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5 07:57:09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教学理念
本课采用基础回顾、师生互动与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的文本后,设计必修知识的复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深度结合新知识,形成三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小组探究问题,具体设计由浅入深、由具体情境分析到抽象理论概括的问题链,通过师生互动与问题解决,不仅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而且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提炼概括与诠释评价,将不同历史事件、人物与现象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理解,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的第4课。前三课主要内容是中国与西方从古至今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演变过程,注重搭建制度发展的宏观脉络。而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具体政治改革的前因后果,着眼于制度调整的微观刻画。宏观微观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的演变产生更加全面、生动的理解。
本课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分时段介绍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改革。学生可以在这一框架上,探究不同时段改革变法的特征及其深层动因。
学情分析
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和《中外历史纲要(下)》两本必修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课中涉及的部分基础内容比较熟悉,例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十年探索、改革开放等等。此外,一些改革事件在必修教材有所提及,但没有深入学习,例如孝文帝改革、清末新政、国民政府改革等。还有一些改革事件首次在高中课本中出现,如张居正改革。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情况有所侧重。
学生虽然对有部分改革变法的史实有一定了解,但由于这些内容在必修教材中比较分散,没有专题性的探究,因此学生缺乏对“改革”这一政治行为本身的系统性的认识,对于改革的动因、实质、不同时期改革的特征也无法得出归纳性结论。
教学目标
1、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中国历代重要改革事件的起因、内容及影响。(史料实证)
2、归纳不同时期改革变法的特征以及改革的总体趋势。(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对改革,认识到改革对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
4、通过了解改革的阻碍与挑战、曲折与成就,认识到中华民族“创新”“求变”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中国历代重要改革事件的原因、内容及影响;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改革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
改革的实质;改革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中华民族“求变”、“求新”的改革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本课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在必修教材中出现过,且教材容量很大,因此,新旧知识衔接、课堂教学详略安排上多做考虑。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的文本后,区分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哪些是需要学习的新内容,之后以教材文本与栏目为主,设计必修知识的复习活动,由此延伸至新知识,形成三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小组探究问题,进行深度发掘,由浅入深,形成史实到史论,再到史观的系统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易经》相传成书于西周,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古代汉民族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对“变通”非常推崇。“变通”精神对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引起学生兴趣,突出本课主题——中华民族求新求变的精神。
一、封建制度的建立与自救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1、基础知识小挑战:完成PPT给出表格,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基础知识。 归纳能力大比拼:将每个变法改革事件的核心内容用1~2个关键词词概括,并说明理由。 商鞅变法 关键词:封建经济,官僚政治。 ①复习巩固: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各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社会基础: ①经济上:铁农具与牛耕推广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逐步私有化。 ②政治上:地主阶级兴起,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废除旧贵族特权。 ③文化上:百家争鸣为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理论指导。 ②史料研习,思考那些群体是变法的受益者,变法可能损害到那些群体的利益?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汉】司马迁 《史记·商君列传》 答案:地主阶级、国君、职业官僚、军人受益;旧贵族、地方宗族势力受损。 ③名词解释: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 引用北京大学阎步克对官僚政治的定义:根据科层分配责任与权力; 君主任免,领取俸禄。 贵族政治,世袭贵族掌握政权,根据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④比较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特征,解释商鞅变法的促进了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孝文帝改革 关键词:封建化 ①阅读材料,分析北魏官员为何没有俸禄,他们的收入来源是什么,这样会造成哪些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朝各时期,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些政权起初基本都是无俸禄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我们知道,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基本都是以战争掠夺为生,他们不明白什么是俸禄。所以说只有能获得战利品的武官才能顺利地获得生活来源。大部分文职官员只能靠贪污受贿来获取收入。 ——李博、朱玉洁《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 ②提问孝文帝改革实行俸禄制,那么俸禄从哪里来?进而引出并复习均田制与租调制。 ③均田制如何执行?税赋如何收取?引出并讲解北魏三长制。 ④比较游牧社会与农耕社会的不同,政治上的三长制、俸禄制,经济上的均田制、租调制,还是文化上的学汉语、穿汉服、通婚姻、改汉姓,共同指向都是封建化。从而得出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这一历史结论。 ⑤得出孝文帝改革的关键词是“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 关键词:理财、整军 展示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通过分析每条变法内容的作用,引导归纳关键词“理财”、“整军”。 张居正改革 关键词:财政、吏治 ①阅读材料,归纳明朝后期的社会危机有哪些? “当嘉靖末载,世风之溷浊甚矣。民不见德,惟贿是闻。嘉、隆以前,士大夫敦尚名节。游宦来归,客或询其橐囊,必唾斥之。