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5 08:03:17

文档简介

【大单元教学案例】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运用单元主题教学,围绕大概念展开,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分析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当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建立有效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保障基本政治制度的运转,选拔优秀的人才成为国家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对官员的有效管理有利于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持续发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与特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方面的要求和反映,所以根据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是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体现政治文明的传承性和借鉴性。
四、学情分析
高二历史班学生,通过高一时期对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整体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必备知识,具有一定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经过参加广东省历史合格性考试,基本水平达到2层级。选择性必修教材更主要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主要体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达到核心价值的育人目标。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逐渐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时空观念:了解近代以来三个主要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变革演进历程,结合当时特定的时空背景分析,概括出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革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创设历史情境,明白建立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对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进一步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
家国情怀:通过中西选官制度的对比,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原因及意义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题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三个子目都是围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按时序呈现的三个小主题,都有重点内容贯穿,需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在真实历史情境下发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从课本知识启动的。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设置引导主题学习的探究问题,用教材来教,依托教材资源(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聚焦、思考点)创设的历史情境,突破重难点,关注本质、探寻规律,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八、教学过程
(一)大单元主题: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阅读整个单元知识,概括出本单元具体包含三个小主题。
(小主题1):古代中国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小主题2):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小主题3):近代以来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通过让学生阅读本课教材概括近代以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历程,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呈现。让学生通过对基本线索的梳理,知道近代以来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分析出主要经历三个时期:晚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通过基本史实分析出每个时期主要的主题特点。
(二)本课主题:近代以来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1.(主题)破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大体经历了初步尝试(1840-1898年)、逐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变化革新(1906-1911年)三个阶段。重点是第二阶段。
探究(1):废除科举选官制度的原因
结合近代以来史实回顾,概括近代以来阶段特征。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级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材料: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任务:概括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通过阅读材料结合清末新政知识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换取列强信任;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根本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探究(2):清末实行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任务: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39页,分析出清末实行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近代以来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特点:采用考试,将学堂教育与官员任用结合
意义:培养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形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推动教育、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主题)借鉴.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大体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时期,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探究(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材料1:考试制度,在英国实行最早。美国实行考试,不过是二三十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远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摘编自《孙中山先生演讲集》
任务1:谈谈孙中山对文官考试制度认识。
参考答案:
西方文官制度里考试选官方式学习中国;认为考试制度选官合适。
材料2: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任务2:概括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的内涵。
参考答案:
考试权必须独立,设立单独机关;官员的选拔必须经过考试。
材料3:“美国官吏是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之后,中国的考选制度被西方国家引入和改良,“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自从行了此制,美国政治方有起色。”……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任务3:概括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理由。
参考答案:
认识到传统科举制的优势,及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
任务4: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意义。
进一步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探究(2):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这部分知识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回答。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内容:
①考试: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②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影响: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内容: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依法律、考试任用;
②基本资格调整女子可以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特点:以北洋政府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材料: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摘编自白钢《政治制度史》
任务: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影响。
参考答案:
积极性: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
局限性: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很多法令无法实行,党派性强,贪污腐败、假公济私现象严重。
(主题)国情.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大体经历了两个重要时期,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后全面改革干部管理制度,重视考试录用公务员,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探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发展历程
让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出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干部制度发展的内容及原则。经历了奠定基础、初步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三个时期。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结合当时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背景,深化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公务员制度
探究(2):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原因及其意义
这部分是新的内容,也是重点内容。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这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得出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材料: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任务:分析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出现的变化及公务员制度建立意义。
参考答案:
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意义:有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本课小结:近代以来选官制度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完善,中国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九、教学评价设计
依托教材“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思考点、史料阅读”创设的历史情境,促进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过程及特点,把握本课“学习聚焦”的核心内容。
本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已知的知识基础上,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构建整体知识框架,通过情境分析,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历史事件所围绕的主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在单元主题式教学,通过探究式任务驱动引领,整合教材,构建融汇贯通的教学设计结构。
十、板书设计
近代以来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破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借鉴.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国情.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十一、教学反思
本课在具体过程中涉及知识内容比较繁多,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把握主干知识,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通过创建的情境来进行分析。所以,在具体的分析上应该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而不是应该停留在具体知识的讲解方面。在实际课堂操作中,由于涉及很多政治制度词语概念,教师在注重解读的同时,应该注重选官制度变化背后的时代特征。
(

1


8

)(共24张PPT)
主讲人: XX高级中学 XXX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大单元教学案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01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02
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
03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近代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1840-1911
1912-1949
1949-至今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05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生毕业生选官
1913
1933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近代以来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1993
本课主题
近代以来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主题一:破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主题二:借鉴.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主题三:国情.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 度和公务员制度
初步尝试(1840-1898年)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逐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变化革新(1906-1911年)
破旧.立新
探究(一):废除科举选官制度的原因
探究(二):清末实行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主题一:破旧.立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中国近代史时间轴(1840-1911)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清末新政
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级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0
1851
1856
1860
1894
1900 1901
1898
探究(一):废除科举选官制度的原因
材料: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任务:概括出袁世凯主张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换取列强信任;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根本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探究(二):阅读教材39页,回答清末实行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不久,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特点:采用考试,将学堂教育与官员任用结合
意义:培养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形式人才;
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推动教育、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南京临
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理论基础
孙中山文官
考试思想
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
建立公务员制度
主题二:借鉴.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探究(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探究(二):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主题二:借鉴.探索——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考试制度,在英国实行最早。美国实行考试,不过是二三十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远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摘编自《孙中山先生演讲集》
探究(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涵及意义
任务1:谈谈孙中山对文官考试制度认识。
西方文官制度里考试选官方式学习中国;
认为考试制度选官合适。
材料: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任务2:概括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的内涵。
“五权宪法”的框架中,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考试权必须独立,设立单独机关;
官员的选拔必须经过考试。
探究(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涵及意义
材料:“美国官吏是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那些略有口才的人,便去巴结国民,运动选举;那些学问思想高尚的人,反都因讷于口才,没有人去物色他。……”之后,中国的考选制度被西方国家引入和改良,“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自从行了此制,美国政治方有起色。”……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任务3:概括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理由。
认识到传统科举制的优势,及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
探究(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涵及意义
学习聚焦:
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任务4: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意义。
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进一步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探究(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涵及意义
探究(二):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内 容
①考试: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②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影响: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内容: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依法律、考试任用
②基本资格调整女子可以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特点:以北洋政府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探究(二):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影响: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
材料: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摘编自白钢《政治制度史》
局限性: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很多法令无法实行,党派性强,贪污腐败、假公济私现象严重。
探究(二):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探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发展历程
探究(二):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主题三:国情.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 度和公务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后
十八大以来
奠定基础
初步建立
规范化、制度化
学习聚焦: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探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发展历程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1993年
《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2005年
探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发展历程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12月29日修订)
任务:分析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出现的变化及公务员制度建立意义。
探究(二):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意义:有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与时俱进
修订完善
近代以来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1840-1911
1912-1949
1949-至今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05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生毕业生选官
1913
1933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1993
近代以来选官制度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