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学情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 0.5 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书写必须一笔一画,不能连笔,更不能潦草,必须追求清晰美观,否则扣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西方的园林艺术美,突出地与科学、技能为缘。它的“合规律性”,主要是合科学规律性,因此,园林中处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其中景物,方则中矩,圆则中规,体现出精确的数的关系。西方园林艺术可看作是古希腊数理美学的感性显现和历史积淀。它通过数的关系,把科学、技能物化了,使人在园中处处可以看到几何学、物理学、机械学、建筑工程学等学科的人为成果。这种园林的风格美,可以意大利、法国的园林为代表。
中国的文人园林则大异其趣,它和绘画等艺术为缘,而且像绘画那样以自然生态为范本,所谓“法天贵真”“外师造化”,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私家山水园里,颇为突出。白居易诗云:“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这都是使树木保持自由生动的自然形状,使其俯仰生姿,各具意态。陈继儒《岩栖幽事》还说:“居山有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这是进一步概括了山水园林的四条准则,把中国文人园林反对称、反整齐的布局理论化了。
在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是建筑的自然化。建筑造型基本上是不能具象地模仿自由的大自然的,但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却能融合在山池花木的自然环境之中,仿佛是自然所“生成”的,而且只能“生”在此处而不能“生”在彼处。计成《园冶·兴造论》说:“园者,随基势高下……宜亭斯亭,宜榭斯榭。”这样,建筑物就投入了自然的怀抱,纳入了自然的系统,与自然物互为呼吸照应,结成生动和谐的艺术整体,给人以“宛自天开”的感觉。即使是那些不同程度存在着严整对称秩序美的北方宫苑园林,也追求巧妙地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再就造型结构来看,西方园林无论是微观上还是中观和宏观上都体现出一种抽象的规整性,而这种谨严的规整性的美,在大自然里是很难找到原型的。一棵棵树要转化为排列有序的抽象的绿色雕刻,这里就物化出了大量的人工之美。至于被中国造园家称为“水法”的喷泉,更喷射着高度的技能之美。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而眼前的水却偏往高处喷,从本质上看,观者所叹赏的,正是人的意志、力量、智慧、创造、才能……
而中国园林的结构造型所追求的,主要不是规整谨严性,而是自由生动性;不是抽象化了的人工技能之美,而是具象化的自然、风韵之美。计成《园冶·自序》说:“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江南宅园中楼台亭阁、山石树木的布局,都是这样地参差不一,错落有致,它打破了整齐对称的秩序,构成了自由天趣之美,从而做到了“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它和法国凡尔赛宫苑、维贡庄园的布局,可说是大异其趣。
(摘编自金学智《中西园林的美学比较》)
材料二:
花木是最具生命力的园林要素。园林因为有了花木,才称之为园林。“园林”的“林”字暗示着花木是园林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因为有了花木,园林才具有了欣欣向荣的生命气息与幽深脱尘的品质。在大自然环境中,花木随着时间而生长变化,草木荣枯标志着季节轮替。因而说,在园林要素中,植物是最富于变化、最能体现时间感的景物。花草树木以其色彩、姿态、光影、气味等表现了园林的生命力和季相变化。在园林中,花木具有重要的造景功能。比如花木可以隐蔽园墙,装点山水,衬托建筑,成荫投影,分隔联系,借听天籁等。花木与山、水、建筑等的有机结合形成园林的独特景象。
宋人最常用的就是在建筑四周植以花木。如:“轩窗环合尽青林”“嘉树名亭古意同,拂檐围砌共青葱”。这些亭阁隐藏在翠微中,四面皆为青木所包围,造成建筑的幽深特色,同时这样的布局也在一定程度照顾了园主的寂静、清凉、隐蔽的要求。从赏景的角度上,四周的竹木正是这优美的景色,且近在咫尺。穿过严密的林径,忽见“柳行尽处一亭深”。那份宛转与幽深正是游园者的莫大乐趣。