今天下自大吏至于百僚,商较有无,公然形之齿颊。受铨天曹,得膻地则更相庆;得瘠地,则更相吊。官成之日,或垂橐而返,则群相姗笑,以为无能。 ——陈邦彦:《中兴政要书 奖廉让》” ②讲解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张居正改革的关键词是“财政”与“吏治”。 ③探究:阅读材料,结合当时国内外背景分析,为何一条鞭法得以成为唯一保留下来的改革措施? “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日本大约生产了8000吨总计38000吨。如果减去留在美洲及转运过程中流失了的难以确定的一部分,最终流入中国的7000到10000吨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按照保守估算,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1/4到1/3。”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答案: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成为通行货币。 小组探究:中国古代改革变法的差异与联系。 回顾相关知识,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归纳核心词并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阅读材料,归纳核心词。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6、小组讨论。 快速回忆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通过归纳改革事件的关键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阅读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阅读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理解改革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动力,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 阅读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综合世界近代史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事实 分析问题,培养时空观念。
二、近代中国的救亡与转型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基础知识小比拼:完成PPT给出表格,引导学生梳理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基础知识。 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探究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导致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②直接原因: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过快过急,严重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 3、PPT展示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具体内容,分析两者异同。 4、展示图片资料,简要介绍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的具体内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改革、新生活运动。 5、小组探究:探究近代中国改革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②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守旧势力强大。 ③长期的战乱与分裂,改革缺乏稳定的内部环境。 ④帝国主义压迫掠夺,改革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 完成PPT表格,回顾必修部分相关知识。 阅读表格,思考问题。 阅读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具体内容,回答问题 观看图片史料,回答教师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快速回忆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阅读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三、复兴之路的曲折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时间旅行小导游:回顾所学知识,在时间轴标注写出1949~1956,1978~2017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将有关改革的事件标记出来。 2、阅读材料,归纳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一般称邓小平是改革的总设计师,事实上,邓小平并没有提出改革的总体蓝图,但是有一个很清晰的发展蓝图,就是分三步走实行现代化的目标......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改善民生,什么都可以尝试,国外的各种经验都可以拿来借鉴,这就为改革开放试验开出了巨大空间。邓小平的思想是开放式的,对于经济改革,他是很放手的,只提出一些原则性的要求,至于怎么改,是‘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大家‘大胆尝试,大胆地闯’,及时总结经验,对的坚持错的改正,可以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 ①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循序渐进,分步骤改革策略。 ③借鉴国外经验。 ④坚持实事求、大胆创新的改革精神。 回顾必修教材所学知识,完成时间轴。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快速回忆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阅读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材料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改革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培养家国情怀。
本课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同样引用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典故 但“变则通”靠的不是天意,而是人为。变法与改革呈现在历史课本上的只有寥寥数语,背后是数不清的忧虑的思索、两难的抉择、勇敢的尝试、痛苦的坚持。但一代代中国人的锐意进取、革故鼎新,中华民族才能生生不息。
教学评价设计
课后作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中外历史看来,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思想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的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12分)
板书设计
第4课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
封建制度的建立与自救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近代中国的救亡与转型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南京国民政府改革
复兴之路的曲折与成就
过渡时期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改革
十、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教材容量过大,虽然在教学设计中,已经通过回顾基础知识的方式做了缩略,但还是知识点密集,时间跨度大,学生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难以消化吸收。
其次,由于时间限制,本课中涉及到的“封建化”、“官僚政治”、“社会主义革命”等复杂概念,没有设置足够的情景去详细讲解,可能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
