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与妻书》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能竟(jìnɡ)书 称(chēnɡ)心快意 眷(juàn)属 卿卿(qīnɡ)
B.几家能彀(ɡòu) 不可数(shù)计 如晤(wù) 一恸(tònɡ)
C.不能禁(jīn)失吾之悲 婉(wǎn)解 依依旁(pánɡ)汝 率(shuài)性
D.以此行之事语(yù)我 双栖(xī)使之 肖(xiào)我 相和(hè)
2.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意洞手书 B.不可数计
C.瓜分之日可以死 D.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作此书时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B.吾尝语曰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C.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竟日不出门
D.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冬之望日前后 适:正,恰逢
B.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第:仅,但
C.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抑:难道
D.使之肖我 肖:相像,类似
5.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瓜分之日可以死 B.渔人甚异之
C.汝幸而偶我 D.当尽吾意为幸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晤(见面) 察吾衷(内心) 抑汝能之乎(抑或)
B.语云(说) 吾至爱汝(极)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仅,但)
C.竟书(写完) 当哭相和也(应和) 使之肖我(相像,类似)
D.一恸(痛哭) 不能禁(禁止) 老吾老(敬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其勿悲
望请其指教
B.请以剑舞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C.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汝可以模拟得之
D.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外交部发言人: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
B.父亲季尧是著名学者,儿子季舜是新晋教授,朋友真诚赞美季氏父子说:“季氏伯仲,一门双杰,虎父无犬子!”
C.刘教授微笑着对好友说:“这次办理出国手续,您妥善安排,十分操劳,明天我将到府上拜谢,以表感激之情。”
D.小李大学毕业求职,在自荐信中写道:“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能力不逊于研究生,请领导任人唯贤,唯才是用。”
9.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春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春衫应为“青衫”。
B.望日:指月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指农历十六。而“朔日”指每月最后一天。
C.寸管:毛笔的代称。毛笔在历代都有不同的称呼。春秋战国,各国对毛笔的称呼都不同。吴国(今江苏)叫“不律”,燕国(今河北)叫“弗”。
D.九泉:指地下深处。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九”字,因为它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有“极限”之意。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也
B.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卒不忍独善其身
C.泪珠和笔墨齐下
当哭相和也
D.厅旁一室为吾与汝相栖之所也
助天下之人爱其所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到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成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见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删节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0期)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足见其拳拳爱子之心。
B.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但他也没有忘记心爱的妻子,这期间还写文章思念赞美妻子。
C.起义前夕的一天,林觉民彻夜未眠,在方巾上写下给父亲和妻子的信,并准备以此作为临上战场前与亲人的诀别之言。
D.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行文详略得当,感情饱满,并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文学性。
E.本文通过对林觉民革命经历及情感生活的描写,把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2.林觉民的“铁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3.传文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4.有人认为,林觉民明知“此举必败”,却义无反顾的投身光复的事业,是为天下人谋福;但也有人认为,他置父亲的期望于不顾,抛下妻儿,连家人都不能感受幸福,何谈天下!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 文
清朝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①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②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有删改)
【注】①踬踣:遭受挫折。②杌陧:(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B.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C.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D.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亥,即辛亥年,属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其中,“辛”为十天干之一,“亥”为十二地支之一。
B.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
C.史迁,即司马迁。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
1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四、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回忆初婚三四个月的时候,冬之望日前后,夜里的景色是“,”,花月掩映,两情依依,良辰美景人同在,诗情画意,温馨甜蜜。
(2)林觉民从日本归来,身负革命重任,本拟将实情告诉妻子,又考虑到妻子有孕在身,恐不胜其悲,“”,试图减轻压抑心底的难言之苦,永诀之痛。
(3)在《与妻书》中,林觉民用白居易同情琵琶女遭遇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妻子一往情深的句子是:“,。”
(4)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写道:“,。”这也就把自己对妻子的小爱放大为对世人得偿所愿的大爱。
(5)孟子“,”的古训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这也是林觉民别离爱妻,慷慨赴死的动力之一。
