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第1课时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1.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等探究环节。
2.通过制定研究方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揭示隐藏的物理规律,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乐趣。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过程。
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研究导体中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多媒体(白板)、电流表和电压表各一个、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一个、电阻箱、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定值电阻等。
教学目标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1)加在同一个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灯泡越亮。(2)在相同的电压下,不同的灯泡,其亮度不同。
学生观察,得出实验结论:(1)同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2)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今天我们就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一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要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应控制电阻R不变,即控制变量是电阻R。
问: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答:电压U;追问:因变量是什么?答:电流I。
问:电流、电压分别用什么仪器来测量?答:电流表和电压表。
问:测量一组电压和电流值,得出规律行吗?答:不行。(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应该至少测量六次)
问:如何改变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呢?
学生1答:改变电源的电压,如:增减串联的干电池的节数等;
学生2答: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
问:看电路图谁能说说需要什么仪器?答: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导线若干。
问:有了这些器材我们就可以进行实验,我们要记录哪些数据?答:电压值和电流值。
问:如何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呢?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板书(或学生黑板完成)。
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电压/V
电流/A
教师按照电路图组装实物并强调:
(1)开关断开。
(2)电流表、电压表调零及连接要点。
(3)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位置。
教师强调:为了便于分析数据让U尽量成倍数地增加。
教师实验,学生读数并记录在黑板上的表格内。
(教师帮助学生确立自变量U,因变量I)
展示I-U直角坐标系:
学生在坐标系找对应点(教师辅助)并完成I-U图像。正比和反比知识,如:当=常量,a与b成正比;当ab=常量时,a与b成反比。
数据分析: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概括出结论(教师辅助)。
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知识点二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问: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控制什么不变?答:电阻两端的U不变。
问:如何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呢?答: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
问: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答:定值电阻;追问:我们用什么改变电阻最好最容易?答:电阻箱。
问:这个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答:电流;追问:用什么测量呢?答:电流表。
问:参照“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电路图可以吗?答:可以。
问:要记录什么数据?答:电阻和电流。
问:能仿照“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实验设计出记录数据的表格吗?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学生在黑板完成:
电阻/Ω
电流/A
教师按照电路图组装实物并强调:
(1)开关断开。
(2)电流表、电压表调零及连接要点。
(3)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位置。
注意:为了便于分析数据让R尽量成倍数增加。
教师实验,学生读数并记录在表格内。
(教书帮助学生确立自变量是R,因变量是I)
展示I-R直角坐标系:
学生在坐标系找对应点(教师辅助)并完成I-R图像。
数据分析: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概括出结论(教师辅助)。
结论: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板书设计
1.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
R=10 Ω
电压/V
电流/A
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
U=6 V
电阻/Ω
电流/A
结论: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学反思
1.本次实验中电路图的设计辅助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探究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时候,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I—U图像,通过图像更好地解释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效果非常好。
2.引导学生从已有的实验数据中找到新的数据,重新设计记录表格,为进一步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服务,锻炼了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本节课学生自己动手活动较多,很多实验步骤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
4.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解答,然后采用“兵教兵”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也找到了问题的焦点。
5.实验过程时间考虑欠妥,略显紧张。
6.学生往往急于动手实验,忽视实验规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