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资料助读·自主学习
【我预习我达标】
一、词语积累
1.易混辨析:
(1)徘徊·徜徉
【辨析】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慢慢走”的意思,但二者侧重点不同。
作“慢慢走”讲时,“徘徊”侧重于有心事而长时间来回走;“徜徉”侧重于安闲自在地步行。另外,“徘徊”还有比喻义,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则无比喻义。
(2)爆发·暴发
【辨析】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
“爆发”指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疫情等具体事物。
(3)竟然·居然
【辨析】“竟然”和“居然”都是副词,都表示由于事情的结果因与原来的预期相反而感到意外的语气。“竟然” 侧重表示“不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居然”可以表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事实”,也可以表示“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用于前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轻,用于后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重。“居然”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4)干练·熟练
【辨析】两者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但它们语义的侧重点不同。
“干练”指既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
“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得纯熟”。
2.易错识记:
(1)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3)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4)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也说目不忍睹。
(5)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
二、词语运用
1.从下列各句后面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在横线处。
(1)人生充满了得意与失意,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得意时_____花间小道不可忘
形,失意时_____犹豫不必自弃。(徘徊·徜徉)
(2)一位双眼视力1.0的选手参加了视力残疾人柔道项目,并且拿了金牌……如此
令人汗颜的一幕_____就发生在雅加达亚残会上。(居然·竟然)
徘徊
居然
徜徉
(3)看图选词(爆发·暴发)
2.判断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正误。
(1)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长沙大批群众自发到医院送别,他们长歌
当哭,齐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表达对“杂交水稻之父”的哀思。(
)
(2)很多传销人员由于受到不法分子的洗脑,因此,虽境遇艰难,但仍殒身不恤,
不惜为自己的“发财梦”而献身。(
)
×。“长歌当
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语境不符
×。“殒身不恤”是褒义词,用在不法分子身
上,感彩错误
﹒
﹒
﹒
﹒
﹒
﹒
﹒
﹒
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
A.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也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B.她虽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D.她虽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解析】选C。横线上的语句阐述的是“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的原因,根据前句“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可推断出“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排除A、B两项;D项,“虽是……”与句意不符,排除。C项,紧随“她不是……”之后的“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对刘和珍的高度评价,本项与横线前的内容衔接更恰当。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作为一名真正的猛士、真正的知识分子,鲁迅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正是他那两句著名的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客颠倒,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4.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②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③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④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A.对偶 比喻 借代 对比
B.对比 夸张 对偶 反复
C.反复 拟人 反语 对比
D.反复 比喻 反语 对偶
【解析】选D。①句“沉默”一词的反复比较明显。②句抓住比喻词“如”也可轻松判定。③句的反语主要体现在“伟绩”和“武功”两个词语的使用上。④句从结构上可判断出来是对偶。
四、内容感知
1.《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 ( )
A.刘和珍的事迹
B.沉痛的悼念与愤怒批判相结合
C.总结历史经验
D.揭露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
【解析】选B。A 项,只是在文章中略写其事迹,不是贯穿文章的内容;C项,只在文章第二、四、六部分中有议论与抒情的内容涉及总结历史经验;D项,也只是在个别部分,通过抒情和议论涉及。
2.从本文结构看,全文七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在思路是:目的——回
忆——总结。
(1)第一、二部分反复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交代写作本文的
三个目的:悼念先烈,揭露敌人,唤醒庸人。
(2)第三、四、五部分是记念的主体,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愤怒地控诉反动派的暴行,驳斥他们的无耻谰言,呼唤庸
人们从沉默中爆发。
(3)第六、七部分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讨它对于将来的意义。
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刘和珍在学潮中的事迹和在“三一
