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含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4 08:4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下册《谏逐客书》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缪公(liào) 蹇叔(jiǎn) 西戎(rónɡ) 殷盛(yīn)
B.膏腴(yú) 范雎(suí) 灵鼍(tuó) 如晤(wù)
C.叩缶(fǒu) 黔首(qián) 赍粮(jī) 恸哭(tònɡ)
D.商鞅(yānɡ) 连横(hénɡ) 搏髀(bì) 双栖(xī)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
B.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 搏:拍打
C.至今治强 治:治理
D.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就:成就
3.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送给
B.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举:攻克
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择:选择,选取
D.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汝初闻言而怒
B.①今逐客以资敌国 ②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C.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②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②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③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拒绝
④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赏赐
⑤使之肖我 肖:像
⑥吾亦望其言是 望:期望,希望
⑦当尽吾意为幸 幸:幸事
⑧更恐不胜悲 更:更加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⑧ D.③⑥⑦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将而攻齐,大破之 此魏国之宝也
B.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以拒秦、韩
C.卒母闻而哭之 而害吴起
D.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乃使令尹尽诛射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B.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C.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9.关于下面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二、论述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司马迁玩古往今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于股掌之上,秤他们的斤两,论他们的货色,一言而九鼎,盖棺而论定。《李斯列传》写李斯,写这千古一相,一开篇,即墨毫轻扫,如灶妇扫尘,李斯就入了另册,成了鼠类,在历史的长廊中,画定了他贼眉鼠眼的形象。在先秦,有著作有学问而在一般场合不被人以“子”相称的,只有商鞅和李斯。这好像不仅因为他们是官僚,那齐国国相其貌不扬的晏婴,不也称“晏子”么?连苏秦、张仪这样的人也偶有称他们为苏子、张子的。“子”是尊称,必须兼具道德才干两方面的优长才行。
李斯做出了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大事,但他自己却一直没能大起来。他好像永远是上蔡小吏,永远摆不脱那种小人物小人格的心态。小气小器小心翼翼,永远蜕不出那种委琐细屑,患得患失,首鼠两端。他既不及商鞅的一意孤行一往无前,更不及后来王安石的坦荡磊落忘怀得失。是的,他受控于他皮袍下的那个“小”字。他绝顶聪明,但心智有限,德不胜才。我这里讲的“德”,不光指“道德伦理”之“德”,更是指一个人的定性,一个人面对世界时的那种自大自信,超然豁然,那种把握自己,不被世界左右的定性,在诱惑或在压力面前保全正常理智,不被其淹没或误导的心力。在这一点上,李斯显然有些弱不禁风。
李斯一生孜孜矻矻,机关算尽,他好像总是皱着眉头,心事重重。他是一个典型的以聪明处世的人。就处世而言,最高境界是以赤子之心待人接物,超越利己利他;其次是以正常理性处世,摒弃大费周章的一切人生戒律和道德教条;再次就如芸芸众生,随自己的喜怒哀乐待人接物,不求活得高尚,只求活得真实,不求有理有据,只求随性适意。而最差也最危险的处世方式就是以一己之聪明来对付万千世相及其不可穷尽的变化。人之聪明有限,而世途之险暗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但李斯仍有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是一个鼠,但却似乎并不全是“鼠目寸光”,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富有远见的大政治家。他两次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其中第一次他所顶住的还是来自他上司——丞相王绾的压力,其时的李斯还只是一个廷尉。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三代递代,及更早的黄帝杀蚩尤,炎黄大战,乃氏族部落战争。周代立国,广封天下诸侯,在最初分封的诸侯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君道》)以一家血脉涵盖天下,一举消除了氏族战争的隐患。而周王朝的灭亡,则又是由于诸侯兼并。秦立郡县后,于秦,则是“有叛人而无叛吏”;于汉,则是“有叛国而无叛郡”;于唐,则是“有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封建论》):李斯之功大哉!
