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3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3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4 16:3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读《论语》如沐春风,
读《孟子》如闻战鼓”。
——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
——《孟子》
知人论世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曾效仿孔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阐述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一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
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进人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进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先隐主旨不谈,从侧面、反面入手,逐渐引向主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不板滞。
《孟子》一书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创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狠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运:运转、转动)。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的圣君有怜爱别人的心,这才有了怜爱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原文】所以(……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假使、如果)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恐惧)恻隐(哀痛、怜悯)之心;
【翻译】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在于:假如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有惊惧同情的心理。
【原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通“纳”;内交:结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要誉:博取名誉;乡党:同乡),非恶其声而然也(恶:厌恶;然:这样)。
【翻译】这不是因为要跟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原文】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羞: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恶: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非人也;无辞让之心(辞让:谦逊推让),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翻译】由此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的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的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明辨是非的心,简直不是人。
【原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发端、萌芽);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四体:四肢)。
【翻译】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
【原文】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伤害);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然”通“燃”),泉之始达(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翻译】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这是伤害自己的人(即自暴自弃,自我放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原文】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事:侍奉)。”
【翻译】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不足以侍奉父母(即连赡养父母都办不到)。
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从开头到“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从“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从“由是观之”到文末。简述人要有“四心”“四端”,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孺子
将入于井
人皆有恻隐之心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扩而充之
保四海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仁心(人性)→仁政(政治)
不忍人之心是人天生就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的“四端”说指什么
“四端”指儒家提倡的四种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说?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他认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
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主张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正反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主题归纳】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