八”惨案中遇害的经过
“三一八”惨案的历史教训
【我博览我掌握】
一、魅力作家
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生平: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成就:1902年他去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
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
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
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彷徨》(《祝福》选自其中)、《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回忆性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景行行止】
“鲁迅”笔名的由来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使用笔名“鲁迅”。在“鲁迅”之前,还曾用过“迅行”的笔名。鲁迅一生用了140多个笔名,而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许寿裳先生曾向鲁迅做过询问,鲁迅的回答是:“我以前用过迅行的别号你是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二、背景回眸
怒控暴行,哀悼烈士
1926年3月18日,北京市民、青年学生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然命令卫兵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几天后,几个“学者文人”发表文章,说是共产党和少数民众领袖置青年于死地,说遇害的爱国青年盲目地被人引入“死地”,是“受人利用”。
大屠杀的惨象和“学者文人”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先生忍无可忍,“出离愤怒”。4月1日,他写下了这篇悲愤警世的名作。
三、文体知识
文学创作中的“匕首和投枪”——杂文
1.概念:
散文的一种。它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短小、活泼、锋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发展:
起源:先秦诸子百家文章,实际上就是杂文。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第一个提出“杂文”概念,并把它当作一种独立的文体。
发展:唐代韩愈的《杂说》、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辨》,明代刘基的《卖柑者言》等,都是有名的杂文作品。
现状:“五四”运动以后直至今天,杂文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鲁迅,他开创一代杂文新风,视杂文为“匕首和投枪”。
四、脉络梳理
五、内容概览
文章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了帮闲、帮凶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行径,高度赞颂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我理解我鉴赏】
鉴赏点一:理解文中用词的情感色彩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中的“直面”“正视”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直面”和“正视”,都表示正面注视、绝不回避的意思。表明了作者对刘和珍等革命者的尊敬。
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中的“浓黑”在运用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悲凉”本无颜色,用“浓黑”修饰,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了血腥屠杀和造谣诽谤给作者带来的悲痛的沉重。
3.第四部分第1自然段中“居然”“但”“竟”“向来”“然而”“也”“况且”“更”等虚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居然”指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没有想到“执政府”竟如此残忍地杀害“请愿群众”;“但”“竟”表现了作者的诧异和怀疑,表现出了反动派的凶残;“向来”“然而”“也”写出了统治者卑劣凶残的程度闻所未闻;“况且”“更”,表达出作者对善良谦和的刘和珍“无端”遭遇毒手的无限悲愤之情,更反衬出“执政府”的凶残可恨。
鉴赏点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请结合作者的相关描写和叙述的相关事迹,简要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特征。
描写和事迹 性格特征
①_________________ 追求进步
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持正义,勇于担当
“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⑥_________________
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向往光明
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敢于担当,有较强的责任心
反抗广有羽翼的杨荫榆校长
勇赴国难,不惜殒命
5.文章第三部分为什么要对刘和珍君的“始终微笑”进行反复描写 突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明确】反复描写突出刘和珍善良、温和的特征,与下文反动派的“凶残”“下劣”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悼念之情和对反动派的愤怒控诉。
【我思悟我提高】
1.作者多次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有要说的话”,却又反复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等等,这是否矛盾 请简要分析。
【点拨】不矛盾。(1)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有要说的话”:①想“写一点东西”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控诉段祺瑞政府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②想提醒“庸人”们牢记血债,奋勇前行。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2)反复强调“无话可说”:①“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反动派的残暴和流言家的阴险论调让“我”哀痛与愤怒,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②“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惨象与流言使“我”愤怒,“庸人”“沉默”又让“我”感到无奈;③“呜呼,我说不出话”:“我”沉浸在深切的哀痛之中,不知如何纪念死难烈士。
