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 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讲述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期,隋唐至两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形成了中华文化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学好本课才能理解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古代外交,为了解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奠定基础。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初步具备了查找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在进行新课教学的同时,应该进行适当的提升,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能通过阅读课本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并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交融起到什么作用?(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素养目标:史料实证)。4、能通过阅读史料使学生对朝贡体制有所认知,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5、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王仁波先生在《隋唐时期的墓室壁画》中推测: 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礼宾图》自左到右,依次为大食使节、吐蕃使节、高昌使节、三位鸿胪寺官员。东壁《礼宾图》自左到右分别是三位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样貌、发型、服饰呈现出什么特点?这两幅壁画反映出什么?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设有鸿胪寺这样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民族事务和对外交往,壁画也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章怀太子墓墓道壁画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引出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为什么说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端?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汉武帝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由昭君墓和霍去病墓引发思考汉朝时期面对强大的匈奴汉朝采取了和亲和战争的方式,都起到推动民族融合的作用,除此之外汉朝还采取哪些方式推动民族交融?《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屯田的影响? 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通过哪些方式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2、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 结合教材和上面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交融起到什么作用?3、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依据唐疆域图和右侧文字材料,唐朝在边疆设置了哪些管理机构?起到了什么作用?4、阅读教材结合两幅地图,你认为宋朝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隋唐和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在唐代的民族关系中同学们较为熟悉的应该是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通过文成公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融起到的作用。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怎样理解元朝对西藏实行有效的管理?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所述长城的“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作用。3、结合教材分析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的? 阅读教材和史料,了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通过长城材料的补充说明,让学生了解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体系还起到民族交融的作用
【知识小结】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根据时间梳理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时空观念
课堂小结 看着这流传千年的《礼宾图》,我仿佛听到沙漠深处传来阵阵驼铃声,又宛若闻到咸涩的海风,它随着使节的队伍从欧亚非,一路飘到长安,展现着“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而我们今天提倡的“一带一路”正式传承了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的和平、和睦、和谐、合作共赢、共商共建的理念。(共23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唐朝《礼宾图》壁画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1. 秦朝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夫余
乌桓
氐
①设官:
②管理:
东北:夫余、乌桓
北方:匈奴
西北:羌、氐
南方:夷、越
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逐匈奴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三郡
周边民族
分布
2. 汉朝
设官: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
管理:
①汉匈关系
和亲政策
军事打击
②行政管辖
汉武帝时 三次出击匈奴
东汉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
汉初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思考:汉初和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
护乌桓校尉
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③屯戍政策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
护乌桓校尉
探究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③屯戍政策
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礼部和鸿胪寺
1. 隋朝: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册封谯国夫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
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大交融、大发展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指出材料中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 唐朝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安南都护府
和亲、会盟: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2. 唐朝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册封:南诏的王经唐朝加封
设置边疆管理机构: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唐蕃会盟碑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因俗而治)
册封
和亲
会盟
边疆﹑内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3. 宋朝
①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交融: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交流交融从没中断
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 元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1)民族政策:
西藏
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云南、东北
设行省,征发赋役
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
——傅乐成《中国通史》
宣政院
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
元代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的 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西域
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
(2)管理:
2. 明朝
东北:设都司、卫、所
(奴儿干都司)
设土司
修长城设九边
开放马市贸易
敕封僧俗领袖
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中央机构
边疆管理:
东北、西北:
p63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阻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北方:
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西南:
西藏:
管理机构:
理藩院
3. 清朝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满蒙联姻
军事平叛
土部回归
册封达赖班禅
设立办事大臣
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纲要上p79)
民族政策:
落实到地图上(逆时针方向)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
——乾隆称赞满蒙联姻
探讨历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1)政治隶属:进行册封: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羁縻政策:秦朝设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明朝的羁縻卫所与土司。
(2)经济往来:明朝在边境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宋代榷场。
(3)民族战争: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4)民族迁徙:魏晋时期“五胡”内迁,杂居、通婚、生活习俗影响。
(5)和亲、会盟、和议: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唐蕃会盟,
宋辽的“澶渊之盟”。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汉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
海上通道:
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至印度南部。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区。
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3)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3、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
4、元时期的对外交往
元代海陆通道通畅;中外交流频繁
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仍发展,清朝走向闭关
5、明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6、清朝时期的对外交往
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通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
《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朝贡体制和
朝贡贸易体系
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从海路发达到海陆畅通
对外关系逐渐转型
“一带一路”示意图
“一带一路战略”
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
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2.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陆上丝绸之路→ui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朝代 中央机构 民族关系 边疆政策 对外
秦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汉 大鸿胪 北击匈奴;和亲政策 设机构;屯戍政策 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到达印度南部;汉委奴国王
魏晋 五胡内迁;汉化 汉人南迁加快江南开发
隋 礼部 鸿胪寺 周边民族归附;封谯国夫人 郡县制(豪酋大姓);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造纸术外传;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长安国际大都会
唐 礼部 鸿胪寺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羁縻州刺史由民族首领担任 大都护府、都护府、羁縻州 宋 礼部、鸿胪寺 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制度 陆路受阻,海路发达;泉州
元 宣政院 行汉法;差别对待 东北、云南设行省 马可波罗
明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修长城,设“九边”;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西北设卫;西南设土司;敕封 朝贡体系,朝贡贸易体系;《尼布楚条约》;海禁,闭关锁国
清 理藩院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 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