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第一季——陕西习题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航拍中国第一季——陕西习题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5 16:1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航拍中国之——陕西
位置
经纬度位置: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
相对位置: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自然地理
1、地形:陕西省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北部是黄土高原区,海拔900—1900米,中部是关中平原区,海拔460-850米,南部是秦巴山区,海拔1000—3000米,在陕西境内有许多著名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最高峰太白山 ( https: / / baike. / doc / 1860496-1967743.html" \t "https: / / baike. / doc / _blank )海拔高度3767米。
气候:陕西省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很长,达到800公里以上,所跨纬度多,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的明显差异。长城沿线以北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
河流:陕西省的主要河流:无定河 ,延河,泾河 ,渭河 ,嘉陵江,汉江
三、人文地理
城市: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9%95%E8%A5%BF"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5%BF%E5%AE%89%E5%8F%A4%E5%9F%8E / _blank )省省会,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B8%AD%E6%B2%B3 / 93217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5%BF%E5%AE%89%E5%8F%A4%E5%9F%8E / _blank ),南依秦岭,八水绕长安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5%AB%E6%B0%B4%E7%BB%95%E9%95%BF%E5%AE%89 / 479248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5%BF%E5%AE%89%E5%8F%A4%E5%9F%8E / _blank )。
延安古称肤施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82%A4%E6%96%BD / 165786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 _blank )、延州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B7%9E / 183699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 _blank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B%84%E5%B8%9D / 11888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 _blank )曾居住在这一带,是天下第一陵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4%A9%E4%B8%8B%E7%AC%AC%E4%B8%80%E9%99%B5 / 911319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 _blank )——中华民族始祖黄帝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B%84%E5%B8%9D / 11888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 _blank )的陵寝:黄帝陵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BB%84%E5%B8%9D%E9%99%B5 / 29362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 _blank )所在地 ,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党中央和毛主席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AF%9B%E4%B8%BB%E5%B8%AD / 380922"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 _blank )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A%97%E6%97%A5%E6%88%98%E4%BA%89 / 12849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 _blank )和解放战争 ( https: / / baike. / item / %E8%A7%A3%E6%94%BE%E6%88%98%E4%BA%89 / 606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 _blank ),培育了延安精神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E7%B2%BE%E7%A5%9E / 2411494"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B%B6%E5%AE%89 / _blank ),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四、相关知识点