如果李斯不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他也不会成功。当他在荀子那里学“帝王之术”时,他就在做“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他对学问本身的兴趣远在韩非之下:当韩非在思辩的玄想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李斯却是一边听荀老师讲课,一边是心有旁骛,很像是孟子指责过的那种不专心,“一心以为鸿之将至”——不,一心想着自己将如鸿鹄,志向远大,羽翼已就,一飞冲天。他的眼角不时地扫向书室之外,窥测方向,以求一逞。他匣中的宝剑时时作鸣,要扬眉出鞘。在纷争的七国之中,他也早瞅准了远在西北的秦,那是一颗杲杲跃起的天狼星,将要吞食崤山以东死到临头还吵吵嚷嚷、睚眦相向的六国昏蛋。那里有能让李斯由厕中鼠变为仓中鼠的鼻如黄蜂,胸如鸷鸟,声如豺狼,眼睛细长,吓跑了大梁人尉缭却让李斯心向往之的秦王嬴政。
——摘编自鲍鹏山《李斯:斯人斯鼠》
材料二:
崇拜李斯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说:陷害毒杀韩非是李斯一生中的污点,但是,瑕不掩瑜,李斯仍然不愧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伟大人物的胸怀与抱负吧。李斯学成后辞别自己的老师荀子,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困穷。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对人最大的辱骂就是卑贱,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穷困。处在卑贱的地位,生活在穷困之中,而批评社会,鄙夷利益,这不是作士人的心胸。)这一段是李斯对自己人生志向的总结,他的人生动力就是追求高贵的地位、奢华的享受。
秦始皇死前写信给公子扶苏,要他把兵权交给大将蒙恬,并让扶苏前来丧葬,继承大统。但是,赵高向李斯陈说了厉害,告诉他:扶苏、蒙恬一旦得志,你就没戏啦。于是,他与赵高一起封锁秦始皇的死讯,伪造遗诏,谋害扶苏、蒙恬,扶持二世胡亥当上了皇帝。这是秦朝灭亡的开始,而李斯作为丞相,在其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假如李斯在这个风口浪尖上选择坚定地站在扶苏一边,历史又将呈现怎样的风景,李斯的人生走向又将如何,殊难预料。
赵高、李斯纵容胡亥骄奢淫逸、压榨百姓、迫害大臣,导致普天下人对他们怨愤不已,六国旧族与陈胜、吴广纷纷起义,逼近首都咸阳。二世质问李斯,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爵禄地位,运用超人的辩才,教导胡亥:作皇帝不能为天下服务,而要让天下为你服务。为人服务的人是下贱人,被人服务的人才是尊贵的人。怎样才能让天下人都为你服务呢?你要对所有人严加监视,用酷刑惩罚他们。他举了一个例子。把灰土洒在道路上本来是很小的过错,但是商鞅对这个人施了残酷的肉刑。百姓看见这样小的过错都要受到那样残酷的刑法,因此就会俯首帖耳为你服务了。听了李斯的劝告,胡亥变本加厉,把对人民敲诈勒索多的官吏称之为“明”,把使用酷刑杀人多的官吏称之为“忠”。朝野怨声载道,义军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这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李斯的智慧仅仅为了保证自己飞黄腾达,而秦朝的江山天下不是他真正关心的。
——摘编自《从李斯的人格看百年来国人的观念》
材料三: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和齐国国相晏婴被称为晏子类似,兼具道德才干两方面优长的苏秦、张仪也常被称为苏子、张子。
B.李斯受控于他皮袍下的那个“小”字,“皮袍”借代高官厚禄,与“布衣”相对,随着李斯地位的渐次高升,他的“小”更加鲜明地显现出来。
C.李斯以一己之聪明来对付万千世相及其不可穷尽的变化,以有限应付无限,这种处世方式是最差最危险的。
D.材料一中关于秦王嬴政的外貌描写意在表明嬴政具识人慧眼,有雄才大略,能纵横捭阖。秦王嬴政的这些特质如磁石般吸引着渴望功成名就的李斯。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富有远见,受到一些中国知识分子的崇拜,他力排众议,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从体制上彻底解决了地方利益集团威胁中央的问题。
B.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向秦王表示忠心,可实际上,他的忠心之语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巧伪之言,他的实际行为与此并不吻合。
C.贾谊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秦二世胡亥“仁义不施”,与时任丞相李斯德不配位、纵容教唆有很大关系。
D.李斯的悲剧既是性格悲剧,又是社会悲剧。在当时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下,类似于李斯的悲剧难以避免。
12.下列理论最接近李斯政治主张的一项是( )
A.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B.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由诸侯出。
13.材料一和材料二评述李斯的人生,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举例说明。
14.钱理群教授说,中国的某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认知,概括李斯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哪些共同之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口:“嗟乎!吾闻之荀卿日‘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韫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韫辌车中可诸奏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尊称。
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
C.崩:古代指帝王或帝后去世。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
D.太子:我国封建时代,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的称谓,有时也用“东宫”来指称太子。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