2.鲁迅先生不赞成徒手请愿这一方式,你如何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点拨】观点一:赞同他的观点。学生面对的是不讲公理、专制野蛮、穷凶极恶的反动军阀政府,“徒手请愿”不能求得社会进步,只能换来无谓的牺牲;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
观点二:不赞同他的观点。虽然斗争应该讲究策略,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时刻,在人民普遍还未觉醒的时刻,作为赤手空拳的学生,请愿可能是最好的办法。这样最起码能让政府感受到人民的力量,能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我实践我飞跃】
1.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学问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至于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都不是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像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就不应该上街游行,而应该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谓的牺牲,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做贡献。
观点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只死读书是不够的,而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就是说青年学生对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应该关心,献一份微薄之力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爱国行为。
2.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秋,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作于1926年春,大体上写于同一时期。请你仔细阅读两篇作品,对照分析,两位伟人对革命前途的看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我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相同点:两人都忧国忧民,都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艰苦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鲁迅在文章中发出“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的誓言,而毛泽东更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最强音。
(2)不同点:鲁迅主要斗争在文化战线,他过多地看重中国国民的弱点,并没有找到革命的动力,没有看到革命的出路,内心比较痛苦和悲观,所以“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他仿佛是一个流落在革命大军之外的孤军奋斗的勇武斗士;毛泽东则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动力,他不感到孤独,他周围团聚着许多战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这时,他既是革命大军中冲锋陷阵的猛将,又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他激励革命志士:“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素养发展·拓展学习
痛 哭 和 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 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 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孝养,待你培植。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你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残骸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有删改)
血 尸
石评梅
我站在走廊上望着飞舞的雪花,和那已透露了春意的树木花草,一切都如往日一样。黯淡的天幕黑一阵,风雪更紧一阵,遥望着执政府门前的尸身和血迹,风吹不干,雪遮不住。走进大礼堂,我不由得却步不前。从前是如何庄严灿烂,现在冷风切切,阴气森森,简直是一座悲凄的坟墓。
我独自悄悄地走到那薄薄的小小的棺材旁边,低低地喊着那不认识的朋友的名字——杨德群。在万分凄酸中,想到她亲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时,便不禁垂泪了!只望她负笈①北京,完成未来许多伟大的工作和使命,哪想到只剩得惨死异乡,一棺横陈!
这岂是我们所期望于她的,这岂是她的家属所期望于她的,这又岂是她自己伟大的志愿所允许她的,然而环境是这样结果了她。十分钟前她是英气勃勃的女英雄,十分钟后她便成了血迹模糊、面目可怖的僵尸。
为了抚慰未死的伤者,我便匆匆离开了死的朋友,冒着寒风,迎着雪花,走向德国医院。当我看见那半月形的铁栏时,我已战栗了!谁也想不到,连自己也想不到,在我血未冷魂未去以前,会能逼我重踏这一块伤心的地方。
样样都令人触目惊心时,我又伏在晶清的病榻前,为了她侥幸的生存,向上帝做虔诚的祈祷!她闭着眼,脸上显出极苦痛的表情。这时凄酸涌往我的喉咙,不能喊她,我只轻轻地用我的手摇醒她。
“呵!想不到还能再见你!”她哽咽着用手紧紧握住我的手,两眼瞪着,再不能说什么话了。我一只腿半跪着,蹲在病榻前,我说:
“清!你不要悲痛,现在我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便是这样的死,不是我们去死,谁配去死 我们是在黑暗里摸索寻求光明的人,自然也只有死和影子追随着我们。‘永远是血,一直到了坟墓’。这不值得奇怪和惊异,更不必过分地悲痛,一个一个倒毙了,我们从他们尸身上踏过去,我们也倒了,自然后边的人们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
“生和死,只有一张蝉翼似的幕隔着。
“看电影记得有一个暴君放出狮子来吃民众。昨天的惨杀,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只恨死几十个中国青年,却反给五色的国徽上染了一片污点,以后怎能再拿上这不鲜明的旗帜见那些大礼帽、燕尾服的外国绅士们。”
这时候,张静淑被抬下去看伤,用X光线照子弹在什么地方。她睡在软床上,眼闭着,脸苍白得可怕。经过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在默祷她能获得完全的健康。
医院空气自然是很阴森凄惨,尤其不得安神的是同屋里的重伤者的呻吟。清说她闭上眼便看见和珍,耳鼓里常听见救命声和枪声。因此,得了狄大夫的允许,她便和我乘车回到女师大。听说和珍的棺材,五时可到学校,我便坐在清的床畔等着。我要最后告别和珍,我要看和珍在世界上所获到的报酬。由许多人抚养培植的健康人格,健康身体,更是中国女界将来健康的柱石,怎样便牺牲在不知觉中的撒手中
天愁地惨、风雪交作的黄昏时候,和珍的棺材由那泥泞的道路里,抬进了女师大。多少同学都哭声震天地迎着到了大礼堂。这时一阵阵的风,一阵阵的雪,和着这凄凉的哭声和热泪!我呢,也在这许多勇敢可敬的同学后面,向我可钦可敬可悲可泣的和珍,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吊她尚未远去的英魂!