陕西这块区域是地理考试中的香饽饽,尤其喜出自然地理这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陕西居中且南北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地处多个过渡地带,南北方的界线,农牧界线,农耕和畜牧界线。水平可推演纬度地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也可考察秦岭的垂直地带分异。地形复杂多样,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区域特点显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荒漠化,过渡地带湿地保护都是重点内容。社会经济方面,陕西为能源大省,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经济多年领跑西部。
1.秦岭
超过1600公里的距离,是这条山脉从东到西的跨度。它比欧洲最大的山脉阿尔卑斯山,还要长三分之一,秦岭横亘在中国中部,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冬季的冷空气不容易翻越它南下,夏季的暖湿气流也难以北上。因为秦岭,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
问1:秦岭大致在 32°N~34°N (填大致纬度)。秦岭和淮河相比较,秦岭 对季风的阻挡作用更大,其两侧 的气候差异也更为显著。
问2:秦岭——淮河一线除了是我国南北方界线以外,列举其他地理意义。
问3:秦岭是世界公认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我国的“天然药库”,分析秦岭动植物种类、数量繁多的原因。
描述华山的成因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五岳之一。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完成下面小题。
1.华山山脉岩石形成后至裸露于地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地质作用为( )
A.冷却凝固 B.侵蚀搬运 C.高温变质 D.沉积固结
2.形成华山地区地貌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入侵—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岩浆入侵
C.地壳下陷—流水沉积—岩浆入侵 D.岩浆入侵—断裂抬升—流水侵蚀
华山观赏性云海(如下图)属低云族。冬季出现日数最多,夏季最少。秋冬季节观赏性云海一天当中上午8时出现次数较多。观赏性云海出现的前一天或当天一般都有降水,可作为预报依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华山观赏性云海冬季出现日数最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云底凝结高度低 B.绝对湿度大
C.冬季风强盛 D.凝结核增多
4.秋冬季节华山上午8时出现观赏性云海的形成过程是( )
①近地面水汽凝结 ②近地面空气抬升
③地面受热 ④地面冷却
③②①④ 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
5.华山云海的出现与降水表现出极大相关性的原因在于两者都需要( )
A.锋面过程 B.热力对流 C.静稳的大气条件 D.充足的水汽
泾渭分明(水土流失)
泾河与渭河在这里交汇,并且诞生了一个成语“经纬分明”泾河的清与浊,常常随着季节发生交替变化。夏天的丰水期,两条河的含沙量都很高,界限不明显;到了冬季枯水期,泾河的含沙量会猛降到雨季的千分之一左右,这时候就会呈现泾渭分明的标志性景象。
问:渭河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泾河流经黄土高原。说出泾渭分明现象一般不会出现在什么季节,并分析原因。
泾河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流经关中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浊泾清渭何当分”(引自杜甫 《秋雨叹》)是成语“泾渭分明”的雏形。据记载,历史上泾、渭两河的清浊变化有六次反复。下图示意泾河与渭河位置。
(1)分析泾河是渭河流域输沙量最大支流的原因。(4分)
(2)推测引起泾、渭两河清浊变化反复的最主要原因,并阐述理由。(6分)
(3)分析为实现长久的“泾清渭清” 可能会有哪些举措。(4分)
渭河平原
陕西人把渭河视作母亲河,不仅在于它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更在于它携带大量的泥沙,用几千万年的时间冲积出一片3.6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天府之国的美称,最早就指关中平原。
问1:说明渭河平原的成因。
问2:评价渭河平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5.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保留城墙、鼓楼等大量历史古建,反映出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 历史文化 因素。
油菜花
油菜在我国如候鸟一般自南向北依次开放,影响因素是 热量 。
油菜是我国南方主要油料作物,过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来,有北移南迁的趋势,是由于 科技的变化。
梯田
秦岭南北两侧梯田类型不同,陕南依靠丰富的灌溉水源和较为充足的降水,耕地类型为水田,多种植水稻 等粮食作物;而陕北梯田的耕地类型为旱地 。
地膜
梯田适合修建在缓坡上,是通过技术手段对 地形(因素)的改造。覆盖地膜,通过减弱 地面辐射 提高地温,有效防止冻害。
黄土高原
数百万年来,西北方干冷的大风,携带大量的沙土,受到秦岭山地的阻挡,慢慢落下,它们以大约一万年一米的速度逐渐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堆积是由于 风力沉积(外力作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由于 流水侵蚀(外力作用);黄土高原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 河谷,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形成早期农业文明。
10.窑洞
列举黄土高原适合修建窑洞的自然条件。