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夷等,他都出了力。
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献物,祝他长寿,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归宿在何方。
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密,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
(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19.正反对比手法是《谏逐客书》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请仿照此文正反对比说理的方法,自定立意,写一个说理的片段,250字左右。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咸阳怀古
(唐)韦庄
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
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
李斯不向仓中悟①,徐福应无物外游②。
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
【注】①仓中悟:战国时李斯见米仓之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条件远甚厕中鼠,于是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跟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李斯佐嬴政创建秦王朝。②物外游:指秦朝徐福受始皇派遣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一去不返之事。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万古愁”点题,将作者的心绪与旷远的时空交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用李斯和徐福的典故旨在强调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正是钻研权术和好大喜功。
C.尾联用哀怨的歌吟和荒凉的遗迹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氛围,以景结情,呼应首联。
D.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全诗借古伤今,写出大唐王朝末世悲凉,有黍离之悲。
21.赏析本诗颔联的艺术效果。
五、情景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太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
六、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小篆应该说是战国时秦国的官方书体,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主导对全国的文字进行了一次规范化,在秦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文字系统,( )。这种成熟是我们中华文化赖以传承的基础,所以小篆的文化意义。我们今人习篆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已经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她具有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意义,虽然汉民族的政权几经易手,但汉民族的士大夫们总会不时地拉起复古的旗帜,对篆书进行,从而聚集民族之魂。
秦小篆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强力推行的书体,历史文化的自不在话下,但于艺术角度而言,则如后世的馆阁体与现在的印刷体,形式的绝对统一,抹杀了个性,也就抹杀了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能力,故篆书这门书法艺术于小篆后即可谓是进入了一个漫漫长夜。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言简意赅 不可低估 正本清源 汗马功劳
B.删繁就简 不计其数 拨乱反正 汗马功劳
C.删繁就简 不可低估 正本清源 丰功伟绩
D.言简意赅 不计其数 拨乱反正 丰功伟绩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今人习篆不仅在于篆书已经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且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B.我们今人习篆其意义不仅在于篆书已经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而且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C.我们今人习篆其意义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在于篆书已经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D.我们今人习篆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篆书已经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
2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文字系统的成熟与稳定,沿用至今可以想见
B.沿用至今,可以想见其文字系统之成熟与稳定
C.沿用至今,文字系统的成熟与稳定可以想见
D.其成熟与稳定的文字系统,沿用至今可以想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在中国古代它又被称为尺素、尺牍、尺翰、双鲤、鸿雁等。
书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这种最古老的称谓,从春秋一直沿用到今天;“信”,则指送信的人,而并非是信件信函的意思。
从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开始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军事信息。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书信在明代达到了鼎盛。明代思想文化日趋活跃,社会各阶层交流广泛而频繁,遂产生了大量的信函书牍。这些信函书牍,既有关照时局政务、针砭世相百态的淋漓之笔,又有言说文化、论说艺事、状摹自然、抒发心绪的性灵之作,所触及的对象极为宏富。文学家兼史学家王世贞、戏曲家兼书画家屠隆、散文家归有光等人,都是文风殊绝、各擅其长的尺牍大家。
