张飞
一时多少豪杰。
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那么苏轼眼中的周瑜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品 析 鉴 赏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
镇定自若
装束儒雅
风度翩翩
?
作用:
(1)借小乔初嫁的事实,表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
(2)以美女衬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
(3)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之嫂,所以周瑜外托君臣之义,内有姻亲之情,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合作探究: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34岁
幸福美满
风流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春风得意
47岁
屡遭不幸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成
苦涩失意
周瑜 苏轼
年龄
生活
外貌
职位
成就
人生
仕
途
坎
坷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对英雄豪杰立下盖世伟绩的仰慕和向往,抒发自己政治失意和视图坎坷的深沉慨叹。
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自己也能像周瑜一样能为国家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达观,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除只好寄情山水,你认为呢?
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我安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和一种超脱旷达的情怀。
练习:
1、对全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看,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清丽自然。
D
2、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确切的一句是( )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生悲。
B、词人嘲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早生华发”,不如举杯对月,了此一生。
C、“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的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D、这几句显示词人遭受压抑而旷达乐观的情怀。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