最后,本课设计中,三部分主体内容的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衔接方式,过渡比较生硬,有待进一步完善。(共45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XXX学校 XXX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新课导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周易·系辞》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时间 背景 内容 结果
商鞅 变法 B.C. 356 富国强兵
统一六国
孝文帝改革 A.D. 472 民族交融
北方发展
王安石变法 A.D. 1069 富国有方
强兵无望
张居正改革 A.D. 1572 改革废止
明朝灭亡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时间 背景 内容 结果
商鞅 变法 B.C. 356 诸侯纷争 土地私有制、废分封、建立县制 军功爵制、奖励耕战、编订户口 富国强兵
统一六国
孝文帝改革 A.D. 472 民族冲突与交融 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等 民族交融
北方发展
王安石变法 A.D. 1069 内忧外患 三冗二积 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改革科举制等等 富国有方
强兵无望
张居正改革 A.D. 1572 统治危机 一条鞭法、整顿吏治、裁减开支 改革废止
明朝灭亡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将每个变法改革事件用1~2个关键词总结其核心内容,并说明理由。
内容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土地私有制、废分封、建立县制 军功爵制、奖励耕战、编订户口
孝文帝改革 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等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整顿吏治、裁减开支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1、商鞅变法
(1)原因:【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各国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社会基础:
①经济上:铁农具与牛耕推广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逐步私有化。
②政治上:地主阶级兴起,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废除旧贵族特权。
③文化上:百家争鸣为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理论指导。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思考:哪些群体是变法的受益者?变法可能会损害到哪些群体的利益?
答案:地主阶级、国君、职业官僚、军人受益;
旧贵族、地方宗族势力受损。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的指向:
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建立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废除贵族政治,建立官僚政治。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政治 君主权力 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
地方权力 地方独立性大 中央集权
权力来源 贵族政治 (分封制与宗法制) 官僚政治
(君主任免、领取俸禄)
统治阶级 奴隶主阶级 地主阶级
经济 土地制度 土地国有制 土地私有制
财税制度 贡、助、彻 税、租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内容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土地私有制、废分封、建立县制 军功爵制、奖励耕战、编订户口 土地私有、官僚政治
孝文帝改革 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等 ???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整顿吏治、裁减开支
将每个变法改革事件用1~2个关键词总结其核心内容,并说明理由。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史料研习
根据材料归纳,北魏官员的收入来源有哪些,为何官员没有俸禄?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规定官员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2、孝文帝改革
土地制度——均田制
背景: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时间:485年颁布
内容: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作用:①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推动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对土地兼并。
税收制度——租调制
内容:编户齐民,按人头征收田税与户税,田税收粮,户税收布。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三长制
背景:宗主督护制下,国家对基层控制力较弱。
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发赋役,
推行均田制
意义:使农民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加强中央集权,保证赋役征收。
分配田地与征收赋税,怎样才能顺利进行?
农耕
游牧
封建社会·王朝国家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
原始民主制
税收(俸禄)
官僚(征税)
财产公有
封建化
战争劫掠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封建化
经济上
均田制、租调制
政治上
俸禄制、三长制
文化上
迁都、语、服、姓、婚
作用:加快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内容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土地私有制、废分封、建立县制 军功爵制、奖励耕战、编订户口 土地私有、官僚政治
孝文帝改革 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等 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 ???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整顿吏治、裁减开支
总结归纳大比拼
将每个变法改革事件用1~2个关键词总结其核心内容,并说明理由。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外族侵扰,“三冗二积”。
②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
(2)时间: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
(3)目的:富国强兵
(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一定成果;但因变法涉及面广、助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宋】郑侠·《流民图》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促进生产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大商人垄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内容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土地私有制、废分封、建立县制 军功爵制、奖励耕战、编订户口 土地私有、官僚政治
孝文帝改革 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等 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 理财、整军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整顿吏治、裁减开支 ???
将每个变法改革事件用1~2个关键词总结其核心内容,并说明理由。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躺平学”十级学者 万历皇帝
4、张居正改革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外族袭扰,统治危机加深。
炼丹大师 嘉靖皇帝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步骤一:清丈土地,扩大税源。
步骤二:赋役合并,减少税种。
步骤三:计亩征税,一律税银。
怎样为大明创收?
