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 读书的三重境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下册 第七单元 读书的三重境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5 05:4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读书的三重境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设置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对于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如下表述:“在阅读的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路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基于课标指导要求和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以《红楼梦》前五回为本,引导学生从读书的三重境界出发,主要运用问题式阅读法,初步形成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思路,感受《红楼梦》的深刻意蕴。
【教学目标】
合作探究《红楼梦》前五回问题,答疑解惑。
掌握并熟练运用问题式阅读法解读《红楼梦》。
理解读书的三重境界,逐层探究《红楼梦》深厚意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用问题式阅读法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研读成果。难点:
深入探究曹雪芹把结局放在开篇的意义,体会红楼梦的深刻意蕴。
2.理解读书的三重境界,了解读《红楼梦》要做到初读感知、熟读质疑、精读深思。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阅读红楼梦前五回,并提出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完成问题式阅读表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红楼梦》中提出问题,增强思考意识,培养问题式阅读能力。
课中推进
情境导入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问题式阅读阅读章回存在问题是否解决解决方式1.查阅资料2.本组讨论3.求助
好书益友即为《红楼梦》,到底应该怎样去读这部文学巨著呢?我们可以去汲取古人读书的智慧,读书有三重境界,这节课我们去一探究竟。
读书的三重境界
初读感知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冯梦龙 (第一重境界)
熟读质疑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第二重境界)
精读体悟 读书戒慌忙,涵咏兴味长。 ——陆九渊 (第三重境界)
读书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初读感知。冯梦龙“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读书要提纲挈领,知人论世。第二重境界,熟读质疑。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要圈点评析,刨根问底。第三重境界,精读体悟。陆九渊“读书戒慌忙,涵咏兴味长。”读书要反复体悟,涵咏深意。理解了读书的三重境界,这节课我们以前五回为本去阅读《红楼梦》。
初读感知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冯梦龙 (第一重境界)
《红楼梦》主要写了什么?(更名的过程)《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整体感知一本书,要先看书名。《红楼梦》更名的过程。一开始叫《石头记》,贾宝玉是女蜗补天未用的一块顽石。《情僧录》,贾宝玉最终出家,是为僧,他的一生又和情紧密相连。《风月宝鉴》联想到贾瑞,告诫我们人生不要轻易乱动情。《金陵十二衩》告诉我们本书的主角大多是女性。《红楼梦》重在一个“梦”字,人生终究是一场梦。
2.曹雪芹生平(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曹雪芹的一生用八个字概括“生于繁华,死于没落。”正是因为他的家族经历了“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过程才能写出家族兴衰这样的小说。
3.梳理前五回主要情节。
(四)熟读质疑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第二重境界)
阅读《红楼梦》前五回,你遇到了哪些困惑? 展示阅读成果(问题式阅读法)
学生活动一:合作探究,解疑答惑小组合作探究,时间 8分钟。①宝黛初会为何感觉彼此见过?②为何设置英莲丢失这一情节?③贾雨村和贾府的关系是什么?④为何把秦可卿作为警幻仙姑的原型?⑤一僧一道的作用是什么?⑥为什么一开始要写甄士隐和贾雨村?
学生活动二:智慧分享,同伴点评。
精读体悟
读书戒慌忙,涵咏兴味长。 ——陆九渊 (第三重境界)
《红楼梦》的惊世创举是在开篇第五回就写出了结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在写作技巧上,采用倒序的手法,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深刻意蕴上。宝玉到了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也就是众女子的命运,然而贾宝玉却并没有看懂。即使是开始就知道结局又能如何,只有一步一脚印走过,真真切切经历过体验过,回过头来,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结局。人生就是一场渐行、渐醒、渐悟的过程。
总结学生活动三:自我总结,复盘收获(
教师结语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不可能体验所有,也不可能经历全部。王蒙说:“读一部《红楼梦》等于多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红楼梦》是读不尽的,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希望我们通过阅读经典,不仅可以领略曹雪芹的才情,还可以多一重生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