宋代文人士大夫借花木言志,名花佳树是园主表达自己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许多建筑、景观常以周围所植花木而命名。如有吉祥寓意之处,多种植桂树、玉兰,象征“金玉满堂”“兰堂富贵”;有书卷气息之处,则植芭蕉以听雨,植果树以赏秋实,植丛竹以示高洁。
(摘编自梁思聪《宋代文人园林的美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西方园林艺术把科学、技能物化,可视为古希腊数理美学的表现。
B.西方园林追求谨严规整之美,能看到明显的人工雕琢的痕迹。
C.如果没有了生机勃勃的花木的点缀,中国的园林会因此黯然失色。
D.宋代文人在园林中广植花木就是为了彰显其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树木修剪得近似圆球形,定向有序地排列,草坪修剪得像熨平而展开的绒布——这些是西方园林中常见的风景。
B.中国园林布局以参差错落为美,“法天贵真”“外师造化”,因此,中国鲜有布局整齐、讲究对称的园林。
C.虽然中国园林养护植物追求自由天趣之美,但不意味着对草木完全不加以修整,而是进行向自然形态靠拢的修整。
D.植物是最富于变化、最能体现时间感的景物,为了更好地欣赏四季不同的风景,可在园林中栽植各季的花木。
3.材料二阐述了花木与园林的关系,与此不相关的一项是(3 分)( )
A.北宋诗人苏舜钦在《沧浪亭记》中写道:“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B.南宋诗人张镃《玉照堂观梅二十首其一》中写道:“今夕悬知月未圆,照梅已自不胜妍。冰姿玉色谁堪比,除是姮娥敢并肩。”
C.明代文人文徵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写道:“池上美竹千挺,可以追凉,中为亭,日净深。循净深而东,柑橘数十本,亭曰待霜。”
D.清代文人朱锡绶在《幽梦续影》中写道:“梅绕平台,竹藏曲院,柳护朱楼,海棠依阁,木犀匝庭,牡丹对书斋,藤花蔽绣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语言特色。(4 分)
5.以下是《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潇湘馆”的描写,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其所体现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6 分)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萨赫勒荒原
朱山坡
不知道睡了多久。我是被萨哈又一个急刹车惊醒的。当我睁开眼睛时,看到车头前站着一个身材高瘦的黑男。他双手张开,拦住了车的去路。
我大吃一惊,以为碰到劫匪了。在尼亚美的时候已经被告知,近年来由于旱灾,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疾病盛行,饿死、病死的人随处可见,人们求生的欲望超过了对法律和戒条的敬畏。
萨哈倒很镇定,伸出头去,朝那个黑人质问说:“尼可,你要干吗?”
尼可穿着一件灰白相间的衬衣和一条白色的中裤,赤着的脚脏得黑乎乎的,是一张温顺老实的脸。
萨哈说:“祖母还好吗?”
尼可说:“情况很不好!本来她快要不行了,一听说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
萨哈说:“你告诉她,还早呢,不要急着上天堂。”
“祖母还要去津德尔看郭医生。”尼可焦急地说,“郭医生是被魔鬼缠上了,祖母说要给他驱魔。”
萨哈说:“没……没必要。”
尼可说:“祖母说了,她必须救郭医生。”
“你回去告诉祖母,郭医生的病已经好了。没事了。过段日子他又会回来的。”萨哈对尼可说。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毫无障碍。
“真的吗?”尼可盯着父亲的脸问。
“是真的。尼亚美的中国医生很厉害,把他的病治好了。”萨哈说,“世界上没有中国医生治不好的病。”
尼可很高兴,竟然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变得有些悲伤,转过身来,不让尼可看到他的神色,朝着远方看了一眼,不经意地发出一声叹息。
“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尼可兴奋地说,像孩子一样向我们挥手告别。
萨哈重新出发,但刚走出十几米,他又停了下来,跳下车,往回跑。我也看到了,身后的尼可瘫倒在路边!
职业的直觉和惯性让我赶紧跳下车,向尼可直奔过去。
萨哈扶着尼可坐起来,问他:“怎么回事?”