看我“一条鞭”!
(2)内容:①经济:清丈土地,“一条鞭法”
②政治:加强考核、整顿官场
③军事:整饬武备,加强边防。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危机部分缓解。
(4)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改革全部废止。
拓展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一条鞭法得以保留?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成为通行货币
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明代以后,由于州县乃至省府衙门面对编户大量逃亡的现实,需要通过改革赋役征派方式实现均平目标,逐渐趋向于以货币核算和支付方式实现义务的解除,其实现方式是以编制赋役册籍,并与王朝国家的经制收入挂钩摊派,从而在实际上改变了经制收入的结构。这个转变通过自下而上的赋役册编造,纳入核算机制,使得大量本属于不可计算的财政资源得以纳入国家财政的会计系统。
——刘志伟《从国家财政体制转型的视角看一条鞭法》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内容 关键词
商鞅变法 土地私有制、废分封、建立县制 军功爵制、奖励耕战、编订户口 土地私有、官僚政治
孝文帝改革 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等 封建化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 理财、整军
张居正改革 一条鞭法、整顿吏治、裁减开支 财政、吏治
将每个变法改革事件用1~2个关键词总结其核心内容,并说明理由。
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比较中国古代变法改革的差异与联系
封建制度的确立 封建制度的自救
代表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发生时间 封建王朝早期 封建王朝中后期
背景 奴隶制社会晚期 内忧外患,危机深重
核心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增加财政收入,整顿官场弊病
结果 成功 失败
实质 局部改变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上层建筑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时间 背景 主导力量 结局 影响
戊戌变法 1895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加剧。 资产阶级 失败 ①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促进国人觉醒。
③冲击旧式官僚体制
清末新政 1901 《辛丑条约》,彻底沦为半半社会,各地爆发革命,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 地主阶级 失败 ①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为清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伏笔。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例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经济 1.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文教 1.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 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 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 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 裁汰旧军(八旗、绿营)。
根据戊戌变法的内容,探究变法失败的原因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①时代: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直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2)时间:1898年6-9月
(3)结果:触犯守旧势力利益,遭到反对后失败。
1.戊戌变法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维新派力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直接原因:①封建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过快过急。
【课堂探究】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内容 政治 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修订刑律。后期:预备立宪。
经济 奖励实业;设立商务部;编定财政预算;币制改革;修建铁路。
文教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军事 编练新军,开办警政
2.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彻底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内革命形势高涨。
(2)时间:1901年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小组探究 比较戊戌变法与晚清新政的内容,指出两者相同与不同。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相同 背景 发生在大规模地民族战争之后,统治危机严重 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特点 覆盖面广、力度大 不同 目的 救亡图存为主 挽救统治危机为主
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实质是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内容 建立君主立宪制 维持封建君主专制
历史地位 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也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 出现在民主革命兴起之时,其客观积极作用无法抵消对革命的反动性
影响 思想启蒙的作用 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南京国民政府改革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法币改革
新生活运动
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1949年,新生活运动“暂停办理”,无疾而终。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近代中国改革变法失败的原因:
1、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2、封建传统根深蒂固,守旧势力强大。
3、长期的战乱与分裂,改革缺乏稳定的内部环境。
4、帝国主义压迫掠夺,改革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时间旅行我能行 完成时间轴,并标注涉及改革的事件。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新中国成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抗美援朝
①“一五计划”
②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③三大改造
①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三大改造完成
②中共八大召开
万隆会议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
4个经济特区建立
①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②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①南方谈话;
②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中共十五大
加入世贸组织
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984
1987
1992
1997
2001
2012
2017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土地
改革
经济
改革
民主
改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954年起,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
(1)内容:土地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
(2)作用: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标志: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召开。
(2)作用: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结果:“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曲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
(1)改革开放
改革 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 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国有企业为中心 1992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0 经济特区
1984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 海南特区
1990 开放浦东
2001 加入世贸组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A.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B.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小组探究 结合材料,谈谈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①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循序渐进的改革策略。
③借鉴国外经验。④坚持实事求、大胆创新的改革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民族复兴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
改革探索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结语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决心不能动摇、勇气不能减弱。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