26.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几个较短的语句,请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八、材料作文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善言”是为人处世灵巧的智慧。李斯善言,让秦王废除了逐客之令,恢复了自己的官职;烛之武善言,劝退了秦师,保全了郑国……
“敢言”是远见卓识非凡的勇敢。魏征敢言,助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王安石敢言,向保守派表明了自己改革的决心……
班级拟举行主题班会,围绕“善言”与“敢言”展开讨论。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缪公(liào)”中的“缪(liào)”读音错误,应该读为“缪(mù)”。
B.“范雎(suí)”中的“雎(suí)”读音错误,应该读为“雎(jū)”。
D.“双栖(xī)”中的“栖(xī)”读音错误,应该读为“栖(qī)”。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治:社会安定。句子翻译为:到今天秦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意思是“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择”同“释”,舍弃。
故选C。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假设;
B.两个“以”表目的;
C.两个“乎”都相当于“于”;
D.两个“乃”都是“竟然”的意思。
故选A。
5.C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第二个“而”,连词,表顺承。
B项,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以”,介词,用。
C项,两个“所以”都指“用来……”。
D项,第一个“乃”,副词,竟然;第二个“乃”,副词,于是。
故选C。
6.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②解释有误。“说”通“悦”,喜欢。④解释有误。赍:送给,付与。⑧解释有误。更:又。
故选C。
7.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的能力。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解答时,需要在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A项,代词,代齐国/助词,的;
B项,因为/目的连词,来;
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项,都是副词,就。
故选D。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焉”有时作为代词,有时作为兼词。
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项,都为连词,表目的,来。
B项,都为介词,相当于“于”。
C项,都为副词,竟然。
D项,①连词,表转折,译为“却”。②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故选D。
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四位国君,都是凭借任用客卿而获得成功的。由此看来,客卿们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 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由此观之”句意完整,“客何负于秦”中的“客”作句子的主语,“客”前断开,排除AB;
“却客而不内”与“疏士而不用”是对称结构,中间要断开,排除 C。
故选D。
10.C 11.A 12.B 13.①比喻论证,例:李斯就入了另册,成了鼠类。
②对比论证,例:他既不及商鞅的一意孤行一往无前,更不及后来王安石的坦荡磊落忘怀得失。
③事例(举例)论证,如,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
④引言论证,例:于秦,则是“有叛人而无叛吏”;于汉,则是“有叛国而无叛郡”;于唐,则是“有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封建论》)
⑤假设论证,例:假如李斯在这个风口浪尖上选择坚定地站在扶苏一边,历史又将呈现怎样的风景,李斯的人生走向又将如何,殊难预料。 14.①“小器小人格”“人生的动力是追求高贵、地位、奢华、享受”,做事的动机源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崇高的信仰,没有救世济民的责任感。
②熟悉官场规则,擅长政治表演,会抓住向上爬的机会。
③智商高,有专长。(有名师教授或名校毕业之类的光环)
④一旦掌握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对公众利益危害大。
⑤有才无德,守不住底线,往往成为自己人生的掘墓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兼具道德才干两方面优长的苏秦、张仪也常被称为苏子、张子”错误,曲解文意。文中为“偶有称”,另张苏二人并不具道德优长。
B.“随着李斯地位的渐次高升,他的‘小’更加鲜明地显现出来”错误,曲解文意,于文无据。李斯的“小”在他做上蔡小吏和辞别荀子时就已鲜明显现,“更加”于文无据
D.“关于秦王嬴政的外貌描写意在表明嬴政具识人慧眼,有雄才大略,能纵横捭阖”错误,分析错误。应该是表明他阴险毒辣、刻薄寡恩、残忍好杀等。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从体制上彻底解决了地方利益集团威胁中央的问题”错误,于文无据。原文是“秦立郡县后,……李斯之功大哉”,从体制上彻底解决了地方利益集团威胁中央的问题的说法,文中未提及,也不符合史实。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语出《道德经》,为道家政治主张,不符合题意;
B.语出韩非的《五蠹》,为法家政治主张,符合题意;
C.语出《荀子》,为儒家政治主张,不符合题意;
D.语出《论语》,为儒家政治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李斯就入了另册,成了鼠类,在历史的长廊中,画定了他贼眉鼠眼的形象”,将李斯比作老鼠,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刻画了其贼眉鼠眼的形象。