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中国陕甘宁地区,人们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下图为窑洞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窑洞建筑利用的地形、地质条件是黄土高原( )
A.地势平坦 B.黄土深厚
C.地质稳定 D.千沟万壑
2.窑洞被称为绿色建筑,主要是因为( )
①利用黄土直立性,节省建筑材料
②窑洞内冬暖夏凉,节省能源消耗
③窑洞结构稳定,坚固耐用
④煤炭短缺,居民以秸秆为生活用能
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体现了人地协调思想,表现为( )
A.墙体厚重,躲避风寒 B.黄土坚硬,变废为宝
C.造型美观,观赏性强 D.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窑洞是我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陕西窑洞聚落的院落从陕北到关中谷地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和独特性。下图甲、乙、丙为陕西窑洞三种典型窑洞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题。
4.甲、乙、丙三种窑洞从陕北到关中谷地总体分布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乙、甲 D.乙、甲、丙
5.观察发现窑洞聚落中观赏性植物较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水源不足 B.沙尘较多 C.土壤干燥 D.年均温大
“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夏季地坑院窑洞内空气湿度很大,原因是( )
A.窑顶雨水下渗 B.院心天井积水 C.窑内气温过高 D.窑内外温差大
8.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11.盐湖
这些盐湖原本是封闭的内陆湖,含盐量很高,由于蒸发量大约是降水量的8倍,湖水不断减少,湖泊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盐,是湖泊留给人类最后的礼物。
分析西北地区盐湖的主要成因。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节约用水,大型的灌溉系统以水源为中心旋转灌溉,形成了圆形的农田。
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水源,当地气候干旱,普通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大量地表水 蒸发,可能引起 土地盐碱化,因此,多采用 喷灌 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13.无定河(荒漠化)
统万城附近的无定河畔,原本是一片绿洲。这条河的位置,几乎划分出了游牧和农耕文明的界线。今天,这里仍然是农业和牧业的过渡区,河流北面以牧民为主,南面更多为定居耕作的农民。
无定河畔的绿洲逐渐消退是由于生态破坏而导的 土地荒漠化, 主要和 过度放牧(人类活动)有关。农牧业界线大致与我国 400mm 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瀑布
在这里,黄河的舒缓和平静完全消失,水流突然变得激烈。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水面最宽时上千米,落差50米。不羁的流水如同天河倒泻,壶口成为天险,许多慷慨激昂的故事在这里演绎。
黄河壶口瀑布是由于 流水侵蚀 形成。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黄土高原秦晋大峡谷中的壶口瀑布,为黄河第一大瀑布。当黄河水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狭如壶口。瀑布岩层上硬下软,两侧有若干级侵蚀阶地发育。在距离壶口60千米的地方有一大断层拦腰经过河床,岩石破碎。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壶口瀑布位置不断向上游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溯源侵蚀。近年来,受上游来水量减少等影响,壶口瀑布宽度变窄,落差缩小,流量减小。若不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和保护,再过50年,瀑布将萎缩成不足10m高的险滩,百年后极有可能完全消失。左图为壶口瀑布位置图,右图为形成过程示意图。
(1)简析壶口瀑布的形成原因。
(2)分析近年来壶口瀑布萎缩的主要原因。
(3)写出保护壶口瀑布的合理措施。
参考答案
问2:一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
问3:秦岭对季风的阻挡作用显著,导致南北两侧基带气候差异明显,北侧适宜温带动植物,南侧则适宜亚热带;地势落差大,水热组合垂直差异大,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山区范围广大,受人类影响小,且地形复杂多样,给动植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多样的生活环境。
来自软流层的岩浆上升,在地表以下冷凝而成花岗岩,后由于 地壳抬升,形成华山。因此华山地质构造为地垒。
1.B 2.D
【分析】1.由材料可知,华山山脉是深成侵入岩体的花岗岩浑然巨石,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形成之初分布在地壳深处,裸露地表需要经过外力侵蚀搬运上覆岩体,B正确。故选B。
由材料可知,华山由花岗岩构成,而花岗岩为侵入岩,因此首先应该是岩浆入侵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然后是岩层断裂使地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最后外力(流水、风力等)对山地侵蚀而形成,D符合题意。故选D。
3.A 4.D 5.D
【分析】3.华山观赏性云海属低云族,冬季气温低,空气对流弱,云底凝结高度低,方能出现云海。A正确,冬季绝对湿度小,B错误;冬季风强盛难以形成云海,C错误,该区域人类活动较少,凝结核季节变化不大,D错误,故选A。
4.在水汽充足的条件下,秋冬季节,夜间由于地表辐射冷却,地面温度下降,近地面水汽遇冷凝结成雾。太阳出来后,地表增温,近地面空气抬升形成云海。过程为④①③②,故选D。