五、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生在政治清明的太平时代,他会是一个温情丈夫。然而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封建王朝末期,他却成了为天下人蹈死不顾的“铁血丈夫”——二十四岁就被残害,匆匆与爱妻及腹中孩子诀别,从此长眠异乡。他,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林觉民以 ① 的年纪英勇就义,与71位烈士一起埋骨于黄花岗。
13岁时,林觉民应父命参加童试,他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退出考场。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彻底摆脱科举。当时新学初兴,各种新思想、新学说 ② ,他阅读了《苏报》《警世钟》等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和推崇自由平等的学说。
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攻打两广总督署,与巡防营展开激烈巷战,林觉民受伤力竭被捕。24岁的他在堂上慷慨陈词,痛斥清廷,然后从容赴死。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同年11月9日,福州也打响辛亥革命福州光复之战。革命党人冲过当时闽江唯一进城的万寿桥,光复福州,验证了少年时代林觉民发出的那句 ③ 的誓言“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风雨飘摇的时代,那样的青年烈士又何止林觉民一人?他们抛却一切,一心想要换来民主和自由,哪怕身首异处也浇不灭心中革命的火苗。如今这美好的岁月,是曾经多少“林觉民”心里的愿景啊。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革命烈士的家书,有家国情怀,有缱绻情意,有静水流深,都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红岩》中“蓝胡子”的原型蓝蒂裕烈士,英勇就义前在一张烟盒纸上写下对5岁儿子的期望。一字一句,满怀革命必胜的豪情,也深藏感人至深的温情。“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①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赵一曼在字里行间,进露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儿子的歉疚与期望。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一封封沉甸甸的红色家书是战火纷飞年代的一首首生命赞歌。
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多万人。国家危亡之时,无数满怀热血的仁人志士,告别父母妻儿,②地走向战场,救百姓于水火、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着中华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他们把对家人的爱深埋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国家和人民。面对生离死别,面对流血牺牲,没有③的畏惧与退缩,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无比忠诚,因为他们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
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3.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商务部将2023年确定为“消费提振年”,继续稳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B.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成绩有目共睹。
C.稳定提升我国油料生产自给率,为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筑牢“压舱石”。
D.林觉民同志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生命。
24.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3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曾国藩
(2)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
以上材料对新时代的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称心如意”的“称”读chèn;
C.“依依旁汝”的“旁”读bànɡ;
D.“双栖使之”的“栖”读qī。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A项,名词作状语,译成“用手”。译文:林觉民亲自写的信。
B项,名词作状语,译成“用数字”。译文: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C项,名词作状语,译成“像切瓜一样”。译文: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
D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成“照顾,爱抚”。译文: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故选D。
3.B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结合语境进行翻译,加点词语必须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另外,还在于平常多读文言文,多积累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词。
A项,名词,信/动词,写信。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B项,名词作动词,告诉。用法相同,意义相同。
C项,动词,完毕/形容词,整,全。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D项,副词,最终/动词,完成,终结。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故选B。
4.C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
C项,“抑:难道”错,应为“抑或,或是”。译文:我能做得到吗?抑或你能做得到吗?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
5.B
【详解】例句与B项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C项,名词和动词,配偶,嫁。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常见活用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例句中: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句子意思: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
A项,瓜: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句子意思:列强如同切瓜一样地分割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
B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句子意思:渔夫认为十分奇异。
C项,偶:名词作动词,做配偶,嫁。句子意思:你有幸嫁了我。
D项,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尽。句子意思:应当使我的心意完全领会就好了。
故选B。
6.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
D项,“禁:禁止”错误,原句“不能禁失吾之悲”译为“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结合语境“禁”在此处应含义为“禁得住”。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7.B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
A项,其:副词,一定/其:代词,她们;
B项,两个“以”皆为介词,用;