“我饿。我感觉我快饿死了。”尼可说,“我在这里等你们两天两夜了。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
我摸了一下尼可的额头,好烫啊,而且他的身子在颤抖,还在流鼻涕。
“他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饿了。”萨哈轻轻推开我,轻描淡写地说。
我返回车上,从我的挎包里取出一块黑麦面包、一罐上海产的炼乳,跑到尼可跟前,塞给他。尼可端详着炼乳,双手震颤了几下。
“喝吧,是好东西。”我催促尼可。至少它能迅速补充能量。
但萨哈阻止了尼可打开炼乳,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半块粟饼,正是午饭吃剩的那半块,送到尼可的嘴里。
但尼可盯着我手里的炼乳,眼睛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能送给我吗?”尼可羞怯地问我。
他怕我拒绝,赶紧补充说:“我想让祖母尝尝。我发誓,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东西。我不会动它,我只给她尝。”
不顾萨哈严肃的反对,我答应尼可说,可以。
尼可似乎一下子恢复了力量,从萨哈怀里站起来,举着炼乳,向我表示感谢。
萨哈推着我回到车上,继续前行。为了把刚才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他把车开到了最快。车子朝着太阳滑落的方向飞驰。几只乌鸦盘旋在车的上空,不断发出饥饿的喊叫,不像是保驾护航。我突然想起刚才尼可脸额发烫,身子发抖。我那时以为只是他在烈日下晒了那么久,饥渴到了极点才那样的。但职业的直觉和敏感让我醒悟过来,我猛叫了一声:“停车!”
萨哈下意识地刹住了车,疑惑地看着我。我说:“掉头!”
“为什么?”萨哈对我命令式的语气有点儿不满。
“我们回去看看尼可。”我说,“我怀疑他患上了疟疾。”萨哈没有马上掉头,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
“疟疾很危险。会死人的。”我说。我第一次到非洲,经验还是不足,敏感性也不够,我为刚才自己的疏忽大意感到羞愧。如果老郭在,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
萨哈重新启动了车。但他没有掉头,而是继续往前开。我提高嗓门再次要求他:“尼可很危险,我是医生,我请你立即掉头救人!”
萨哈沉默了一会儿才平静地回答我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就是患病了。他只是患病而已。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赶到津德尔驻地!”
我明白。萨哈说的是对的,但我不能见死不救。掉头回去,我能给尼可治疗,给他打一针,给他几片药物,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救人比按时抵达更重要吧?
“在萨赫勒荒原,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萨哈说“你应该看得出来,尼可是一个好人。老郭也是。”
看萨哈的表情,他是认真的。没有商量的余地。他的脚没有松开油门。
“日落之前我们必须赶到驻地。”萨哈说,“他们等着药物救人。”
我如坐针毡,几次要推开车门跳下去,但车速越来越快,车子像是要飞起来。我狠狠地瞪了几眼萨哈。最后一次瞪他时,意外地发现他已经泪流满面,泪水重重砸在方向盘上。我一下子便瘫软在座椅上。
天色慢慢暗淡下来。我忍不住回头看,但飞扬的尘土遮住了一切。
夜幕降临前,我们终于穿越萨赫勒大荒原。抵达津德尔驻地时,已经是繁星满天,月牙挂在头顶上。
(有删改)
[注]小说故事背景:非洲津德尔地区医疗队的中国援非医生老郭突然病倒身亡,“我”临危受命,接替老郭进驻医疗队。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篇以尼可的突然出现来设置悬念,同时借助于我对尼可身份的猜测,巧妙地交代了尼日尔的社会环境。
B.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毫无障碍,既表现萨哈的无奈,又说明他经常做这种善意的欺骗。
C.“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只能寄托于虚妄的天堂。
D.结尾对繁星与月牙的描写,有浓烈的抒情意味,既烘托了穿越萨赫勒荒原的艰难,又传递出到达驻地后内心的轻松与喜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萨哈护送接替老郭的“我”穿越萨赫勒荒原去津德尔驻地,暗线是老郭和尼可祖母的故事。
B.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并运用大量的对话描写,从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刻画了萨哈、尼可等鲜活的人物,语言沉郁而略带伤感。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他肯定又会把我骂得狗血喷头”的心理描写,表现出老郭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我”的严格要求。
D.“萨哈轻轻推开我”,此处的细节描写表明萨哈凭借经验已经意识到尼可可能得了疟疾,与下文“脸上也没有震惊和焦急之色”前后呼应。
8.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萨哈”这一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 分)
9.本文作者朱山坡曾说过“短篇小说虽短,但呈现的格局一定要高、要开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 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得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
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乃A通B于C天D水E木F石G之H性I皆J可K动L也M又N况O于P有Q血R气S者T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汤尝约于郼、薄矣”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含义相同。
B.太公,指姜子牙,相传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偶遇周文王获赏识,后辅佐文王建立霸业。
C.“宓子先有其备也”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字含义不同。
D.轩冕,古时卿大夫乘轩戴冕,因用以代表官位爵禄或显贵的人,文中指官位爵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B.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
