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 24课《月迹》教案
素养目标
1、会认“嫦、娥”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重点:根据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难点:根据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什么吗?
2.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大家都知道“月”是指月亮,可“迹”在这儿怎么理解呢?(学生自由发言)
4.是的,“迹”是足迹,印迹。那么,月亮的足迹在哪儿呢?寻找月亮的足迹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阅读鉴赏
任务一: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主要描写了中秋夜一群孩子为了寻找月亮,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最后发现月亮无处不在,月亮的美人人都可以拥有。
任务二:快速浏览课文。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堂屋、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小河里、沙滩上、“我们”的眼睛里。这样写语言流畅,层次分明,而且充满诗情画意。
任务三:在“我们”的寻月过程的描述中,你体会到孩子们怎样的心境?
追寻“月迹”的过程巧妙地反映出孩童对美的追寻过程,真切地再现了孩子们“盼望—惊喜—惬意—兴奋—惊奇—欢快—感悟”的心路历程。从中体会到这些孩子有好奇心、求知欲,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任务四:寻着月亮的足迹,找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说说怎么有趣,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示例1:我觉得对“我们”在穿衣镜上找到月亮的描写很逼真有趣:“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2:“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我觉得听了奶奶说月上有桂树,“我们”就将眼前的桂树想成月上的桂树,仿佛置身月中的感觉很有趣。
任务五: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我的理解: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勇敢地去追求美。
梳理探究
任务一:皎洁的月亮,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神奇与享受。相信在晴朗的夏夜,你一定凝视过神奇的夜空,神往过灿烂的星辰。请以“夏日星空”为题写一段话。
任务二:搜集描写月亮的古诗、词,或故事,配上图画,做一期手抄报。
任务三:课外阅读。
(甲)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节选自贾平凹散文《月迹》
(乙)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散文《三峡之秋》
1.甲段文字描述了变化的月影,是怎样变化的?抓关键词写下来。
白道儿——半圆——圆(满盈)——亏了——没了踪迹
2.乙段文字中,作者看月为什么会有“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的观感?
这是因为三峡的山太高太陡。
3.甲段文字写月侧重于突出月亮 变化的动态 特点,而乙段文字写月侧重于表现月色的 清冽 。
4.甲、乙两段文字都以月为描写对象,但风格各异。你更喜欢哪段文字?请说明理由。(提示:可从语言特色、景物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着手谈自己的理解。)
我更喜欢甲段。运用拟人的修锌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慢慢上升的动态美,把月亮写活了。
课堂总结
课文主要描写了中秋夜一群孩子为了寻找月亮,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最后发现月亮无处不在,月亮的美人人都可以拥有。通过学习后体会到这些孩子有好奇心、求知欲,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