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整合阅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整合阅读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5 05:5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归园田居》整合阅读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能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课本两首诗中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思路。
拓展性目标:能够结合诗句,从表达技巧等角度赏析诗歌,学写文学短评。
挑战性目标:能够联系诗人身世领悟其人生选择,并联系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掌握诗中的艺术手法以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2、理解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并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诵读,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情感。
2.探讨法:教师对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互动探讨。
3.预习法:学生结合导学案预习本课,根据提示做出思维导图,分析诗句,体会情感。
4.拓展法:通过课前推送资料和课后自主补充,开阔视野,让学生有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高呼“天下归心”的志士,一个是低吟“性本爱丘山”的隐士,面对魏晋乱世,他们分别会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的整合阅读,探寻曹操和陶渊明的“忧”与“游”。
(设计意图:从诗人直抒胸臆的名句入手,引入他们不同的生命状态,从而导入本课,激发学生探究其人生选择的兴趣。)
目标一:能够利用思维导图,归纳课本两首诗中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思路。
展示学生思维导图照片并让学生自己结合导图和诗句梳理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学生把握情感和写作思路,实现本课基础性目标。)
沉浸式诵读朗读点拨:读诗实际上是自我代入的一个过程,此刻,把你自己化作曹操或陶渊明,沉浸诗歌文本,进入诗人构建的世界。
(设计意图:让学生代入式诵读,用直观的方式感受诗歌。)(教法:学生展示朗读并请有音乐功底的同学提前谱曲诵读或演唱。可以携带拇指琴等简易乐器伴奏。)
目标二:能够结合诗句,从表达技巧等角度赏析诗歌,学写文学短评。
情境任务一:校园读书节开展“诗词漂流瓶”活动,请选择两首诗中你喜欢的一首装进瓶中,并谈谈你的推荐理由。提示:自选角度,结合文本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设计意图:以设置情境任务的方式展开诗歌学习,贴近学生生活且容易操作实施。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在任务进行中产生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中丰富阅读体验,学会鉴赏诗歌。)
《短歌行》鉴赏参考:知识详解:用典、比兴用典:分事典(借用历史故事)和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艺术手法。使用典故,可以充实内容,美化词句;使情感表达委婉含蓄,意味隽永。比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旧知回顾:《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运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使用比兴,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引出下文。分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表达姑娘对心上人的思念,曹操借此典故表达对贤才的渴慕。“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采用用典和比兴的手法,用鹿鸣的和谐引出主客欢饮场面,表现待客的热情和礼节,曹操借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和礼遇贤才的态度。“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采用比兴的手法。将贤士比作难得的明月难,借此表达求贤之情的迫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以联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将贤才比作乌鹊,面对当时三分天下的形势无处栖身,曹操借此对贤才发出召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仿用《管子·形势解》的句子写出曹操海纳百川的胸襟,后两句借用周公的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礼待贤才,渴望建功立业,一统天下。
《归园田居》(其一)鉴赏参考:知识详解:白描国画技巧角度:描绘人物花鸟等用墨笔勾勒,不着颜色,不加渲染。(教法:让有美术功底的学生提前创作一幅白描作品)文学创作角度:用最简练笔墨,不加修饰和渲染烘托,描写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方宅”“草屋”整齐坐落于乡间,“榆柳”和“桃李”在房前屋后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这是诗人归到田园后的生活背景。在这幅大笔勾勒的画面中,远处可见村庄和炊烟,可听狗吠和鸡鸣,近处可见干净的庭院和安静的房间。诗人运用最简单的笔法,不加修饰和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恬静、温馨的乡村图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居生活的闲适。
情境任务二:把你在“漂流瓶”活动中选择的诗歌形成文学短评向校刊“微写作”专栏投稿。提示:结合课本、学案文学短评的写法和本课的鉴赏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本课的手法鉴赏,学习文学点评写法,实现单元任务。)
总结创作文学短评要点:1、对作品有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2、注意点和面的关系,从小处切入,以小见大。3、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适当介绍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评论。目标三:能够联系诗人身世领悟其人生选择,并联系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文字有温度、有力量。品读这两首意蕴悠长的诗篇,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感悟。面对魏晋动荡的社会,曹操和陶渊明二人做出的选择大有不同,你支持谁?请谈谈理由。提示:可结合时代背景和学过的诗句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学作品,汲取前人作品中优秀的精神养分,涵养自己的人生,同时以读促写,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本补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师:曹操、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教法学法:课下学生自主回顾、搜集、补充曹操和陶渊明的其他诗句和历史生平,形成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的一段文字)明确:曹操身处三国乱世,是汉朝开国丞相的后人,以匡扶天下为己任,是积极入世和有所作为的“精神文化”的代表。(志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桃花源”这种理想的精神世界,都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是失意后寻求精神内化的途径,是理想人格的丰碑。(隐士)
交流:生逢乱世,曹操和陶渊明等魏晋人士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面对崭新的时代,应该如何选择?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补充:(电视剧、电影海报)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觉醒年代》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长津湖》
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志在千秋,百年仍是少年。奋斗正青春!青春献给党!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千人献词(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