C.三年之后,巫马旗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答案。
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4 分)
(2)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4 分)
14.宓子贱能把亶父治理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杨诗中,“小儿”“鹅儿”“照管”等口语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杨万里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创作风格。
B.杨诗中,田夫对妻子的关心不屑回答,转而叫她提防鹅鸭作践庄稼,简单的话语表现出农家的艰辛。
C.苏诗颈联中,诗人通过“急炊大饼”“多博村酤”等生活场景,从侧面表现了麦收的繁忙辛苦,构思巧妙。
D.苏诗尾联中的人称由上文的“诸孙”转变为“汝”,这一人称变化更能亲切地表达对外孙辛勤劳作的赞美。
16.必修上册以“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最初收录了《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后来用《插秧歌》替换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你认为哪一首诗更适合编入该单元?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六国论》中,作者用“苟以天下之大,下面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来告诫后人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阿房宫赋》中能起到类似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描绘洞庭湖恢宏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的诗句是______和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从传统到现实的各种题材齐头并进,国产剧出海的作品类型正在变得丰富;网络平台与电视平台协同传播,国产剧出海的途径正在变得多元;我方主动推广与客户前来求购兼而有之,国产剧出海的姿态正在变得自信。在“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命题把握中,国产剧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一派 ① 的景象,“一枝独秀”或许是偶然,但“ ② ”的背后则必定有着基于现实土壤的文化逻辑。
在文化强国的宏大图景中,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让人欣喜。人们还在 ③ 于韩剧、日剧、英剧、美剧甚至泰剧的时候,本土的国产剧创作已经悄然崛起。标志之一是在当下的各个时间段都几乎会有现象级作品涌现,《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大浪淘沙》等革命历史剧震撼人心,《大江大河》《山海情》《人世间》等现实题材剧口碑满满,《长安十二时辰》《陈情令》《庆余年》等古装剧余音袅袅,《开端》《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悬疑剧扣人心弦。标志之二是国产剧往往能够形成大众广泛参与讨论的社会文化热点,比如《觉醒年代》唤起了无数受众“不忘来时路”的奋斗初心,很多年轻人也在艺术再现的历史氛围中被百年之前的革命先辈所深深感染;《人世间》则让人们通过一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故事植入自己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我们一般会对《乡土中国》中大量的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 ① 。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这样的案例处理方式,帮助费孝通归纳提炼出了“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地缘社会”等概念,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
《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 ② ,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们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增进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 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 分)
22.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具有鲜明的“乡土社会”色彩,请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相关概念简要分析。(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提醒着我们要对信息进行认真辨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响水县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学情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D(“就是为了彰显其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错误。原文是说“在园林中,花木具有重要的造景功能……”“宋代文人士大夫借花木言志,名花佳树是园主表达自己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宋代文人在园林中广植花木,不仅仅是为了彰显其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
2.B (“中国鲜有布局整齐、讲究对称的园林”错误。从“即使是那些不同程度存在着严整对称秩序美的北方宫苑园林……”可知,中国依然存在着讲究对称的园林。)
3.B (是咏物诗,没有涉及材料二中所体现的花木与园林的关系。)