材料一“他好像永远是上蔡小吏,永远摆不脱那种小人物小人格的心态。……他既不及商鞅的一意孤行一往无前,更不及后来王安石的坦荡磊落忘怀得失”,将李斯与商鞅、王安石加以对比,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李斯心智有限,德不胜才。
材料一“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富有远见的大政治家。他两次力排众议,顶住压力,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李斯顶住压力,反对分封而倡立郡县,运用事例(举例)论证的手法说明他政治上的富有远见。
材料一“于秦,则是‘有叛人而无叛吏’;于汉,则是‘有叛国而无叛郡’;于唐,则是‘有叛将而无叛州’(柳宗元《封建论》):李斯之功大哉!”,运用引言论证的手法说明他倡立郡县的功劳之大。
材料二“假如李斯在这个风口浪尖上选择坚定地站在扶苏一边,历史又将呈现怎样的风景,李斯的人生走向又将如何,殊难预料”,运用假设论证的手法表明其历史选择对其人生的影响。
1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精致利己主义者,往往毕业于中国的某些大学,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一“他好像永远是上蔡小吏,永远摆不脱那种小人物小人格的心态”“他受控于他皮袍下的那个‘小’字。他绝顶聪明,但心智有限,德不胜才”“他的人生动力就是追求高贵的地位、奢华的享受”“李斯的智慧仅仅为了保证自己飞黄腾达,而秦朝的江山天下不是他真正关心的”,李斯永远摆不脱那种小人物小人格的心态,不真正关心秦朝江山,德不胜才。可见,他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共同之处体现在:“小器小人格”“人生的动力是追求高贵、地位、奢华、享受”,做事的动机源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崇高的信仰,没有救世济民的责任感。
材料二“但是,赵高向李斯陈说了厉害,……他与赵高一起封锁秦始皇的死讯,伪造遗诏,谋害扶苏、蒙恬,扶持二世胡亥当上了皇帝”,李斯与赵高伪造遗诏,扶持二世胡亥当上了皇帝,可见,他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共同之处体现在:熟悉官场规则,擅长政治表演,会抓住向上爬的机会。
材料二“李斯学成后辞别自己的老师荀子”“二世质问李斯,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爵禄地位,运用超人的辩才,教导胡亥”,可见,李斯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共同之处体现在:智商高,有专长。(有名师教授或名校毕业之类的光环)
参考译文:
材料三
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绑出牢门时,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15.D 16.C 17.C 18.(1)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排斥他的言辞,就上书给始皇。
(2)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低下,竟然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 19.(示例)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而有的人则缺少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哪怕人家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也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子”。这样的人,典型的“小鸡肚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一年七月,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参加丧礼,然后(将我)下葬。”诏书已经封好,还没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
“始皇帝”至的地方是“沙丘”,故在“沙丘”后要断开,排除AC。
“病甚”“令赵高”的主语都是秦始皇,其前应断开,“公子扶苏”是同位语,所以“公子扶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曰”是句中停顿,其后是说话内容,故“曰”字后要停顿,排除AB。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错误,诸侯去世称“薨”,大夫去世应称“卒”。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摆酒宴”张冠李戴,从原文“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可知:是李斯在家中摆酒宴,百官向李斯敬酒献物,祝他长寿,而不是李由。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谬”,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谬”,即认为是错误的;“绌”,动词,这里译为“排斥”;“乃”,于是,就。
(2)“夫”,发语词;“布衣”“黔首”,平民百姓的意思;“闾巷”,乡里;“驽下”,驽钝且低下,指才能不足,句中是李斯的谦辞;“擢”,提拔。
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依据课本《谏逐客书》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如《谏逐客书》第一段用四君用客与现在的“却客不内”作对比,第一段中四君用客与第二段中秦王的轻客作对比,第二段中用秦王的重物与轻人作对比,都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从历史中寻找类似的事件,比如:唐代的李世民对人才的延揽,广开言路,吸纳他人的意见,得到众臣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谏逐客书》“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可知,秦国之所以能强大是因为听取客卿好的建议,假如没有听取他人好的意见,秦国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反面的案例可以从历史中寻找,也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比如: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后来病发身亡。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建议,一意孤行,发动对郑国的战争,结果打草惊蛇,攻打郑国不成,反被晋军所败。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生活中对他人缺少宽容之心的人,以及他们的过度反应等;对别人的过错不依不饶、心胸狭窄的人的表现;喜欢抓人小辫子的人,待人刻薄的人等之类的性格特征都可以作为反面的例证来阐述观点。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