5.华山云海的出现与降水都需要充足的水汽,降水不需要静稳的大气条件,也不一定跟锋面过程和热力对流有关。故选D。
【点睛】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多出现于春季二至四月间。 形成的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 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
3、夏季。渭河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含沙量普遍较高。泾河虽流经黄土高原,但河流下切强烈,河道深切岩层,枯水期水位低,含沙量小。夏季暴雨多发,山洪将坡面上的黄土侵蚀搬运到泾河,导致河流含沙量大,不会出现泾渭分明现象。
(1)流程长,支流多;汛期流量大;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上游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携带泥沙多。(任答2点4分)
(2)植被的变化;(2分)泾、渭两河的清浊变化与周边植被覆盖的变迁有关,植被茂密时,水土流失相对弱,就清;植被稀疏时,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就浊。(4分)
(3)封山育林;修筑梯田;保持水土;加强生态建设(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湿地等)。
4、问1:渭河平原为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外力作用表现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问2:有利: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土地广阔,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临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不利:接近冬季风原地,易受寒潮、冻害;夏季风强弱进退不稳定,导致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冬夏温差大,窑洞里则冬暖夏凉;黄土土层深厚,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直立性好);黄土高原地形崎岖,沟壑纵横,少有平地;植被稀疏,尤其缺乏树木,缺少建筑材料。
1.B 2.B 3.D
【解析】1.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由此可知,深厚的土层为挖掘窑洞提供了前提,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利用黄土直立性,节省建筑材料,避免了为获取建筑材料而大规模砍伐森林,①正确;窑洞冬暖夏凉,节省能源消耗,避免了为取暖或纳凉而消耗能源,从而砍伐森林和排放大气污染物,②正确;窑洞结构稳定,坚固耐用不能说明窑洞是绿色建筑,③错误;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④错误。故①②正确,故选B。
3.窑洞一般修建在朝南的山坡上,它的特点是向阳,靠北部的山坡阻挡冬季风和严寒,A错误;黄土疏松,B错误;造型美观不能体现人地协调思想,C错误;窑洞就地取材,省材省料,因地制宜,冬暖夏凉,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D正确。故选D。
4.D 5.B
【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陕西从陕北到关中谷地,黄土高原地势先平坦后下降。甲图窑洞主要建设在山坡上,三侧被山体环绕;乙图窑洞主要分布在无山体可依靠的平坦黄土源区;丙图窑洞主要依山或沿沟而建,一侧靠山。因此从陕北到关中谷地,三种窑洞总体分布顺序是乙、甲、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黄土高原地区大风天气多,扬起沙尘较多,观赏性植物在外会经常落满灰尘,观赏价值不高,B正确;观赏性植物需水量不大,与土壤状况,年均温等因素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6.D 7.D 8.A
【分析】6.结合图1可知,地坑院落建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甲地东北侧为沟谷,位于沟谷的顶部,水土流水容易导致地坑院落坍塌,不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A项错误;乙、丙两地地势起伏大,不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B、C项错误。根据图示2,丁地四周高,中间低,且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D正确。故选D。
7.豫西黄土高原降水较少,窑洞内冬暖夏凉,夏季窑内温度低,窑外温度高且有水井,水汽含量大,窑内外温差大;外面的热空气进入窑内遇冷凝结,使得窑内湿度增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能够筹集资金,促进对地坑院的保护,A项正确;部分地坑院还有居民居住,不适合进行完整保护,B项错误;地坑院数量多,废弃的地坑院没有修复价值,C项错误;地坑院占地面积广,会占用大量耕地,并不适合推广建造,D项错误。故选A。
地形封闭,流域内径流向湖区汇聚,同时通过流水侵蚀和搬运将盐类带入,但无径流流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水量减少,盐类浓度增大,不断沉淀。
14、(1)地壳的升降运动使河床形成陡坎;地壳抬升,流水下切,有利于瀑布的形成与发展;陡坎处因岩性差异,下层较软的岩石河床侵蚀较快,上层岩层悬空,在重力作用下垮塌。
(2)受人类活动等影响,上游来水量大大减少,使瀑布变窄、变小;瀑布溯源侵蚀,不断向上游后退并萎缩;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
(3)合理调配黄河流域的用水,对水量进行统一调度,确保壶口瀑布正常的水量;通过对黄河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含沙量;通过工程措施,控制延缓瀑布后退速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