4.①科学、严谨,比如文中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古希腊数理美学”“抽象的规整性”等体现语言的科学性;还使用了许多修饰限定词语,“主要是”“基本上”……体现语言的严谨。
②富有文化气息(语言典雅),比如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与文集,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以及陈继儒和计成的文集中的经典论述;还使用对仗的整句,使得语言充满文化韵味。
③生动形象,比如文章多处使用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生动形象,“只能‘生’在此处而不能‘生’在彼处”,“生”字运用拟物的手法;“建筑物就投入了自然的怀抱”中的“投入”,运用拟人的手法。(评分细则:答对 1 点给 2 分,满分 4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布局方面,反对称、反整齐,比如“潇湘馆”的布局为入门便是曲折游廊,并非笔直的长廊;
②建筑的自然化,比如“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屋舍藏在翠竹中,与翠竹浑然一体;
③结构造型方面,所追求的是自由生动性,比如“潇湘馆”内的泉绕阶缘屋,呈自然随意之态;
④植以花木造景(在建筑四周植以花木),比如“潇湘馆”前院栽种翠竹,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评分细则:答对 1 点给 2 分,满分 6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西方园林艺术可看作是古希腊数理美学的感性显现和历史积淀”“西方园林无论是微观上还是中观和宏观上都体现出一种抽象的规整性”可知,文中大量使用“古希腊数理美学”“抽象的规整性”等体现语言的科学性专业术语;从“西方的园林艺术美,突出地与科学、技能为缘”“它的‘合规律性’,主要是合科学规律性”“建筑造型基本上是不能具象地模仿自由的大自然的”可知,还使用了“突出地”“主要是”“基本上”等许多修饰限定词语。可见,材料一的语言科学、严谨。
从“白居易诗云:‘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这都是使树木保持自由生动的自然形状,使其俯仰生姿,各具意态。陈继儒《岩栖幽事》还说:‘居山有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这是进一步概括了山水园林的四条准则,把中国文人园林反对称、反整齐的布局理论化了”“计成《园冶 兴造论》说:‘园者,随基势高下……宜亭斯亭,宜榭斯榭。’这样,建筑物就投入了自然的怀抱……”等处可知,文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与文集,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以及陈继儒和计成的文集中的经典论述;从“其中景物,方则中矩,圆则中规”“中国园林的结构造型所追求的,主要不是规整谨严性,而是自由生动性;不是抽象化了的人工技能之美,而是具象化的自然、风韵之美”可知,还使用对仗的整句,使得语言充满文化韵味。可见,材料一的语言富有文化气息(语言典雅)。
从“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而眼前的水却偏往高处喷,从本质上看,观者所叹赏的,正是人的意志、力量、智慧、创造、才能……”可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赞扬了“水法”喷泉体现出的高超技艺;“只能‘生’在此处而不能‘生’在彼处”,“生”字运用拟物的手法,“建筑物就投入了自然的怀抱”中的“投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赞扬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自然化特征。可见,材料一多处使用修辞手法,体现了语言生动形象。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概括了山水园林的四条准则,把中国文人园林反对称、反整齐的布局理论化了”可知,中国古典园林布局方面,反对称、反整齐,而“潇湘馆”的布局“入门便是曲折游廊”,并非笔直的长廊,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布局方面,反对称、反整齐的特征;
从材料一“在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是建筑的自然化”可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讲究自然化,而“潇湘馆”“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屋舍藏在翠竹中,与翠竹浑然一体,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自然化的特征;
从材料一“中国园林的结构造型所追求的,主要不是规整谨严性,而是自由生动性;不是抽象化了的人工技能之美,而是具象化的自然、风韵之美”可知,结构造型方面,所追求的是自由生动性,而“潇湘馆”内的泉绕阶缘屋,呈自然随意之态,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由生动性的特征;
从材料二“宋人最常用的就是在建筑四周植以花木”“宋代文人士大夫借花木言志,名花佳树是园主表达自己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可知,植以花木造景(在建筑四周植以花木),而“潇湘馆”前院栽种翠竹,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植以花木造景的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A (B.“又说明他经常做这种善意的欺骗”缺乏依据,原文为“貌似老实的萨哈说起谎来竟然一气呵成”“萨哈看了我一眼,希望我出语相助。我挤出笑容对尼可说:‘是真的。郭医生休息几天就回来。’尼可很高兴,竟然手舞足蹈起来。萨哈突然变得有些悲伤,转过身来,不让尼可看到他的神色,朝着远方看了一眼,不经意地发出一声叹息”,萨哈善意的欺骗是不想自己的母亲和孩子伤心,并不能说明他经常做这种善意的欺骗。
C.“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理解有误,此处写出了荒原上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艰难,更表现出了对像老郭一样的善良者的赞美。 “死并不可怕,好人死后能上天堂。”这句话表现出萨赫勒荒原上人们对于生存的绝望,只能寄托于虚妄的天堂。
D.“又传递出到达驻地后内心的轻松与喜悦”说法错误,作者感情是复杂的,有点“轻松”,但谈不上“喜悦”,结尾环境描写包含着深沉与悲凉。)
