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九年级13.1 电能和电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九年级13.1 电能和电功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7-24 16:0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电能和电功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做功与电流、电压、通电时间的关系,知道电功的公式及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读电能表,了解家庭用电的情况。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并体会等效替代的思想,初步具有“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2.通过查电能表计算电费,使学生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掌握电功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变形。
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电功计算。
学生电源、学生用电动机、秒表、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察与思考:课件出示电饭煲、电风扇、台灯。
提问:以上电器把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
知识点一 电能与电功的概念
教师提示认真阅读教材P101~102的内容,知道什么是电功和电流做功的过程,是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的过程。
学生回答:电饭煲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电风扇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台灯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电流做功的实质: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也就是消耗了多少电能;获得了多少其他形式的能。
电功:电流所做的功。用符号“W”表示。
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电能转化的现象。
知识点二 实验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102的“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完成以下内容。
1.学生猜想:电压、电流、电阻中你觉得哪个会和电流做功有关?
还想添加什么?
确定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压、电流、通电时间。
2.电路图设计:
3.实验原理:通过电动机提升物体高度,定性判断电做功多少。
4.学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5.交流论证:
(1)电路中电流、电压一定,通电时间越长,钩码升高得越高,表明电流做功越多。
(2)在通电时间一定时,电压、电流越大,钩码升高得越高,表明电流做功越多。
6.实验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电功等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W=UIt。U:电压—伏特;I:电流—安培;t:时间—秒;W:电功—焦耳。
知识点三 电能表
教师提示学生:4分钟内认真阅读教材P103~105“电能表”的内容,知道电能表是测量什么的仪表和会读电能表。并完成以下问题:1.电能表是测量什么的仪表?2.电能表怎样使用?3.电能表的计量单位?
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总结。
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教师出示电能表讲解表盘上数据的含义。单位是千瓦时,又叫“度”,符号是kW·h。
课件展示电能表的使用:月末的示数减去月初的示数,即是本月的用电数。
板书设计
1.电功的概念:电流做功的过程,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
3.电功的单位:J和kW·h。
4.电功的测量工具:电能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传递-接受”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在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总结出如下不足之处:
1.由于课堂多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板书设计过于简单,往往只注意了课件的精美,而忽略了板书。这也是以后我应该注意的问题。
2.梳理学生的猜想时显得经验不足,我想这也许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可能是一种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问题,所以我应该把这种方式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3.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似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从现象的分析入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本课做得不够。至于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