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5《 黄河颂 》 总课时
基础分析 1、课标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3、学情分析;本课课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加之年龄、个体经验所限,学生没有家国之痛的经历和体验,因此,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想象,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尽量将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去体会作品的情境。
学习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语言,联系时代背景,把握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 伟的特点,感受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联系作品中的关键语句、精彩内容做分析式批注、概括式批注、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等多种类型的批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难点: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黄河就是我们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古往今来,黄河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更以其惊涛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渊源流长,奔涌不止的坚韧成为我们的民族之魂,激励着她的儿女在历史的征途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然而,就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来到黄河岸边:雄奇的山川,奔涌的河流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了万丈波澜,他挥笔写下了一组伟大的诗篇,而音乐家冼星海听到这首诗更是心潮澎湃,他连续写作六天,终于于1939年3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的杰作。这部大型音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它们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其中,尤以《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为人们所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认定目标,交流展示 (一)资料助读: 1. 关于光未然。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黄河大合唱》 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关于时代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 4.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天上”应当是指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了。黄河从这里发源,曲折东流,沿途接纳许多支流,经过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从地图上看,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几”字。 (二)基础积累: 展示1:我能给加线字注音 。 巅峰 diān fēnɡ 劈开 pī kāi 气魄 qì pò狂澜 kuánɡ lán 浊流 zhuó liú 宛转 wǎn zhuǎn【①动 辗转。②同“婉转”。——现代汉语词典[K].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48.】屏障 pínɡ zhànɡ 哺育 bǔ yù 浩浩荡荡 hào hào dànɡ dànɡ 展示2:我能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 狂澜 : 用描写的手法细致描摹出黄河滚滚东去时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展示3:整体感知,把握文意。通读课文,梳理作者思路,并能概括大意。
序曲 → 主题 →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质疑互辩,生成共疑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含英咀华,研读共品 (一)整体把握:既然这是一部音乐作品,那么,我们就先一起来欣赏一下,在听歌曲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体会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播放多媒体视频音乐《黄河颂》) 结合题目《黄河颂》,我们不难得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黄河的赞颂之情,归结到一个字上,那就是“颂”。所以,《黄河颂》就是《颂黄河》——歌颂黄河,而黄河又是我们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因此我们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过渡:学习诗歌,我们要学会朗读,学习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但是,所有的朗读又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所以我们首先对文本进行把握,理解诗歌内容。 (二)理解诗歌内容 第一部分:朗诵词。 问题:朗诵词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概括下文,引出下文(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伟大精神),这是全诗的序曲。 第二部分:歌词 问题:1:下文哪些地方写得是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地方歌颂的是她的伟大精神? 英雄气魄: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是怎么写她英雄的气魄的?围绕那个字来写的?) —围绕“望”来写,是诗人所见,是对黄河的描绘——(绘黄河) 伟大精神——啊!黄河!发扬滋长。(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是哪句话?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伟大精神?) ——啊!黄河!(诗中共出现了三次,意思和情感是否一样?) ——不一样 第一个“啊,黄河”一节是赞颂黄河作为母亲对中华民族的养育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是民族文化的摇篮——黄河的历史贡献 第二个“啊,黄河”一节是赞颂黄河作为屏障对中华民族的保护作用,显示她的伟大和坚强。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的地理(位置)优势 第三个“啊,黄河”一节是借用黄河的伟大和坚强来激励中华儿女保卫黄河,保卫祖国,感情达到高潮。泽被众生,孕育了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 问题2:黄河有如此伟大的精神和气魄,作为她的儿女,我们应该怎么样? ——学习、发扬 诗歌后四句激励人们学习发扬黄河的伟大精神,是歌曲的尾声部分。 问题3: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呢
a,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时而语调激昂、感情豪迈,时而舒缓平缓)
b, 时代背景的把握 c, 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d, 调节自己的感情
①听录音范读(《黄河颂》),生作批注。
②学生自由颂读,合作朗诵 。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③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读组合,予以鼓励。
④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师读朗诵词、女生读绘黄河、男生读颂黄河、齐读尾声。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民族的摇篮,更是我们民族/魂之所在,她不仅养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更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可是,今天,我们的母亲,她却发生了许多变化……,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未来社会的主人,在平时,我们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学业,更要关注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母亲河。观看下面的图片,看黄河发生了什么?并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达标测评,矫正反馈(见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 5.黄河颂 序曲 主体 尾 声 绘 颂 (近—俯—纵—横) (历史—地理—精神)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