7.B (“从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理解有误,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为第一人称叙事,结合“尼可很危险,我是医生,我请你立即掉头救人”“我明白。萨哈说的是对的,但我不能见死不救。掉头回去,我能给尼可治疗,给他打一针,给他几片药物,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救人比按时抵达更重要吧”等可知并不是“冷静的旁观者”。)
8.①萨哈意识到尼可得疟疾后仍把他抛下并拒绝“我”要救治尼可的请求,显得萨哈十分冷漠、无情无义;到最后“我”才意识到他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把“我”赶快拉到驻地,救治更多的病人。
②有力地突出了萨哈心怀大义、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评分细则:答对 1 点给 2 分,满分 4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短”主要指短篇小说篇幅短,格局“高”与“开阔”指小说的主题立意深广,用较少的文字表达深广的主题。
②体现了医者大义与人性关爱。老郭和“我”放弃国内优渥的环境参加援非医疗活动,参与救助当地百姓,老郭甚至为此牺牲。
③体现了生命的苦难与坚韧。文中对当地生活的描述和萨哈面对苦难生活的选择,体现了生命的艰难和人类面对艰难的勇气与坚韧。
④体现了中非人民之间超越国界与文化的深厚情谊,勾勒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景。
(评分细则:答对 1 点给 2 分,满分 6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塑造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情节来看,萨哈对自己的儿子尼克非常冷漠,如看到尼克倒下,“我”探察他的情况时,“‘他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饿了。’萨哈轻轻推开我,轻描淡写地说”,当“我”要送给尼克面包和炼乳时,他“阻止了尼可打开炼乳,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半块粟饼,正是午饭吃剩的那半块,送到尼可的嘴里”;甚至当“我”意识到尼克是生了疟疾,不救治便可能会死,要求他掉头回去救尼克时,他竟“平静地回答我说:‘我知道尼可很危险。经验已经告诉我,他就是患病了。他只是患病而已。但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赶到津德尔驻地’”,让人感到他对自己的孩子极其冷酷、无情无义,这是“抑”。
但最后才知道,萨哈之所以不肯掉头,是因为“日落之前我们必须赶到驻地”“他们等着药物救人”,他不肯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耽误救更多的人,两相对比,突出他大公无私的形象,这是“扬”。先抑后扬,突出了人物形象,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让读者在强烈的情绪共鸣中为他作出牺牲的崇高精神而受到感染,更为动人。
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有创意阅读的能力。
“短篇小说虽短,但呈现的格局一定要高、要开阔”,“短”指文章篇幅短,“格局”指小说的眼界要宽广,立意要深远。
从人物形象来看,郭医生为救助非洲百姓而生病牺牲,“我”接替老郭的使命继续援助非洲,面对生病的孩子“我”“不能见死不救”,体现了医者大义与人性关爱。
从环境来看,“近年来由于旱灾,尼日尔遭遇了大饥荒,疾病盛行,饿死、病死的人随处可见,人们求生的欲望超过了对法律和戒条的敬畏”“‘我饿。我感觉我快饿死了。’尼可说,‘我在这里等你们两天两夜了。我以为天上会给我掉下一块粟饼,但连一滴露珠也没有’”“我想让祖母尝尝。我发誓,她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东西。我不会动它,我只给她尝”等描写,展现出非洲艰难的生活环境;而萨哈在面对救儿子一命和救基地许多人的命的选择中,“平静”地决定放弃对孩子的救助,选择送医生按时到达驻地去救更多人,非洲人民在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和苦难的人生时,勇敢而坚韧地面对并接受这一切,体现了生命的苦难与坚韧。
从文中来看,小说写的是中国医疗队援非的故事,文中的老郭、“我”都是中国医生的代表,而萨哈则是非洲人民的典型代表。郭医生为非洲人民治病,付出了无数心血,乃至牺牲了生命;而文中尼克的“老祖母”作为病人的代表,也展现出对郭医生的深情厚谊,“一听说郭医生得病,她又活过来了”“太好了,祖母可以放心了”,以短短的几段对话,便展现出中非人民之间超越国界与文化的深厚情谊,勾勒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图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IM (评分细则: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A
12.B
13.(1)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评分细则: “乱”,扰乱;“行”,实行;“术”,主张;“数”,多次,各 1 分)
(2)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评分细则:“哀”,悲哀;“不若”,不如;“怒”,愤怒;“斗”,搏斗,各 1 分)
14.①宓子贱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②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③宓子贱事先有所准备,能使鲁国国君领悟到是由于自己的干扰使得宓子贱不能实行主张。(评分细则:答对任意 1 点 1 分,满分 3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
“乃通于天”引自前文,省略关联词语“若”,与后面的部分构成有逻辑关系的复句,因此在D处断开;
“水木石之性”作“可动”的主语,形式较长,在I处断开;
“皆可动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又况”引出下句,在M处断开。
故选DIM。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错误。穷困/约定。两句的“约”字含义不同。句意:汤曾经在郼、薄遭受贫困/约定作儿女亲家。
B.正确。
C.正确。准备/具备。句意:宓子事先有了准备/圣人的心思全都具备了。
D.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假装干扰”错误,由原文“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可知,是宓子贱故意干扰。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可知,宓子贱实行了孔子“诚乎此者刑乎彼”的治理主张;