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摆酒宴,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歌颂秦始皇的威力和功德。齐人淳于越进谏说:“现在陛下您统一了天下,然而您的子弟还是平民,如果突然有田常、六卿那样的祸患,在朝中没有辅佐之臣,怎么相救呢?事情不效法远古而能长久的,我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啊。”始皇把他的意见交给丞相李斯处理。丞相认为他的说法是错误的,排斥他的言辞,就上书给始皇。说:“我请求下令,凡藏有《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言论文章的,一律清除。”秦始皇许可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言论文章来使百姓愚昧无知,使天下人不能再用古代的事来否定今天的现实。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是从始皇开始的。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视察各地,在外平定四夷。李斯都出了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都娶了秦国的公主,女儿们都嫁给秦国的公子。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摆酒宴,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献物,祝他长寿,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我听荀卿说过‘事情忌讳太过分了’。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里巷的百姓,皇帝不知道我才能低下,竟然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富贵到极点了。然而事物繁盛到极点以后则将衰萎,我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视出游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兼理掌管印信,发布命令等事,都随同前往。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皇上,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为将军。小儿子胡亥受宠爱,请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余的儿子都没跟随。
这一年七月,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下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到咸阳参加丧礼,然后(将我)下葬。”诏书已经封好,还没交给使者,始皇就去世了。诏书和印章都在赵高那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以及五六个受宠幸的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的群臣都没人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有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韫辌车里,百官奏事和进献食物还和过去一样,宦官就从辒辌车中(假托始皇的命令)批复各项上奏的事。
20.B 21.颔联“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似刘长卿“飞鸟不知陵谷变”情感充沛有力,烘托孤寂之氛围,故使其诗终不落俗套,而韵味深广,写景很到位,让人身临其境。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旨在强调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正是钻研权术和好大喜功”错误。借“李斯”“徐福”旧事成诗,写出了“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意蕴,更平添了诸多历史沧桑感。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效果的能力。
颔联“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似刘长卿“飞鸟不知陵谷变”之吟,又似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之叹,“不知”“空傍”二词牵人心肠,有言外之意。写山色不知秦朝宫苑早已废弃,水流声,兀自在汉宫旁流淌。借“山色”“水流”烘托モ“秦苑”“汉宫”的寂寥衰败,“不知”“空傍旁”感染力极强。用词朴素无华,情感充沛有力,诗人又极善营造悲凉之意境,烘托孤寂之氛围,故使其诗终不落俗套,而韵味深广。
2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庶,逐,窃。
23.C 24.C 25.B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删繁就简:去掉删除繁杂部分,使它趋于简明。根据前后文的“规范化”,指删除文字复杂的部分简单化,此处应该选“删繁就简”。
第二空,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可低估:不能小看。结合后文“我们今人习篆的意义”,意思是不能小看意义,此处应选“不可低估”。
第三空,正本清源:从根源上进行改革;拨乱反正: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扭转乱象,归于正道。前文并未涉及“乱象”等内容,故此处选用“正本清源”。