粗糙轻薄的几片木板,血都由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流出,她上体都赤裸着,脸上切齿瞪眼的情形,赠给了我们多少的勇气和怨愤。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我们将踏上你的尸身,执着你赠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创造未来的光明!和珍!你放心地归去吧!假如我们也倒了,还有我们未来的朋友们。
她胸部有一个大孔,鲜血仍未流完,翻过背来,有一排四个枪眼,前肋下一个,腋下一个,胸上一个,大概有七枪,头上的棒伤还可看出。当扶她出来照相时,天幕也垂下来了,昏暗中我们都被哭声和风声绞着,雪花和热泪融着。这是我们现时的环境,这便是我们的世界,多少女孩儿,围着两具血尸!
这两具血尸,正面写着光荣!背面刻着凄惨!
大惨杀的第二天。
(有删改)
【注】①负笈:背着书箱。形容读书之多;也指游学外地。
【培优训练】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痛哭和珍》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痛哭和珍》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血尸》多处写景,尤其对风雪等恶劣天气进行了描写,作用是营造一种沉闷、悲哀的气氛,衬托“我”十分悲痛和无比愤怒的心情。
D.《血尸》一文,在医院里,“经过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在默祷她能获得完全的健康”,作者心里充满了对张静淑的期盼与祝福。
【解析】选A。A项,将“气氛烘托到极致”,并使人潸然泪下的是下文的“眼泪”“血衣”“哀声”“哀号”,即作者沉痛悲愤的抒情和议论。
2.(思维发展与提升)请简要分析《记念刘和珍君》和《痛哭和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在了解两篇文章相同的时代背景、对象和不同的作者背景及写作意图,特别是在对课文《记念刘和珍君》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辨析两篇文章所表达感情的异同。相同点较好找到,关键在于不同点:本文哀伤悲观,而《记念刘和珍君》则“坚强、希望、奋起”,思考理性,思虑深远而又积极自信。
答案:相同点:都表达了对刘和珍的赞颂和对她逝去的悲伤纪念之情,都表达了对屠杀者的控诉之情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不同点:本文对民族前路更多的是哀伤和悲观,而《记念刘和珍君》则强调了刘和珍等人之死对民族未来的意义——让人们看到希望并奋起抗争,乐观而自信。
3.(文化传承与理解)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痛哭和珍》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
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
4.(思维发展与提升)《血尸》对遇害人的情况做了较具体的描写,请从写作目的或写作手法上探究作者这样处理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要求探究“描写遇害人的情况”的作用,而且明确了答题方向“写作目的或写作手法”,如选择“写作目的”进行探究,就要立足散文选材对主题和情感的凸显作用,关键词为“批判”“悼念”;如果选择“写作手法”进行探究,那么就是对“描写手法”进行分析,关键词为“细节描写”。选择一点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示例一:(写作目的上)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披露,揭示出杀人者行为的残忍。这样写不仅还原和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更进一步地引发人们对事件背后的反动政府的阴谋与残暴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对烈士们爱国热情的讴歌和对他们凄惨离去的沉痛悼念。
示例二:(写作手法上)采用特写镜头,运用细节描写,使场面惊心动魄,描写细致逼真,真实地再现了烈士临难时的情形。使人能够想见发生在执政府门前这场惨案的全景,表达了作者的沉痛与愤怒之情,深化了主题。