②由原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可知,鲁国国君纳谏如流,让宓子贱全权治理;
③由原文“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可知,宓子贱事先有所准备,能使鲁国国君领悟到是由于自己的干扰使得宓子贱不能实行主张。
参考译文:
即使这里有羿、逢蒙这样的善射之人和繁弱这样的良弓,却没有弓弦,那么必定不能射中(目标)。射中(目标)不仅仅依靠弓弦,可弓弦是射中的条件。建立功名也要有条件,不具备条件,即使贤德超过了汤、武王,那也会劳而无功。汤曾经在郼、薄遭受贫困,武王曾经在毕、裎遭受困窘,伊尹曾经在厨房里当仆隶,太公曾经隐居钓鱼。他们的贤德并不是衰微了,他们的才智并不是愚蠢了,都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贤德,也必定要具备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宓子贱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谗人的坏话,从而使自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辞行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君主宠信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前往。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官吏做记录。官吏刚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很不好,宓子贱就为此而发怒。官吏对此很害怕,就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赶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以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没法给宓子书写文书。”鲁国君主说:“为什么?”官吏回答说:“宓子让我们书写,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很生气,亶父的官吏都因宓子这样做而发笑。这就是我们所以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国君主长叹道:“宓子是用这种方式对我的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于是就派亲信去亶父,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你自己决断去做吧。五年以后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得以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和破旧的皮衣到亶父去观察施行教化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却扔回水里。巫马旗问他说:“捕鱼是为了得到鱼,现在你得到鱼却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那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取小鱼。我扔回水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以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下里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请问宓子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境地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过:‘自己内心赤诚,你的主张就能在外实行。’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得以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国君主后来领悟到这一点。
鲁国君主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了准备,难道就一定能让君主领悟到吗?这就是鲁国君主的贤明之处啊。
三个月的婴儿,官车、官帽在前边不知道羡慕,斧钺之类兵器在后边不知道害怕,对慈母的爱却能懂得。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赤诚啊。所以诚而又诚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所以凡是劝说别人治理政事,要做的事没有比赤诚更重要的了。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劝说别人与治理政事不赤诚,那就不能真正感动别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 (“田夫对妻子的关心不屑回答”错,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话,是表现抢插的紧张程度,不是不屑回答。)
16.示例:①《插秧歌》更适合。②《插秧歌》生动描绘了农民插秧的劳动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勤劳进取的劳动精神的赞美,更契合劳动的主题;③诗中小儿大儿劳动的场景,能唤起中学生参与劳动的意识,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④《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只是写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的事情,以表达亲情为主。(如答《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更适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评分细则:答对 1 点 2 分,满分 6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也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7分)
18.①生机勃勃 ②百花齐放 ③津津乐道
(评分细则:每处 1 分,共 3 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