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代作者的“情”;
D项,为:动词,作为/为:介词,替。
故选B。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 “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
A项,“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是口语,不符合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
B项,“伯仲”意为“弟兄排行的次序,比喻不相上下的人或事物”,使用错误。
D项,“请领导任人唯贤,唯才是用”不符合自荐情境,也包含以贤才自诩之意,显得不够谦虚。
故选C。
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而‘朔日’指每月最后一天”错误,“朔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故选B。
10.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卒”都是副词,均有“最后、最终”的意思。
A. “徒”,副词,意思是只是。/名词,意思是门徒。
C.“和”,连词,与现代汉语相同,表并列。/动词,是应和的意思。
D.“所”,名词,处所。/介词,与后面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故选B。
11.CE 12.①加入同盟会,不惜牺牲亲情,为革命积极奔走;②怀着杀身成仁的决心,参加广州起义;③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 13.①正面写出了传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②侧面烘托,敌人都为之折服,使传主形象更加高大丰满; ③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 14.观点一: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无私无畏,令人崇敬。
①林觉民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自然无法全面顾及自己的亲人;②林觉民一腔柔情,倾注到《禀父书》和《如妻书》中,光复的事业正是为了父亲和妻儿这样的全天下的人;③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这种献身精神,推动了反封建的进程,没有个体的牺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林觉民是为天下人谋福。
观点二:林觉民斗争方式值得商榷。
①林觉民才华横溢,心怀治国理想,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能改变斗争方式,应可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②林觉民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妻子对他一往情深,他执着事业却让亲人蒙受痛苦,的确令人叹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的老幼尚不能得到照顾,革命成功又如何;③面对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个体的牺牲只能让家人蒙受痛苦,对于整个的光复事业意义极其有限,只不过增加了一个伤亡数字罢了。
【解析】1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A项,“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林孝颖送子参加科举考试,并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错,“给儿子迎娶了满意的妻子”并非为了让林觉民能仕途腾达、光宗耀祖,且“满意”是婚后才感觉到的;
B项,“林觉民婚后两年便加入同盟会,并远赴日本寻找革命真理”错,加入同盟会是在去日本之后;
D项,“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错,没有“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故选CE。
12.本题考查结合人物形象探究主要人物行为的能力。答此类题型,首先精读文本,明确主要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然后结合文本相关区间,有条理性的进行整合,要点要鲜明,出处需典型。
依据原文第四段“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可知,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入了同盟会;依据原文第五段“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可知,他参加广州起义;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可知,他为革命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
此题分析尾段的作用,首先分析交代了什么内容,然后从内容上分析表现传主的什么品质。最后一段正面叙述了传主面对敌人的审讯大义凛然,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从容赴死的过程,刻画了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高大形象;再从主题的角度分析,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林觉民的崇敬、赞美、惋惜之情,使主题更鲜明;最后是艺术效果上,由文段中“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可知,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敌人的言行,使传主形象更加高大丰满,增强了传文的艺术感染力。
14.本题考查探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对作品做体验式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其次联系生活,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取向,明确观点。
观点一:林觉民为天下人谋福利,无私无畏,壮烈牺牲,鼓舞了后来的革命者,意义重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巨大凝聚力的来源。
理由:林觉民以天下为己任,牺牲了自我的幸福,为天下人谋福利,精神可贵。林觉民追求革命理想,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其勇敢的精神让人敬佩。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但林觉民这些烈士的精神,鼓舞了民众,为辛亥革命的最后成功做出了贡献。林觉民舍不得离开妻子,但是国家危难,必须有人起义来叫醒这只熟睡的老虎,没有个体的牺牲,就没有整个民族的进步,林觉民是为天下人谋福,只有这样才有更多像他们一样恩爱的人获得幸福,表达了革命者“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牺牲的生死观。
观点二:保存实力,调整斗争方式,可以实现更长久的斗争。
理由:林觉民牺牲时年仅24岁,才华横溢,心怀治国理想,年纪轻轻就献出生命,从这一点来讲,革命不光有牺牲就够了,要动脑子,讲策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像林觉民这样,参加的起义最终失败,肯定是从策略,从战略的分析上有问题。所以就这样比较轻易就牺牲了,就有些不值得了。他本可以为中国革命奉献更多力量,但他仅凭着一股革命的热情与冲劲,白白的就被处死,要说他的死有什么价值吗?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吗?可能真的就微乎其微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己有寄予厚望父亲,有一往情深妻子,老幼尚不能得到照顾,革命成功又如何?革命,不是真的非要搭上命才行!通过他写的《与妻书》,可知林是有一名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的死不应该如此轻率。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文章进行论证。
15.B 16.D 17.A 18.(1)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的人的羞耻啊!
