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导入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提到宋词,我们会想到苏轼、辛弃疾,但我们也不得不想到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她以其细腻深婉的词风给被男性话语占据的中国诗歌史带来了一份女子独有的细腻与灵气。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已经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请大家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清照另一首词作《声声慢》。
声声慢
李清照
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
1
2
3
学习目标
解读词中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美。
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目录
知人论世
01、
文本研读
02、
拓展延伸
03、
知人论世
01
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少女的悠闲生活,明快清新,感情真挚;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改,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哀婉动人。
李词语言清新自然,俊秀脱俗,擅长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创作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华。
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少女的悠闲生活,明快清新,感情真挚;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改,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哀婉动人。
李词语言清新自然,俊秀脱俗,擅长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创作简介
李清照的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厚,是宋代婉约派的典范。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少女的悠闲生活,明快清新,感情真挚;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改,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哀婉动人。
李词语言清新自然,俊秀脱俗,擅长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创作简介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妻恩爱,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
公元1107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因与权臣蔡京的矛盾尖锐化而被罢相,不久赵挺之因病去世。死后三日,蔡京使私党弹劾赵挺之生前有贪污之嫌,几至遭受灭门之祸。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从此返回山东青州故居,过了十余年的隐居生活。此时,李清照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
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少女的悠闲生活,明快清新,感情真挚;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改,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哀婉动人。
李词语言清新自然,俊秀脱俗,擅长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创作简介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此时,李清照44岁,目睹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以南渡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少女的悠闲生活,明快清新,感情真挚;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改,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哀婉动人。
李词语言清新自然,俊秀脱俗,擅长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创作简介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和少女天真烂漫的生活。
后期多身世之感,故国之思,情调悲伤。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文本研读
02
词中用了哪些景物(意象)?有什么作用?
淡酒
急风
大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黄昏
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幽愁。
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雁,一种离情别恨的希望。
雁,一种怀古伤情的寄托。
“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梧桐:(1)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2)象征着爱情(3)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4)象征着友情 (5)象征着故乡
(1)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 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 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
梧桐:(1)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2)象征着爱情(3)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4)象征着友情 (5)象征着故乡
(2)象征着爱情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 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诗中用梧桐 的“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象征了焦仲卿与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的永恒爱情诺言。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 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诗词句都是把“梧桐”这一意象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梧桐:(1)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2)象征着爱情(3)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4)象征着友情
(5)象征着故乡
(3)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
唐 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张燕公的贤明的高尚的品性。
宋 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衬托了作者年老志未衰,时刻为君民解忧的高洁品质。
梧桐:(1)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2)象征着爱情(3)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4)象征着友情
(5)象征着故乡
(4)象征着友情
梧桐,是文人心目中高贵品质的代表,所以,在往来酬唱时,诗人们 都把梧桐当作良朋知己,也用它来来比喻自己与友人的深厚友谊。
戴叔伦《送吕少府》中的“深山古路无杨柳,折取桐花寄远人”;。孟郊《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中都用梧桐兴起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留念之意。
梧桐:(1)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2)象征着爱情(3)象征着高尚的节操与品性(4)象征着友情
(5)象征着故乡
(5)象征着故乡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还有象征故乡的意思,因为古人喜欢在庭院中央或者水井边栽种梧桐,当诗人身在他乡的时候,梧桐便成了他们记忆中的家园的象征。
杜甫的《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中“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诗人看到 他乡初开的菊花时,兴起了思乡之情,在诗中,“高桐”就是故乡的象征。
曹邺 《早起》中“月堕沧浪西,门开树无影。此时归梦阑,立在梧桐井”,李约的《并重宿宜阳馆闻雨》中“风吹桐竹更无雨,白发病人心到家”。
所以,梧桐是诗人心中家园的象征,满载诗人的思乡情感。
菊花(黄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叠字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 古诗十九首
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
—唐 刘驾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延延离又属,夬夬叛还遘;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
訚訚树墙垣;巘巘架库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
敷敷花披萼;闟闟屋摧霤;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南山诗》(节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若有所失,寻了又寻,放眼四顾,冷冷清清,顿觉凄凄惨惨,心里满蕴忧戚。叠字,确切而生动,营造凄清悲惨的氛围。创造性的运用, 且声调上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这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心里全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是酒淡吗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那不就是曾多次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 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种种情债汇集一起,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谁伤心?为什么伤心
为什么和大雁是“旧时相识”?
为家破夫亡、漂泊南方而伤心
往日丈夫在世时,大雁带来的是丈夫的温情与慰籍,如今丈夫已逝,见到大雁,引发的是绝望与伤心。(北人南逃——物是人非)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花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败景象!
是花儿开得茂盛还是花儿已凋零?
憔悴的是人还是花?
A、憔悴的是黄花,实际上是双关语(象征)
以花喻人 正衬
B、憔悴的是人,黄花开得茂盛簇拥在枝头。
乐景哀情 反衬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梧桐叶落,秋色愁人,
细雨靡靡,更添愁绪。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愁”之外另有深意吗?
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国家的、民族的 “公”愁。
急风欺人,
淡酒无用,
雁逢旧识,
菊惹新愁,
梧桐叶落,
细雨靡靡,
若有所失的精神
天涯沦落的凄凉
漫漫长夜的难捱
睹物思人的哀婉
满纸呜咽,笔笔写愁
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
拓展延伸
03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一般说来,阳刚只属于男人,具有阳刚之气的歌诗也多属男人吟咏。但柔弱的李清照、清丽的李清照、婉约的李清照硬是不让须眉,从你最纤细的喉管中曾经唱响着这最浑厚的阳刚绝响。请听一听她的诗吧:“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请问,这能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曼妙红颜的歌咏吗?这里有曹操“横槊赋诗”的激情,这里有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这里有辛弃疾“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愤怒……
写作素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丈夫走了,妻子瘦了。云是愁云,雾是迷雾,茜纱窗前,夜凉如水。夕阳西下,疏篱隐隐约约,菊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一缕又一缕,乱了独酌女子的心绪。风儿轻轻卷起珠帘,仿佛撩开一帘心事。一个女人就在这样的景致中酝酿着自己的感情。这是思夫的李清照:感伤,浓情。
写作素材
当我们像吟咏春天的温暖一样吟咏易安的诗词时,她的妩媚依然是我们心灵上的一道风景;当我们从浩瀚万里的历史中找到李清照这个名字时,她的人格魅力依然还流淌在时空的中间。作为女人,沧桑而不失坚强;作为文人,高格而不陷孤僻;作为国人,忧愤而不失忠诚,出色而本色。于小我中张个性,于风雨中念中国,虽然孑孓半世,一身轻愁,却给了我们永不褪色的传世风流。
写作素材
谢君一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