19.《人世间》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故事,人们通过观看这部剧,植入自己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评分细则:一句1 分;共 4 分。)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语境用来形容国产剧的跨文化传播景象,结合前文可知,国产剧的跨文化传播应是很红火富有生机,可用“生机勃勃”。“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第②空,语境指现在国产剧的跨文化传播的景象,与“一枝独秀”相对,可用“百花齐放”。“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第③空,语境指人们对韩剧、日剧、英剧、美剧甚至泰剧还很有兴趣的时候,可用“津津乐道”。“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19.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将长句改为短句,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要注意,可以保留部分修饰成分:《人世间》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故事。
然后将其余成分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增删少量词语,进行组织。最后整合为:《人世间》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故事,人们通过观看这部剧,植入自己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3 分)
20.①而要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案例 ②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评分细则:每处 2 分,共 4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增进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评分细则: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共 5分。)
22.①诗歌写农人麦收时的辛勤与喜悦,可见种地是农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本色”;②诸孙替老人收麦,这是由“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 (评分细则:每处 2 分,共 4 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格式上用“而要”与前面的“不要”呼应;内容上,下文“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强调关注作者处理案例的方式,应填:而要关注作者如何处理案例。
②结合“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变’中又有哪些‘不变’”可知,此处是说中国农村发生了变化,应填: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们……”介词淹没主语,删掉“通过”或“使”;
搭配不当,“加大了……认识”动宾不搭配,改为“加深了……认识”;
语序不当,先“增进……了解”再“加深……认识”。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见种地是农人的基本生存方式,表明乡土社会具有“乡土本色”。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亏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诸孙替老人收麦,这是由“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
四、写作(60分)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意思是,对于所听到的传言一定要分析判断,不能盲目跟从,因为传言往往会经过多次传说后白的变成黑的,黑的变成白的,与其不加辨析地听信传言,不如什么都没有听见。这样就不会颠倒黑白,不明事理了。材料主要告诉我们,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庞杂的信息,应该做到“闻而有审”,能够对信息进行认真辨识,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材料的立意非常明显,就是说,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要认真辨识,分清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被虚假的信息所蒙蔽。古人早就在这些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齐桓公从鲍叔那听说了管仲,楚庄五从沈尹筮那听了说孙叔敖,最终因为“审”而使人才脱颖而出,齐国和楚国才能够称霸诸侯。而当下社会由于网络发达,信息量远超过去,因而对于海量信息进行辨识的能力就要有所提升,这就是媒介素养。比如,前一段有人在网上说,大凉山的孩子十年没有吃过肉,但事实是那里的孩子全都吃上了营养餐;再比如有人说日本核电站核泄漏,吃盐能防止核辐射等,这明显违背科学。这些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一点点地被添油加醋,一点点地被扭曲变形,这样的谣言影响非常恶劣,甚至能够颠倒黑白。因此,“闻而有审”就更加必要。
传播正确的信息很重要,同时,辨别信息的真伪也非常重要。如果自己不能辨别真伪,不能随意去传播,更不能自己胡乱添加自己的理解去传播,影响信息的真实。我们要做到不知不言、不随意应和大众言论,要辨识信息,加以辨别,不被别有用心者牵着鼻子走。
写作时,我们可以采用层进式:首段引出观点,要学会“闻而有审”,让事实永远跑在谣言的前面。主体可以先分析传播谣言的现象及危害,然后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传播谣言,最后指出如何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那就是要练就慧眼,“闻而有审”。最后,重申观点,提醒青少年要学习如何“审”信息,提高媒介素养。
立意:
1.要练就一双“火眼”识别信息。
2.闻而有审,善莫大焉。
3.要做谣言的中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