(2)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希望用它来作为对阅读这本书的国人的勉励。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草木为他们满含悲伤,风云因他们变了颜色,全国人民长期隐藏抑制的情绪,这才大大振作奋发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谷一样,无法遏止抑制。
“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结构对仗,两句各自断开,排除AD;
“全国久蛰之人心”中“人心”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错误。序也可放在书的后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作者运用……排比”错误,没有使用排比手法。文中有对偶“碧血横飞,浩气四塞”,比喻“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夸张“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但文中没有排比。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
(1)徒,只、白白地;感慨于其遗事,状语后置句,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诚,实在。
(2)为,动词,写;斯,这;以为,以(之)为,省略句;勖,勉励。
参考译文: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以坚强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跟人民的敌人交锋搏斗,所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牺牲情形的悲壮,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包围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役最为突出。我党的精华,如同被一把火烧掉了,那个损失可以说是太大了!然而这场战役,碧血到处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满含悲伤,风云因他们变了颜色,全国人民长期隐藏抑制的情绪,这才大大振作奋发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谷一样,无法遏止抑制,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的革命就因此成功。那么这场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使天地惊骇、鬼神哭泣,和武昌革命这一战役一同长存而为后人纪念。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变乱纷纷而来,(使得)黄花岗上的烈士坟墓,还埋没在荒野杂草之间。自烈士们牺牲以后拖延了七年之久,才有烈士坟墓墓碑的修建;拖延十年之久,才有烈士事迹的编辑。而七十二烈士中,有的虽有事迹记载却记述得不够详细具体,有的只留存姓名而没有(记下)事迹,更严重的是有的连姓名都不可查考,就好像历史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着司马迁的善于为游侠作传(的手笔),也不能够给五百个壮士一个个立传,这就越发使人悲痛啊!
邹海滨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这本书请求我为它写篇序言。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看看国内,国贼的气焰正嚣张,(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在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被许多烈士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主张,还和过去一样不能(被)实行。那么我这次行动所肩负的责任,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假如全国的人都以这些先烈的牺牲精神为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帮助我完成这个重大的责任,实现我们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的理想,那么这一部创建民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以流传后世而永垂不朽!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的人的羞耻啊!
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希望用它来作为对阅读这本书的国人的勉励。
19.窗处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疏”“筛”“惟”“衫”。
20.风华正茂 纷至沓来 振聋发聩 21.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鲜明、强烈的对比,突出强调了林觉民为了民族复兴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的义勇精神。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前文“二十四岁就被残害,匆匆与爱妻及腹中孩子诀别,从此长眠异乡”,应填表示青春年华的词语,所以可填充“风华正茂”。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第②处,根据语境“当时新学初兴,各种新思想、新学说”,以及后文“他阅读了《苏报》《警世钟》等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和推崇自由平等的学说”,可推断是新思想、新学说不断地出现,故填充“纷至沓来”;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第③处,根据语境“验证了少年时代林觉民发出的那句的誓言‘亡大清者,必此辈也’”,意在强调话语的感染力很强,使人清醒,因此可填充“振聋发聩”;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语句使用了对比手法,“政治清明的太平时代”与“‘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的封建王朝末期”、“温情丈夫”与“铁血丈夫”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写出了林觉民林觉民为了民族复兴在黑暗的旧时代义无反顾地参加革命的义勇精神。
22.①千言万语
②义无反顾
③一丝一毫 23.A 24.一封封红色家书沉甸甸的,是战火纷飞年代的一首首生命赞歌,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意思对即可) 25.“有家国情怀,有缱绻情意,有静水流深”运用排比手法具体展现了革命烈士家书的内容与风格,整齐的四字句式凝练深厚,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语境“母亲不用……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推断,这里应该指不用很多话语教育孩子,可以用“千言万语”。“千言万语”,形容说的话很多。
