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提要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八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提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4-11-06 22:2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 生活中的水
【第1学时】,
第1节 水在哪里
一、水的组成
1、世界水体的构成: 96.53% + 2.53% + 0.94%
2、陆地淡水中,以68.69%的 和30.06%的 两种水体为主。
3.地球水按空间分布分为     、     、      、 生物水 。
二、水循环
1、水的三态变化及吸热放热:
2、导致水循环的原因:     和地球引力。
3、水循环的类型:      、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特点:使陆地淡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4、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    (最快)、    (最慢)
三、水资源的分布:1、我们通常说的水资源是指 ,目前人们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 、    ,储量很少,要节约用水。2、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是一个缺水较严重的国家。
四、水与生命 1。水是生命体重要组成部分。生物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离不开水。2.生物体内大部分质量是  。体内含水量最多的生物是   。
3.一个健康成年人一天的需水量为   。
一.1. 海洋水 陆地淡水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2.冰川水 地下淡水 3、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二、2.太阳辐射 3.海陆间循环 4、大气水 冰川水 三、 1、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淡水 河流水 湖泊淡水 浅层地下水 2、1/4  3.南 北 夏季 冬季四。2.水  水母  3.  2.5升
第2节 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1.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电解水
现象
气体体积比
气体检验
是何气体
电解水实验结论
阴极
阳极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3.分子是由   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  个  原子和2个  原子构成的;
【注意】实际电解水实验中,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的主要原因是
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氢气。
4.从电解水的微观模型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1.分子是由  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一个氢分子是由         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       构成的。
2. 电解水是个   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改变。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是    。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   ,   再重新   成新的分子。
答案:一、1。
电解水
现象
气体体积比
气体检验
是何气体
电解水实验结论
阴极
产生气泡
2
气体可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氢气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阳极
产生气泡
1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
3.原子  一个氧原子 氢  4. 1、原子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氢原子  两个氢原子 两个氧原子  2.改变  不改变  化学  原子  3.原子 原子 组合
第3节 水的浮力
一、浮力 1、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向  托的力;
2、浮力方向:     ;
3、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探究】如何用弹簧秤测量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步骤】(1)先测出物体重力G;
(2)把物体浸在液体中,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
(3)求浮力:F浮=G-F (适用条件:测在液体中会下沉的物体)
4、在物体慢慢浸入液体中时,作出下列图像
(1)浮力与物体浸入深度h变化关系; (2)弹簧秤示数F与物体浸入深度h变化;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原理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2、适用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但公式中ρ液应改为ρ气,V排液应改为V排气
3、使用阿基米德原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原理中说的“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包含两种状态:一是浸没;二是物体部分浸入
(2)V排液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当物体完全浸入时,V排液=V物;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排液 < V物 ;
(3)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点:F浮 =G物
            不同点:悬浮ρ液=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ρ物 ;V排(4)由浮力公式可知,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体积大小有关,而跟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也与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液体的多少等因素无关。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1、对物体浮沉的解释:
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两个力,一个是重力G物,方向是竖直向下;另一个力是浮力F浮,方向是竖直向上,这两个力的相对大小决定了物体的浮沉(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物体浮沉的判断方法
比较F浮 和 G物;
比较ρ液 和 ρ物
 
4、漂浮问题“六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漂浮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因为物体的重力不变;
例: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轮船所受到的浮力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例: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轮船排开水的体积 ;(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加上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规律六】:漂浮或悬浮的物体,物体的质量 = 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
五、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一)密度计
1、用途: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
2、工作原理:漂浮时F浮 =G物
3、示数上小下大
(二)轮船
1、原理:将钢板制成空心,能漂浮在水面上
2、同一艘轮船,从海中行驶到河里,所受的浮力不变,排开河水的体积大于排开海水的体积。
3、轮船的排水量:轮船装满货物后排开水的重力,即轮船装满货物时,受到的浮力。
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F浮=G船+G物,G排=G船+G物,m排=m船+m物,
(三)潜水艇
1、原理: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力;要下沉时,水舱内充水,使G > F浮;要上浮时,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使G < F浮;当G = F浮时,能停留在任何位置(悬浮);
3、鱼的上浮与下沉的原理:靠改变自身的体积,使排开水的体积改变,从而到达浮力的改变;与潜水艇的原理不同。
【第15学时】
六、浮力的计算方法
1、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2、计算浮力方法:
① 测量法: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公式法:F浮=G排液 或 F浮=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③浮沉条件法: 漂浮、悬浮时,F浮=G物
3、综合分析法:主要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浮力问题。

