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导入
为什么现代很多人争相报考公务员?
现代公务员制度与科举制度有何关系?
探究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如何演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2005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问题1:速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分析晚清时期科举制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科举制本身的弊端,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
②西学传播、洋务运动开展
问题3:分析39页史料阅读,袁世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问题2:运用时间轴,绘制晚清科举制变化过程。
③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被迫改革
材料:夫近代官人,皆由科举,公卿百执,皆自此出......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冲击
科举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日俄战争
变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问题1:速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分析晚清时期科举制发生变化的原因?
问题3:分析39页史料阅读,袁世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问题2:运用时间轴,绘制晚清科举制变化过程。
1898
1901
1905
1906
清末新政:改各级官学为学堂
②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设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光绪帝废科举
乡试会试全停,城乡遍设学堂;
育人取才合于学校
①戊戌变法: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试策论,考时务策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化
问题1:速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分析晚清时期科举制发生变化的原因?
问题3:分析39页史料阅读,袁世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问题2:运用时间轴,绘制晚清科举制变化过程。
【史料阅读】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废科举,设学堂,
普及新学。
换取列强信任
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领域 主要内容 标志性事件
官制 改革
选官 革新
裁减冗署冗官,
总理衙门改外务部,设新部门,六部瓦解
学堂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5等、奖励出身5等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考试结果分3等,奖励出身2等
1904
《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癸卯学制
思考:速读教材,请梳理清末新政中有关官制改革的相关信息。
1906年归国留学生考试之考官及学部官员合影(后左二为严复,后右二为詹天佑)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实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课堂练习
1.哪一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 )
A.1895年 B.1905年 C.1911年 D.1912年
2.从1905年到1911年,关于留学生的洋科举,清朝举办了6次,录取了1388人。被录取者除了有老的科举称号外,还会因所学专业被冠以新的称号,比如“工科举人”“商科进士”等。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清朝选官( )
A.保留乡试殿试模式 B.采取有序方式推进
C.侧重选拔留学人才 D.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
3.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 D.传播西方思想
B
A
D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
思考1:孙中山认为该如何选拔官员?这一设想有何特点?如何评价?
材料: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目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
措施:①考试权独立,设考试院,选拔和任用人才;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运行机制
特点: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又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评价:
⑴积极: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⑵消极: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
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试、甄别
考试 甄别
建立标志
对象
主管部门
考试类型/选拔方式
民国男子年满21岁,女子不得参加
已在文官职位的工作者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高等/普通考试
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
检验文凭、经历、成绩、学识与经验
思考2:根据教材,填写下列表格。
北洋政府文官考试优等证书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的过渡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文官普通考试之科目如下:一国文;二历史;三地理;四笔算;五法学通论;六经济学。 ——《文官考试法草案》(1913)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公务员制度
背景
内容 人事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建立
考试机关 考试法规 报考资格
甄别制度
①1927年形式上统一全国;②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1929年《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
1929.第一部《考试法》等
男女皆可
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戴季陶1928-1948任考试院院长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公务员制度
思考3: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材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①开放平等
②考试为主
④制度法律化 ⑤中西结合 ⑥选拔方式多样化
积极:1.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
2.《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消极: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③党派性强
特点:
评价:
课堂练习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正式设置,并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的是( )
A.行政院 B.参议院 C.监察院 D.考试院
2.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的历史资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部分借鉴中国古已有之的科举制 ②主要吸收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③以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为蓝本 ④科举制度被废止之后再无借鉴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14年,北洋政府公布《文官任职令》,实行新的文官制度,取消了散官、勋官等虚官,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和特权,官等、俸禄与其职务不再脱节,而是相互对应。这一改革( )
A.顺应了民主、平等的时代潮流 B.保证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连续性
C.消除了官本位思想的社会基础 D.践行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D
A
A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949—至今)
(一)干部制度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949—至今)
(二)公务员制度
2006年
发展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合作探究】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949—至今)
(二)公务员制度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业务知识和能力为主 德才兼备
两官分途 划分“政务官”和“事务官” 不搞“两官分途”,不论职位高低
都是人民的公务员
指导原则 政治中立 党管干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服务对象 政府(资产阶级) 人民
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
现代公务员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课程结构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
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
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科举制度的废除
学堂选官制度、留学生毕业生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理论
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正式建立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