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由远及近地向读者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去后的奇特、壮观的自然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刚踏入四年级,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善于交流,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掌握了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但仍然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想象时,要因材施教。
【核心素养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抓事物特点观察的能力。
3.为我国的壮观自然奇观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想象画面,能生动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激趣导入
1.根据单元导读了解单元要素
2.了解钱塘江大潮
二、初读课文
(一)朗读要求:
1.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预学检查
1.会认字
开火车读 小组赛读
注意后鼻音“昂、鼎、崩”。
多音字
根据组词的含义认识“薄”字。
会写字
解决易错字“堤、霎”。
三、再读课文
(一)提出问题:
1.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找出并齐读这句话。
答: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思考“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的观意思相同么?
答:不同,“天下奇观”的“观”是“看到的景象”,而“观潮”的“观”是“观看”的意思。
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钱塘江大潮的?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潮来前 1.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潮来时 2.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潮去后 3.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作业布置
小组交流令你印象深刻的画面。
第2课时
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滚动 逐渐 犹如 霎时 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指2名在黑板上默写,默写完后同桌互皮并订正。
品读课文,想象画面
自由读第2自然段,用“ ”画出作者登上海塘大堤看到的景物。边读描写这些景物的词句边想象画面。
词语: 宽阔的钱塘江 平静的江面 屹立的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
薄雾中的小山 人山人海的海塘大堤
指名学生分享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
1. 说一说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圈出有关词语。
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我从“从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很快地移来、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这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2.小组交流: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到的: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
看到的: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体会作者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三)自由读第5自然段,圈画描写潮去后的词句,想象潮去时的情景。
(四)朗读《浪淘沙(其七)》,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三、当堂成诵
那条白线很快地 , ,变粗, 。再近些 , 。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 ,
飞奔而来;那声音 , 。
抓住由远及进的方法尝试填空背诵。
四、拓展提升
小练笔
用由远及近的方法来描写一种事物的变化过程。
太阳跃出了地平线... ...
远处的青山... ...
布置作业
选做:
结合课文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的奇观。
必做:
课中掌握字词;
课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 观潮
潮来前 壮观
潮来时 由远及近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
潮去后
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语言匮乏,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从读中感悟,从读中想象,加上视频更加直观地了解钱塘江大潮。了解作者的细节描写,了解作者是如何把大潮变化的过程写清楚的,再运用方法完成练笔。全文以读为主,达到当堂成颂。
八、配套语练作业
观潮
课前预习
看拼音写词语
dàdī dùnshí zhújiàn yúrú shàshí shānbēngdìliè
( ) ( ) ( ) ( ) ( ) ( )
补充词语,完成练习
若( )若( ) ( )首东望 人声( )( ) 山( )地( )
列举ABAC式词语
原文填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 。
课后练习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将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摘抄下来,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