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一、溶液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说明】
(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指被溶解了的那部分的质量,如果没有溶解或从溶液中析出的,则不计算在内;
(2)溶质可以是一种或是多种,而溶剂只有一种;固体、液体或气体都可作为溶质。溶液中溶剂是什么未讲明时,则溶剂是水。
(3)溶液的名称:高锰酸钾的水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碘的酒精溶液(碘酒溶液)
4、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纯水、纯酒精。5、溶液都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是指无色,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二、浊液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钡餐、泥水、血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如:牛奶、肥皂水
3、浊液特点:浑浊不透明,静置后分层;
4、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者的异同点:相同点:三者都是混合物;
不同点: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悬浊液和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剂、升温
2、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蒸发溶剂、降温、增加溶质
【说明】(1)上述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度增大;
(2)熟石灰是一种随温度升高而溶解度减小的物质;因此上述方法中,当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时,应该降温,反之,应该升温;其余方法不变。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温度、溶剂量不变的条件下,再加入少量该溶质,看其是否能继续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表示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则表示为饱和溶液。
三、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四、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五、溶解度
1、溶解性:
(1)表示方法:溶解性即溶解能力的大小,常用溶解度S表示;
(2)影响因素:溶解度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
(3)如:食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溶剂的性质不同);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量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溶质的性质不同)。
2、溶解度“S”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最多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单位为克。
(2)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g 表示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食盐36g。
3、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1)溶解性: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2)溶解度:是定量表示溶解性的方法;
溶解度/g(20℃) < 0.01 0.01 ~ 1 1~ 10 >10
溶解性分类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说明】(1)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2)氯化钠属易溶物质,氢氧化钙属微溶物质,碳酸钙属难溶物质;
4、【探究】提出问题:固体物质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
实验探究:(1)在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溶解的量多少;
(2)在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的量的多少;
(3)同一溶质在同种溶剂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溶解的量的多少
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控制溶剂的量一定
5、固体溶解度(溶解性、溶解能力)和温度的关系: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蔗糖、硝酸钾等;
氯化钠(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只是是随温度升高而稍有增大;
氢氧化钙(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6、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强;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7、影响固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固体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
【第21学时】
五、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2、计算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 / 溶液质量×100% = 溶质质量 /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六、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
实验用品:药匙、天平、量筒(精确量取还需滴管)、烧杯、玻璃棒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注:若溶质为液体,如要配稀硫酸或酒精溶液,则步骤2称量和量取改为量取】

八、粗盐提纯:
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实验用品:烧杯、漏斗、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
步骤
溶解
过滤
蒸发
玻璃棒作用
搅拌,加快溶解
引流,防止液体溅落到桌面
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
在蒸发时,析出大量固体就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温把剩余水蒸干,同时玻璃棒要继续搅拌。
九、1、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P%=S/(100g+S)
2、溶质的溶解度S越大,饱和时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 S越小,饱和时质量分数越小。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一、结晶方法
1、晶体:具有一定熔点的固体;
2、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3、结晶通常有2种方法:蒸发结晶、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物质,主要用于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如:氯化钠(食盐)  海水晒盐的原理:蒸发溶剂,使食盐析出。
(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减小的物质,如:硫酸铜、硝酸钾、蔗糖等;【注:冷却热饱和溶液时溶质只是部分结晶析出,因此,剩余的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4、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固体,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提纯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如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方法:蒸发溶剂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一、水资源
1、地球上淡水总量占全球总水量的2.53%,,其中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为江河水和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淡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
2、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缺乏。
3、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很不均匀。在时间上,夏季丰富、冬季欠缺,江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尤其北方更加明显;在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少使用农药化肥
三、净化水的几种方法: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
1、过滤法
(1)原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
(2)过滤前要制作过滤器,如图所示:
(3)过滤时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要留有气泡;
“二低”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末端轻轻斜靠在有三层滤纸的一边,盛滤纸的烧杯紧靠在玻璃棒中下部;
(4)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5) 液体过滤后若仍然浑浊的原因:一是滤纸破损;二是液面高出了滤纸边缘;三是仪器不干净等;
2、沉淀法 (1)原理:只能使水中的悬浮微粒凝聚成较大的颗粒沉淀下来,而不能除去这些沉淀。
(2)沉淀法中经常用一些凝聚剂(明矾、活性炭),它们能使水中的悬浮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并慢慢沉入水底。
3、蒸馏法
(1)定义:把水加热至沸腾,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成为水,这种净化水的方法叫蒸馏法,得到的水叫蒸馏水
【注意事项】
A、给液体蒸馏,在蒸馏烧瓶中放一些沸石,为了防止液体过度沸腾;
B、蒸馏法是根据几种液体的沸点不同,将几种不同的液体分离,也可以除去溶于水中的杂质;过滤法适用于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
四、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水,氢气,氧气,酒精,硫酸
混合物  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酒精溶液,稀硫酸
六、自来水厂的水净化主要经过3个阶段
1、物理阶段:通过过滤和沉淀等方法除去水中的固体粒子;
2、化学阶段:通入氯气或漂白粉等杀死水中的微生物;
3、生物学阶段:借助于微生物除去水中的有毒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