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九年级12.2 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物理九年级12.2 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7-24 17:37: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
教学目标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1.通过测量电阻,学习一种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的方法。
2.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进一步体会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应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体验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2.认真完成实验,养成做事严谨的科学态度。
1.学习应用欧姆定律,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2.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开关、定值电阻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几个电阻,告诉学生,这些电阻的阻值未知。你用什么办法能知道这些电阻的阻值是多少吗?
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试说明测量原理,并作出测量电路图。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电路图:
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电路进行提问。
教师:你测出几组数据?
学生:一组。
教师:利用这一组数据计算出来的电阻值准确吗?为什么?
学生:不准确。
教师:那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多测几组数据,求电阻的平均值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教师点拨: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应如何改进测量电路图?
学生思考、改进实验电路:
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一个滑动变阻器,通过滑动变阻器获得不同的电压和对应的电流值。
学生实验: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对应的电流值。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1.实验原理:R=。
2.实验电路图:
3.设计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序号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2
3
R=________Ω。
教师提出问题: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定值电阻的阻值会改变吗?
学生:不会。
教师:为什么没改变呢?
学生:电阻是导体本身的特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如果是测小灯泡的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吗?
教师点拨:通过多组数据求出定值电阻阻值,再求此阻值的平均值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
学生探究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灯丝电阻。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在不同电压和电流的情况下,求出的小灯泡的灯丝电阻不同。
提问: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小灯泡的电阻会改变吗?能否通过多组数据求平均值的方法求灯泡电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物理规律。
教师点拨:因为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改变时,灯泡的亮度改变了,灯丝的温度改变了,前面我们知道,电阻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同,电阻值不同。因此,不能通过多组数据求平均值的方法来确定灯泡的电阻。
板书设计
1.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
(1)测量原理:根据欧姆定律变形式R=。
(2)待测量的物理量:通过待测电阻的电流和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3)测量电路图:如图所示。
2.电阻是导体本身的特性,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等因素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学生分组实验为出发点,我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组进行定值电阻和小灯泡电阻的实验探究,注重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观察、思考、动手、记录和表述的能力(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