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14.《故都的秋》《我与地坛》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14.《故都的秋》《我与地坛》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5 06:1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学会鉴赏自然景物的特点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并会应用于散文写作中。
关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人生思考,培养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章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能够迁移运用到写作中。
难点:理解文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失意时自然美景能够宽慰我们,偶然相逢时大自然亦能触动我们。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郁达夫、史铁生两位作家的散文经典之作,赏景读情。(此导入语简洁明了,契合本节课教学目标,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上节课我们对两篇课文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预习,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会鉴赏自然景物的特点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并会应用于散文写作中。2.关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人生思考,培养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之情。根据学习目标我们重点赏读两篇课文以上段落t展示:《故都的秋》3——11段,《我与地坛》节选一 3、5、7段。
二.新课:
环节一:温故知新,重点重申。上节课预习了两篇文本,并对群文阅读的相关段落进行圈点勾画,给《故都的秋》五幅画面和《我与地坛》第一部分三个写景段落进行了画面命名。(展示五位同学有代表性的答案。第一节课已经展示并讨论画面命名,比较出哪一个命名最合适。尤其是有争议的地方进行了辩论和思路点拨。)本节课对上节课预习情况进行总结,重申概括画面内容或给画面命名的规则:找画面整体特点,重点意象突出。
环节二:文本细读,含英咀华。字不嚼碎不知味,下面我们走入两篇文本的字里行间读景赏情。《故都的秋》具有总领性的句子是那一句?“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从哪些角度表现出来的?赏读你喜欢的句、段,或从某个角度解读写景对表情达意的效果。(文本细读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景语和情语,通过咬文嚼字的解读方式深入体验作家的写景特点、角度和情感抒发方式,为提升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做准备。在这一过程学生亦通过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此环节能高度体现单元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展示赏析示例: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赏析:牵牛花衬以秋草,作者对故都秋的热爱之情蕴藏其中。“几根”和“疏疏落落”都表明秋草的稀少、不茂密;“尖细且长”说明秋草本身不粗壮、不旺盛。“几根”“疏疏落落”还是“尖细且长”,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表明此时秋草的生命力已很脆弱,叫人怎不生一种悲凉呢 文字的背后我们能读出郁达夫内心对生命的热爱和生命濒临灭亡的无助和悲凉。符合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和作者的心境。(示例赏析给学生赏析文本提供范例,明确赏析的角度和如何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符合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自主阅读,圈点勾画。然后学生发言交流赏析(提醒同学们注重朗读,在读中悟)并质疑问难,思维碰撞,教师总结、归纳、提升。(预设学生在赏析“清、静、悲凉”特点时,容易忽略秋蝉和闲人话凉中蕴含的文人情思,学生能对秋蝉残声解读出秋之悲凉,对秋蝉的“啼唱”所表达的内心对生命的挚爱并不容易理解和感同身受,此处需要教师点拨提升。)板书:景 情(境)色彩清感官静动静细节悲凉同学们,诗人刘禹锡用“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热情讴歌秋天的美好,诗人毛泽东眼中的湘江秋景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动人景象,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为什么都是“清、静、悲凉”的色彩呢?让我们回到郁达夫生活的那个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时代和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找找原因。(此为过渡语,由赏析景语和情语过渡到知人论世,学生思维得到拓展提升,能通过作家生活的时代、家庭和个人成长历程更深刻地理解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色彩。)ppt展示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教师总结:郁达夫个人的遭遇和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的环境以及他在文学审美观上主张“静的文学”,所以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受。所以,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在师生对文本细读赏析中自然生成本节课学习目标。)同样是写故都的景物,《我与地坛》又是怎样写景的,这样的景物让文中的“我”获得什么样的人生启示呢?下面我们继续鉴赏《我与地坛》文中的三处景物描写,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对作者获得生命启迪有怎样的作用。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三分钟,三分钟后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地坛。(在两篇文本间自然过渡)展示:第 3段 饱经风雨沧桑的地坛第 5段的地坛第7段的地坛(同学们进行思考、讨论,并展示学习成果。提醒同学们注重朗读,在读中悟。同学们预习过程中对地坛画面的概括存在争议,这在第一课时预习课中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所以在鉴赏完相关段落再解决这一问题。)交流展示过程中,结合高考题形式设计语言表达题目当堂训练。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改为:四百多年里,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原句与改句在字面意思上相似,在表达效果上原句更好,好在哪里?请说明理由。同学们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答案,教师答疑释惑。最后老师明确思路和答案:①原句和改句都表达地坛遭受时间的侵蚀由原来的雄伟壮丽而变得荒芜、沉静、暗淡,地坛的荒芜让作者感到同病相怜的亲切。②原句将“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等词语放在前面,地坛好像有意主动褪去浮华等我到来,以人的情感和思想关爱着我,在我最需要安慰的时候,以我最能接受的方式接纳我,包容我,庇护我。③因此,原句比改句更能表达我和地坛的亲密关系,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表达更一致和谐。(这一当堂训练既紧扣高考题命题形式和要求,又高度契合文本中情与景的关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板书:景情废弃、荒芜苦楚、颓废、迷惘富有生机希望、信心、勇气恒久、不息生命的珍贵、怎么活(以上板书内容是针对学生对文本解读的预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地坛的变化或者作家对地坛关注视角的变化与作家心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而更好地生成情与景的关系,即“情随景迁”。)
教师总结提升:第一处描写地坛萧条悲凉的画面,表现地坛之荒芜萧索,寄托了自己双腿残疾后内心的苦楚;第二处描写地坛一角动植物的生动活泼,生机盎然,使作者感悟到生命的希望和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信心;第三处描写古园中的各种生命状态,看到了生命恒久、生生不息的力量,使作者对“怎样活”有了深刻地认识。三处景物描写层层递进,由伤痛到乐观到懂得怎样活着,对地坛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自己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与领悟。所以地坛是我不幸生活的避难所,也是我感悟生命意义的重生地。(总结紧扣景与情的关系,并点出地坛之于“我”的重要意义。这一部分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答案,而是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教师最后用以上规范的语言进行点拨。)
总结:两篇文本共同点:处处写景,字字关情。
《故都的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微凉秋雨都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恋,它们与郁达夫内心孤独、苦闷之情一致;《我与地坛》中,“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叫喊”得苍凉的雨燕,寂静灿烂的落日......高度契合史铁生遭遇人生坎坷的心境。这样的文字,处处写景,字字关情,给读者以思考和震撼。两篇文本不同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统摄全篇,以情驭景,情感支配写景的视角、感触、色彩。《我与地坛》情随景迁,随着作者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在改变。(此处比较两篇文本在情景交融手法方面的同与异,是两篇文本群文阅读的核心所在。这一环节也是先让同学们自己表达相关看法,教师最后用以上规范的语言进行点拨。)
环节三:迁移运用,写作提升。
借鉴《故都的秋》《我与地坛》写作手法,以“( )的秋景\冬景”为主题写一个 200字左右写景片段。要求:景物描写有画面感(层次、角度、色彩、动静)。写景使用恰当修辞,语言准确、生动、有韵味。选取触动心灵的景物,景中有我,文中有情。情景交融,景物特点与感情表达的情味一致。(作文要求紧扣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生当堂训练 5分钟,课后完善自己的写作片段。本节课课堂学习时间结束。第三课时小组讨论选出优秀作品和问题片段,分享、交流、提升;然后将写作片段再修改,形成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写景状物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