第四空,丰功伟绩:伟大的功劳和业绩。汗马功劳:原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后泛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多用于人。此处指秦小篆在历史文化上有极大的功劳,应用“丰功伟绩”。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处有两处语病。“不仅……而且……”之前缺少名词性主语,应将“我们今人习篆”改成“我们今人习篆的意义”。排除AD;“上升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的不是“我们今人习篆的意义”而是“篆书”,应在“已经上升”前面加上“在于篆书”,排除B。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沿用至今”是表象,“可以想见”是根据表象进行推测,“成熟与稳定”是结论并承接后文的“这种成熟”。
故选B。
26.这些既有关照时局政务、针砭世相百态的淋漓之笔,又有言说文化、论说艺事、状摹自然、抒发心绪的性灵之作的信函书牍所触及的对象极为宏富。 27.“书”指信件,是最古老的称谓,从春秋一直沿用到今天;“信”,则指送信的人,而并非信件信函的意思。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
短句改长句,可以先从几个句子中找准句子主干,再分析句子间的关系,把其它句子作为修饰成分添加进主干句。
如本题可以提出句子主干:这些信函书牍所触及的对象极为宏富。
“既有关照时局政务、针砭世相百态的淋漓之笔,又有言说文化、论说艺事、状摹自然、抒发心绪的性灵之作”作为“信函书牍”的定语,最后改写为:这些既有关照时局政务、针砭世相百态的淋漓之笔,又有言说文化、论说艺事、状摹自然、抒发心绪的性灵之作的信函书牍所触及的对象极为宏富。
2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书’指信件这种最古老的称谓”搭配不当,可以改为:“书”指信件,是最古老的称谓。
二是“而并非是信件信函的意思”中“非”就是“不是”的意思,原句赘余,可以删除“是”字。
28.例文:
勇敢发声,激昂青春
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勇敢发声,激昂青春”。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的确,语言是有力量的。良言善语不仅可以温暖人心,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惊人力量。诸葛亮以一人之辩,使司徒王朗撞死于马下,重于九鼎之宝;烛之武凭三寸之舌,救郑国于危亡之际,强于百万之师。
但我更钦佩“鲁迅们”的言语,言众人不敢之言,言他人之不察之言,如刀如剑,似枪胜炮,揭开“天灵”,启人心智。我坚定地以为,当代我辈之青年不仅要善言,更迫切地要敢言,正如鲁迅先生的慷慨之言,“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这样的语言更有开山破土之势,开天辟地之力。青年人当在敢言中激扬青春。
善言是为人处世灵巧的智慧,而敢言是远见卓识非凡的勇敢。回到山河动荡,风雨如晦的旧中国,若不是有人敢于站出来,直言旧社会的弊端,指出中国前进的方向,又何来群众的觉醒,民族的解放呢?也许有人会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今时早已不同于往日。果真如此?极致的喧哗是在掩盖空虚的本质。;娱乐至死的乌合之众,又何尝不需要勇敢的声音来唤醒呢?因而,敢于发声是时代交予我辈的难题。
我们青年最具青春朝气的力量。担起敢言重责,责无旁贷!正如领导人所言:“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我们青年有的是朝气,有的是活力。初生的牛犊为何要惧怕虎?朝气青年又何惧种种艰难险阻,种种流言蜚语?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敢言,谁又敢言?青年的敢言重责,责无旁贷!
但仅此而已吗?有了沸腾的热血,青年就能回答好时代的难题吗?那又和这嚣喧浮躁的世俗有何差别呢?
所谓敢言不是喧嚣的哗众取宠,也不是偏激的愤世嫉俗,而是无畏的远见卓识。你瞧,那些腹内空空的网红敢说吗?哗众取宠只成他人的笑柄;你看,那逃出国外的贪官敢说吗?罔顾事实只能被众人唾弃。而我们青年的敢言,应在真才实学之上,有思想,不惧难,合情理,谋远虑。如此青年,才算真正担起了敢言的时代重责。
在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成为文化传播主要渠道的今天,我辈青年要探索适应数字化传播体系,要敢于揭露和批驳那些容易混淆视听的不良声音,更要讲好中国故事、发表中国意见、传播中国精神。
最后,借鲁迅之言,愿我们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全都积极向上,愿我们的青年勇于发声,激昂青春。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材料引出了“善言”和“敢言”这两个概念。材料第一自然段由荀子关于“善言”的名言引出善言是美德,然后对“善言”进行解释。材料第二自然段由鲁迅先生关于中国青年要“敢言”引出,他认为青年人要“敢言”,“敢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珍视“善言”这一美德,体现的是“为人处世之智慧”和“人文情怀,审美情趣”;重视“敢言”,体现的则是“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以及“责任担当”等意识。
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根据材料可知,“善言”应多指运用表达的技术和艺术让语言表达文通字顺,以便让听者理解重视、使闻者或听取采纳,或心悦诚服。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就是善言,让齐王接受了他的意见。触龙说赵太后也是,触龙善言,赵太后才能够接受触龙的建议。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不费一兵一卒,则可退百万兵等等。
“敢言”应多指言者不为私利,不谋私欲,不趋炎附势,敢于秉持公心,说句公道话:言者有胆有谋不向声背实,敢于挑战权威,说句实话:言者深谋远虑,真才实学,敢于任事担当,说句警醒世人的话。无论什么时代都需要“敢言”者,就像《皇帝的新装》中小孩子说“他没有穿衣服”一样,很多人即使看到了不合理,看到了虚假也不愿意讲话,或者是讲真话。
写作任务中指出: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审题时一定要注意“更”字的涵义,说明两者都重要,都不可缺失,考生应比较两者的益处,体现权衡与思考,明确指出哪一种更重要。
写作时,文章首段可以写: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文章主体先写:敢言不可少,重点论述敢言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写善言更重要,重点论这样写善言可以沟通人际关系,让社会更和谐等。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1.敢言凸显赤胆忠诚。
2.善言凸显人生智慧。
3.“善言”如春风化雨。
4.择事进言,善莫大焉。
5.大胆言语,问心无愧。
6.“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