第②空,语境指无数满怀热血的仁人志士勇往直前、毫不犹豫地走向战场,可以用“义无反顾”。“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第③空,语境指仁人志士面对生离死别,面对流血牺牲,没有一点畏惧与退缩,可以用“一丝一毫”。“一丝一毫”,意思是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2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表特定称谓。
A.表特定称谓,与例句相同。
B.表强调。
C.表特殊含义。
D.表直接引用。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可以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组成一个句子。注意要点:其目的不是划分句子成分,而是组成一个意思相对完整的短句,与纯粹的划分句子成分有所区别。其次用句子的附加成分分别组成句子。注意题目要求改成3个较短的语句。
如本题可以提出句子主干:红色家书是战火纷飞年代的一首首生命赞歌。
“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可以组成句子:红色家书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
“一封封沉甸甸的红色家书”可以改写为:一封封红色家书沉甸甸的。
最后可以改写为:一封封红色家书沉甸甸的,是战火纷飞年代的一首首生命赞歌,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25.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排比的特点是内容相关和结构相似,排比借助相同节奏来增强语势,达到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的目的。
“有家国情怀,有缱绻情意,有静水流深”,整齐的四字句式凝练唯美,表现出革命烈士的家书虽然内容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侧面烘托出革命烈士的家书的意义,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境界的礼赞。
26.例文:
躬身入局,担当作为
清朝名臣曾国藩多次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在曾国藩看来,躬身入局、担当作为,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不二法门。革命志士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体现出民主战士的责任与担当。而今在新时代大潮面前,我辈青年更当躬身入局,担当作为。
危难之际,“我辈”勇当先锋。当《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当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时,康有为、梁启超等躬身入局,毅然发动了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巢,杨靖宇没有置身事外而是躬身入局,率部拼死抵抗,宁死不屈。身处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许多先辈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舍身成仁,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武汉疫情肆虐之时,更是无数“我辈”躬身入局,奔赴前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敢地挑起时代的重任。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铁肩担道义,“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国家之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辈”当仁不让的“责任感”和义不容辞的“主场感”。
时至今日,动荡、战争远去,和平代替了硝烟,但我们仍处于充满挑战的当下,不容懈怠。时代责任摆在我们面前,而“我辈”也必然会责无旁贷,躬身入局,挺身而出,扛起国家前进的大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贡献力量。
时代召唤,“我辈”当立主场。为了缓解粮食危机,袁隆平躬身入局,走进了水稻的茫茫绿海,不辞辛苦、不分昼夜,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今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神舟上天,祝融探火,蛟龙下海,大飞机C919的成功试飞,北斗导航系统的组网完成,Fast射电望远镜的投入使用,5G基建的全面建设,港珠澳大桥的正式贯通……每一项成就都是“我辈”躬身入局、勇攀高峰、攻坚克难的最好证明,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我辈”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当然,“我辈”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英雄,还是新时代下每个胸怀中国复兴梦的你、我、他。今天的我们有幸站在前人的肩膀享受着当下优越的生活,但我们绝不能因此麻痹大意,冷眼旁观,坐享其成,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清醒,躬身入局,勇立潮头,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在各行各业为这伟大的国家和时代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留下“我辈”应有的足迹。
小康社会已然收官,此刻我们面临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只要“我辈”坚定努力不放松,躬身入局,担当作为,勇于肩负起复兴国家的重任,定能让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天下兴亡,“我辈”有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出自不同时代的两位名人,引用曾国藩的话,讲述了一个普遍道理:欲成就大事,空喊无益,必须投入其中,躬身去做才有成功的可能。引用革命烈士林觉民的话,意在表明舍小家顾大家的普世之爱,体现出强烈的责任与担当。
综合看来,立足于时代青年的身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当代青年重任在肩,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同时,要意识到“实干兴邦”,只有把梦想落到实处,落到当下,脚踏实地,躬身而行。因此,写作文章应综合两则材料的旨意。针对青年,联系当下,确定论题。
行文时,开头概述材料,引出论点“躬身入局,强国有我”。首先论述青年在时代大潮面前要敢于投身其中,担当责任,可以举诸葛亮、王安石、李大钊、抗疫逆行者等事例证明;接着论述强国有我,可以举出脱贫攻坚、航天团队等各项事业中都少不了青年的身影,论证青年应当担当强国重任;最后论述我国面临的困境,呼吁青年要响应国家号召,躬身入局,担当时代责任,扛起强国重任。
立意:
1.融入时代,担起重任。
2.伟大的梦想,需要用责任与奋斗铸就。
3.肩时代责任,做“躬身入局”之人。
4.胸怀天下,实干兴邦。
5.彰显家国情怀,汇聚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