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语文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5 06:0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品读文段,准确理解情景交融的散文写作手法;
体悟人文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理解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传承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把握景、情、人的关联,掌握情景交融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中华民族审美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人遇见山水,就有了情思;情思遇见文字,就成了散文。这节课,我们会通过对必修上册第七单元3篇现代写景散文的品读,领略文字中的自然之美,寻找安放在那里的深沉的灵魂。
学习任务一:人间有味是清欢
说明:朗读赏析的文段,小组内进行评议。被推选者,朗读文段并自己的赏析文字,与大家共赏。教师小结:这三篇散文中,郁达夫以情驭景,带着浓厚的兴味,描摹欣赏着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日之美,蕴含了他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朱自清工笔细描,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写出荷塘的幽静素雅和朦胧诗意,投射出他淡淡喜悦中的淡淡哀愁;史铁生抓住景物特点,在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中找到了生命的支撑。由此可知,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一定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须联系整篇散文来进行定位。如果“情”与“景”的比例相当,我们既能看到“自然”之景,又能感受到“情”的自然流动,那便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也是散文的高境界。三位作家用发挥到极致的语言之美,通过景物描写或含蓄或直接地传递了自己的情感,情景交融,给予了我们厚重的审美体验。
学习任务二:生命律动的哲思
作为读者,我们总是处在旁观者的角色,去观赏作者看到的一朵花开,去想象作者情思的冷暖。我们觉得散文厚重,恰恰是因为每一篇隽永的散文背后,都藏着一个善感的作者和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一:请结合导学案上提供的背景材料以及文中相关句段,从作者经历、心路历程、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分析异同,探究散文中体现的人文特征和审美心理。因为________,朱自清离开_______,来到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_(特点)的景物,得到了________的感触(思考)。因为________,郁达夫离开_______,来到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_的景物,得到了________的感触(思考)。因为________,史铁生离开_______,来到________,看到了__________的景物,得到了________的感触(思考)。
学生思考并交流总结。因为沉郁的性格,郁达夫择取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因为渴望排遣不宁静的心绪,朱自清将荷塘月色想象得朦胧美好......因为遭受命运的不公,史铁生在荒芜而不衰败的地坛里对生死发出叩问......
教师点评:不同的阅历、情感,使作家们在自然山水、一花一木之间找到了符合自己心境的那一片景色。虽然遭遇困顿,但在自然的抚慰下,作者重新找到了面对的勇气。
活动二:大自然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永远是最后的避风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在自然中寄身、寄心、明志。你能否想到一些寄情山水的文人留下的名句呢?
教师小结:在中国文人的笔下,经常出现的是那些清净淡雅的景物,因为中国人早就意识到,繁华虽然绚烂,终抵不过岁月消磨;欲望实现的欢愉,终抵不过真性情的踏实。“寄情山水”“天人合一”,抛却浮华,回归本真,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在此与大家共勉。
【背景资料】《故都的秋》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革命烈士。3岁,丧父,家境窘迫。17岁,赴日本留学,饱受歧视。两度婚姻失败,两次丧子之痛。46岁,被迫任日本翻译,暗中救助爱国人士。49岁,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在文学上,他提倡静的文学,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所以,作品多体现极强的主观色彩。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年8月17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之后的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原因是什么呢?他曾经对夫人陈竹隐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所以朱自清苦闷彷徨又挣扎矛盾。《我与地坛》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于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21岁时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当人们为《我与地坛》的通透圆融和超越之美而感动的时候,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生命再次出发艰难跋涉的起点,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已经是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没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身体的障碍与精神的绝望曾经试图以自然的名义击垮他。但是史铁生走过了这个艰辛的“二十年”,然后他以一种令人感动的平静说到了“四百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文本选摘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学习任务三:山水清音寄情思林清玄说: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在生命的单行道上,有没有那么一片落叶曾经触动过你的情思?有没有那么一片情思需要经由清风来飘散?既然前人为我们寻到了安放灵魂的怀抱,我们为何不能同样带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书写一段属于自己的散文呢?
二.活动小结: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诗词创作中的“有我之境”同样也是鉴赏散文、创作散文的关键所在。课堂总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自然山水中融进自己的喜怒哀乐,融进自己独有的人生思考和审美追求,培养一颗善感万物、善待自然的心,让自然景物滋养自己的灵魂,这不仅是散文写作的追求,也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情怀。
三.作业:在修改并扩展课堂练笔的基础上完成“寄情自然,感悟生活”主题的散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