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渺茫(miǎo) 搽(chá) 诓骗(kuāng)
B.玄虚(xuán) 脂粉(zǐ) 拜佛(fó)
C.宰相(zhǎi) 麻醉(zhuì) 慨叹(kǎi)
D.省悟(xǐng) 脊梁(jí) 倘若(tǎng)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地大物博( ) 前仆后记( ) 自期期人( )
舍声求法( ) 框 骗( ) 不足为锯( )
3、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 家、 家和 家。他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奠定了 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 、 ,论文集 ,散文诗集 ,散文集 ,杂文集 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21cnjy.com
4、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 )
A.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21·cn·jy·com
B.古代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
C.“不,我不反悔!”他轻轻地、坚定地说,“哪怕象塞尔维特一样被他们烧死。我认为胜利是可以得到的,而且要勇敢地为它奋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D.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假装买主,拨打墙上涂写的电话号码,公安人员按图索骥,几经周折,终于破获了一个大的贩假、造假团伙。www.21-cn-jy.com
B.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深,因势构筑,构思巧妙,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C.国庆期间,各大城市服装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应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优、款式新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众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D.陈水扁的台独观点一出笼,便被两岸正义之士批得体无完肤,对此陈水扁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B.据新华社6月13日的报道,我国甲型H1N1流感患者人数降低了1.2倍。
C.食品安全,已成为关系到我国人民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D.受金融危机影响,仅我国广东地区就约有2至3万左右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
二、语段阅读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2·1·c·n·j·y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2-1-c-n-j-y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1*cnjy*com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来源:21cnj*y.co*m】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出处:21教育名师】
⑨要论中国人,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
2、“自欺力”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
4.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加点词“总”“只”“一味”中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5.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
6.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
7.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参考答案:
一、
3、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周 ( http: / / www.21cnjy.com )树人,字豫才,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21教育网
4、D.(A项,分号后的话是分号前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具体化(事例),是属于同一层次的内容,用分号就把语句的思路改变了,应用逗号。B项冒号只能管几部电影,“等”和“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不属前一层次,是另一层次的内容,应把冒号去掉。C项引的不是原文完整的话,句号应放在引号外。)21·世纪*教育网
5、c (“慷慨解囊”大方地拿出钱财来帮助或赞助别人。)
6 、C
二、语段阅读
1. 讽刺否定。
2.仿拟(仿词)。
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 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www-2-1-cnjy-com
7.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文人,“地底下”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同时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意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口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21*cnjy*com
4、理解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和热烈情怀和深刻思想
导学重点:
1、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同时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意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口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21·cn·jy·com
导学难点:驳论文的论证方式
导学时间: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导学: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慨( )叹 省( )悟 诓( )骗 诬( )蔑
脂( )粉 脊( )梁 抹( )杀 抹( )布
拐弯抹( )角 前仆( )后继 搽( )
2、解释下列词语
诓骗:
玄虚:
渺茫: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3、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 ,字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和 ,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 ,散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集 ,小说集 、 ,杂文集 、 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鲁迅先生针对当时部分人的观点
,进行批驳,首先直接反驳,敌方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 ;求神拜佛,发展着 ,接着间接反驳,指出“ ”,歌颂 ( 21世纪教育网 )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筋骨和脊梁”,鼓舞人民的自信心21cnjy.com
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质疑、展示)
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2.“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试举例说明。2·1·c·n·j·y
3.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脂粉”:
“筋骨和脊梁”:
“状元宰相” :
“地底下”:
4.为 ( 21世纪教育网 )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5.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6.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3、找出课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小组讨论后分别回答其“中国人”的含义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E、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F、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参考答案 :
一.预习导学
1、kǎi xǐng kuāng wū zhī jí mǒ mā mò pū chá 21教育网
3、周树人 豫才 思想家 革命家 《野草》 《朝花夕拾》 《呐喊》《彷徨》 《华盖集》《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他信力 自欺力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合作交流
1、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2、“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3、“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4、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5、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www.21-cn-jy.com
6、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21·世纪*教育网
三、欣赏品味
1、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www-2-1-cnjy-com
2、“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2-1-c-n-j-y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驳论文的论证方式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21·世纪*教育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 ( 21世纪教育网 )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21·cn·jy·com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21*cnjy*com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出处:21教育名师】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版权所有:21教育】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21*cnjy*com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选自《呐喊》:《社戏》《故乡》
选自《野草》:《雪》《风筝》
三、字词检测: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kǎi ):感叹。
玄虚(xuán):虚幻不实,神秘莫测。
地大物博: 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āng):说谎骗人。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玄xuán虚之至: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四、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五、合作探究
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 ( 21世纪教育网 )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
2、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3、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这是直接批驳。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5、“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6、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www-2-1-cnjy-com
六、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阅读6--8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作者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正确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接着指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来源:21cnj*y.co*m】
通过正面立论,从而达到间接反驳敌论点的目的。
2、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 ( 21世纪教育网 )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21教育网
5、阅读最后一段,思考: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21cnjy.com
6、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7、“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www.21-cn-jy.com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8、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21世纪教育网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2·1·c·n·j·y
明确:五个“中国人”分别指:极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二、课堂小结:
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敌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的方式,在驳论中,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2-1-c-n-j-y
三、写作特色:
1、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2、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由“自信力”仿拟“他信力”“自欺力”
3、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4、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5、正面立论,破得有力
四、板书设计:(见课件)
五、作业:写一段话试批驳“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6张PPT)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的文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驳论方法
(1)驳论点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2)驳论据
(3)驳论证
独立证明法
归谬法
批驳方式
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三周年之后,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以及所谓社会“名人”,散布“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的失败主义论调。同年9月25日鲁迅写作本文。义正辞严地批驳了当时对抗战前途悲观亡国的论调,驳斥了上述那些人诬蔑中国革命人民失掉了自信力的无耻谰言,表达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信心。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
《阿长与<山海经>》
《风筝》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选自《野草》:
《藤野先生》
《雪》
《故乡》
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
玄虚( ):
地大物博:
渺茫:
诓骗( ):
怀古伤今:
玄xuán虚之至:
为民请命:
kǎi
xuán
kuāng
感叹。
虚幻不实,神秘莫测。
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说谎骗人。
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
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3、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1、在文章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这论点以什么作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对方的谬误论点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方论据是:
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
2、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突破口
是信“地”信“物”
是“他信”
是“自欺”
是事实
也是事实
却也是事实
3、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作者是如何进行批驳的?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不合逻辑
4、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5、“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6、第五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
这一类人们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
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关汉卿
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玄奘 、鉴真
劳动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如毕升,李时珍
反对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岳飞
1、阅读6--8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论点?又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2、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3、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阅读最后一段,思考:
5、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要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6、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作用:照应题目,作出回答。
7、“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8、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指广大人民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指所有的中国人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因为敌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的方式,在驳论中,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
1、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2、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自信力” “他信力”“自欺力”
文章论证特点一
敌论据
敌论点
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论证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他信力
中国人发展自欺力
文章论证特点二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自己去看地底下
文章论证特点三
正面立论,破得有力
(一)论敌的 论点论据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 久:
现 在:
自夸“地大物博”
希望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反驳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古
今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者
舍身求法的人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
(1—2)
(3—5)
(6—8)
(9)
写一段话试批驳“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